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顺应历史潮流才是英雄

    本书文笔刚猛,典型的男士读物,用明末为背景,以 “国破家亡” 的悲剧色彩,写几位孤勇之士的 “螳臂挡车”,作者对冷兵器的细致研究,打斗的精彩叙述都写的很好,很过瘾的休闲小说,不错的影视剧本。本书完全是假借明末为背景,而实际小说和现实完全没关系,所谓的家国民族情怀都是近百年才出来概念,封建王朝组织结构决定,到王朝末期正规军已经涣散,只有家军而没有国军,让大明王朝改朝换代的不是清军,而是闯王,而李自成进攻北京城,如八国联军进北京,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直接开城纳降了。大国的崩溃,首先是内斗,官僚腐败,政令不通,对军队已经完全没有掌控力,近代的大清末期,军队已经成为 “家军”,我刚看完杨奎松的书,蒋在三大战役拼完自己大部分嫡系后,已经无力回天,桂系就逼蒋下台了,蒋捂住钱袋子,让陈诚提前掌控台湾,表明个人英雄只是影视里的角色,改变国家命运需要体系。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静待续集

      这本书初看时有种上学时看《北斗神拳》漫画的快感,都是一样的暗黑风格,看起来惊险刺激,欲罢不能。可惜结尾却有些突兀,除了第一主人公刘破虏,其他人死得都太突然了,整部小说从最开始的侦探类型也变成了玄幻类型...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读的,同时也推荐配合张明扬的《入关》一书阅读,能够更好的了解明末 “辽人” 集团的由来。从小说的结尾来看,《甲申前夜》应当还会有续集,静待刘鹤老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题名中的 “大晦” 既是指本书故事发生的时间,1643 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暗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大明王朝处于覆亡前夕的 “至暗时刻”。面对命运,主人公不甘屈服,发起勇敢而徒劳的抗争,是悲剧叙事常用的主题之一。2. 虽然四位主人公是虚构人物,但他们的身份,辽东军官、蒙古夷丁和李氏朝鲜使臣,却是真实存在的,分别代表了明王朝乃至东北亚地区,被卷入明清战争的各方势力。明清战争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王朝更替,更是东亚国际体系与关系变化的重要分水岭。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末世当中终会熄灭的微光

          一直值得推荐的好书。我个人比较喜欢末日主题的书籍和影视剧,盖因在末世当中呈现的真实人性,晦暗沉重当中,总会有一丝的微光,这种微光最终可能被时代所席卷和淹没,但是总会在人类文明中沿袭,即便看上去那么渺小,但确实人类赖以存在的希望。书中的主人公在时代的大势面前,个人即便再勇猛智谋,也无法阻挡明朝的颓败崩塌。他们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甚至没有可守护的东西。世界处处是地狱,残酷无情。但他们仍然有心中的坚守,为了这种坚守,与不可能做抗争,是如此难能可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刘老师推荐的,确实是精品。这大名的历史小说也就《明朝那些事儿》能比一下。几位主人公的结局还真是挺唏嘘的。时代的微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有再大的能耐,再崇高的理想,与大势相比都太过无力。可也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才配叫英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甲申前夜大晦—大明劫。

              除了对神秘主义或宿命论感到困惑之外,更多的意见是 “书太硬了”。有女性朋友说,她仔细梳理了故事中出现的所有角色,结果发现所有女性的命运都是被侮辱、被贩卖、被杀害,真正有名字的女性角色只有一个,还是个孩子,这太残酷了。有男性朋友说,除了主角其他角色全部死光,而他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可能最后还 “黑化” 了,这太令人窒息了。确实,这故事太黑暗、太血腥、太残酷也太绝望,残酷到那些生来注定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都很难在其中留下名字,残酷到那些仍存一己之力的强者只有死亡和顺流而下两种命运,这一点在真实的明末历史中也是一样。书确实很硬,但如果说故事本身没有留下任何希望,我作为作者是不能同意的。那些在虚构的和真实的历史中,用生命与 “不可相抗之物” 抗争到底的人,本身就是那个吞噬一切的黑洞中,竭尽全力逃逸出的一束光。它当然没能逃脱注定的命运,但这转瞬即逝的光,本来就是给几百年后的人,也就是你和我看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无解的黑暗,无尽的苦痛

                《甲申前夜・大晦》的故事,虽然主要场景是明帝国的心脏北京,但其视角却是聚焦于那些生活在边陲的军人和民众。这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叙述。在古代中央集权的背景下,一旦某地被定义为 “边疆”,便预示着它及其居民的坎坷命运。在帝国的辉煌时期,边疆是扩张的先锋,边疆人是无畏的战士,他们率先为帝国流血;然而,当帝国步入黄昏,边疆便成为牺牲品,边疆人则成了被遗弃的棋子。边疆,有时远在天边,如那困守西域的白发老兵,他们的求救信需穿越千山万水才能抵达帝国的中心;有时又近在咫尺,就像《茶馆》中描述的那样,帝都城外便是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生活与中心截然不同,让人感叹即便是帝都,也有其边缘与核心之分。帝国的衰落,犹如人在寒冷中逐渐失去生机。首先,为了保存核心,帝国会舍弃边疆,就像人体在寒冷中先放弃手脚一样。然而,随着衰落的加剧,边疆的悲剧终将波及中心,曾经的中心也将沦为新的边疆。边疆的悲剧,往往比中心来得更为惨烈,更为深刻。但历史往往带有其局限性。在帝国风雨飘摇之际,身处中心的人们往往对边疆的悲剧视而不见,或是冷漠、或是同情、或是猎奇、或是嘲弄。他们未能预见,这远方的狂潮终将席卷至自己自以为安全的岸边。正是通过那些从边疆生死边缘挣扎出来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末日中,对灾难浑然不觉或自知难逃的灵魂。刘破虏,这位一直在逃离边疆的角色,最终发现无论逃到哪里,都逃不出那命运的边疆。他最终选择了接受,选择了回归,成为了边疆最深刻的象征,或许,他就是边疆本身。历史总是循环往复,边疆与中心的界限也时常模糊。但无论如何,那些关于边疆、边军和边民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去聆听和铭记。因为他们,正是构成这浩渺历史画卷中最动人、最深刻的色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晦气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一星给插图。考据能力胜于写作能力的小说。明末基本等于古神降临了,真吓人啊家人们。作者是新疆人,边陲出身的作家忧患意识都比较强,李娟那样的傻白甜除外。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画面感,如果有机会拍成剧一定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尾被神秘主义给跑偏了。骆养性这条线没有结果。倭楼里清兵为何盘踞,不合理。波平刀魔性何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国边疆

                        国家在腐败时,边缘会慢慢的败坏,直到中心,主角一路走,一群人见证了大势的慢延,个人缈小,于无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明劫•武备志

                          晦日,是每年最后一天;晦,也是昏暗混乱之意。三百年大明朝走到尽头,变成了黑暗地狱。本书很像剧本,拍成电影一定很好看。后半截的妖刀现世稍显突兀,骆养性的戛然而止也比较可惜。情节人物的搭配我觉得可以更丰富精巧。对历史、风俗、武备的描写考据看得出作者的功力。熟悉明史和军事装备的读者阅读中会大呼过瘾,精微处会心一笑;但不感冒的可能就不知所云了。插画加大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明末这个行将崩溃的暗黑时代,无论怎样的勇武和侠义之心,几乎都无济于事,无论怎样的神机妙算和先知先觉,结局都是如出一辙。几个倔强的人,各自坚持着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在崇祯十六年的冬天,被命运召唤到即将陷落的北京城里,把血肉和生命投入历史的洪流中,试图逆流而上,但最终,不仅没有能改变任何事,甚至没有卷起一个大的涟漪。所以,对 “不可抗争之物” 的抗争,是这个故事的主题,这个无法抗争之物表面上是那把滥杀无辜的妖刀,其实是明王朝在行将就木时,散发出的腐烂气息。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不错的历史小说

                              挺喜欢看类似小说的,并不是完全架空历史,从另一个视角了解了明末现状,内容很吸引人,标题也很有意思,就感觉结尾有点仓促,期待续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乱世中的人性

                                流贼虽势大,却是乌合之众,各股皆有头目,一时听闯贼号令,却并非部曲,那闯贼虽有大志,不过流贼中一霸主,终非皇帝之命。奴贼虽远在关外,种种制度悉从中原,耕战皆有其法,数次入关,数万大军进退有度,纵横千里,不输中原名将。今有辽兵数万从之,又得红衣大炮,则关内坚城,旦夕可下。奴酋黄台吉已自称天子,其志已不在关外,而在天下矣!三桂亦辽人,岂不知贼意?无非据关守望,待价而沽也,故今虽乱在关内,大定之事,却在山海之外。” 如果把凶手设计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本书将称得上精彩绝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朝、几世、一生

                                  如果《长安十二时辰》是小人物在唐朝首都捉拿恐怖分子的惊险一跃那么《甲申前夜 大晦》就是明王朝覆灭时小人物勉力维持的全军覆没总有些个这样的中国人,他们面对外部环境一退再退,总保有一丝希望直到他们看着他们的努力和他们自己一起灭亡不曾后悔路在前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学者写小说

                                    这是受过专业历史学训练的学者写的小说,是一边写学术专著,一边完成的孪生作品。因此,在小说的历史背景考证上,有着小说家无法比拟的专业性,书中除了主角和少数配角外,所有人物几乎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这也导出一种特别奇特的阅读感受 —— 这些人物在出场时就已被读者洞悉了最后的结局,对于注定了的命运,这些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那里的,反而构成了一种有悬念的代入感。不仅是这些人物,明代市井中夹杂的汉蒙满日朝等各色语言,当时官场民间的各种礼仪习俗,还有南北边地的饮食衣着武器装备,甚至是融于京城内的东西建筑样式,无不为读者营造出身临其境之感,也进而推动我们自问:若是我当此乱世,我该何去何从?故事中令人绝望的末世气息,相信会让每位细读的人明白什么叫 “宁做太平犬,无为乱世人”。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于明清两国几次关键性战役的叙述,对朝鲜人、蒙古人、辽人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尴尬处境的刻画也非常到位,对于天主教士在中国的生存之道也有翔实着墨。与这些 “边民” 的 “哀其不幸” 相较,就在明之大厦将倾时,文官武将的百态更反衬出让人 “怒其不争” 的郁闷。这些于今天仍有反思意义,相信读完此书后,那些不在其位却常常脱口而出地支持开战的声音会收敛一点。感觉遗憾的是,妖刀这条线最终脱离了历史小说的基本文体模式,破坏了文本的一贯性。小说中的一些支线也没有在结尾中充分交代,收笔有些匆忙。另外,后半部出现的一些与情节并无密切关联的零散专业词汇,似乎不必都使用当时语词,若去掉可以加强阅读的流畅感,也并不会减损全书的专业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甲申前夜・大晦》这本书的命运,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样多舛。在经历了无法顺利出版、底稿丢失、更换出版社等一系列变故和波折后,才得以展现在诸位读者面前。出版前我遇到的最后一个麻烦是,故事情节已经很黑暗了,书名还很 “不吉利”,多少有点儿 “不合时宜”,可能会对出版造成一定的影响。我想,这本书本来写的就是一群 “不合时宜” 的人,孑然而徒劳地和所谓的 “历史潮流” 抗争,最终失败的故事,“不合时宜” 是必然的,随他去吧。在这本不合时宜的书最后,我仍有一些想法希望和各位读者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把肚反常的穿上正装时我大感不妙,作者要动手了,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能作者的深度没能体会到,总觉得还是有点失望关于光怪陆离事情的设定(我没办法剧透)。但是不得不说,作者历史功力了得,确实把那个特殊时期,以一种特别的角度描写了,明日韩包括后金四国的一种角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