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書讀懂碳中和

    碳中和是全球共識,人類多年種的因,現在必須承擔其果了。目前限電的困局,在全球多處出現,與碳中和的關係為何,本書可以看到一些端倪。除此之外,安永以多角度視角分別說明碳中和,對於想全面概要了解碳中和的讀者,此書如其名,但要深入明暸者,就還要找其它書來補充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本书从碳中和的提出背景开始,讲解了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各行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转变机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个人该怎么做,以及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对全球减排的重大战略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会带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高温热闹,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应该怎么扭转这种局面?“零碳”。零碳不代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吸收与排放量相等的温室气体。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保护环境,保存希望;节能低碳,从我做起

          对于碳中和这个词,热议很多,也听过很多课程对于这个的讲解,简单的理解所谓碳中和,不是碳的零排放,而是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甚至吸收多于排放,把排出来的碳中和掉。但自己总是不太关心,总感觉这是国家政府和耗能的大企业要考虑的,我自己一个人对这个影响也不大,这次怀着好奇心看了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就是书里对于 2060 年生活的畅想,那时候人们住在用绿色水泥、再生钢材建造的房子里,用电气化炉灶做饭。房间里面装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会根据主人的入睡习惯调节灯光亮度并关闭电源。人们每天早上起床以后,开着电动汽车,去零碳园区上班。那里的快递员是由光伏发电的机器人。出差乘坐的氢气提供动力的飞机。这样的生活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家居的推广,相信会慢慢实现的。提到碳中和就想到原因就是因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接着造成全球变暖,上升 1 度可能自己感受不到,但海平面可能就因为北极冰川融化上升 2 米,那些海平面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就被淹没了。最近看关于日本的历史,在 9 世纪的时候也曾经有全球变暖,导致日本的岛屿被淹没的情况。再想想这次河南和陕西的大暴雨,很大程度上也和碳排放有很大关系。另外就是因为煤炭资源短缺,东北限水限电的问题。可见自己虽然不关心,但一旦有危险自己也要承担带来的后果,所以碳中和的实现是势在必行的了。这本书对于碳中和介绍了很多也有了很多可以实现的方案的讨论。但对于个人最关信的还是碳中和和自己的关系,自己能做的就是绿色出行、环保办公、降低能耗等等,最主要的还是要在这其中要想想自己未来的发展,要跟着国家的发展走是绝对没错的。最后一句话总结:与自然重建和谐,与地球重修旧好;早日实现碳中和,还世界一个奇迹。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介绍双碳的基础入门读物,有助于你了解双碳的最基础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碳中和”

              对想了解” 碳中和” 概念的学友不失为一本入门好书;对已经有所了解 “碳中和” 概念的学友(得到有多门课程讲到过碳中和)深入学习也有帮助。—— 我因为去年转行到环保行业,比较关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话题。综合在得到以及其他平台了解的碳中和,说下我知道的碳中和。——1.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的碳特指人类不断(折腾)进步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碳中和,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节能减排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 "零排放"。——2. 为什么要碳中和?🔹工业革命后排放的二氧化碳达 3 万亿吨,让我们赖于生存的地球气候开始变暖,三百年来已上升 1.2℃。🔹看起来不起眼的 1.2℃,使得北极南极的冰雪开始融化,几万年甚至上亿年前冻结在冰层中的各种病毒被融化后重新到大气层到地球上活动,地球的瘟疫和各种各样的病毒灾害大幅增加。🔹如果人类再不加以遏制,碳排放过量带来的全球变暖,会让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中国承诺 2060 年实现碳中和,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担当。——3. 如何实现碳中和?🔹人类活动不可能不产生二氧化碳。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中说到,一个成年人一年产生大约 270 公斤的二氧化碳,需要 12 棵树龄十年以上的大树才有可能抵消。人类进步国家发展,都绕不开工业制造,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才是真正的大头,不是多种树所能解决的,只有靠新技术,靠产业调整来实现碳中和。——4.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关于碳市场,关于碳交易,作为普通百姓应该知道的一些内容。借梅德文老师《碳交易 10 讲》的其中一课补充如下:🔹碳交易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支付宝在 2016 年推出的 "蚂蚁森林" 就是个人碳帐户的雏形。通过支付宝来支付的诸如缴水费、电费,网上购物,坐公交,骑共享单车等低碳行为都会产生碳减排,成为 "绿色能量"。积攒的 "绿色能量" 可以种一棵虚拟的树,虚拟树长大之后,蚂蚁公司就请一个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在现实的某个地域里,种下一棵实体的树。这种积攒 "绿色能量" 的账户,其实就是一个 "碳账户"。虽然设计 "蚂蚁森林" 的初衷是公益,但是未来个人有了碳账户,大数据把你生活里的所有碳排放活动都记录下来,你积攒的 "绿色能量" 就都是你的碳资产。🔹广州、深圳、北京等等城市,都已经推出了类似 "蚂蚁森林" 这样的个人碳账户,通过 App 或小程序记录个人的减排行为,形成对应的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一些礼品、优惠券和代金券。通过这种方式让个人参与碳交易,可能 "促进共同富裕"。通过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低收入者,也可以积累一部分可变现的资产。所以,现在形成一个低碳的生活方式,在未来是有收益空间的。个人也能享受到绿色生活的经济红利。🔹我们每个人形成一个低碳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通过绿色消费,形成强大的倒逼效应,倒逼绿色生产和绿色投资。碳交易是碳排放权的交易,政府把碳排放的权益分配给企业,让企业交易。但这里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争论,那就是,碳排放权到底是谁的?是企业的吗?还是我们每个人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排放二氧化碳的权益,只是在现阶段某些企业是排放大户,所以我们让它们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企业有生产,是因为我们有需求,这个责任应该由社会每个人一起承担。长远来看,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该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最直接的,就是形成绿色的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然后倒逼生产端改变自己的生产和流通。比如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低热量的意识和要求都明显提升了,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 "零糖"" 零脂 ""零添加" 的健康概念食物。无糖酸奶比普通酸奶贵五到十块,燕麦奶比普通牛奶贵十几块,但就算是贵,也不妨碍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掏钱买单。这说明,消费者愿意为自己认可的理念买单。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形成了绿色消费的意识,就可能会带动各个产业的绿色生产。🔹在穿衣方面,旧衣回收,购买有机棉等原料的衣物越来越被大众认可。而过去代表时尚、富贵的皮草,今天越来越少见了,反而是用回收海洋垃圾、塑料瓶加工的纤维材料,成了时尚界的新潮流。未来不符合环保、绿色的设计,都逐渐会被时代淘汰。🔹在吃饭方面,牛、羊这类的反刍动物在生产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很高,未来肉价可能会大涨,甚至有人开玩笑,"未来能吃牛肉的都是牛人"。与此同时,"植物基"" 人造肉 "和" 有机农业 "等等环境友好的食物热度越来越受欢迎,极可能从小众走向大众。🔹在居住和出行领域,消费产生的倒逼效应能推动更庞大的产业发展。有一种装配式建筑,就是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就像搭积木一样用一种可靠的连接方式把它们装配起来,这种建筑方式大大减少建材在运输、搭建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低碳环保。特斯拉的 CEO 埃隆・马斯克,就在今年 6 月卖掉了他最后一套房产,住进了这样一套" 折叠 "房屋里。说到马斯克,就得说起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正在崛起。2020 年,特斯拉的利润率只有 2.84%,不到宝马的五分之一,但看市值,特斯拉比全世界十大汽车公司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这正说明消费观念可以引导投资方向,也可以影响产业发展。🔹个人生活各方面的消费选择,都可能推动产业的绿色变革。" 碳中和 " 需要更多的人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这既是我们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也是抓住行业新风口的机遇。——🔹综上,赶紧关心一下你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收取能量去种树,别让你的未来绿色资产浪费了!😁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双碳目标

                本书解读了什么是双碳目标,即碳达峰和碳中和。适合略读,或者直接翻到 184 页,先看一下 2060 年的想象图景是什么(虽然作者的想象力极度匮乏)。然后再翻回来看看目录和第一章的概念。基本就差不多了。更多信息,平时看看时事新闻就可以了。总之,对个人来说多运动少吃肉,对企业来说要厉行节约,对政府来说要适时立法,对全社会来说要让这个思想深入人心。算凑个单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这本书可以当做与碳中和相关的行业指南

                  作为一个与碳中和密切相关的从业者,在未读本书之前,有很多认识的误区和对未来不明晰的一种强烈焦虑感。这本书不但让我明白了碳中和的真实含义与国家战略意义所在,同样明晰的找到了自己行业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以及一种必然到来的未来的向往,就像之前中国加入 WTO 一样,虽然要走的路很难,但也一样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遇。不但指出了各个行业转变后的方向,同样有对个人的建议。最后强烈推荐,这本书可以当做与碳中和相关的行业指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现碳中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全球变暖的现实。为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各国正在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合作行动。基于此,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减排的战略意义重大。本书将从碳中和的提出背景开始,逐步为你讲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各行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转变机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个人该怎么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的了解了碳中和

                      没想到,工作需要我直接刷书,不到两小时基本了解了一直被说的碳中和。以前觉得 2060 年时间太遥远,这件事离自己太遥远,但是读完书以后,才知道自己身在其中,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拥抱。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碳中和

                        读到一本关于碳中和的书,简洁清晰的讲到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性变革,将在未来 40 年内为我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日常生活、交通出行、学校教育、就业环境,到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再到国际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将受到碳中和的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个人身处其中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其被动地接受变化,不如主动地拥抱和参与碳中和。对于个体而言,越早意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就能越早在这场变革中抓住投资、发展等的机遇,抢占先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略选择

                          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可以从全球共同体的角度了解碳达峰碳中合的意义,了解中国提出目标的背景和体现的大国担当。对主要目的,实现的方法路径有了粗略了解。作为林业工作者,也承担相应责任,“和我有关” 的感觉还是挺好的,不做闲人。学习让我更知方向,培养向上思维,拓宽工作思路!感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我们说起碳中和,我们在说什么?

                            “碳中和”“碳达峰” 这两个词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后,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最近又来了一个 “碳交易市场”。本来我以为这些新词只限于媒体中,上层中,离我应该很远,也没我什么事。但是直到最近几个月,我在写每月的财政预算执行分析报告时,才发现这些原以为的新词已经变成热词,变成了影响我们工作与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现在挂职锻炼的县有一家海螺水泥,因为水泥属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所以水泥生产受到了国家 “双降” 政策的影响,虽然水泥价格持续走高,但无法增加产量,从而影响了我县的税收……《一本书读懂碳中和》是一本全面介绍碳中和的书,本书的内容文如其名、通俗易懂,全面解读双碳目标的意义、机遇、挑战和实现路径,致力于促进将政府的承诺转化为企业的作为与公众自觉行动的效果。书中的图表是亮点,一张张精心制作的图表把重点信息、关键信息以图画的方式呈现,降低了理解难度,提高了阅读效率。这本书开篇就强调: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全球变暖的现实。为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各国正在开展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合作行动。基于此,我国提出 “30・60” 双碳目标(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对全球减排的战略意义重大。“30・60”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标,它事关今后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对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及生态建设也都有深刻影响。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碳达峰: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碳中和: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 “排放的碳” 与 “吸收的碳” 相等。我们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进行碳中和的行动。前者实现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后者进程的推进。留给碳中和的过渡时间越长,减排工作的压力就越小,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平缓。此外,尽早实现碳达峰将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明,有利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不仅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而且对于加速我国社会、经济、能源、技术等方面的转型与重构同样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如下:(1)摆脱能源对外依赖(2)促进全球产业链重构(3)推动资产重新配置(4)以气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5)推动产业技术升级(6)创造新型就业机会(7)推动循环经济转型书中对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即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逐一进行了论述。因为我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所以认真研读了书中的政策引导以及发展绿色金融体系部分。尤其是书中的 “发展绿色金融体系” 让我联系到财政的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很受触动。书中提到:传统的金融主要从经济可行性、财务回报的角度考虑如何能最有效地配置资金资源,以产生收益,并在给定的资产组合下将收益率最大化。相比之下,绿色金融则将消除负外部性作为资金配置效率的指标之一,并通过政策设计、产品设计等方法力求实现 — 既能够提供资金的来源,又能够通过资金获得成本的高低来规范理顺个人或企业的行为(例如提高低碳行业的融资需求),将负外部性 “内部化”。而目前,在实施绿色信贷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判断绿色信贷投向项目的绿色属性,如何计算绿色信贷产生的环境效益等。而且如果只片面地关注绿色信贷的规模增长,不从提升绿色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也会使得绿色信贷违背了其原本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初衷…… 当我们谈到气候变化或碳中和时,总会觉得这是世界层面、国家层面的问题。在宏大议题面前,你是否会有一种无力感?实际上,书中反复强调,碳中和与我们每个人休戚相关,个人碳中和也是碳中和体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书中给我们个人的建议:实现个人碳中和,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将碳中和看作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使节能减排成为个人自觉的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低碳环保、科研或就业选择等方面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一,低碳环保方面。个人可通过绿色出行、环保办公、降低能耗、减少肉类摄入、植树造林等手段助力碳中和的实现。(如果把全世界的牛视作一个国家的话,它就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 牲畜饲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可小觑。)其二,科研或就业选择方面。在专业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有利于推动碳中和发展的相关技术和专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在科研方向上,可以研究碳中和与自身所学专业或所处行业的相互影响,从专业性角度出发,研究可以为碳中和做什么,为碳中和实现路径建言献策;在就业选择上,新一轮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将催生一大批绿色环保领域的新就业机会,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发展空间可能受限,尽早切换赛道或选择在低碳技术领域自主创业,有利于抓住新一轮 “风口”,实现个人发展的 “弯道超车”。同时,传统行业人员也可选择到已声明碳中和目标或有此规划的公司就业,并积极推动公司履行节能减排责任。这本书还给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都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书的最后还论述了我们对碳中和的多个误区,还想象了 2060 年零碳的一天,安永碳中和课题组很有心也很用心。如果你想知道 “当我们说起碳中和,我们在说什么?”,这本书不容错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本书名字《一本书读懂碳中和》,内容也非常清晰的传达了碳中和的来龙去脉。作者从几大高耗能高排放领域(如: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分别阐述了碳的产生来源、行业现状、优势技术及发展前景等,针对不同行业都可以迅速建立起一个轮廓型的认识。最后,书中对碳中和后的生活画面做了一番畅想,没错,那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碳中和意味着从化石能源时代向非化石能源时代过渡的开始。那么对于我们其他人来说,我们需要怎样做呢?实现个人碳中和,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主动将碳中和看作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环保办公、降低能耗、减少肉类摄入(或食用植物基人造肉)、植树造林等。碳中和,并不是指未来会零碳排放,因为动植物会产生碳,人类每一次呼气会产生二氧化碳。正如 “中和” 二字,碳中和是实现将 “碳排放” 和 “碳吸收” 保持相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讲的比较全面,很清晰

                                  讲的比较全面,很清晰,所以,我个人认为,确实是可以帮助我们 “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的书。1. 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 “排放的碳” 与 “吸收的碳” 相等。2. 中国的目标是在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对人类社会构成巨大的威胁。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又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在强烈的大国责任感与担当的驱动下,我国政府认识到实现碳中和是一项重任。3. 碳中和将会成为时代的背景色既然是时代的背景色,那我们每个人都将生活在其中,都是利益相关者,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与其被动接受碳中和,不如主动拥抱它”。4. 碳中和当中有机会个人和各种机构都可以在碳中和当中找到新的机会,这个领域甚至可能成为新的 “风口”,能够更好的适应碳中和要求的机会才是真正的好机会。一定会因为碳中和发生巨变的行业至少包括能源,交通,建筑,产业。以前碳排放可能是一道附加题,今后碳排放是必答题,将直接影响能否及格。5. 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本书中分析的四项关键要素是指: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多边共赢。这个分析框架让我很受启发,很多其他事情的分析也是可以借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碳中和

                                    我们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进行碳中和的行动。前者实现时间越早,越有利于后者进程的推进。留给碳中和的过渡时间越长,减排工作的压力就越小,对经济的影响也越平缓。此外,尽早实现碳达峰将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证明,有利于塑造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最关键的是,我国提出 “双碳” 目标是遵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从宏观战略层面制定的发展要求,凸显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决心与大国担当。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各行各业任务艰巨,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克服重重困难,为环境保护付出巨大的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碳中和要来了

                                      我算是个专业的人员,看到有这本书就想翻开看看。这本书确认涵盖的内容很全,从背景到政策再到技术,都有所介绍。而且,介绍的很专业。哪怕我也做过了很多项目,还是获得了很多启发。让我把今年上半年看过的 20 多份碳中和的智库报告又串了一些,对碳中和的理解更加系统化了。唯一有一点觉得可以更好:书中还是用了很多专业的词汇,非专业人员读起来可能会有些障碍。如果能有更通俗的案例和比喻,会让更多的人对碳中和有更深入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简单易懂的碳中和

                                        碳中和可以说当下最火热的赛道,也是当下市场上最大的前景,也是现在中国政府最大的政策市场!但对于很多人来说,碳中和是一个新的概念。对于什么是碳中和?为什么要耗时 48 年之久?从大里来说,它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对于我们的投资到底意味着什么?从小里来说,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和我们每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应对气候问题,是现在每个大国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也非常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此书来全面的了解碳中和,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此书写的浅显易懂,非常适合我们个体去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到跨国贸易,小到细胞呼吸,碳排放无处不在,与我们息息相关。气候变化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全球变暖的现实。书中从碳中和的提出背景开始,逐步为你讲解究竟什么是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各行业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与转变机遇是什么,以及政府、企业、个人该怎么做。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