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旧乡情怀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982 本)#2025 年读书主题(六)文学 -《旧乡》(159)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领域开始,选择的随笔杂文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一本是《旧乡》,一个普通华北村庄五六十年代的风土人情。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2、精彩内容:①记忆的价值在拥挤、便利、快节奏、高反差的现代都市中,偶然回望那淹没在时光之河里的村落,难免会让人怀念: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淳朴如世外桃源的人际关系。当然,这也像感伤的刻舟求剑,估计少有人真的追求回到那种生活。但记忆仍有价值。现代社会里仍然有农业,但变成了用工业方式经营,比如,使用化石能源和电能的机械,使用各种化工肥料、农药,甚至有信息技术和大资本、金融业的参与。这种农业属于现代产业,占用的人力很少,而非全民性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比如,和煦春景杂花满山的另一面,会有 “青黄不接” 的现实焦虑;细雨飘雪增添了生活乐趣,同时影响春播秋收,温饱生存;想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的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古典士大夫阶层的雅致文化,家国情怀,也是在这种农耕社会背景下生长出的物质优越感,以及道义价值观。②刘爷庙庙没有了,刘爷庙的名字却在村子上延续下来。这个村子在华北大平原上,离西边最近的太行山也还有一百里。周围五个县城,离刘爷庙都有三四十里地,这五个县又分别隶属于三个专区(现在的地级市),当地人常说这里是三专五县交界之地,历史上三不管的地方,尤其是村东南方向,盐碱土地,地广人稀,早年常有劫道的土匪出没。全村三千多口人。一条略有弯曲的南北大街贯穿全村,两边又分出几条小街。新中国成立前,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个小庙,东西街就用小庙的名字命名,早年的老信封上还写有 “某省某县刘爷庙村某某庙街某某某收” 的字样。合作化以后,小庙或被拆毁,或改做了别的用途。自从有居民以来的刘爷庙,村民都以种地为生,与外界交往不多,民风淳朴,敲钟上工,日落而息,粗布衣足以御寒,粗粮饭亦可果腹。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刘爷庙村被分为三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又分为十来个生产小队,1984 年,公社改称乡,三个生产大队改为三个行政村,名字也改称南刘爷庙、中刘爷庙、北刘爷庙。村南一条从西南到东北流向的季节性小河,名曰小白河,蜿蜒傍村流过。1960 年前后,河里又打了若干眼井,清水从井眼里源源不断流出,村人谓之自流泉,小河一年四季也就流水不断了。可惜好景不长,1964 年以后,自流泉流不出水了,整条小河干涸了,只剩下一条长满荒草的土沟。过河沟不远便是刘爷庙的遗址。③吃的话题 “吃” 成了人们生活中唯一追求的目标,凡是能入嘴的东西,都往嘴里塞。一开春,耕地翻出上年落下的山药,虽然一冻一化已经变了质,味道苦,颜色黑,但擦擦土就吃进嘴里。野菜长出来了,孩子们整天拿着口袋在地里转悠,寻觅簇簇柳、面条棵、青椒菜。野菜不能生吃,要拿回家里,用开水煮熟,放些盐,就是一顿美食。秋天,地里可吃的东西太丰富了,生山药、生棒子、生北瓜、生西葫芦、生茄子、生萝卜等。其中,生山药、生茄子最为好吃,后来能吃饱了,偶尔还弄两个尝尝鲜,生茄子就大葱,是难得的佳肴。秋天的庄稼地,是饥饿人群的天堂。秋煞毕后,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一群妇女在场院打棒子,抓起一把生棒子粒直接送进嘴里,嘎嘣地嚼。冬天,一群孩子,用铁丝穿着白菜疙瘩在火上烧,烧熟一层啃一层。人们逮住麻雀烧麻雀,逮住老鼠烧老鼠,这是真正的美味。粗粮,讨回来的饽饽,搭配上菜汤,掺上野菜,总得让家人吃个肚子圆,顿顿能让家人吃圆肚子的主妇就是好主妇。人但凡被逼急了就能 “创新”。又一种新的饭食被创造出来了,名曰 “苦累”,就是用树叶或野菜,或蔬菜,或泡开的干菜,切碎掺少许棒子面,加盐,加少许水拌匀,上锅蒸熟,再用辣椒或蒜泥调味,做主食吃,味道很是不错。到了现在,上些年纪的人,偶尔还会做一顿解解馋,只是调味品里多了花椒油、辣椒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李力的《旧乡》是一部以 20 世纪中叶华北农村为背景的散文随笔集,通过细腻的笔触复原了计划经济时代乡村生活的全景图。书中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农事劳作,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社会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张力。作者李力作为亲历者与基层工作者,既以温情笔调描绘逮麻雀、挖野菜的童趣,又以冷静观察审视特殊年代的荒诞现实,在集体记忆与个体叙事间达成微妙的平衡。这部兼具人类学价值与文学性的作品,特别适合渴望理解父辈生存经验、探寻文化根脉的读者。它以泛黄老照片般的质感,让消失的乡村成为永恒的精神栖息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

        书里的地方离我家应该不是特别远,都在华北平原,很多东西和事情都是相似的,只是作者记录的年代更久远,很多事情到我小时候只剩下了个尾巴或影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乡

          现在长春有很多景区都在设计这样的 “旧乡” 作者的描述是我小时候的样子现在这本书出版的是好时候 80 后这一代人老了之后就没人记得了《旧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这段时期华北农村的生活细节,可供文学创作时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旧乡》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亲切,也许是书中有很多的情节属于自己经历过的,这样说会不会暴露自己的年龄,也许是写的内容离自己的家乡很近,民风民俗比较接近,也许就是所有的故乡都是如此,作者写出的是对于旧时故乡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向往着却回不去了。书中提到的关于吃的,比方说苦累,小时候也会在春季成为我们的主食,但是对于旧时的工作,比方说如何弄土坯,我却记忆不深,也许是年纪还小的原因。抛开特定的历史环境,不管是那一代人的故乡都是美好的,这跟物质没有关系,因为当时的我们都太小,很多的事情很容易满足,也许一块糖、一句鼓励、一次爸爸或者妈妈的温馨拥抱就使得我们热泪盈眶,而正是因为太小的愿望都已满足,所以旧时故乡才如此令人回味。而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不是因为社会把一切变得太过迅速,来不及回味现在的小感动、小确幸,致使我们无比怀念旧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