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勾勒宏伟蓝图
每日一书:《读懂 “十四五” : 新发展格局下的改革议程》。本书探讨了改革十个议程:第一坚持发展,第二驱动双循环,第三强制造,第四扩大中产,第五深化税务,第六金融服务实体,第七国有资产进社保,第八平衡政府和市场,第九鼓励创新,第十能源和环保,读懂十四五。中国在这个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在于,作为一个超大型经济体,如果中国能够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全球高收入人口总数将会扩大一倍。如果发展正常,今后 5~10 年,按现价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规模超过美国将是大概率事件。大国经济规模顺序和相应的经济版图的改变,无可避免地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种种不适、疑虑乃至惊恐。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困难局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这里我们提出一个 “1+3+2” 结构性潜能框架。“1” 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中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今后 5~10 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动能将处在这个范围之内。“3” 指实体经济方面要补上我国经济循环过程中的新的三大短板:一是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主要是基础产业领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行政性垄断,竞争不足,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全社会降成本;二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今后 10~15 年时间,中等收入群体应力争实现倍增,由 4 亿人增加到 8 亿~9 亿人,补这个短板将有利于扩大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扩大人力资本;三是基础研发能力不强,这是我们内循环中的 “卡脖子” 环节,补上这个短板才能有效应对外部 “卡脖子” 问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牢基础。“2” 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是全球性且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简单地说,“1+3+2” 结构性潜能就是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实施中国的诺奖计划,设立 30 年 30 名科学诺贝尔奖和诺奖级别的世界科技大奖,加快补上基础研究滞后的短板。在创新居于前列、科教资源丰厚的若干城市,像当年办经济特区一样,创办高水平大学教育和研发特区,突破现有体制机制政策的不合理约束。所谓中等收入群体,按官方统计标准,是指三口之家收入处在 10 万~50 万元的人群。目前我国这一群体的规模大约为 4 亿人。争取 10 年左右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中等收入群体将会从目前的 4 亿人增长到 8 亿~9 亿人,占到总人口的 60% 以上。实施这一战略将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能,也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在政府机构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敢于并善于重新组合当地各种不可移动的要素,也就是想干事、敢干事,而且能干成事。强调发挥地方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把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推到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的领导岗位上去。工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均收入差距的缩小,表明目前人均收入的二元性不是因工业和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而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特殊城市化道路产生的新问题,集中体现为 “地城市化了,人却未相应地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率虽然已达到 60%,但其中仅有 40% 左右为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居民,其余 20% 是农民工,人数高达 2.8 亿。大科技信贷模式是由阿里小贷首创,形成了独特的 “3-1-0” 业务模式,即三分钟线上申请,一秒钟资金到账,零人工干预。大科技信贷的业务模式现在已经在许多国家落地,但中国的规模做得最大,质量可能也最好。三家新型互联网银行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现在已经分别能够每年发放 1000 万笔左右的小微和个人贷款,同时还将不良率控制在 2% 以下,明显低于银行同类贷款的不良率。可以说,大科技信贷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中国故事,同时也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前沿金融创新。一要给农民工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地位和权利。居住、劳动就业、上学等是人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如果进城务工农民不能享有,很容易被边缘化。二要给农民工更多的居住和就业的机会,这是农民工进城最基本的两大诉求,也是制约他们消费的两个主要因素。过去几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60 岁)平均每年净减少 300 万人左右,劳动力供求关系因此发生明显变化,使得我国过去 10 年劳动力成本年均提高 12% 左右,不少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因此退出或转移到劳动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产能溢出效应十分明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懂 “十四五”》结合自身迎合需求,转型期即无处不在的软硬件的错配与调整。政策中性,法规公正保险化。金融开放,追责不做兜底妈妈。双轨制与破产制,国企内部与外部的双重分化。宅基地,小产权合法化有了法理的基础。房产的数量不在是问题,稀缺与否两级分化。国,摊和人心都不能散,账要清但锅不能分。政策是疫苗,市场是病毒。补课是不能放下的常态,不以人意为转移。界,当你的圈层中出现了稳固的曹操人设时就不等于逼着你不得不选择刘备人设,选择还会加深彼此的入戏。开放与博弈,死亡的心理过程。 法制与变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懂十四五规划的佳作新发展格局等内容,每天都会从新闻里面听到看到,似乎每个人都可以说出长篇大论。但是真的从理论层面、逻辑层面能把这件事情说清楚的恐怕不多。这本书就是从理论高度详细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理念。这本书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对 * 有为政府 * 作用分析。比如说到地方政府的作用,本书说道:* 地方政府则致力于经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各种不可移动资源,硬的如基础设施,软的如营商环境,还要直接介入招商引资,通过有竞争力的不可移动资源去吸引企业这样的可移动资源。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得好,是由于地方政府经营的不可移动资源与企业经营的可移动资源形成了高效互补效应。换个角度说,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开展创新,要花大量精力去应对不确定性。而政府经营好不可移动资源,是在减少不确定性。企业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就可以把主要精力分配到市场竞争和创新活动上,这就是好的发展环境的含义 *。这是对地方政府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新作用做出的新定位。书里面还提到了财税制度改革、政府新的宏观资源配置体系、政府治理现代化等。本书是一本具有理论深度和高度又有实践指导作用的佳作。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源于苏联,1953 年开始编制五年为一个周期的经济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规划包括苏联援助的 “156 工程”,大部分是重工业。虽然 1963 年中苏交恶,但是这种对经济的规划一直延续下来。本书聚焦的是 2021-2025 “十四五规划” 5-15 年的中长期规划。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是增长动力现在已经发展了改变,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书中有很多政策目标和参与规划修订的专家学者建议方法,比如经济结构转型、金融改革、房地产改革、绿色发展等等,也与很多类似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比较,有大量的数据统计。看完本书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更有底气和信心,非常值得花点时间读一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