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名著伴读
纸质书看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时候家里的《金瓶梅》肯定是要藏起来的,而现在某宝上不断降价,几个版本的纸书堂而皇之的放在书架上,只有落灰,现代人很难有完整的事情去翻大部头,和孩子议论著名美剧,年轻人说太长了。(个人推荐新加坡南洋出版社的崇祯本,横排简体)本书台湾人讲书比较亲民,蒋勋讲红楼梦起码对红楼阅读有推动作用,这部书也一样,读过《金瓶梅》的可以收听,当朋友间读书会闲谈,没读过的,开车和跑步的时候收听,让你有兴趣去翻动这部人世间的百科全书,名著就是可以反复读的书,不同的年龄和心境,读起来有不同的感悟,好书读起来希望也能有 “同好” 分享。《金瓶梅》描写的年代也正是商业发达鼎盛时代,充满了算计和挣扎,中国历来人口众多,最大特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内卷,其他四大名著还有些情感描述,《金瓶梅》完全的人间内卷白描,人情往来交往,400 多年没有本质变化,让人一叹。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道德溃败 欲望胜出《金瓶梅》写了欲望和道德的对抗,最后道德溃败,欲望胜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杂性:潘金莲不再是天生淫妇,在欲望的驱使下步步黑化;西门庆的性格非常丰富,既有商人的精明,又有欲望顽主的放纵和不知敬畏,同时还有天真软弱的一面;武大也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盘,张大户来找潘金莲,他能忍耐,而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他却受不了郓哥的激将去捉奸;武松这个《水浒传》中的大英雄,也暴露了冷酷无情的另一面……《金瓶梅》里,每个人都不是扁平的,都有自己的心思和欲望,有复杂的人格。然而,复杂正是成人世界的本质,尊重欲望也是社会的进步。《金瓶梅》里,还有商业和城市社会孕育的新型人际关系:潘金莲的街坊们,王六儿的邻居们,都不关心她们从哪里来,干了什么事,看上去很冷漠,没有传统农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但这样的人际关系也意味着相互之间有清晰的边界,这是商业和城市带来的巨大转变。传统文学赞美的忠仆、忠臣、兄弟情谊,虽然温情脉脉,但往往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边界感非常模糊,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私生活。就像《水浒传》很喜欢捉奸,偷情的都被杀了,李逵更是把狄太公的女儿和情人砍成了好几截。但在《金瓶梅》里大家对别人的私德不再兴趣满满,这其实是社会的进步。《金瓶梅》里的人际关系,虽然不那么美好,充满交易,但不用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普通人也能靠做小生意养活自己。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金瓶梅》,就不会一味谴责应伯爵薄情,而是看到他的新角色,新分工,从而对人性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金瓶梅》描绘的商业社会里,草根小民也可以活下去。只不过这个社会没有什么精神高度。西门庆的所有关系,包括结义兄弟、亲戚,两性关系,都是交易的,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之上,他跟其他人、跟这个世界,无法建立更高级更持久的情感联系。书中的人也个个忙着赚钱,只在欲望的层面上生存,活得盲目,死得糊涂,没有反思能力,更谈不上觉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亦是经典生命如飞鸿来去,唯有艺术留下脚印。如果说,宗教、哲学给答案,艺术的终极关怀则是安慰。《红楼梦》,白茫茫雪地中,光着头、赤着脚,身披一件大红猩猩毡的宝玉,向父亲贾政倒身下拜。这一刻,天地静谧和美。《金瓶梅》,永福寺中白杨树下,潘金莲一堆黄土,数柳青蒿。当此际,唯有深深叹息。戏台上,狂风暴雷,梁山伯墓裂,英台跃入。窒息的黑暗后,音乐响起,在重新亮起的舞台上,有两只美丽的蝴蝶,冉冉双飞。就在这一刹那,人世间无限的憾恨,终于升华成超现实的美感。也因为这一幕,千百年来,台下千万观众,擦干眼泪,又有了勇气,可以回去面对各自粗糙的人生了。艺术从不会过时。我们在阅读别人的同时,也还是在阅读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叶先生的品读金瓶梅三辑全本收官曾说繁花堪比当代金瓶梅,所以看完大结局,准备重读繁花,在此之前先把叶先生的品读金瓶梅第三辑收官。一代奇书,由先生带着抽丝剥茧讲述细节,时不时的妙语点评,更加品出妙处和味道(不知道若干年后会不会有一本书来品读繁花)。我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是让人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舍不得去读,就像马上要跟老朋友告别,舍不得看完,看完掩卷一声叹息,终究是到了告别的时候。最后,发现读书欠账是越读越多了,读完这本,书架上又多了张爱玲的海上花开海上花落,讲上海长三公寓… 哪能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