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一本带有目的性的挑衅之书
格雷森・佩里从来不是一个能被标签定义的人。他是伦敦艺术大学校长,也是 2003 年英国当代艺术最高奖 “特纳奖” 得主;他是皇家艺术学院院士,也是穿着蕾丝裙登上领奖台的异装者 “克莱尔”。1960 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的他,在暴力的继父和破碎的家庭中度过童年,卧室里的泰迪熊是他唯一的伙伴。13 岁那年,他发现穿上女装能让自己感到一种奇异的解脱,从此 “克莱尔” 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自我 —— 但这从未影响他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也未削弱他对陶瓷艺术的颠覆性创造。正是这种游走于性别边界的人生,让他对男子气概的反思带着刀锋般的锐利。佩里在本书开篇就抛出一个冰冷事实:在英国,45 岁以下男性的头号死因是自杀;全球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悲剧的根源,他直指传统社会赋予男性的角色枷锁 ——“娘娘腔免谈”“必须坚强成功”“压抑脆弱情绪”。书中回溯了男子气概的历史谎言。原始社会的 “男性狩猎主导论” 被佩里拆穿:早期人类大部分食物实则来自女性的采集。而工业革命后,肌肉力量更不再是生存优势。当汉娜・罗辛的研究指出未来 15 个高潜力工种中男性仅在 2 个领域占优时,佩里在书中适时的发出冷笑:世界早就不需要 “强势易怒的专制男人”,只需要做好本分工作的人。更致命的在于规则的暴力。1976 年社会心理学家总结的四条男子气概信条 —— 排斥女性化、追求统治地位、压抑情感、崇尚侵略性 —— 被男性内化为生存法则。佩里在书中描述过一个典型场景:森林中骑车的男孩因爬不上陡坡哭泣,父亲却冷脸抱胸旁观,脸上刻着 “像个男人!” 的训诫。这种规训最终化作反噬:男性占全球暴力犯罪者的 90%,家暴和战争成为男子气概的终极表演。佩里撕开了男性特权的伪装。所谓 “男子气概红利” 实则是双刃剑:77% 的英国官员、92% 的公司董事是男性,但他们也是情感表达上的 “残疾人”。他也提到了 “客观保护壳” 的幻觉:男性将主观视角伪装成社会客观标准,西装革履地 “凝视” 世界。当女性艺术家占据伦敦艺术大学视觉专业 70% 时,男性仍困在 “艺术不创造实际价值” 的偏见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男性的衰落》我们经历过母系社会、父系社会,每个相应的制度,其实都有相应的男女特性,这是个经济、文化、技术密切相关的,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所谓的过去而伤心,也不要因为要面临一个未知的世界而彷徨,勇敢的接受它,保存好的,适应这个环境,然后大步努力的走下去。既然时代已经悄然改变,以前的粗犷、暴力、大男子主义确实要改一改了,女性现在也是半边天,甚至在如此发达的社会,更加适应环境的却是女性。那么之前好勇善斗的脾性肯定是不行的,也算不上衰落,只能说适者生存,既然如此,我们收起锋芒,展现合作,体现温柔,其实都是一种进步。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还是要区分一下的,对待家人是一个状态,对待敌人必须要是另一副面孔,不然都觉得没有骨气,这个民族就完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