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Fake it until you do it
因为《法律人思维与写作》的编辑赵宏老师推了本书作者 Timini 的演讲,发现了这本书。随即下单,到货一翻,好么,这不就是中国版的《影响力》么。罗伯特・西奥迪尼写的两本书值得先读,一本是《影响力》,一本是跟别人合著的《细节》,这两本书得到都有电子版。很多年前,读这两本书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读完之后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夫人说服不了外,其他的需要说服的场景几乎少有失手。这本书则是中国版的《影响力》,稍稍吐槽下,这本书的内容大量援引了《影响力》并做本地改良,又添加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经历,故事,让整本书变得通俗易懂。再怎么的《影响力》也是美国人写的,翻译过来,加上社会文化风俗不同,理解起来可能要转个弯,有些方法也不一定适用。说服的过程就是施加影响力的过程,说服的基本手段是相通的,相通到全球都差不多,像从众,恩惠,权威,认同等等等等。如果想让自己有说服力,这些方法都是锦上添花,自身有特长才是核心竞争力。另外,想把这些手段用起来,还是要事上练,在实战中打磨是提高影响力的最快路径。如果觉得自己的说服能力有欠,需要磨刀找方法,拿这本书读一读。书写的很通畅,没什么阅读难度。然后假装自己很有说服力,不怕丢脸,去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说服也是一种情商八月最后一天读完了 T 总的书,给八月画上一个圆满的结尾。有缘认识 T 总,是去年年底在深圳的「合同大会」,她作为一名主持人,句句经典,很会圆场,从她身上看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职场女性的魅力。「说服」并不是在于嗓门大,或者口才好,而是对人在合适的场合说合适的话,正如 T 总自言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快速培养说服高手的书,我认为是培养情商的书。T 总用法律人的思维将说服 KOTA 法则一条条剥开,有理有据并实践证明了法则的可操作性。自认为不会说话的我,也突然开窍了,也会马上行动,记录改变。我读书读的有点慢,虽然已经把原先每天 15 分钟提高到 30 分钟,但是还是细读,本书读后感也会尽快完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这本书的方法今天的书评我们不说书如何,而是说说怎么阅读这本书,更符合你的需求,也提高你的阅读效率。看简介,看看是否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是不是想要学习说服?看李倩老师写的序言,为什么她会推荐这本书,书里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看作者本人写的序言,其中就分享了几种阅读本书的方法,看看你是否被作者说服了,并选择了其中一种方法开始阅读。最后,选择开始阅读时,建议看一遍目录,框架是否清晰,是不是层层递进?所有章节你都感兴趣,还是只对某个章节感兴趣,或者偏向于解决某个特定问题。带着问题来读,那么从目录找到需要学习的章节,直奔主题而去,不需要从头开始。想学习说服的方法,但是没有想法看完正本书的,那就快速翻到每个小段落和每章都有的总结重点。想认真的学习,那就按作者的建议,要么从头到尾的读一遍,要么从头到尾读但是把第四章放最后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全书听下来好像跟自己看一遍留下的印象也差不多。可能是因为我每次都是上下班的路上听 10 多分钟吧。不然我平时听书很容易睡着。就像作者说的,肯定不能指望看一遍这个书就脱胎换骨。但肯定也有一些启发。回头看这本书里讲的东西,好像多多少少都在其他地方看过,只是没有这么系统。全部总结下来的话,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一个好的说服过程,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一整个流程。客户随着这个流程逐步深入,每一步都有一些收获,同时被影响。当深入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就被彻底说服,进而作出行动。就好像我们进医院一样。从进医院的大门开始,到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再到出院。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医院的硬件设施,像是什么大楼,床位,走廊,电梯啥的。也经历了医院的软件设施,像是前台服务、卫生服务、诊疗服务、护理服务等。整个过程可能没有谁刻意强调我们要相信这个医院。但整个流程如果治疗效果好的话,等我们出院的时候,大概率会说:虽然很不想来医院,但实在要来的话,下次还来这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原来说服是这样发生的认识 Timini 快有一年了,我也受益于法律合唱团,是 T 总的小粉丝。Timini 的书阅读体验和与她本人当面交流的感受一样,春风拂面,知性智慧又没有咄咄逼人的压力,像仙人指路,优雅坦诚又有点小个性。市面上教说服的书很多,说实话我翻开这本书的原因,一是对 Timini 的喜爱和信任,二才是想要学习她的经验和心得。但我读了前十页之后就被书里的故事粘住了。这本书不仅结构化的交付了关于说服的底层原因,而且很仔细的拆解了每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让读者方便理解,还放了大量亲身经历的故事,入口即化,开箱可用,可以感受到 Timini 的贴心和专业。最让我喜欢的,是 Timini 的立场,她不是在教会你怎么样去套路别人,而是怎么样进行有效的沟通,完成从 A 端到 B 端的 “编码 - 解码” 的沟通过程。作为一个法务,我工作中需要面对大量的沟通场景。作为一个妈妈,我每天需要与孩子进行很多次琐碎的聊天,以此来完成监护和教育。虽然我也看过很多关于说服的理论,但那些碎片化的知识点,并没有让我有意识地在非常具体的沟通场景中运用起来。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 “编码 - 输出 - 解码 - 接收” 的模型。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很多时候在做自动驾驶式的沟通,只关注了输出,没有看到输入。如果能看到接受端,那也许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中,用不同的沟通工具来处理。比如孩子今天放心心情不错,我就可以非常直接的提出晚上复习数学的要求;但如果她今天心情不佳,很容易抵触和顶撞,那我需要先接好她的情绪,让她释掉负能量,再提要求,效果会更好。这本书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沟通中戴上 X 光镜片,时不时扫描一下信息的通路是不是顺畅,有没有在哪里衰减或者消耗了。如果你对 “说服他人” 这个话题感兴趣,或者你需要用轻松阅读来打发一些无聊的时光,可以试试随手翻开这本书,像我一样,和 Timini 来一场专属的一对一的聊天,一边听她讲自己的故事,一边暗自想,这个场景我也遇到过,原来这样处理会更好,下次我也要试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