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活的久就能成为传奇

    健康最主要来自遗传基因,作者杨苡 103 岁,姐姐杨敏如 99 岁,哥哥杨宪益 95 岁,当年采访杨宪益如何长寿,他说是:抽烟,喝酒,不运动。老人一生对酒当歌,68 年被抓走前正喝个半瓶酒,进半步桥先问哪里能小便,4 年释放后回家,看到半瓶酒还在,已经不能喝了,和英国老伴也是共饮相伴 60 年。这部书众所周知的原因主要写解放前部分,如果能让你深入去了解那些年那些事才是作者的用心。推荐《去日苦多》和公共号《私人史》相关文章,关于 “二流堂”,巫宁坤等人的故事可以一直延展探寻。杨宪益说他一直玩,不怎么读书,在牛津只拿到四等学位毕业,可后来,他的牛津同学钱钟书翻译毛选,还希望他能去把把关。书里作者笑话 “哈佛三杰” 的吴宓的英文口音怪异,再看当年她姐姐读北大,全世界的大学都是门生意,有钱就可以上,只有中国搞成了科举。黄永玉的名言,活到 90 后,世间的一切都是喜剧了,所以他才画出蓝色的兔子。对杨苡来说,年轻时的风言风语,现在回忆都成了少女的甜蜜,李大先生,穆旦。网红法学大咖罗翔一次接受访谈时,谈到当年和他一同学习很好的小伙伴,就是因为一次给大孩子偷盗望风被抓,命运就完全改变,回想起来如果是自己,也是细思极恐。普通人只能敬畏命运,珍惜当下。女神节快乐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生的故事,温柔而绵长

      🌸一个百岁老人回顾自己的一生。这是风云变幻时代,变迁的一生经历过富足的精神享受和平淡的家庭生活,经历了懵懂的初恋,却和斯人错过。这一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大人物的过往,一路的奔波。2⃣️ 求学生活和很多人相聚,又走散。通过一个人物的一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变迁。3⃣️ 这本书中有非常多动人的细节在中西读中学的时光,是那样的惬意。母亲的谆谆教诲,以及严厉的家教。自己的求学路,以及那些知名的教授人格中闪耀的魅力。这样一本好书实在不容错过。

        2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岁月呼啸,美无倦意

        杨苡,《呼啸山庄》的译者,1919 年生于天津,她的四爷爷是直隶总督杨士骧,五爷爷是给李鸿章、袁世凯做过智囊的杨士琦,父亲杨毓璋是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名门闺秀,活了 103 岁,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她都是亲历者,还是位有超强记忆力的老人家,所以这本口述史充满种种细节,而这些细节又多是 “看似旁逸斜出的零零碎碎”。过去的一百年,不应该是血雨腥风、苦难深重的吗?怎么在杨苡口中都那么云淡风轻?她有那么强大的家族背景,周围环绕的又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名人:杨宪益、沈从文、吴宓、穆旦…… 可在这本口述史中,看不到一丝厚重的 “正史”,却充满 “好玩” 和 “八卦”。这大概和杨苡性格有关,用她的话讲:“因为我生于 1919 年,五四运动的那一年。对政治、理论什么的,我不感兴趣,也从来没弄懂过,同时我与各种运动都是疏远的”。而常常挂在她嘴边的一个词是 “好玩”,“好玩” 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也养成了她一生通达乐观、浪漫天真的处世态度。那些在 “正史” 上总是正经八摆的名人,到了她嘴里都变成可亲可感的人,他们和我们常人一样有弱点,有悲欢,也有生活的窘迫和龃龉。还有行家老师提到的 “少女感”,看完这本书,有更深的感悟。她真是可爱极了,总说自己是个笨学生,不喜欢学习,无法和才气过人的大哥杨宪益比,也比不过聪慧好强的姐姐杨敏如,在他们面前,她甘愿做没有存在感的听话的 “傻妹妹”,也更甘于做一个普通人,应了这种平和的心态,给颗糖果就灿烂,随时自足的心,才更显纯真吧!全书中除了旧家庭那段,着墨最多的就是 “中西十年” 那段记忆,那段最单纯、最恣意、最浪漫美好的青葱岁月,值得用一生去追忆。书中最动人的部分,是对 “大李先生”(巴金的哥哥)的回忆。杨苡一直强调她与 “大李先生” 之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更接近于兄妹,估计连她自己也傻傻分不清,“爱情” 和 “友情” 有时就在一线之间,那种懵懵懂懂、情愫暗生的感觉,不正是少女想拥有的浪漫吗?还有后来与穆旦的情感,也如此,似有还无,似迎还拒,这正是少女感的一种表现,喜欢有才情的男人,但又发乎情而止于礼。有这样的一段感情在记忆中做常客,时不时拿出来慰籍一下残酷的生活,这一辈子才不至于如此单调而漫长吧!这 “八卦” 感十足的大餐,就这么活泼泼、水灵灵的呈现在你面前,谁能不动心呢?🍒撰写者余斌,在后记中写的一段文字,很好的诠释了杨苡眼中的许多人、许多事:作者杨先生出身世家,又见过、接触过不少有名人物,但是她的讲述全然是私人化的,看似与 “史” 无涉。比如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颜惠庆,曾是民国外交的风云人物,杨先生的记忆里,却是在他家里玩捉迷藏,这位 “颜伯父” 如何做手势让自己藏到身前的写字台下;蒋介石兼中央大学 “校长”,怎么说也是件大事,杨先生所述,却是他视察女生宿舍时的尴尬;吴宓是联大的名教授,杨先生清楚记得的,却是他登门索书时一脸的怒气;沈从文是大师级的人物,她感念的恩师,她的回忆也不乏他作为师长给自己的教诲,但更清晰的却是他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破了的棉袄袖子里掉出的棉絮的画面。关于家族旧事,她讲述的重点,也都落在 “无关宏旨” 处,祖辈煊赫的声势,杨士骧、杨士琦在清末政坛上扮演的角色,父亲在北洋时代政商两界的长袖善舞,她不感兴趣也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已然没落的大家庭里,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际。事实上,她细细道来,大部分讲述都着落在她周围的普通人身上,她的家人,她的同学,过从密切的朋友,或是有几面之缘的人,当然,由她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串联到一起。即使是有名人物,大多也在趋于私人生活场景的记忆中出现。你可以说,杨先生的记忆是抓小放大式的,甚至可以说,有 “八卦” 的倾向。她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 “好玩”,“好玩” 影响到她的记忆和对记忆的筛选,后面未尝没有一种观人观世的态度。下面摘几段杨苡眼中的 “好玩”,还真的好玩😄🍓小皇帝就是小皇帝,什么都不会,因为什么都有人侍候。从吃饭到穿衣。比如吃饭,吃鱼的话,鱼肚子那块一定是给他的,鱼刺一定是去掉了才放他跟前。什么叫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杨宪益小时候就是的。穿系鞋带的鞋,他都是脚放进鞋里就往前一伸,等着人给他系。有时身边仆人不在,母亲就指派我姐和我蹲下去给他系。我姐会发脾气:凭什么要我给他系?!我是不敢反抗的,有一回小声说了句他自己会,母亲就拿手指头戳我一下:帮你哥系一下鞋怎么了?!🍓娘有个抽屉,里面一大堆玩意儿,有玉石,有翡翠,四爷爷的像章就杂在里面,翻来翻去很麻烦,娘就让我底朝天倒出来,让我想要什么就拿什么。结果我就挑了一模一样的好多个像章。现在想来挺可笑,我和四爷爷(杨士骧,做过直隶总督)的交集,居然就是把他的像章踢来踢去。🍓沈先生给萧乾撑场子,说了不少话,说的内容记不得了,只记得桌上放了点糖果零食,老有苍蝇在上面飞。他一面说,一面挥手赶,一挥手,袖子那儿就有棉絮往下掉,塞回去又掉出来(他穿的棉袍太破旧了,张兆和不在,破了也没人给缝补),我看了只想笑又不敢笑。🍓吴宓英语发音很糟糕,普通话也说不好,很重的方言腔,说英语、说普通话都带那个味,我们就奇怪,这么有名的教授,怎么发音还不如我们中学老师?我们女生对吴宓印象不好,还有一条就是他土。吴宓身材偏瘦小,脑袋却蛮大,听说是四十多岁,看上去却是老学究的模样。他是穿西装的,还拿一根手杖,走起路直挺挺的,目不斜视。他拿手杖跟别人不一样,不住地在地下点,跟盲人行路似的。昆明尽是石板路,手杖点在石板上,嘀嘀笃笃地响。照说西装手杖的,应该洋派,但在他身上就是显得土。🍓我姐她们议论起来,都站在穆旦一边,同情他,觉得他太倒霉,让女朋友给甩了。还都讨厌万家的家长:不就嫌人家穷吗?有钱有什么了不起?!回到天津,万也只能顺从家长了,她跟人解释,她的 soul 已经随了穆旦,进余家门的只是她的 body 而已。教会学校,soul and body 常说的,我姐她们对万的说法都表示不以为然。她们议论起来挺激动的,声音好大,后来母亲问我,她们哇啦哇啦说些什么?我就跟她学说一通,母亲说,订了婚怎么还能跟别人跑呢?🍓印象更深的是有次看到张学良和赵四。应该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事,我们在等着上菜时,就见张学良他们进来。除了赵四,都是男的,穿着马裤、靴子,像是刚骑了马回来,纨绔子弟的样子。赵四穿着很时髦,手里拿着个白色的长烟嘴,翘着兰花指。张学良照片常在报上出现,又因丢了东三省,名声很坏的,当然认得出。我们都恨日本人,不喜欢张学良,不过我特别喜欢好看的人,看到赵四,也想不起这些了。母亲看我老盯着那边看,就说,要看你就过去看呗。我真的就跑过去,近了点站在他们桌子附近盯着看,觉得赵四真是好看。赵四发现了,就逗我两句,还摸摸我头发。我那时大概十来岁,比桌子高不了多少,见赵四指甲血红的,还是后来才知道那叫蔻丹。

          5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她的百岁人生

          一百年的时间岁月,作者如在岁月长河中淘沙;虽然岁月中有污水和淤泥,但是书中给我们展现的永远是闪光的亮点。感谢杨芯快乐的人生观,其实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座图书馆。杨苡先生,本名杨静如,出身名门望族,但她的母亲是父亲的妾。有过奴仆成群的物质条件,也曾住过与老鼠对视、连清水都没有的简陋宿舍。曾经在西南联大、中大读过书,也曾因怀孕中断学业,又在母亲的支持下重新就读。她的丈夫是他的学长,又都是著名翻译家,别人都以为两人志同道合,但她却说两人 “志同道不合”。她接触过太多的名人,从她的讲述中,能看到名人普通、可爱、甚至狼狈的一面。她的口述,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鲜活。感谢杨先生,感谢作者。这本书值得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值得一过 活着就是胜利

              杨苡先生的百年人生跨越了若干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件,她讲述了自己在大历史下的许许多多小故事,娓娓道来,真实、有味、接地气,画面感极强,这些大历史也由此而变得鲜活起来。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更有锅碗瓢勺、柴米油盐,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切莫轻看了自己。正如杨苡先生所说的,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置身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我辈,当且行且珍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繁花落尽,花落执谁手

                🌹这本书真的是口述整理的,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恬淡安静。总的来说,是杨苡口述了四段自己的历史,一是家族人员的历史;二是在中西学校的经历;三是西南联大的经历;四是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的经历。文字概括出一个贵族小姐半生经历,许多人,许多事。当繁花落尽,花落执何手。🌹看这本书的感觉有点像小偷,踮起脚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搜寻,看到了保险柜却打不开。作为女人最好奇最八卦的莫过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却只有了了😂通过贾老师的课多了解了一些杨苡的故事,也许是人活百年,一切都看淡了,心情平和了才会如此淡然的看待过往。那一句 “志同道不合”,又让人想到托尔斯泰关于幸福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是马洛伊・山多尔的旁注也许道破本质。“大多数的婚姻都不美满。夫妻俩都不曾预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什么会将他们分裂成对立的两派。他们永远不会知道,破坏他们共同生活的潜在敌人,并不是性生活的冷却,而是再简单不过的阶层嫉恨。”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既是口述历史,也是一部故事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她活了一个世纪,看尽不同人的一生

                    起初看这本书,是因为对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时期、民国时期的生活感到好奇,同时也带着对一个活了超过一个世纪的老人所经历的一生感到好奇。在打开这本书之后,确实被深深吸引,开头的一章主要是说了杨苡的家庭成员的故事,我在看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一种自己置身于当时候杨家的感觉。书中出现了很多名人,这些人都是与杨苡有过交集的,比如朋友沈从文、姐夫罗沛霖、学校的校长蒋介石等,不过在描写这些人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生活中更有趣的部分去写,而没有那种与名人之间交流的部分。我想这是因为杨苡本身的性格就是更加关注「好玩」的事物,所以这些「八卦」的事情在她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也正是这些「八卦」让作为读者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距离更加近,更好理解和想象当时的情景。另外一个感受是,虽然杨苡出身于一个很大的家族,家庭环境很好,但是在她出身之后因为父亲的去世,实际上是家道中落的时候。她所经历的一生其实并没有那么顺利,读书的时候正是战乱的时期,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内忧外患。至于婚姻,自己是因为意外有孩子而选择结婚,赵瑞蕻对她并不好,她自己也并不很喜欢他,但两个人也这样过下去了。生活上,吃住行其实远不如现在普通人所过的生活,但是杨苡回想自己的一生时,都是充满了开心的记忆。正是这些话,在看的时候我会感觉,一定要开心地去生活,多点关心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健康地活得更加久一点,去体验更多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去有好多迷信的说法,莫名其妙瞎联系,就因为出生不久父亲去世了,我就有了 “妨父” 的恶名。女孩在家中没地位,原本就不受待见,我的婴儿阶段,家里天下大乱,先是父亲的病,后来是办丧事,更没人管我了。有的就是因 “妨父” 的 “另眼相看”,似乎我就是不祥的。喂我奶的奶妈进门后没好好检查,后来早就自己停了奶,喂我奶只是做样子,背着人给我喂点水什么的,所以我身体特别弱。后来还是一个德国医生来,检查追问起来才弄清是怎么回事。医生把我母亲说了一顿(母亲是姨太太,又才二十来岁,医生敢熊她,对娘是不会的),母亲也只有听着,不吱声。那奶妈马上就被辞掉了,换了个新的。带我的保姆姓张,家里都叫她 “张妈”。她领着我,住母亲大房间后面的一间小屋,睡一张老式的大床。张妈对我不好,背着人偶尔还会拧我一下,掐我一下,我胆小,也不敢对人说,就这么过了两年。她和我睡的那张床是架子床,挂着蚊帐。有天晚上有蚊子,她起来点了蜡烛打蚊子,蜡烛没放好倒了,把整个帐子都给烧了,她瞒着不说,家里人居然不知道。后来有人在房间里发现一小堆帐子烧成的灰,追究起来,才知原来有这事。这可了不得,不是我有多重要,而是家里下人的管束问题。父亲去世以后,没了权威,娘是软性子,早就有议论,说下人越来越不像话了。这次娘也惊动了,把人都叫过去,包括我母亲,大大发落了一通,张妈就让她走人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余斌在杨苡去世后,写了一篇纪念的文章,当中他说,杨苡的等待不灰暗、不怀疑、不焦虑,也不虚妄,相反是充满人情和温暖的。从前面的这些内容,你应该也能感受到,在杨苡的叙述中,她注重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当下那一刻的真实感受,其中思考和启示一类的东西很少,她讲的就是她的生活本身。这可能正是杨苡最大的不同,也是她最大的力量所在,她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可以对生活有很多抱负、很多志向,以及很多思考,但有时候,一点点耐心,一点点好奇,其实也能支撑我们走到很远。余斌在那篇纪念文章的最后写道:“未来对于杨苡先生和对于我们一样,没有剧透,我相信如果历史早晚会成为故事的话,她会有好奇心和我们一起听下去,听下回的分解。她会以她的乐观、达观陪伴着我们,等待,并且不放弃希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年前的那些事儿

                          今天在深圳福田区的一个自习室里,研读完了真本书,很感慨,也很沉重。这种沉重不是低落,而是对于本书承载的内容,读完之后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口述者杨苡,出生已不平凡,但是却以一个平常人心态向我们阐述了过去那百年间风起云涌般涌现出的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部分。我们接触的都是历史瞬间的那些闪光,而这本书记录的,却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没有这些点滴,那个时代的人物还是不完整和片面的,有了杨先生的口述,每个书里的角色才完整丰满了起来。时时想起,实时记录,有一天回望,那是真的美好。五星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有故事的人的“碎碎念”

                            从新书上架到现在,前后差不多九个小时才看完。从《贾行家・文化参考》里听到这本书时,立刻就开始了阅读。记不清是那一句话触动了我阅读,但开始翻阅后,感受最深的事经历一百年的时光,所见到的人和事有很多很多。不像小说一样,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吸引注意力。我却在一个又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中,和杨先生一起走过这漫长岁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读后

                              呼啸山庄当然知道,可译者真是不清楚。原来是杨苡先生,百岁老人。真是佩服。不由得想起杨绛。都是才女,都是名人之后,又都是长寿之人。杨苡先生的口述,有很多 “好玩儿” 这三个字,说明她真是有些爱玩儿。本书只写了解放前的日子,后面的时代都没写,有些可惜。一个单纯,内敛,调皮的小姐讲故事,让人多了解一下过去的名媛生活,挺好。挺佩服她的,作为一个富裕人家的大小姐,抗战时期,能经受住那么艰苦的生活磨砺,这种韧劲,足矣说明她长寿的原因之一。至于书中的人物,看来她只说到人好的一面,和平常的一面。也不易。说明她平等的待人风格。能活到 103 岁,真是羡慕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记录生活中的美🍁

                                🍁记录生活中的美🍁🌸读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像是在读长长的娱乐新闻周刊,带着历史的痕迹和心里的感悟,就像翻开了一位姑娘的日记,从懵懂记事到白发苍苍,带着人生的感悟和酸甜苦辣的经历。🌸母亲的坚持和努力,娘的包容和温柔,大公主的公主病…… 在一幕幕的叙述中看到了一百年的变化,也感受到阶层的不同,人生的不同境遇。🌸思考,让人与人不同,记录思考,才能发现人生的变化。羡慕杨苡老师的好记性,我觉得我是没有办法写回忆录的,好像只有 7s 的记忆,不愉快的事情愉快的事情都会统统忘记,留下的经验就变成了衣服上暗色的花纹,寻摸才能看到痕迹。所以通过得到来记录思考、变化和发现。🌸圈层的认知。吃冰淇淋、看电影、看话剧,杨老师的生活圈层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他的生活影响很小,让我想起前几天和朋友沟通对于圈层的看法,聊到突破圈层的方法,1、高考,相对最公平的方法;2、公务员,尤其是山东,考编、考公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阶级的跃迁;3、经商,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4、结婚,男生,若是有才、有能力,找个有实力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女生,很多人都有公主梦。讨论了向上破圈也不是简单的事情,朋友走南闯北,付出和经历的都比同龄人多,他说了一句我超级认同的话,你是一颗橘子,怎么也成不了大蒜。记录了我们之间的谈话,这是认知的碰撞和扩充。🌸活到老学到老。从母亲让兄妹三人学习,她与沈从文先生、巴金先生、陈嘉先生的交往,在《战歌》上发表文章,感受到她对于文字的热爱,她翻译的《呼啸山庄》深受好评,和巴金先生的《雪泥集》记录了思想的碰撞。或许我们不会遇到这么多优秀的人,但是,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出现类似的角色,或者从书上也会有所感悟,比如和三味书社的相遇,弹簧草的每月分享,心力读写营里大家的输出等等,此时此刻的文字也是在记录我的所思所想,感受到活在当下的幸福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希望我可以一直写,直到变成星星的那一天。🌸活的洒脱。杨老师,一句 “在联大我不是好学生,在中大也还是不用功。我只对我喜欢的课程感兴趣,不喜欢的课完全听不进去,只要能 pass 就行了。” 感受到她的洒脱,少女的心态,经历的事情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留下的只有养分,滋养丰富的精神世界。忙忙碌碌的工作,柴米油盐的生活,更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路边的一朵野花,文章中一句触动的句子,好吃的一道美食等等,也或许是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反思,朋友相聚的一次有趣的谈话,节日时小小的礼物等等,生活中既有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也要有温馨时刻、心动瞬间,像杨先生一样,活的认真又洒脱。🌸记录,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记录,是为了让自己多一点思考;记录,是为了让生活多点生机,期待变得更美好的你。相信相信的力量,做个小游戏吧,在未来一周里,请在三味书社群里共创以下内容:拍一张你喜欢的天空,分享一首你喜欢的歌,下周六的时候接龙一句自己对自己说的话。🌸生活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感受路,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去记录风景,用心灵去品味人生,愿你如愿以偿,蒸蒸日上,势如破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凡”人的百年

                                  虽然杨苡先生提到巴金、沈从文、冰心等人,包括家庭里哥哥姐姐的名声,但通过这本口述传记可以看出杨苡先生的平凡。口述 —— 类似于聊天的方式,这样的表述像聊家常一样自在,也更接近她真实的情感。这样的叙述中可见杨苡先生打小的好奇心就重,而且看东西什么的都是从 “看好、好玩” 开始的,到老自然保持着好奇心和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从 1919 到 2023,近 104 年的人生。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后 40 年新中国的飞速发展。巴金说 “长寿就是惩罚”,先生说 “活着就是胜利” 这样的人生真是好了,只是关于爱情和婚姻在我看来是遗憾了,如果大李先生能够像当年的杨苡一样多点率真,可能杨苡先生会幸福,而大李先生也不会早早去世。与大李先生的爱情只有在书中提到的想象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人随波逐浪,各自风雨几番

                                    本书作者余斌在開篇就言到:“杨先生的口述当然首先是她的自传,然同时她的讲述中还留下了形形色色的人的身影,家人、朋友、师长……” 杨苡女士的一生,刚巧与中国最波澜壮阔的时期叠到了一起。人到老年之后,总会回想之前人生的经历,并想把它写下来,流传下去,尤其对于一些大家、名人而言。本书就是百岁老人杨苡的唯一口述自传。讲述了从 1919 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这百年见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看出她这一代女性的天真与浪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少女心

                                      和贾行家老师的感受一样,第一部分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北洋时期、民国时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琐碎日常,看到的比较少,读到过的书以描写穷苦人的生活为多,比如老舍的,很多情节也有杜撰的,而杨苡先生的回忆还原了当时的富裕家庭生活状态,很多内容也没有避讳和遮遮掩掩,这真是活透了的人才有的豁达。对于她和赵瑞蕻先生的姻缘,虽描写了诸多的不如意,吐槽了赵先生的种种不可思议,甚至说了 “志同而道不合” 的话,因为主角视角,可能有人会觉得赵先生不好,很可惜赵先生已经没有了辩解的机会,要不然他也出一本口述,从其他角度看看也是好的。在网上搜到了赵蘅的文章,是她的父亲写给三个孩子的信,感觉他作为父亲的角色还是很靠谱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历史,喜欢人物传记

                                        杨苡先生启发我们:活得长不仅是越来越衰弱,也可能是越来越勇敢。从 1919 年走向今天,杨苡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世纪回眸中,相比于传奇与成就,杨苡更看重她的 “日子”,及其承载的亲情、友情、爱情和世情:童年深宅里,祖辈的煊赫、北洋政商两界的风云变幻她不大闹得清,念念不忘者,是一个个普通人的境遇;同窗情谊、少女心事、诗歌与话剧,“中西” 十年乘着歌声的翅膀,无忧无虑;民族危亡之际,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 | 日是年轻的身影 —— 初见 “文学偶像” 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 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有句励志的话说:“人生的精彩在于深度和广度”,无疑杨苡先生这样百年人生有趣的灵魂是做到了!       同时代的人她活到了最后,几乎看到每一个人的结局,有始有终得圆满;       杨苡先生是超级时空大节点!长于旧式家庭,完整的西式基础教育,她经历新文化运动起始,抗战时期联大和中大求学经历几乎涵盖当时顶层知识分子朋友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又经历文革和轰轰烈烈改革开发 40 年。这种感受和经历真的值得记录和传承。      我想到了得到电子书《第二大脑》所描述的,杨苡先生不凡人生经历可以作为电子藏品永远传承保留向公众开放,作为历史和民族的记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