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选图,配文,都很好

    如果不看这本小画书,就认不得还有赵孟頫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优美,讲到宋徽宗时的情感表达让人难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普读物

        之前读过祝勇老师的几本书,这本是偶然翻阅,对了解故宫馆藏的古画,有帮助。祝勇老师近年来致力于向公众宣传推广故宫的各类藏品,如书法作品、跟苏东坡相关的书画等,都很有意义。我们作为局外人,去故宫,难得遇到这些珍品中的一二,而祝勇老师作为专业的文物工作者和研究者,能够以研究这些作品为研究对象,实在是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是一种对话式轻松的文字叙述,虽然不是严谨的学术考证,但是作者加入了大量自己的感受见解和想象,同时也能够旁征博引,大开脑洞,读起来挺有趣的。最喜欢的是十二美图自己乾隆、意识剖析,还有对镜子意象解读的那几个片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五代到宋元明清著名画作的解读

            一本讲中国绘画历史的好书,不单是画册,更是一本科普读物。着重讲了五代的顾闳中和周文炬,宋代的宋徽宗和张择端,元代的赵孟頫和黄公望,明代的唐伯虎和柳如是。以每个人物的人生为线索,讲述他们作品背后的故事,行文流畅,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94.《故宫古画之美》

              所以我的画,无论画得多么繁复浩大,都透着一种孤独感。真正的画家都是孤独的,孤独也几乎是所有绘画共同的主题。一幅名作的完成,其实需要一百年、一千年的时间,因此它不只依赖某一个天才之手,而更有赖于一个文明的体系。中国人的目光,是属于农业文明的目光,是站在大地上的目光,所以中国人看到的世界,必然是水平的、横向展开的,所有的事物,都围绕在自己的周围。视视角,其实就是人间视角,充满了人间的温情,中国人不以上帝的视角,全知视角地、居高临下地看世界。天地辽阔,山高水长,其实都有人间的温度。万物都很远,万物又都很近,远和近,都是感觉的、心理上的,不是物理的、透视的,不符合科学法则,像一位诗人所写: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有一位诗人写道: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中国古典艺术里的 “相对论”中国文学热衷于短篇文学(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而不追求鸿篇巨制,也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是始于局部、片段,甚至是细部,然后一点点向 “全部” 拓展,而并非始于 “全部”,再逐次抵达细部。因此,中国的文学惯于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有限中造无限。即使到了明清之际,文学中增添了长篇小说这一新品种,但那时的长篇小说,也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短篇集,像《红楼梦》这样具有整体建构的长篇,实在是凤毛麟角。可以说,绘画手卷是中国人独特的发明,而且发展出一个强大的谱系,绘画经验在时间中不断积累,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视角经验和审美传统。按前后(从右至左)顺序,手卷的构成部分大致是:天头、引首、隔水、副隔水、画心(即绘画作品)、隔水、副隔水、拖尾等。天头多用花绫镶料,引首是书画手卷前面装的一段素笺,原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卷心,后来有人就在此纸上题上几个大字,标明卷心的内容和名称,就像一部电影,在开篇的部分映出片名,而且那片名,一般是名人题字,与画心的部分,通过隔水、副隔水相连。乾隆书法不佳,笔画弯弯曲曲、细弱无力,人称 “面条字”,但引首大字有时蒙得不错,“妙入毫颠” 四字就颇见功力,到了后面的两段题跋,又让我闻到了阳春面的味道。但乾隆有题字癖,而且就写在画心上,实在有违社会公德。像这卷《洛神赋图》卷画心末端,“到此一游” 的乾隆就忍不住写下六个稚嫩的字:“洛神赋第一卷”。#有被内涵到。随着一件手卷的流传,会有一代代的收藏者、欣赏者写下自己观画的心得体会,续裱在画后,使这件手卷不断延长,这部分,被称作 “拖尾”(与画心仍然以隔水、副隔水相连)。从这拖尾的题跋里,不仅让后人看到它的流传史,一件古代的绘画传到我们手里,途经的路径清晰可见(所谓 “流传有序”);可以作为鉴定绘画真伪的根据(许多假画就是在题跋里露出破绽);那些精美的诗文书法,亦与绘画本体形成一种奇妙的 “互文” 关系,见证了画家与观者之间的隔空对视、声息相通(比如故宫博物院藏五代董源《潇湘图》,前后有他的明代本家董其昌的两次题跋),即使像倪瓒、徐渭、八大山人、石涛这样的艺术怪物,也不可能陷入永久的孤独,因为有许多隔世知音热烈地追捧他们。因此,一幅手卷,在中国绝非一个孤立、封闭的创作,而是一个吸纳了历朝历代的艺术家 “集体创作” 的综合性艺术品、一个没有终结的 “跨界艺术展”(至少跨了绘画、书法、文学、篆刻、文物鉴定诸界)、一个开放的体系,如山容万物,如海纳百川。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的《调良图》、黄公望的《富川山居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陶谷赠词图》、朱瞻基《武侯高卧图》、柳如是的《月堤烟柳图》、《十二美人图》……美人图像的格式化感觉还没看够 就没了。下一本走起。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