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我们相信的上帝并不是上帝本身,反之亦然(三星)

    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然后一直读到睡着,就睡了,不要回头,你认为你睡着前读到哪里,第二天继续读下去,再读到睡着,第三天再继续读下去。这样的话,说不定三五天你就可以把《百年孤独》读完。那样的话,五个星期的时间内,你或许可以读个十次。于是这部小说就进入了你的生命,成为你随身带着用以观察、理解世界的一面透镜,因而你的生命也就变得不一样了。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读《百年孤独》,是一场混沌而眩晕的体验,满纸跳跃的人名、循环往复的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团迷雾之中,找不到方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片神秘的马孔多小镇逐渐在脑海中清晰,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如椽巨笔勾勒出的拉丁美洲百年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光怪陆离的画卷,徐徐铺展在眼前。书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马尔克斯构建的魔幻世界。梅尔基亚德斯带来的神秘吉普赛预言,羊皮卷上的古老文字,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宿命的色彩。美人儿蕾梅黛丝抓着床单升天,仿佛误入人间的精灵,在尘世找不到归处,只能以这种超凡脱俗的方式离去;俏姑娘丽贝卡染上失眠疫病,而后又将病症蔓延至整个马孔多,一时间,小镇陷入了一种荒诞的清醒,人们在无尽的白昼中徘徊,记忆也变得模糊不清。这种魔幻元素与现实生活的交织,毫无违和感,马尔克斯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让读者在亦真亦幻中,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和世界的奇妙。《百年孤独》不仅仅是一部魔幻巨著,更是拉丁美洲历史的生动写照。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映射着拉丁美洲从原始走向现代、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历程。香蕉公司的进驻,带来了短暂的繁华,却也埋下了剥削与压迫的种子。书中那场惊心动魄的罢工与大屠杀,三千多人被秘密处决,尸体被火车运往大海,而官方却宣称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一情节,无疑是对拉丁美洲遭受外来侵略、压迫的历史控诉,马尔克斯用文学的手法,将那段被掩盖的伤痛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看到了历史背后的血与泪。家族的循环与命运的重复,也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在相似的轨迹中不断轮回。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着先辈的孤独、欲望与挣扎,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命运怪圈。第一代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和乌尔苏拉,因近亲结合生出长有猪尾巴的孩子,这一诅咒贯穿了整个家族。他们的子孙后代,或勇敢无畏,或懦弱自私,或疯狂偏执,但无一例外,都被孤独紧紧缠绕。这种命运的循环,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仿佛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渺小的尘埃,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摆脱既定的轨迹。从艺术手法上看,马尔克斯的叙事技巧令人拍案叫绝。他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多线并进、时空交错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为一体。在同一章节中,可能前一段还在讲述家族的起源,下一段就跳到了几代人的故事之后。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层次感,又让读者在不断的回溯与跳跃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百年孤独》是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它以魔幻为外衣,包裹着拉丁美洲的历史与现实;以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探讨了人类永恒的孤独与命运。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世界如何发展,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命运的思考,永远不会改变。这部作品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它将继续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尔克斯与他的百年孤独》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主角轮流当。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设定的时间框架是 “百年”。不是精准的一百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一个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魂归

          每日一书:《百年孤独》。事实上,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死神,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会给自己致命一击,魂归离恨。就像有句话说: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 他那时说道,“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的话。他最后准备行装的那个星期可谓苦不堪言,随着行期渐近他脾气越发恶劣,越发想不起该做的事情,明明把东西放在某处却在另一处发现,仿佛被当初折磨费尔南达的精灵所包围。莫言曾经讲过,他第一次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就被深深震撼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后来写作《红高粱》,开篇第一句,写来写去,都像马尔克斯。陈忠实看了,还是有这样的感觉,《白鹿原》的开头,也像马尔克斯。看来《百年孤独》的确不同凡响!人生是一座孤岛,孤独是生命的底色。事实上,人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对抗孤独,比如努力融入人群,努力追寻最美好的爱情。有些人,为了让自己合群,努力做得和别人一样,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可是那样,你幸福吗?你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和孤独签下协定,可以和孤独作伴,而不刻意去迎合他人。当然,和孤独作伴,最起码也要有自己的喜好,就像奥雷里亚诺,最起码还在反反复复地炼制小金鱼。人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死神大发慈悲。布恩迪亚带着伙伴,跋山涉水来到马孔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子平平静静,没有惊喜也没有失落。直到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带着各种新奇的玩意来到马孔多,这个平静的小镇有了波澜。初次见到梅尔基亚德斯的时候,他看上去和布恩迪亚年纪相仿,可是几年之内,梅尔基亚德斯迅速衰老,疾病和灾难打垮了他,让他距离死神越来越近。在帮助布恩迪亚搭建实验室,回想自己的人生时,他说了这句话。事实上,每一个人身后,都跟着死神,不知道什么时候,死神就会给自己致命一击,魂归离恨。就像有句话说: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活着的每一天,都可能是最后一天,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翩翩起舞,不辜负这随时有可能失去的生命。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打开《百年孤独》的姿态

            没想到 “得到” 没有《百年孤独》的版权,用这本书充个数,《百年孤独》(1967 年出版)很著名,也非常的装 B,任何一个文青如果没看过就会很没面子。可老实讲,完全通读和看完的并不多,这部书号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的代表作,对南美 “拉丁美洲” 的哥伦比亚世界最大的古柯产地,不魔幻才不正常。对我来说,年轻的时候读《百年孤独》如同第一次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多次打开都没看完,因为中国人的传统阅读习惯是找寻故事性,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故事连贯,有个严肃的或者需要讲述的 “意思”,从小被训练总结 “中心思想”,而马尔克斯展现给我们的是个意境和氛围,国内王安忆,余华,莫言等一代著名作家都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我觉得还是王安忆的《长恨歌》最好,标志性的两点:1. 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犹如纪录片一样摇晃着记录,好像没有经过剪辑,要看下去需要断网,我是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周末下午,所有人都离开了,没有网络,热带的气候让我只能困在房中,百无聊赖的打开此书,终于看进去了。2. 此书可以从任何一章读起,完全不耽误,你只要沉浸的读下去就会被吸引,这方面中国作家很难学。本书很好的介绍了南美的背景,让人能把那本魔幻的书读下去。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上本就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

              科学理性的基本模式,是提供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但人的生命中,必定有不能由标准答案来满足的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孤独》《午夜之子》这两部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这本《百年孤独》第一次没读懂,因为书里的名字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第二遍读完明白了只有这样的重复才能展示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开拓者,家族的第一个人,也是马孔多的创建者,在一次斗鸡比赛中刺死对方,因忍受不了死者鬼魂被迫远离家乡建立了马孔多这个地方,所有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权势者,家族第二代的佼佼者,也是革命军的领导者,在无休止的战争中迷失自己有特别多的女人给他生下了孩子,最终封闭在实验室里周而复始的做着小金鱼,他也是最孤独的人在父亲留下的炼金室里孤独终老。纵欲者,家族第四代的双胞胎之一,他的情人拥有让家畜飞快繁衍的能力而富裕,因挥霍无度,最终在情人失去能力又赶上常年大雨后饿死。沉思者,家族第六代唯一一个男性,与第五代的姨妈产生爱情生下的长着猪尾巴的儿子,羊皮卷的预言实现最后儿子被蚂蚁吃掉。自己还是很喜欢乌尔苏拉,她才是这个家族的守护者,这场权利与爱情的反复纠葛中,七代人的孤独也是全人类的孤独。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我们都知道是很伟大的,销量很好,但真正能读懂的读者不是很多。这本书正是帮助我们解读《百年孤独》,用历史学和文学的双重视角,借由拉丁美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马尔克斯的生活经历,让我们真正的追寻马尔克斯的文字源泉,从而更好的读懂《百年孤独》这本好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年孤独》既是马尔克斯文学抱负的实现,也是他的政治理想的抒发。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悲剧是拉美百年现代化历史的预言,各自为政,试图从新老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压制中突围,是不可能成功的。拉丁美洲必须团结,才能走出不断失败的历史循环。这又再次回到我在解读《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时提到过的,马尔克斯自己说过,他唯一的政治立场就是拉丁美洲主义,也就是拉丁美洲的团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虚无与孤寂,本就是人生的底色。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你的情绪,别人无法感同身受;你的空虚,别人更不能为你填补。那些孤独、无助、茫然的时刻,就像长在心上的疙瘩,令你我隐隐作痛,却又无可奈何。我们只能默默承受苦楚与心酸,在无人问津的时光里踽踽独行。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孤旅,每个人都会如他们一样,遭逢艰难之事,承受坎坷之苦。当孤独与无力从四面八方袭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向外求,寄希望于外界来成全自己。要么躲进喧嚣中自我蒙蔽,要么堕入欲望中不断沉沦,要么把他人或外物当作精神寄托。然而,心的空洞与匮乏,是任何外界的东西都无法填满的。凡事向外求,越求越痛苦,因为一切无常,大多时候总是求而不得。指望外界来拯救自己、支撑自己,你只会收获沉重的失望,陷入虚无的境地。人生的路要靠自己一步步趟出来,必须亲自直面痛苦,解决问题,你才有可能穿越荆棘。书中轮番上阵的悲剧人物,道出一个真相:人这一辈子,注定要与孤独血肉交融,共生共存。没人能懂的寂寥、无人能助的苦痛,不断侵蚀着我们的身心,将我们困入无形的人生沼泽。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地逃避,慌乱地对抗,或者等待某个转机来治愈自己。因为任何时候,你能依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唯有向内探求,不断修炼心性,你才能从心底里涌出力量,跨越挡在你面前的一道道关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帮读

                        感谢解读,从不同角度获得了不同的感受,《百年孤独》值得多次阅读体悟,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经历越来越多,体悟的层次感更丰盈和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魔幻写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魔幻写实的典范之作

                            《百年孤独》从头到尾建立在一个科学无法证明,甚至是科学无法置喙的预言上,以及一堆没有办法在现实中被检验的记录上。可是当我们透过加西亚・马尔克斯之笔看到这些记录、这些生命时,却无法否认:这是真实的生命。它不是写实的,却是现实的、真实的生命。一个家族的预言,一个民族的寓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现实与虚幻,展现出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像《百年孤独》这样杰出的文学作品,最高的价值就在:它是抗拒标准答案的。好的文学作品一直在测探,甚至在挑动、在开发你内在不能且不应该由标准答案来满足的那些部分。” 杨照老师书。这是一本《百年孤独》的导读书,我前几年囫囵吞枣地完整看完一遍,留在脑中的是零零碎碎的情节。谁跟谁是对不上号的,但是说到的事件,是有印象的。有机会,一定要跟从杨照老师的建议,再次当睡前故事来读,半梦半醒中体验加西亚。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这本书,让你真正读懂百年孤独,理解作者写书的那个年代背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

                                    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与别人相处很舒服,不是因为你和他在在一个频道,有可能是人家在降维来和你相处,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认知,做好做到向上沟通时,知道别人在降维和你对话。向下沟通时也能降维和别人相处,并不被对方发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深刻的導读与观点

                                      等到读完百年孤独,一定会回来再读一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在周六花了几个小时读完,读到最后根本停不下来。文学创作的细腻程度,让人欲罢不能,一定会抽时间拜读一下原著,前面断断续续的读,今天连续 3 多小时看完后半部分,让人叹为观止,小说还可以这么深奥。这个周末非常有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时候我们的意识会被 “科学” 学科分类后,变得有棱有角,把界面画得过于清晰,忽视模糊地带的价值。好的作品往往伴随着野生,杨老师提的 “小传统” 如同野草,树木和灌木固然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小草的作用。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