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8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快速写作圣经

    屠龙的胭脂井,是我在微博上面关注以久的大神。她的文章有的幽默,有的犀利,风格多变,是产量与质量兼具的代表性人物。这里我分享一下作者在微博的推荐文:# 屠龙的小书店 # 同学们,我写的书,在我的书店上架预售啦!!这本书是《写作脑科学》。它讲的是如何用脑科学原理,hack 读者大脑,写出读者喜欢听的故事。在我看来,写作分为三个技巧:1. 快速写作:迅速构建一个段落 2. 宏观写作:讲一个优秀的故事 3. 微观写作:把每个词句斟酌好。在我看来,只有微观写作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快速写作和宏观写作都是脑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应该教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缺乏教快速写作,宏观写作的书。没人教你如何赶快写出一个段落,也没人教你如何把故事写得别人都入迷入坑。很多人都教你怎么修改词句。而前两者都是内容创作必需。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第一层原因。第二层原因就是,宏观写作与快速写作,是创意产业的最根基,也是创意产业要兴起所需要的内容创作。我会告诉你怎么写打动人的文案。我把我的理由,都写在序言里了。希望你看了序言,有兴趣下单。此书适合 9 到 99 岁的所有人,不论你是小学生,还是中高考学生,还是成年人写文案,写报告,写广告,写剧本,这里都会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密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脑科学:屠龙的高效写作指南

      《写作脑科学》从细节到整体结构都进行了框架式举例,让人一读就清晰明了,是非常不错的写作指导书籍。在创作的时候记住代入感与镜像神经元(代入感)记住皮亚杰建构:一个人物的属性如下所示:生活的年代主要成就性格和偏好逸闻轶事对后人或对自己的启发一个地方的属性如下所示:历史地理人文古代遗迹著名风景吃喝玩乐之处民俗曲艺记住 “乐高块” 与组织方式,记住感情鸡尾酒:第一步:制造感官上的紧张的氛围。第二步:当感官的氛围已经足了的时候,一定要让最恐怖的危险出现,危险就像老虎,必须踩着草丛出来。第三步:着重描写一下人物内心的紧张和最坏的可能情况。这样就能把氛围调动到最足。第四步:给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希望记住 GABA,记住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建构法,记住人脑喜欢韵律,记住平仄的规律。就是尽量对段落里每个句子结尾的一个词进行打磨,使得它们具有相似或者对应的平仄结构。这些都是你创作内容的工具。议论文注重细节和精准度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让读者的 GABA 有 “安全感”。当他们知道了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年代、具体的事情,就不会担心这个故事 “搜不出来” 或者 “没法验证”,就会更倾向于相信你的故事。第二,有了细节,也够精准,才能让人构建出画面(根据镜像神经元),因此才会让人更加信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脑科学与写作

        值得一读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的脑科学,自媒体写作必备知识

          嘿嘿,原来爽文的流行,还有脑科学依据。在科学依据的加持下,也许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接下来的写作中,就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剩下的交给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挂写作文

            如果你要写文案,你要工作汇报,你要教育小孩,如果你要写小说,那么这本书能把你拉上车。作者把车开到读者大脑,边拆解,边告诉你读者喜欢什么。就像打游戏,直接修改武力值,写作能力瞬间提升。另外作者行文的风格,有西方的接地气的水平。不像国内的有些作者,行文故意拽一些名词,实际上也就那点事,让人觉得很高深,其实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最喜欢作者介绍的皮亚杰构建,简单的入门方法,却能带你轻松开头,快速展开写作。另外作者对起承转合的部分鞭辟入里,尤其是教你用危险的,事情开头,用代入感来承接,都让我很信服。最后给出的议论文简单的解构,也让人容易上手。总结起来,科学的教你,马上可以动手,又能拔高的,写作方法就是它了。最后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没学好,是因为我们的语文老师不是脑科学家!?

              写作入门这件事,不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应该交给脑科学家来教?近年来不知道是因为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突破,还是因为出版社在构思书名这件事上吃到了甜头,市面上挂 “脑科学” 三个字的书异常的多,最出名的要数那本《考试脑科学》,接下来还有《减压脑科学》、《销售脑科学》、《怪诞脑科学》等等。当然,出版社也不是为了凑热闹而凑热闹,这其中确实不乏好书,这就要说到今天这本书 ——《写作脑科学》。现在,你要是在搜索框里打上 “写作脑科学” 五个字,你会搜到两本书,都叫《写作脑科学》。一本的作者是外文名,一本的作者是中文名。而且也都是刚刚出版的新书。如果你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一本来精读,那我会推荐中文名作者杨滢的这本。并不是说我就要支持自己人,主要是杨滢的这本《写作脑科学》我认为有两方面的亮点 —— 一方面是视角,你只要稍微浏览一下两本书,就可以发现两位作者的写作视角完全不同。外国作者是作为一个写作教练的视角,结合脑科学来教写作;而杨滢作者是直接作为一个脑科学家的视角,结合脑科学来教写作。举个例子,两本书中都讲到了一个知识点 —— 镜像神经元,我们来看看两位作者的解读有何不同。首先是外国作者,书中是这样写的 ——“脑神经科学家马科・亚科博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先驱,根据他的研究,当我们观察别人做某件事,和我们自己也做这件事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都会被激活...... 镜像神经元能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别人的经历,就像它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从而更好地推断 “别人知道的事情,以准确无误地解释他们的欲求和意图”。但有趣的是:我们不但镜映他人,我们也会镜映故事中的人物。” 而杨滢作者是这样写的 ——“镜像神经元的这个操作是非常系统化的,因此有很多心理学者管这个操作叫具身认知。具身认知的意思是,当你有某方面经验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自动代入这个经历,不论这个经历是你自己的,还是别人的......2017 年,我和我的博士后导师,以及一些科学家发表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指出,具身认知已经进入了语言层面和细胞层面。动词也会激活一些运动皮层,或者大脑顶叶的神经元。” 可能因为杨滢作者自己就有脑科学家的背景,呈现出来的文字就更有说服力,读起来也更容易理解。说到文字,杨滢的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语境,更准确来说是中文语境。因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教授中文写作的书,所以书的内容会要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位 —— 我要帮助你理解中文读者喜欢怎样的故事和文字。你能从书中学到,如何写出平仄有序的句子,还有韵律流畅的文章。跟你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还有,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这可是外国作者做不到的。虽然这本书不乏亮点,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脑科学家来教写作,真的靠谱吗?你还记得我文章开头写的那句话吗?“写作入门这件事,不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应该交给脑科学家来教。” 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在我看来,写作训练本质上包含三个方面的技巧:快速写作、宏观写作和微观写作。简单说,快速写作是指写得快;宏观写作是指有观点有故事;微观写作是指文字运用能力,比如善用修辞、文法精致。”“为什么一直无人来教快速写作与宏观写作呢?因为快速写作与宏观写作,实际上是和语文基本无关的东西。语文,顾名思义,本质上是教语言和文学的,也就是一句话写得是否通畅,是否精巧,是否贴切,是否引经据典。语文,并不涉及内容创作。”“内容创作基于两件重要的事情:快速写作与宏观写作。这两件重要的事情都跟读者的大脑相关,因此教授内容创作的事情,应该由脑科学家来做。” 所以说,我们从小到大写作没学好,就是因为写作是语文老师教的?!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无论如何,阅读这本书,并且从脑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写作,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向你推荐这本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脑科学原理的角度给你讲写作

                认知觉醒之后,学什么方法想探究底层逻辑。想知道人这个物种一直进化以来,有哪些路径依赖;想知道人有哪些顽固的本能,有什么优缺点。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现实;要更好地和自己或他人打交道,就要更深入地了解作为人的共性。写作这个事也一样,了解人这个物种喜欢什么类型的故事,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结构、语言、韵律,你就能更好地服务你的读者、体现自己的价值。非常庆幸自己能读到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样的传授方式。本书从脑科学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授了一些重要的写作原理和可操作实践步骤。推荐大家阅读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拿下,拿下

                  谁都可以成为写作家!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我估计会看 5 到 10 遍,先电子书过了一遍,近期会看实体书,逐字逐句来看!1. 第一遍,全局理解!2. 第二遍,逐字看,理解,如果去应用!3. 第三遍,提重点看,写故事!4. 第四遍,为小孩看,和他们说原理!5. 第五遍,和小孩去看,开始他们的写作!6 至 10. 温故得新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哇!尤其被结尾感动!!

                    嗯,我一定会是其中一个。稍微有点不服:这里面的很多原理,很多年前,已经领悟了…… 只不过,没有科学实验证实😂但确实觉得它就是正确方法。不能说没有全新发现,只是打破脑洞的地方也没有一开始预想的多(可能是因为作者已经练成了 “白居易大法”,所以浅者不觉其深!)🤭期望出姊妹版或续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是有技巧的

                      作者用脑科学的理论结合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写作是有技巧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代入感与镜像神经元,皮亚杰建构,“乐高块” 与组织方式,感情鸡尾酒,GABA,比喻、拟人和排比的建构法。她告诉我们人脑喜欢韵律,记住平仄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创作内容的工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汪小菲今晚最值得读的一本书

                        近日,汪小菲和大 S 的事情又盘活了微博热搜,但是让吃瓜群众尤其不满的是汪小菲的微博除了低级的错别字,还有语句不通、诉求不清、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等等毛病。吃瓜群众看他的微博还得连蒙带猜,严重影响瓜的口感和吃瓜的愉悦度。《写作脑科学》的作者:@屠龙的胭脂井都不禁感叹,想要送汪小菲十本《写作脑科学》镇宅。作为一个爱凑热闹的兼职吃瓜人,我赶紧去打开《写作脑科学》,微信读书付费会员、得到电子书会员都能免费读本书的电子版,读完之后发现还真有收获。作者以脑科学为起点和依据,将写作分为了快速写作、宏观写作和微观写作深入浅出地阐述。作者 “野心” 也很大,不仅要教写作,还要教内容创作。读完此书后,真的感觉到自己的写作百宝箱更加沉甸甸的了:代入感、建构、卡片笔记、感情鸡尾酒、修辞、韵律等等工具,一一被作者唰唰展示锋芒,嗖嗖丢进锦囊,送给想要执笔走天下的你。整体四星好评。👀 写作与脑子有关这里不是说汪小菲脑子不好,虽然很多网友给其赐名 “窝囊菲”,不过这个标题还真的是书里的第 1 章的章节名。写作是阅读的反过程,读者的脑反应就是作者的下笔点。就像之前都美竹吴亦凡事件中,都美竹方的文案就让 “吴签” 这一称号名扬天下。都方就是抓住了吃瓜群众关注公众人物人设与实际细节出现巨大反差的敏感点,借助网友强大的造梗能力,成功破圈。(今天下午看到了吴亦凡一审被判 13 年和逃税处罚 6 亿元的通报,喜大普奔)“利用” 读者的共情和代入感。著名作家万维钢曾说:那些无病呻吟的鸡汤文字配不上这个时代。然而,那些只有干货的文字也会变成枯燥的说明书。只有学会讲故事,将 “干货” 串联在故事之中,让读者带入与共情,才是内容创作的第一要务。很多厕所读物帖子,就是利用读者的代入感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写作的时候需要让读者感受到幽默和惊喜,就像汪小菲微博里的 “床垫”、“电费” 和由此而来的一串抓马事件,这可能是他微博里唯一让人惊喜的地方了。除此之外,写作还需要善用危机与动感,这样才能充分刺激读者的脑神经元。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写作法则是具体、简单、清楚,汪小菲的微博应该做到了完全的反面教材:抽象、复杂、糊涂。👀 写作就像搭积木积木大小不一,写作要长短句错落有致。积木要对准榫卯,写作里押韵就是王道,也要巧用文学典故。在本书里提到的所有创作原则,汪小菲做到的也只有一条 “原稿快速成稿” 吧。在本书还可以学到如何消除 “空白页恐惧症”,建构五步法:名词与场景白描搭配形容词引经据典与水到渠成动词与画龙点睛将上面部分结合起来我觉得用这个方法可以去写点啥 App 用每天推送的写作主题练练手。更巧合的是,本书作者认为修辞是一种游戏,而写点啥 App 的全称就是:创意写作小游戏。本书从神经元和数据的角度出发,告诉读者何为代入感、如何激发读者代入感。(希望,我能将今晚学到的用到今后的敲键盘中)👀 文字新手要会写 “爽文” 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写好文章也要抓住核心体验。这段时间我的睡前电视从东北一家人、武林外传、地下交通站换成了西瓜说柯南的系列解说视频,她的视频常用结束语是: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个视频接近尾声,我可以睡觉了。就像经济学里那个经典的例子,某人吃了第 8 个馒头觉得自己饱了,ta 就认为自己能否只吃第 8 个,这当然是不行的。不论结局是否美满,中间的铺垫必不可少,而且不仅要有,还要精彩、饱满。本书说出了一个写作要做到的境界,那就是要触动读者的多巴胺,让其 “恍然大悟”,自以为是自己悟得了真理。👀 写作不是从零开始灵感源于日常,卡片笔记法是近些年火起来的写作方式,本书作者也介绍了利用卡片笔记法积累素材时需要注意的两点:多阅读,读书、看报道、听播客,获取信息明确时间、地点和人物,积攒精准的例子作者用大量的例文 —— 这些例文有些来自著名作家知名作品,有些来自热播综艺文案,有些是作者本人微博选段,充分论证了其写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书共有 8 个章节,前 7 章作者层层递进、娓娓道来,第 8 章作者回溯历史名篇,验证了前面所讲的写作脑科学原理。最后一章真的像 “黄油” 一般丝滑。好的文章比利刃更有力量,作者倾囊相授的 “武器库” 和原理,值得读者慢慢学习和琢磨。希望我们,也能用从心里流淌出的文字,打动人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是一门烹饪精神美食的手艺

                          如果说,点外卖、下馆子、私厨和高级餐厅是别人做好我们吃,就是阅读。那写作就是,自己学习平时做点小抄家常菜,周末整顿家庭自制大餐,逢年过节搞顿满汉全席。人这一辈子 2 万多天要吃 7 万多餐,学会这两门手艺是非常有必要也很容易的。给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整点东西吃。一本值得给孩子给写作小白入门学习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用,写作之路需要自己摸索,就像一百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很好的写作工具书,从脑科学的角度阐述写作的方法和要素,应该说是比较底层的方法论了。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能从这本书里找到惊喜或答案,就像书里说的那样,找到爽点,触动 GABA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不忍直视的逻辑

                                书里说到:写字的积累在于读书,输出的积累在于输入。所以我们要看书,要背书,要背成语典故。这话说的,写给高中生对付高考呢?看完这本书,铁定被读者坑死,看完估计你都不敢写作了。明明挺简单的写作,想到啥写啥就可以了,背毛线的书,背毛线的成语典故,严重怀疑作者是高中语文老师。建议去看听书版的,得到听书团队筛选编辑过的主要的、重要的内容,书里面的一些细节内容,简直不忍直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用,但脑科学部分属于先上车再补票

                                  书里的脑科学部分,多半是写作经验的总结后再找一些科学论点去对映,中间论证结构就非常缺失。就像一个门锁,螺丝没有上紧一样,给人一些不安全感。还好作者写作经验丰富,螺丝虽然松动,但门确实还算结实,还是能给人提供不少价值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书就像武林秘籍

                                    本书对于写作,就像武功秘籍对于武功。手拿九阴真经,必须拳打脚踢。勤学苦练,气沉丹田。这本书是如何写作的知识,阅读后,反复操练,变成技能,才能发挥其效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拯救写作苦手的书

                                      之前一直在纠结我的写作方面的事情,同好们一直在催,但是我就是没灵感啊,怎么办?后面找到这本书好好读了一阵,可算是有些底气了。这本书讲的是写作方法,但也不仅是 “术”,还有这些写作技巧依托的生理基础,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会对怎样的文字产生怎样的反应。在记叙文,或者许多关于 “故事” 的文章中,“故事” 决定了内容的 “口味”,“修辞” 决定了内容的 “口感”。在传统故事中,“起承转合” 的结构能够很好地激发大脑中关于学习,战逃反应,同理反应等反应的大脑部分,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以独特的刺激,而传统的 “比喻、拟人、排比” 等修辞则能很好地降低大脑的认知负担,使得可读性增加。说起来,本文中一个强调过的点让我有很多共鸣:许多的书籍、课程都教授的是 “微观写作” 而忽视 “宏观写作”。的确,我们以前学习的很多都是关于遣词造句、纠文正字的技术,但我们本身的思想,立意,似乎都不那么重视,只能用华丽晦涩的词藻来包裹空虚的思想 —— 这一句也一样,降低可读性,提升看起来的 “格调”。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

                                        作者用脑科学来诠释写作,很新颖,里面有很多关于内容创作的干货,非常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有关写作的书,内容特别丰富,扎实就像一碗表面看起普通,实则汤底有羊肚菌、鲍鱼的鲜甜浓郁的鸡汤。对我特别有启发的是下面这些方面:(一)当我们写不出一个字时,可以拆解成一个个小结构,变成小学时就掌握的文字游戏  1-1)名词 + 同义词,名词 - 形容词  (二)人类的大脑喜欢听故事,写文章要按 “爽文”、脱口秀、相声、歌剧一样写得冲突、跌宕起伏。(三)不管何种语言,好的作品有 3 种修辞手法是深受欢迎的:比喻、拟人、排比……    如果问我几颗星推荐指数,我的回答 5️。真得,把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讲解得通俗易懂,受益终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