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巨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成长之路必定充满艰辛

    两年前,很少有人会想到小小芯片会卡住诸多公司的脖子。眼看着这一年多时间,有公司因缺芯片手机生产不出来,有公司因缺芯片而导致汽车生产线停工限产。读读此书,似乎明白了,芯片,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也不是你想生产就能生产出来的。在当前,没有光刻机,芯片问题就不能在短时间解决。而要成长为能生产顶级光刻机的巨人,绝非三五年能做到的。任何一个巨人的突然出现,都是在背后一步步艰辛成长的结果。跟随作者,我们遥望巨人的成长历程,它证明了依靠技术和辛勤工作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可能性。今天在中国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公司与巨人同样的努力,越来越多的顶尖科技公司由此诞生。这两天,我国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成功,更让我们看到,再艰辛的路,只要一步步坚持下去,不松懈,唯坚韧,就有到达高峰的时候。巨人之路,充满艰辛,但有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产芯片之痛

      ASML 这个欧洲人均科研经费排名第二的高科技公司超 5 成的股份被美国资本控制,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美国势力下的公司,要对中国科技企业 “卡脖子” 简直易如反掌。但是美国越要急着把我们踢出局,我国的科技企业就越不应该自我封闭,闭门造车,只有更加坚决地拥抱合作,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破局。闷头捣鼓原子弹的时代已经过去,世界各国都是经济全球化链条上的一环,谁也不能脱离而独活。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对个人而言,对企业而言,交流,合作,共赢才是实现发展的最终道路。

        5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半導體工業皇冠上的明珠

        我們可以把光刻機看作一台高精度的底片曝光洗印機,它負責把 “底片”,也就是設計好的晶片電路圖曝光到 “相片紙” 上。晶片的每個元器件之間只允許有幾納米的間隔。這就意味著掩膜和矽晶圓每次對準的誤差,也必須控制在納米級別。而一個矽晶圓有生日蛋糕那麼大,而每次曝光的區域只有一塊橡皮擦那麼大。曝光完一個區域之後,放置矽晶圓的曝光台必須快速移動,接著曝光下一個區域。這技術難度在於要在快速移動中實現納米級的對準,這個難度就相當於:你要從眨眼之間,端著一盤菜從北京天安門沖到上海外灘,恰好踩到預定的腳印上,菜還保持端平不能灑。在科幻小說《三體》裡,三體人用來攻擊地球的 “水滴”,其實就是他們製造的一種表面絕對光滑的物體。按小說裡的定義,能不能製造出這麼精細的東西,就是衡量一個宇宙文明高度的標誌。而製造一台極紫外光刻機,就是在挑戰人類工業文明的極限。本書第一部份描述光刻機的技術成分;第二部分則是敘述這家公司的歷程,在這就不贅述,書中描述比較精彩。第三部分則是敘述阿斯麥 (ASML) 是怎麼打敗尼康和佳能。以及它之所以能成為行業老大,離不開兩個 “貴人” 的支持。一個是台積電,一個是英特爾的故事。台積電幫助阿斯麥 (ASML) 彎道超車,而英特爾則幫助阿斯麥 (ASML) 一騎絕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窥见人类工艺技术的桂冠

          这本书刷新了我三个认知:1、飞利浦不止有剃须刀和电灯泡,就像西门子不止有冰箱,这些跨国巨头以我想象不到的方式,在影响着我的生活。ASML 早期光刻机原型,正是飞利浦的独立科研机构 natlab 多年在基础光学领域研究的成果,而 ASML 将其商业化量产。2、如今世界能生产极紫外光光刻机的,只有 ASML 一家。但 ASML 并不是一家荷兰公司,要制造考验人类工艺极限的机器,仅靠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不够的。一台光刻机,背后有着全球 5000 多家顶尖公司提供的尖端工艺技术和解决方案。而工艺技术,有时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基础理论研究、高端制造技术、人才、经验数据,每一样都不存在捷径,得靠长年累月的经营。3、芯片产业已进入 3nm 制程,未来数年内即将逼近理论极限。但就像是最初戈登摩尔的猜测,芯片制程大概只能达到 1 微米,事实人类却已做到了其猜测的精度的 1/100。再往后,除了理论上的瓶颈,一定还有有其他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我们还是能够想出解决的方案,就像光刻机一点点实现超越前人想象的精度。从摩尔定律被提出之后,创新一直都在发生。如今,已经出现了异构、3D 封装等新的方式,能够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提升芯片的性能。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好让人期待。减去一星,是出于本书大篇幅从个人的视角去讲述 ASML 的发展,其中有些时间线比较凌乱,记下一个个人名也是个挑战,政府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被一笔带过,有些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巨人成功的背后

            《光刻巨人》读后感~~本书开头就直接切入 ASML 的成长历程中,扑面而来的词汇略显专业又不容易记住,阅读初期可能有个 “挣扎期” 需要适应,就像巨人初期成长之路也是迂回曲折;不过一旦慢慢坚持读下去,就仿佛置身其中,自身也成为了 ASML 的成员,这类浸入式阅读感受能够更深层的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通读本书可以了解 ASML 成功之路的曲折艰阻,它不光要努力超越竞争赛道中各路强手,还要抗住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压力,甚至几度出现难以为继的困境;幸运的是 ASML 有优秀且富有远见的领路人,有执着且充满信念的科研 / 营销 / 生产人才持续付出,并且能多次牢牢地抓住机会窗口,多次成功要素的积累,最终汇集成一条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国内的芯片设备制造企业从无到有,成长了很多,但是和行业顶尖选手比较仍有差距,所以仍需要努力,加油吧!中国制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Week#18: 可复制与不可复制

              “无数通过这些工艺制造出来的芯片,默默的隐藏在黑暗当中,但只要有光线掠过他们,你就能看到这些来自远古的硅,散发出群星般的色彩”—— 回形针《如何在纳米尺度雕刻芯片》为什么这两年的芯片供应事件甚嚣尘上?什么是光刻机?5nm/6nm 芯片意味着什么?光刻与等离子刻蚀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在硅片上构建低于衍射极限分辨率的集成电路?...... 不好意思,《光刻巨人: ASML 崛起之路》无法给你这些问题的答案。阅读至此才明白这是一本关于 ASML 如何崛起的故事集,人物的勾心斗角、技术的演进和停滞、资本的流入与博弈等等,却是无比的精彩。作为全球最大的芯片设备制造商,ASML 光刻机占据着市场份额的 70-80%,毫不夸张的说这已经是绝对的垄断了。ASML 是谁?这四个字母又代表着什么呢?ASM 与飞利浦子公司 S&I 的融合之路是怎样的呢?ASML 又是如何起飞的呢?这一切都要从飞利浦物理实验室 Natlab 说起,这是天才聚集的地方,自由散漫与聪明才智在 Natlab 汇集,创新不是刻意的,而是人们的热爱所发出的光。书中所说的各类工作令人无比神往,如果能早些读到这些,或许会改变我个人的职业选择。雷吉梅克极尽才华所描述的 ASML,仿佛是在提示人们:光刻机是有模板的,而 ASML 是一个无法被复制的模板。由于所涉及的人物众多,本书不免给人以琐碎感,然而这份琐碎感又让我意识到 “伟大” 这件事儿不是从一开始就光鲜亮丽的,甚至是充满了颠簸与茫然,人们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取舍的,凭空的想象终究无法落地生根。好了,我继续去读这本书里的故事了。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光刻巨人》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荷兰飞利浦研发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制造了一台机器:一台试图像印钞票一样合法赚钱的机器。但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 “怪物”,这台机器在未来的 20 年里除了吞噬金钱没有做任何事情。“我们赶紧动手吧,难题得一个一个去解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钞机是如何炼成的

                  作为 ASMPT 的一份子,我有幸和晚年的 Prado 老爷子有过一面之缘,老爷子脸上永远挂着慈祥的微笑,和书中他早年的暴脾气判若两人。隔行如隔山,我们后端的封装和前端的光刻虽然没有一毛钱关系,但读完还是挺有感触的,想多写两笔摘要,向前辈们致敬!如何在一粒沙子上雕刻百亿座电子大厦?答案就是光刻机,这是半导体芯片最底层的支持,而阿斯麦就是半导体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第一个集成电路虽然是美国人杰克基尔比(TI)发明的,但那时,美国人只擅长从 0 到 1,活儿是真的太糙,不擅长把 1 做到 100。于是上帝给阿斯麦这个欧洲穷亲戚开了一扇窗。大公司比如飞利浦都有个坏习惯,那就是啥东西都喜欢自己造,比如明明只要做个灯泡,但在做灯泡前总想着要先做个制造灯泡的设备,而为了制造制造灯泡的设备,又想要先制造制造制造灯泡的设备。可以想象如此重复追根溯源,给他们足够长的时间,他们肯定想从盘古开天辟地的那把斧子开始造起。但也正因为如此,飞利浦明明只想做芯片,他们的实验室居然开启了对光刻机的研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这才有了阿斯麦的故事。光刻机不是一门好生意,前期的投入堪称天文数字,市场集中度超高,第二第三都没活路。也因为史上最强自我实现的预言 - 摩尔定律的存在,注定了这是一条技术疯狂迭代,毫无回头的不归路。一路上踏错任何一条技术路径,就会彻底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可想,这个行业,赚钱是真赚钱,烧钱也是真烧钱。为了坚持下去,财大气粗如飞利浦也得找个接盘侠来一起垫背,于是才有了和 ASMI 的合资。用上帝视角来回顾,要赢下光刻机这个行业其实特简单,那就是 “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最精准的设备,然后狠狠的赚钱。” 但在此之前,你得先把美元当柴烧。第一任 CEO 施密特就是个行家,特懂这道理,于是一伸手就问股东先讨一个亿,还威胁说:“光刻机行业,要做就做第一名,第二第三名挣不到钱,第四第五名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有最激进,最大胆,最创新的战略才能有一丝希望。所以各位董事们,要么给钱,要么就关门大吉,洗洗睡吧!” 可以想象两位股东肯定是被恶心到了,投资一个亿,门都没有,为了恶心回施密特,飞利浦和 ASMI 一合计,那就开张 300 万的支票吧,一分钱都不能再多了。你猜施密特会是什么反应?他欣然接受了,为什么?施密特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只要给了第一次,就能给第二次,随着沉没成本越来越高,管你是房东还是股东,套牢你没商量。复杂项目的研发需要全员的通力合作,而通力合作的前提就是所有人的所有进度都有据可查,可视化,这是工程师不喜欢的,因为要边做实验边记录,太浪费时间了,但这正是施密特为阿斯麦注入伟大企业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模块化的策略如今也已是所有设备厂的标配。施密特的遗产是伟大的。渐渐的万事俱全,阿斯麦的第一桶金就差解决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问题了。好技术的产品化需要重金投入,而要投资人真金白银的支持就需要清晰的市场口碑。而大客户背书的好口碑则需要能解决痛点的好产品。兜了一圈又回来了,切入点到底在哪里?阿斯麦选择高调让 AMD 白嫖一台 PAS2400,即便最终 AMD 还是没为 PAS2400 买单,但口碑总算是传出去了。当然运气始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胜负手的关键,历史的进程有时就是如此的戏剧化,阿斯麦真正赚到的第一桶金还是源于 1988 年台积电的那场大火,全部设备统统报废,17 台光刻机重买一轮,那一年阿斯麦终于扭亏为盈,一口气赚了 700 万美元。台积电之后,拿下 IBM, 三星订单的故事同样精彩,我就不再罗嗦了,各位可以慢慢细品,我印象最深的还是 “不赚钱,就不用付款” 的收款条款,希望各位爸爸也都能参考参考。曾几何时,蔡司有机会用 250 万美元买到阿斯麦 5% 的股权,但蔡司放弃了;合资大股东 ASMI 早年砸了差不多 3200 万美元,结果连同 50% 的股票一同打了水漂;奶妈飞利浦在上市前总计投入 1 亿美元,可惜也没能把阿斯麦最后 25% 的股权守到 21 世纪。今天阿斯麦的市值已经突破 2500 亿美元,并且还在不断的上升中。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回头看,真的可以认为蔡司,ASMI,飞利浦都错了吗?当然不能,每一台合法的印钞机在被激活前,他首先是一只吞金兽,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而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阿斯麦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时间转回到年前,当初的阿斯麦真的只能算是一个三代穷人,而且真的是穷的连锅都揭不开的那种。而要说阿斯麦的历史,荷兰巨头飞利浦是一个绕不过的阴影。最早开始制造光刻机的,其实是飞利浦自己,反正是前前后后做了很多年,钱没少花但效果一点都没有。就算是做出来的光刻机,也完全不能满足市场上的需求。眼看自己做光刻机没啥天赋,也没啥前途了,飞利浦就想着,要不找个老实人来背个锅看看?于是,荷兰新兴芯片公司,也就是 ASMI 进入到了飞利浦的视线中。他们两家一起合资创办了一家公司,也就是现在的 ASML 的前身了。尽管找到了背锅侠,也成立了新公司,但他们的水平还是那样,光刻机也是说什么都卖不出去。而且当时市场上还有着美国和日本两大巨头,牢牢地把持着光刻机的市场,ASML 看了半天也没找到什么突破口,只能是扣扣搜搜的过日子。在《光刻巨人》这本书中,也写到了这一幕,很多时候 ASML 想给员工开工资,还得和母公司飞利浦请求支援。看着这个公司前景这么差劲,ASMI 直接就打退堂鼓了,把自己的那点股份又卖给了飞利浦,干干净净的离开了。说实话,当初飞利浦自己也心中没底,觉得 ASML 干脆倒闭算了,结果就是在哪一年,ASML 获得了两个订单,其中一个订单就来自于后来大名鼎鼎的台积电而这一个客户,完全的改变了 ASML。说来这段历史也真的很神奇,台积电刚刚拿到 ASML 的订单没多大会,就离奇的发生了一场大火。台积电没办法,又是一个电话打了过去,原来那台光刻机没用上就被烧了,而且我们这里也是损失惨重,要不你再给我们造上个十台八台的?正是靠着这些订单,ASML 活过来了。背靠台积电,迎来二次转折 Asml 的第二次转折也来自于台积电,这时候是制程的选择。当时根据摩尔定律,电子产品的制程不断降低,但是大家都知道,到了一定程度上,光的波长很难在降低了,想要提高制程只能是寻找新的光源。但这又谈何容易啊,很多国际大厂都被难倒了。结果作为 ASML 的合作者,台积电的林本坚直接提出了在光源之间加一层液体的想法,间接的攻克了这个难题,而 ASML 正是靠着这次改变,一下子打败了几乎所有的对手。这就是很著名的浸没式光刻机。一下子 ASML 扭亏为盈,直接跻身光刻机的龙头厂商之一,之后更是步步领先把当初的巨头尼康打的溃不成军,从而成就了一番属于自己的霸业。其实回顾 ASML 的发家史,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后来被大家称为锦鲤的台积电了,但 ASML 也是牢牢的把握住每个机会,才让自己从领先一点点,到最终的全方位领先。这就是 ASML 的发家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新消息称,上海微电子将在 2021~2022 年交付新一代浸入式光刻机,可以生产 28 纳米制程的芯片。28 纳米芯片已经可以满足物联网技术需求。而且,用 28 纳米光刻机进行多次重复曝光,可以生产 7 纳米芯片,只不过速度慢一些。目前,中科院表示要带头攻坚光刻机项目,国家也对光刻机研发进行了专项拨款。中国的光刻机研发,路漫漫而修远兮,但只要坚持投入、不下牌桌,就会有赢的机会。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别人走过的路,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本书对中国人应该有很多启示,不同的发展之路,有时确实需要耐心等待、苦苦挣扎,还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力资源部门只是走个形式。每个人都得应付外面的其他巨头来抢夺人才,但作为业界 “老大哥”,飞利浦在每所大学都有耳目,在荷兰几乎每个工程或科学教授都与飞利浦有联系。一旦在大学教授的人际关系网里发现人才,一有需要飞利浦就会温和但坚定地把他们招到埃因霍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制造业的代言书

                            ASML 如何从一个创意开始,变成一个 “赔钱货”,又变成 “吞金兽”,最终变成影响世界的光刻机独角兽。    这本书会给出一个版本的答案。企业和人不同,短短几年他就可以活成好几辈子。不同的领导者,不同的部门主管,甚至一个员都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企业的走向和结局。    策动一次创新,得来一笔投资,获取一票订单,不同人使出自己的独特方案。相同的是要敢想,敢干,坚持下去,不问是否能成功。    尝试会有两种结果,失败和成功,两种结果都有价值。制造业很辛苦,资产很重,决策起来很难,但制造业创造了世界。ASML 和合作伙伴蔡司是一面镜子,又是一组雕像,他让少有人著书立说的制造业企业,鲜活的立在读者面前。    在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同学,无论企业大小,读他,很值得,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芯片之困,如何逆风突围?看阿斯麦的崛起之路

                              如何将一项毫无希望的研究和商业活动转变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机器和世界领先的公司?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光刻机巨头 Perkin-Elmer GCA 在芯片光刻市场上遭到了日本竞争对手佳能和尼康的猛烈攻击。结果,美国失去了对这项关键技术长达 20 年的垄断地位,而这正是摩尔定律背后的驱动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个晚入局的小玩家如何成长为当今的行业霸主?

                                📖书名:光刻巨人:ASML 崛起之路️作者:【荷兰】瑞尼・雷吉梅克为什么推荐这本书?作为一本专业性非常强的我书,我没太看懂。但书后的 “作者后记” 对我很有价值,是一种后现代叙事研究的思路。🌟 一个高技术公司的成功不仅要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还需要铸造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一个晚入局的小玩家如何成长为当今的行业霸主,这个故事本身就注定了它的传奇色彩。但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一家出版社的运营者,这决定了他的叙事角度不仅仅是还原一个成功故事,而且为我们揭开了顶级精密制造领域的 “秘籍”——“技术” 以及背后的 “人”。他们不仅是工程师,还有工程师背后的企业运营者与管理者,以及这些人所形成的组织在商业世界进行博弈的故事。🌟“光刻” 作为一个 “赢者通吃” 的领域,更是放大了时间的力量。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发挥出高效的执行力,这也正是当下所有科技创业公司面临的难题。尽管很多公司的成功都不可复制,但这样非凡的成功故事一定是引发如何解决企业前进问题思考的绝佳养料。🌟 先进的光刻机是推动集成电路摩尔定律发展的核心技术,其蕴含的尖端科技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被认为堪比历史上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本书对高端光刻机巨头 ASML 的发展史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技术创新、产业协作、人才积累到商业运作等方面,给我们呈现了 ASML 是如何持续精进并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体系托举下摘取这一工业桂冠的。️ 作者后记。- 这本书的资料丰富且资料来源令人惊讶。首先,有 80 多人与我公开、坦率地交谈,从工厂工人到高级管理层人员,从 ASML 到其他公司。即使是我最年长的交谈对象,也有着惊人的活力和清晰的记忆。- 从一开始,我就明确表示这是一部独立的新闻作品,然而 ASML 从未为我寻求信息而设置任何障碍。维姆・亨德里克森给了我 1984 年到 1990 年之间他所有的日记,维姆・特罗斯特给我看了许多他在飞利浦 S&I 工作时的文件,弗里茨・范霍特递给我一大堆团队报告和公司早期(1984 年至 1988 年)的内部备忘录,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当一家供应商打电话给 ASML 现任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询问是否可以和我交谈时,他立即同意了。-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开发出了第一台光刻机,这有详细的文件可查。飞利浦的档案仍然对我保密,但我还是找到了一些关键文档。在这些偶然的发现中,有一份 1971 年的名为《技术文档 105/71》的论文,赫尔曼・范希克、吉斯・布休斯和爱德・鲍尔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关于制造步进光刻机的想法。有了弗里茨・克洛斯特曼的笔记,我基本上能够重新构建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发先锋们的故事。- 我也找到了丽贝卡・亨德森的报告。1987 年,当亨德森在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时,她研究了光刻机市场前领导者 GCA 的兴衰。亨德森与 70 名工程师、营销经理和光刻设备用户进行了交谈,这就让她深入了解了这家美国公司在早期是如何一步步完成了如此复杂的光刻技术研发。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来自 GCA 的几个人最后加入 ASML,其中包括像道格・马什和肯・皮恩这样跳槽的人。- 亨德森并不是唯一一个描述 20 世纪 80 年代的关键人物的人。GCA 的失败对整个美国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其他分析师和研究人员也研究了美国战略性光刻工业的衰落,其中一项研究是《最薄弱的环节:半导体生产设备、关联和国际贸易限制》,这是 1987 年 8 月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国际经济圆桌会议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对比了美日半导体产业的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末,《纽约时报》发表了几篇关于光刻技术的战略重要性和日本人如何在这一领域领先的文章。关于在本书里对先驱 Perkin-Elmer 公司历史的简短回顾,我要感谢丹尼尔・伯班克(Daniel Burbank)在 1999 年秋季的《发明和技术》杂志上发表的《制造微芯片的几乎不可能》一文。- 丽贝卡・亨德森等分析师和研究人员的报告使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重建光刻行业的历史。但有几个空白点,我没有设法填充,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 20 世纪 70 年代 IBM 和德州仪器等芯片制造商在光刻领域做出的初步探索。我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佳能和尼康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文化和做法。但对于这两个主题来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的书籍!前 3 章之后,渐入佳境!贾特 * 斯密特是一个非常值得钦佩的经营者,ASML 的团队在他手上逐渐强大。钦佩 ASML 有关的任何一位研发者,没有他们的专注与坚持,光刻机没办法达到如此精深的造诣!ASML 经营支持者同样值得钦佩,短视的眼光,ASML 早就不存在了。问题来了: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产品变了一个又一个,技术路线改了一道又一道,是什么让 ASML 能在光刻机领域坚持下来,笑到最后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光刻巨人:ASML 崛起之路》中,作者瑞尼・雷吉梅克带我们重返了晶圆步进光刻机的诞生地,和我们一起探索了 ASML 在全球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之根源所在。作者通过回顾工程师们全力以赴超越对手的历史,生动地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使我们有机会看到孵化世界上很精密芯片制造技术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赢者通吃” 和 “只争金牌”,这些思想至今仍渗透在 ASML 的血液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光刻巨人》

                                      这是阿斯麦公司的最新传记,英文版在 2019 年上市。本书详细讲述了阿斯麦公司在早期,也就是从 1984 年创立到 1996 年上市这段时间的创业故事。本书核心内容:一、光刻机是咋回事,造一台高端光刻机为什么这么难?二、阿斯麦怎样从一家不断亏损的初创企业,成长为和日本尼康、佳能并列的市场三巨头,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三、在 1996 年之后,阿斯麦怎样甩开这两个竞争对手,成为极紫外光刻机市场的唯一玩家的。第一,除了光源、镜头、对准这三大核心技术难题,还有一系列外围的技术难题,比如,比室外空气干净 1 万倍的超洁净厂房,防止机器抖动的磁悬浮装置,以及配套的计算光刻软件,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光刻机被称为 “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制造一台极紫外光刻机,就是在挑战人类工业文明的极限。第二,初创的阿斯麦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在 1991 年交付了一台划时代的产品,型号为 PAS 5500。这款机器一上市就迅速占领市场,阿斯麦终于扭转多年亏损的局面,实现了持续盈利。同时,一场意外的行业萧条,直接让阿斯麦的两位美国对手出局了。就在阿斯麦刚成立的三年中,全球的芯片行业经历了一次衰退,需求暴跌。阿斯麦在那几年还在潜心搞研发,没有受市场萧条的影响。美国公司一倒,蔡司的光刻镜头就只能卖给阿斯麦,正好缓解了镜头产能不足的压力。到 1996 年阿斯麦上市的时候,光刻机市场只剩三个玩家:老大尼康、老二佳能,阿斯麦排第三。第三,美国人的技术转让,加上阿斯麦高达每年 10 亿欧元的研发投入,阿斯麦终于在 2015 年实现了极紫外光刻机的量产。而曾经的日本双雄尼康和佳能,直接放弃了极紫外光刻机的研发,退出比赛,只在中低端市场还有一点残余的份额。从阿斯麦王者崛起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光刻机技术其实已经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它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在资金上、技术上集中力量、集体攻坚。那么,在这场竞争中,中国的国产光刻机处于什么位置,还没有赶超的可能?其实,我国的光刻机技术起步并不晚,早在 1977 年就研制出了第一台国产光刻机,和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大。但是后来,由于信奉 “造不如买”,我国的光刻机研发陷入了停滞,直到 21 世纪初才又重新开始启动。目前,中国最牛的光刻机生产商是上海微电子(SMEE),它的光刻机可以生产 90 纳米制程的芯片。虽然这离最先进的 7 纳米甚至 5 纳米芯片还差很远,但 90 纳米芯片也能够满足国防和工业的计算需求,即使真的断供,我们最多是没有最新款的手机可用,不至于国家彻底停摆。而且,5G 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芯片能力的不足。这就好比,我们没有能力造出豪华跑车,但可以把高速公路修得更好,整体车速跑起来也不会太慢。最新消息称,上海微电子将在 2021~2022 年交付新一代浸入式光刻机,可以生产 28 纳米制程的芯片。28 纳米芯片已经可以满足物联网技术需求。而且,用 28 纳米光刻机进行多次重复曝光,可以生产 7 纳米芯片,只不过速度慢一些。目前,中科院表示要带头攻坚光刻机项目,国家也对光刻机研发进行了专项拨款。中国的光刻机研发,路漫漫而修远兮,但只要坚持投入、不下牌桌,就会有赢的机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运气与技术决定成功

                                        任何事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毅力,同时也离不开运气和技术。所以毅力来源于对技术的不断积累,等待运气的到来,ASML 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不断的发展让 ASML 认清光刻机的本质,不断在对应位置积累技术优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戏说半导体

                                          这本略带戏说性质的书,算是给半导体行业画了一幅地图,但远远不是全景。一个公司的崛起,非技术因素占了绝大多数原因。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所谓的卡脖子,是非正常状态下的博弈策略,是博弈参与方使用的手段,是短期的行为,不会是永远的常态,最终还是会形成稳定关系的。我对此表示乐观。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