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以熙宁变法中新旧两派人物的政治论辩入题,看似分析的是王安石等人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实在呈现的是北宋中后期的社会思想状态,尤其是儒学思想对政治实务的影响。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好问题:宋代的政治思想十分活跃,同时,许多重大的政治议题,也都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为什么看似活跃、开放、频繁的思想交流,并没有通向成功的政治变革?在政治辩论的言辞中,大概五成的内容用来说服、影响决策者,四成的内容用来迷惑、压制对手,仅一成用来辨明是非、道理。然而,就是这只占一成的说理内容,原本最能体现辩论者的真实信念,但是,政治人物不是学问家,他们总能找到某种原则性的说辞去为任何立场特别是自己的利益进行辩护,德行操守皆属上品的王安石亦被人嘲笑 “说多而屡变”。熙宁变法即是儒学思想在中国政治中的高光时刻,同样也是一次失败的思想实验,士大夫们终于过了一把 “致君行道” 的瘾,结果却是党争倾轧后的一地鸡毛。经历了熙宁变法前后的波折,以及之后不久的靖康之变,宋代士大夫逐渐意识到了儒学思想的内在困境 —— 难以作为指导庙堂政治的原则基础,儒学在无可奈何之下转向了 “内在”,并向社会基层延伸。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科举社会,在无不自诩博学鸿儒的官僚士大夫听来,大概要算最伤自尊的侮辱,在北宋政治中却也常见,台谏的弹章、贬降的制词,往往有之。至于气急败坏,在情绪失控的应激反应中,将政治的分歧,首先归结为竞争对手的智识、学问上的缺陷,而不是先论出身、阶级、信仰、种族、阴谋等,尤见得北宋的书生政治家有质朴可爱的一面,往坏了说就是迂腐、书呆子气。但是,这总归是努力让政治超越狭隘的情境、利益和权力关系,显示政治是可以(至少在一个相对平等、均质的文化精英圈子内部)通过公开、理性的论证或说服来推进的。这还涉及一个古老而新鲜的政治哲学问题:智识的差别(intellectual distinction)能否转变为政治优势?或者说,最有 “学问”、最会 “读书” 的人,最有资格治理国家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