评分及书评

4.6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技术发展的警示

    这本书带来了一份关于技术高速发展的警示,虽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书,在当下反倒更有价值,提醒世人当技术日新月异的改变生活、便利生活的同时,精神世界的文化建设是否正被摧毁。大数据决策,短视频消费,虚拟偶像,都在冲击着旧的价值观,人类能否适应,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个人觉得没那么悲观,技术的双刃剑需要个度和调整时间。不过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他的提醒,让人们认识到这些少有人认真考虑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现代人眼中的媒体

      书是没读过,不过顾衡老师推荐质量必定没得说。主要是有些语言想要表达。先从一个很小的问题开始:媒体出现之前淫秽物品如何传播?文字和图画当然是一方面,但还有其他,比如让一个男人或女人一丝不挂呆在密闭空间内,墙上凿俩洞。想看是吗?交钱!那时候你看到的基本上就是这辈子能遇到的最好看的异性了。而如今互联网兴起,无数长相好看身材哇噻的异性特别轻易就被看到,眼球获取成本如此之低,男女老少动着手指沉浸于无穷无尽但又不切实际的愉悦之中。按理说,接下来应该对 “娱乐至死” 进行大肆批判,然而我认为,媒体的负面效应固然值得大书特书,可否定其存在本身就有点过了。好比人类得癌细胞的概率很大,所以由此得出结论,应该把体内细胞全部杀灭。这不是胡闹吗?不妨想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是先有一个叫 “原型的” 完美事物存在,进而才有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拉斐尔作品《圣塞巴斯蒂安》完美体现了这一点。而如今,所谓的 “追星女孩” 容不得说她们家哥哥半句不好,甚至 “正主” 擦破了点皮都要广而告之。同样是对美的追求,对先人的解读怎么会变成这样?个人提供的可能,是指向完全错误。向好向善固然没错,但这个目标不应该首先作用在自己身上吗?总是期待他人或这个世界如何如何,大概率换来的是难以估量的失望。远到明星的塌房,近到与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事与愿违总是常态。放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不行,不如将宝完完全全压在自己身上。老祖宗对人性的解读和媒体对个体的影响,本质上是一回事。人性终究如此,哪朝哪代不会变的,那一个符合人心的工具被发明出来,很值得奇怪吗?问题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理解与使用方式。就拿我自己来说,看到抖音上身材很好的男男女女,我的想法是,与其一味羡慕不如采取行动,我现在去健身房的频率真的不低。同样地,大厨做饭你也想品尝,你可以跟着视频一步步学着做出成品;看到别人站在舞台之上肆意表达,你也能通过读书学课看到前所未有的世界。还有一个问题,成为不了理想的样子怎么办?人这一生,重要的不是成为谁,值得关注的是今天比昨天更好、对自己很满意、“既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谈到传统时,有些人会把它贬低为过时的东西,觉得不值得讨论。波兹曼提醒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够共同生活、互相协作,是因为我们分享一个超越性的叙事,这个叙事与我们的传统紧密相关。传统中包含了大量符号,如果我们将这些符号贬低为无关紧要,我们终将滑向虚无,这时候,无论技术多么发达,都无法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对文明的进攻

          《技术垄断》这本书是媒介环境学者尼尔波兹曼 “技术三部曲” 中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尼尔波兹曼始终关注着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影响。在他看来,由于我们是通过技术和工具来改造世界,感知世界的,那么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变化,我们改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就会产生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变化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


          在本书中,他按照技术的进步,把人类文明分成三个时代。工具应用时代,技术统治时代和技术垄断时代。如果说工具应用时代工具还是按照人的需要而发明的话,那么到了后来的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时代,人开始为了追求效益,而让自己适应于技术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农业时代,人们按照的是自然界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而在当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界隔离开来,违背人类身体健康的 996 成为一种常态,甚至在某些人眼里看来都成为了一种福报。
          当然了,作者在这里并不是说技术进步就是不好的,他更强调的是,技术并不像我们想象那样,只是一种工具,它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在我看来,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读一读。因为读完之后,当我们在享受着技术进步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时,我们还可以张开第 3 只眼睛,观察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之外,还会带来些什么。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筛选

            这本书不太厚,作者的论述方式却不太好读,特别是前五章,特别劝退,需要全程调用逻辑思维,每个字都懂,可是经常读了好几页停下来想不起来刚刚读了些什么。差点就放下了,咬咬牙,秉承着第一遍读不明白也要硬着头皮读完,再读第二遍就能懂,到了第六章开始豁然开朗,作者一步一步的推论,到最后一章到达高潮,是惊艳的。如果你也同样读不下去,也请至少翻开最后一章读一读。原是一个科学教的坚实拥趸,这本书是一种警醒。当知识的发散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审视、质疑和筛选,就像随身携带一个齐全的工具箱,碰到钉子拿锤子,碰到螺丝拿螺丝刀,而不再是一根棍子走天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场思想的碰撞

              技术发展好不好?从 21 世纪 20 年代的当下来看,技术的进步好处颇多,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方便里,自如惬意地生活着。而当技术变成唯一、变成垄断之后,这样的技术发展又好不好呢?本书作者给出了担忧的反对意见。虽然本书成书年代很早,移动互联网、甚至互联网时代都还没到来,但作者依然在电视时代即将风靡之时,提出了技术垄断带来的危害,这些思想是值得认真品读和思索的。可是,观点也总有其难以尽善尽美之处。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真正的便利,推动的是人类文明真正的成长和丰富,这些都是不能抹灭的。因此,认同不能搞 “唯技术” 的垄断论,但不认同 “不要技术” 的唯反对论。至于如何去把握这个度、从中找到平衡点,就需要大家去好好读读此书,在与作者的思想碰撞里,慢慢寻找答案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美丽新世界的惊人洞察

                不好读的书,系统分析了技术从工具、到主导人类文化的过程,在电脑出现前,就预言了这一美丽新世界的图景,不是小说,而是学术论著。对我来说,是重新理解人、文化、技术与传播的艰难历程,有些句子,一遍还读不懂,只是决定,要保留一些纸质书,写写划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顾衡推荐之经典

                  这是第一遍阅读本书,有感于众多振聋发聩的观点和见解!希望抽时间二刷、三刷!“技术垄断” 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只要是有一定生活阅历,并且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感受到莫名的无能为力、或者 “受制于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看一看那些曾经是我们朝思暮想的 “技术” 是如何一点一点把我们包裹起来,并且钻进我们的大脑,左右我们的行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警世恒言,应当铭记于心。

                    技术垄断,意味着从人操控技术到技术操控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尼尔・波兹曼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技术作为工具的阶段、技术开始统治文化的阶段、技术垄断文化阶段。2. 波兹曼批判了技术垄断时代带来的风险,包括对统计数据的过度依赖、电视媒介对信息传播和人们思维的影响、医疗技术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以及计算机崇拜对人类自我认知的影响。3. 波兹曼强调了传统和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和文化传承不应该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而应该重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他警告说,如果文化符号被边缘化,文化就会变得虚弱,社会将失去共同的历史感和生命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波斯曼三部曲之巔峰

                        如果對於 "媒介即信息" 感覺不那麼踏實,讀讀波斯曼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與技術壟斷。肯定能對媒介、技術的感覺,上一個台階。為什麼技術都是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它不是固定,分分鐘仍在演化,很難預測最終變成什麼。對於那些狂妄的技術預言,如果不是嗤之以鼻,等閒視之也算公平。何謂 "技術壟斷",恐怕在現代條件下很難被察覺,波斯曼提出很多現象儼然已是當今的一種 "範式"—— 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覺的存在,如空氣般決定我們如何呼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技术与人文的对立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非常通俗易懂的书,所以如果在看本书前能看一下译者的序,会大有益处。


                          这本书的作者还写过《娱乐至死》。
                          作者的一系列书都探讨了我们关心已久的话题,技术会不会主导我们的生活,我们会不会慢慢受控于技术,变成一个机器人?
                          为什么美国容易技术垄断?
                          虽然你未必能得到一个自己觉得清晰的答案,但是作者的讨论一定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进步的反面

                            技术进步的反面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垄断的危害

                              磕磕绊绊的看完了,看的挺吃力的,书里说,有三种社会,工具使用社会,技术统治社会,技术垄断社会,美国毫无疑问是技术垄断社会,这造成了许多问题,技术垄断了一切,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技术的发展让步,只有支持技术的声音可以发出来,所有的传统都消失不见,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要听技术的就好了,也许有一天,技术不在需要人类,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能代替很多很多人了,所以到底什么才是人的本质呢,什么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呢,这是需要更多思考的问题,不要想技术投降,保持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思想碰撞带来的思考

                                我是这样理解这本书的 —— 首先,决定人类的依旧是人类自身,所以只有顺应人性的东西才能对人类产生最大的影响,就像近年来的行为经济学向世人所展示的那样,仅仅是顺应人性的设计,就能对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技术迎合人类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强,技术便一步步将人类引向了不曾设想的堕落,用波斯曼的话来说就是 “任何技术都能代替人思考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波斯曼呼吁人们与技术垄断相抗争。但我认为,面对顺应人性的趋势,必须以另一种顺应人性的趋势相抗衡。而技术顺应人性带来的结果是不可预料的,因此只有通过顺应人性的制度来抗衡这种趋势。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制度其实也代替了人们的思考,但我认为,好的制度其实是消除了人们思考问题的阻力,也就是说代替了人们克服思考阻力的思考。最后,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言,望大家能理性讨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投降-永远不

                                  作者最后一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对历史和文化的眷恋。也许也是我们这代人抵抗虚无的武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性的僭越

                                    五星不是给观点正确与否,而是给本书的写作 — 观点犀利、高屋建瓴、文笔流畅、短小精悍。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是蛮有意思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信息的泛滥导致技术垄断的出现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这和吴军老师一直讲的信息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技术进步带来更多的信息,为了筛选和过滤信息,我们发明了更多的技术,而技术本身又带来信息,最后,最初的文化不得不向泛滥的信息屈服,任由信息主宰。社会中那些传统的用来控制信息的程序,例如法院、学校等等也都未能幸免于难。本书的宗旨如果换句流行的话说,就是要警惕理性的僭越。科学的归科学、上帝的归上帝。正如作者所说,科学不是万能的,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并不能带给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情感,而这正是很多人不知不觉所以为的。在这一点意义上,作者大声疾呼:不能向唯科学主义投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赞同文中观点,不敢苟同作者的举例

                                      作者想说的是文化和传统很重要,不要唯技术论,这些我都很赞同,唯独对书中所举的例子不敢苟同。比如说美国的教育一向是人文为重理工为轻,才有那么多人吐槽美国人数学烂,但这边的孩子从小就阅读大量书籍分辨事实与观点,倒是其它国家的教育或许有书中讲的问题。再比如作者举例议员们被舆论调查研究所影响,目前美国的一个大问题是议员们无视民意,主流媒体也不去反映民间疾苦,特朗普的当选与这些议员媒体失信于民有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按文中例子议员们愿意听一听社会调查专家的话倒还是好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几处,非常影响我的阅读,但我还是赞成作者的很多观点,于是矛盾的我在最后吐吐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人类的忠告:对于技术对人类的垄断,虽无力反抗,但也死个明白

                                        不用说别的,就凭这是几十年前的著作,对如今的现实描述到丝丝入扣,这一点,就够五星推荐了。更何况,波斯曼还指了一条明路给人类社会。不过,如题,我悲观地认为,这条忠告,人类执行不了,因为技术太动人了,人性的弱点下,无法自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宗教祛魅后,科学上位,技术填补意义和确定性的空缺。技术垄断同样是过犹不及。社会科学借自然科学的范式成为社会生活的权威。但社会不像自然,静态的等着被研究,而是量子那样具备互动性,研究的行为改变了被研究本身,也就是社会研究高度依赖情景。因此在向技术低头之前,回到技术的源头,探明科学的历史演变,局限,最重要的是明确学习对人存活的意义感。归根结底,现在人在信仰崩塌的时代,只有自我建筑精神内核,才能于洪流滚滚之中,坚如磐石。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