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在泪光中淬炼人性
陈行甲的书还是《人生笔记》精彩,因敬佩作者的 “纯真” 也就找他所有的书翻看,作者虽然是理科生,可文笔相当精炼,会讲故事。作者 2016 年从体制内辞职投身公益事业,本书忠实的记录他工作中所见所闻,帮助我们更深的体察中国社会前进中的艰辛,10 年前中国社会底层对大病返贫是个切实和残酷的社会问题。现在中国白血病的社保报销逐步提高到 70-90%,公益慈善事业是个复杂的,需要平衡和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以中国众多的人口和广阔的地域,需要由信誉最高的国家组织和监督,单纯私人性质的慈善体系只能是补充,最近曝光的 “救助弃婴的道禄和尚诈骗案” 在消减大众的爱心,不断被无视的水滴筹也反映出大众的爱心需要由完善的体系承接。日前看的《我的重生日记》讲述的是一个白血病患者的治疗过程,当时已经觉得患者已经是不幸,可对比本书众多的白血病患者因为贫困弃疗,感叹深渊无底。同时看到皮带哥等贪腐的穷奢极欲,医疗行业的骗保和进口药的高价,也要明白医疗改革的艰难路径,对大病的兜底确实应该,但前提还需要有效监督医疗资源不被滥用,毕竟福利的来源是人民的税收。本书下半部是对有关心理辅导,有对抑郁症孩子还有是疫情英雄后代,心理治疗和辅导可以成为私立慈善机构的长项。以上两本书基本上概括了陈行甲 50 岁之前的主要业绩,他有今天的成就纯粹是 “天真”,凭借一股蛮劲,先做 “好官” 再当 “好民”。2025 年 #229
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别离歌》今天看到的一个视频让我在得到上搜索了陈行甲老师,得到电子书只收录了他的《别离歌》,记录了他做慈善的时候的点点滴滴,每一次援助,每一次深深地共情,把大爱展现到了极致。 视频的内容是这样的:在北京西单大厦的陈行甲老师的签售现场,有一位来自河南濮阳的农民工引起了主持人和在场的观众的注意,酷爱读书的他,曾经初中毕业,做过老师,如今在工地上和钢筋水泥打交道,依然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陈行甲老师送上了亲笔签名和祝福,并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让他随时发信息给他,最后还热情的拥抱了他,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写作的意义。借用陈老师儿子写的开篇语: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小人物的世界里 看见那束摆渡人间的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罗曼・罗兰与一位前辈交谈时,我们聊到了陈行甲老师的人生,那独特的经历深深吸引了我。当下我便搜索他的书籍,《别离歌》就此进入了我的书单。我早起阅读这本书,从此开启了一场特别的心灵之旅。我读得很慢,七个多小时才读完 187 页,平均每页花费大约两分钟。在这本书里,陈行甲老师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常常被忽视的 “小人物” 。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我最早是在《超级演说家》中听过陈行甲老师的演讲,那时,他的爱情故事与人格魅力,便深深触动了我。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它是如此真诚,情感炽热,毫无保留。陈行甲老师的人生,始终坚守理想,忠于自己。书中提及他在公益路上发起的 “联爱工程”“传薪计划”“知更鸟” 等项目,真诚到直接写出体制内具体人物的姓名与职务,这种毫无保留的坦诚,令我深受触动。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尤其是林奇追逐世界杯的那个章节,即便我并非足球迷,却也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足球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热爱、对中国足球的殷切期望,以及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深深怀念。书中第一章讲的是 “联爱工程” 里阿亮的故事,着实令人心痛。阿亮的妈妈有两个患病的儿子,小儿子阿亮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位母亲展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坚韧,她默默承受着外界的误解和家人的不理解。作为一名女性,我深深懂得她的艰难,读到此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她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却因高昂的治疗费用,不得不做出痛苦的抉择,离开阿亮。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他人,可当自己身处那样的绝境,或许做得还不及阿亮的妈妈。我对她满是敬佩,后来她离婚后又有了一个孩子,我想这也是阿亮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吧。第二章小莹的故事同样让我感动不已。陈行甲老师提到,小莹在病情反复次数和家庭自费治疗金额上都刷新了记录。但最打动我的,是这一家人面对病魔时不离不弃、共同抗争的过程。无论多么艰难,所有人都未曾放弃,小莹自己更是无比坚强。最终,她战胜了病魔,重返校园,而且十分争气。尽管家境贫寒,可爷爷奶奶、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相互扶持,一家人的团结友爱,营造出温暖的家庭氛围。在病痛与磨难面前,这个家庭始终乐观以对,一家人整整齐齐地直面生活,这般场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正因如此,小莹被陈老师的团队赞为 “活菩萨”,大家感叹于她治疗过程的曲折与顽强的生命力。《风中的雁子》这一章节同样令我感触颇深。它讲述了知更鸟项目中一个 12 岁女孩子的遭遇,孩子因重度焦虑和抑郁自杀未遂。在知更鸟项目的医学心理专家宋主任的指导下,团队没有简单地将燕子送往精神病院,而是深入探寻孩子情绪背后的根源。正如 “小孩有病,大人吃药” 这句话所说,通过一系列专业的方法,雁子最终完全康复。陈行甲老师的 “传薪计划” 中,守护抗疫英雄家庭的故事也让我为之动容。思思牺牲后,如何向两岁多的小宝讲述妈妈不在的事实,这对小宝来说是巨大的难关,孩子的姥姥姥爷也久久无法走出悲伤。这个项目陪伴了这个家庭一年多,最终用恰当的方式,帮助家人与思思告别。这个项目会持续做到,最后一个家庭的孩子满 22 岁大学毕业才结束。而最让我感到振奋与感动的,是林奇神奇的世界杯之旅。林奇的爸爸生前是个铁杆球迷,林奇从 5 岁就开始踢球,父子俩约定要去看世界杯。然而,林奇的爸爸在 2020 年 3 月初牺牲在了武汉抗疫一线,支援武汉后就再也没能回来。陈老师讲述了陪伴林奇的点点滴滴,鼓励他、帮他择校,还组队带队,助力他实现与爸爸的约定。最终,林奇参加了第 22 届世界杯并出席开幕式,这不仅是他对父亲承诺的兑现,更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陈老师意外担任中国蒙牛少年队和卡塔尔少年队少年足球友谊赛的中方现场主教练,这无疑是命运给予的意外惊喜。在这次世界杯之旅中,我看到了 “传薪计划” 在林奇身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深切感受到了陈行甲老师对足球的热爱。回顾他自己 32 年的看球经历,陈行甲老师和他爱人霞对梅西的那段采访令我难以忘怀。记者对梅西说:“你征服了每一个阿根廷人,没有哪个阿根廷的孩子没有你的球衣。你让我们这么多人活着,你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都留下了印记,没有人能够从你身上夺走这一切……” 这段话深深击中了我,这就是足球的魅力,也是体育的魅力,它能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陈行甲老师是幸运的,他拥有美满的家庭、出色的儿子,还有社会的支持与关注。而我们这些读过这本书的人,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呢?我们或许无法像陈老师那般,拥有如此波澜壮阔的人生,去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那束温暖而明亮的光。这束光,守护着他,也守护着他陪伴的人,无关长短。他宛如一个摆渡人,将一个个在黑暗中痛苦挣扎的未成年人,那些身处病痛中的弱小生命,摆渡到光明的彼岸。这是一件充满意义的事,正如后记中曾冰文章的题目 “人生没有比慈悲更有意义的事”。陈行甲老师十分擅长讲故事,和我聊天的那位前辈亦是如此。他们用非虚构的题材和叙述方式,深深打动了我。我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像陈行甲老师这样的人,能为他人带来美好与希望,成为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那束光 。# 陈行甲 #公益# 慈善 #别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书一本纪实文学,多次让我哽咽。触动我的,并非苦难引发的情绪波动,而是情感上产生的共鸣。一位母亲,她将身患重病的儿子遗弃在医院,消失了 15 天。在各方的苦苦寻找下,她终于出现,给了孩子生命的慰藉,陪他走过了人生最后一程。在她出现之前,有太多不理解,甚至谩骂声。但或许在这 15 天里,这位母亲比任何人都煎熬。公益组织出现后,她也随之现身。出走或许是她不敢、也无法面对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人们对她消失的 15 天议论纷纷,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儿子患白血病的 3 年里,这位农村母亲经历了怎样的艰辛、痛苦与屈辱。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母亲的坚韧,也看到了公益组织的力量。一个孩子,他是抗疫英雄的遗孤。失去父亲后,足球成了他生命的寄托。当他在球场上奔跑时,仿佛能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他渴望在足球道路上继续前行,梦想着和父亲一起看世界杯,还希望能与偶像梅西近距离接触。然而,父亲因疫情牺牲后,这些愿望似乎都难以实现了。公益组织凝聚了社会力量,几乎帮他实现了所有愿望:他进入了武汉的足球学校,代表中国青少年足球队前往卡塔尔世界杯球场,还见到了偶像梅西。若没有公益组织,这一切几乎不可能发生。一位父亲,盼望儿子走一条平坦的路,可儿子却毅然选择了艰难、孤独、少有人走的路。父亲生病住院时,父子俩有了难得的相处时间。在此期间,父亲亲眼看到儿子为所在城市带来的改变,也感受到陌生人悄悄送来慰问金的温暖。即便在病床前照顾父亲,儿子仍为曾经的乡亲奔忙。父亲看到了儿子的付出、选择及其背后的逻辑。故事里的父亲,就是陈行甲的父亲。当陈行甲毅然放弃公职这条传统道路时,父亲从不理解,到接受,再到引以为豪。这是陈行甲《别离歌》中的三个故事,他也是前两个故事中公益组织的主导者。陈行甲,曾是全国优秀的县委书记。在即将被提拔时,他选择投身公益事业。他凭借热情与行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从专业的政府官员转变为专业的公益人,展现出坚守原则的精神和过人胆略。中国少了一位按部就班的政府官员,却多了一位低调、温情、务实且专业的公益人。透过《别离歌》中这些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人性最柔软也最坚韧的一面,也见证了公益事业如何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明灯。陈行甲的选择,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更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愿意放下既得利益,去温暖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做官是好官,为民也是好民。我刷到一个视频:陈行甲新书发行会上,看到一位 60 岁的工地农民工默默旁听,从而认识了他,并翻开了这本书。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结识了一位菩萨,心中满是慈悲,始终给予与奉献。他心系普通人的苦难,带着他人奔赴人间美好。他关注并抚慰疫情中牺牲英雄们的家人,实在了不起;因防疫政策滞留在成都时,他帮助急于回家参加母亲丧事的人;还让施恩地区滞销的辣椒变得畅销…… 他分享普通人的苦难,我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但更看到了美好。有个女孩患白血病,移植骨髓后出现所有并发症,多花了近 200 万。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天文数字,可她能闯关成功,靠的是一家人凝聚且强大的爱。一位母亲曾遗弃患白血病的儿子,看到原因后,我不再随意评判他人。“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陈行甲老师辞官,选择了一条 “少有人走的路”。他凭借强大的社会资源,帮助每一个普通受助者。他做官是好官,为民也是好民。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份世间美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别离歌》离别时,应歌之舞之。人生痛哉,唯有杜康。这不是逃避,而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痛苦、灾难、离别,我们真正可以做的事情。志愿者、基金会、危疾病救助,看似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病历,其实却是活生生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结局可能不能令人满意,可是这里边可以看到人性,在重压之下、在徘徊之间、在生气之际,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决绝,他们的冷酷,他们的残忍,他们的伟大,他们的生死等等。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她是伟大的。反观现在,为了一点私利,“心甘情愿” 的奉献的又有多少呢?我想开放的不仅仅我们的经济,还有就是所谓的笑贫不笑娼的思想。创伤性应急障碍,一个在最合适的时候防控才可以事半功倍的事情,不要等到过了时机最终事倍功半。还有很多,只剩下一句,为认真干活的人点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知行合一之前听说过这位书记,这次看到脱不花老师的推荐就来看了,然后停不下来,然后用了好多张抽纸去擦眼泪、擦鼻涕…… 从一位反腐书记到一位慈善工作者再到作家,据说他还要做演唱家、旅行家,让我无比佩服他的果断和勇气、也无比仰慕他的知行合一。除了他本人,我还很佩服他的伴侣,一个放弃大城市生活跑到山村嫁给他的大学同学,通过很多小的细节描述让我感受到合拍伴侣带来的喜悦与幸福!当然里面也肯定有有很多不易与包容!看完,我在想我的未来,也更加肯定的知道自己要去做的事情,坚持做好事儿、坚持阅读、拥有慈悲心,做个好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