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9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人生得遇苏东坡》不仅是一部关于苏轼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启示录。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解读,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真实、鲜活的苏东坡。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少年得志,却在仕途的惊涛骇浪中沉浮。“乌台诗案” 使他从朝堂跌落,却也将他推向人生的新境界。黄州的江月,惠州的山水,儋州的椰风,都成为他笔下灵动的诗行;宦海沉浮,人生起落,都被他酿成了诗意与从容。我们从书中不仅能领略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和面对逆境时的人格魅力,更能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得遇苏东坡》: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疗愈之旅  

      一、祛魅与重构:从 “文学偶像” 到 “人间挚友” 意公子在本书中摒弃传统传记的宏大叙事,以 “祛魅” 为起点,将苏东坡从神坛拉回烟火人间。书中直击其脆弱面:乌台诗案中,他蜷缩于阴冷囚室,“鼠影相随,狱卒耳光声划破长夜”,甚至因绝望多次试图自尽。这种对苦难的赤裸呈现,颠覆了大众对 “天生豁达” 的刻板想象,揭示出乐观背后是 “无数次懦弱与丧失信心后的自我重建”。正如读者感叹:“原来豁达并非天赋,而是绝境中的淬炼。”  创新视角:  - 心理剖析:结合现代心理学,解读苏轼在贬谪中的 “创伤后成长”(如黄州五年独创 “焚香静坐法” 疗愈内心)。  - 家庭与情感:通过家风(祖父苏序的仁厚、母亲程氏的言传身教)、爱情(与王弗的生死相隔、王闰之的患难相守)及友情(与农夫、僧侣的平等对话),还原其精神支柱。  二、废墟上的重建:三次 “人生突围” 的生存哲学本书以 “突围” 为脉络,重构苏轼的生命轨迹:  1. 黄州突围(物质匮乏诗意栖居):     - 从 “宝鸡市委秘书” 沦为 “戴枷囚徒”,却在定惠院晨钟暮鼓中参悟,于菜畦耕作里触摸生活真谛,发明东坡肉、东坡鱼,将苦难转化为生活美学。     - 名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诞生于此,实为劫后余生的释然。  2. 惠州突围(政治边缘文化播种):     - 贬谪岭南后推广农业技术,办学教化乡民,践行 “此心安处是吾乡”。  3. 儋州突围(天涯孤岛精神灯塔):     - 花甲之年渡海至海南,著书立说、开儋州文脉,完成 “问汝平生功业,黄惠儋州” 的终极升华。  核心命题:人生实苦,但 “只要不认怂,便没有过不去的坎”。苏轼的智慧在于 “向内求”—— 在动荡中构筑心灵秩序,以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对抗荒诞。  三、古今对话:东坡精神照见当代困境意公子将苏轼转化为 “焦虑时代的解药”:  - 反内耗指南:书中提炼 “东坡式活法”—— 于职场挫败时学其 “进退自如”(如主动申请外放杭州治水),在人际矛盾中效仿 “上陪玉皇大帝,下陪卑田乞儿” 的包容。  - 生活美学启示:从 “十六件赏心乐事”(清溪行舟、竹窗夜话)到 “抚琴烹茶” 的日常仪式,倡导在快节奏中找回 “人间清欢”。  读者共鸣强烈:“他像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无论何种境遇,总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  四、争议与局限:大众化叙事的双刃剑 本书虽广受欢迎,仍面临质疑:  - 学术性质疑:附赠年表称苏轼 “主张镇压人民反抗”,被指曲解历史(苏轼实则痛陈青苗法弊端而遭贬)。  - 鸡汤化倾向:部分章节被评 “古文观止版心灵鸡汤”,对生平细节考据不足。  然其价值恰在打破学术壁垒 —— 以 “爱好者对话先贤” 的平等姿态,让东坡精神流入寻常百姓家。  结语:为何千年后我们仍需苏东坡?《人生得遇苏东坡》给出了答案:他让我们看见,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能在废墟上种出繁花。当现代人困于内卷、焦虑与意义迷失,苏轼以 “活好当下” 的生存韧性提醒我们:  >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选择。若只有一个目标,便是像他一样 —— 在泥泞中高歌,于无常处心安。”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

        《人生得遇苏东坡》是 2025 年 1 月份出版的新书,作者是意公子。读完这本书已经好几天了,精彩的地方我都看了两遍。苏东坡这位北宋文坛巨匠,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苏东坡的一生坎坷却活得洒脱。他 44 岁前是万人仰慕的北宋新星,44 岁后却是 “人生如逆旅,我亦以行人”,是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一生多次被贬。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然而,无论遭遇何种挫折,他都能以豁达的心胸坦然面对。在黄州,他写下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内心的洒脱与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惠州,他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在儋州,他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用乐观的态度化解了流放的苦涩。“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苏东坡以豁达的心境去拥抱生活,让心灵在挫折中变得更加坚韧。苏东坡的文学成就让人敬仰。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达到极高的境界。他的诗词题材广泛,既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样的豪放之作,又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样婉约深情的佳句。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无论是《赤壁赋》中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还是《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夜美景的细腻描绘,都让人回味无穷。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后人在千年后依然能通过这些文字与他心灵相通。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是跨越时空的桥梁,它能够传递情感,传承文化,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得以延续和升华。苏东坡的交友之道值得学习。他对朋友真诚相待,其一生朋友众多,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陪伴相助。欧阳修、黄庭坚、佛印、张怀民、马梦得等,他们与苏东坡的交往,是灵魂的共鸣与精神的支撑。苏东坡与黄庭坚是肝胆相照的典范‌,两人既是师徒又是知己,在文学创作和政治生涯中相互影响、共同进退。佛印是一位高僧,与苏东坡交往频繁。他的豁达超脱,让苏东坡在困境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启迪。还有豁达淡泊的张怀民,两人以 “闲人” 自嘲,借夜游排遣贬谪孤寂。‌“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成为千古佳话。还有一生追随他的马梦得。那个无论深夜睡否都可以随时陪其月下漫步之人。“东坡伴梦,挚友情深,诗传千年。” 人生得遇苏东坡,方知可以这样活。苏东坡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境遇,我们都可以通过豁达的心态、对生活的热爱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在豁达中活出了自己的诗意人生。本书一共九章,每章都有一个主题,意公子的文学功底深厚,文采斐然。本书值得五星好评,推荐给所有文学爱好者、以及喜欢苏东坡的人阅读。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是岁月改变了脾气,而是经历磨平了棱角。人一旦悟透了就会变得沉默,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逢场作戏的兴趣。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苏东坡,从小就特别喜欢他和佛印大师的 "互怼" 斗智。借周末时间,先读了意公子《人生得遇苏东坡》,又整理了 2️⃣条一日游路线,若有更优化的路线建议,欢迎同学们指点:第 1️⃣条:"杭州东坡禅意一日游",基本上算是串联了 "杭州老市长" 苏东坡在杭州足迹,以及与佛印相关联的景点,【梵天寺经幢】 【净慈寺】(佛印关联) 【大麦岭摩崖 】 【灵隐寺】 【韬光寺】 【虎跑梦泉‌】‌1. 【梵天寺经幢‌】‌特色‌:吴越国佛教艺术瑰宝,东坡元祐五年(1090 年)西湖考察起点,现存经幢雕刻精美。‌交通‌:地铁 4 号线至 "复兴路" 站,步行 10 分钟;公交至 "梵天寺路" 站。‌2. 【净慈寺】(核心佛印关联)‌‌特色‌:佛印禅师曾居此寺,东坡多次拜访,留下 "夜访佛印" 等禅机轶事;"南屏晚钟" 为西湖十景之一,寺内可眺雷峰塔。‌贴士‌:钟楼体验敲钟(收费),纪念馆有东坡治杭史料。‌交通‌:从梵天寺乘公交至 "净寺" 站(约 20 分钟)。‌3. 【大麦岭摩崖题记‌】‌特色‌:东坡与佛印、王瑜等元祐五年同游此刻石,现存杭州唯一可信的东坡题名真迹。‌交通‌:净慈寺乘公交至 "浙江宾馆" 站(约 15 分钟),摩崖位于宾馆东侧山道。‌4. 【灵隐寺】 & 【冷泉亭‌】‌特色‌:东坡常携公文至冷泉亭办公,留下 "据案判决,落笔如风" 佳话;灵隐寺为江南禅宗名刹,佛印曾在此交流佛法。‌贴士‌:寺内五百罗汉堂、飞来峰造像不可错过。‌交通‌:大麦岭乘公交 "灵隐专线" 至终点站(约 25 分钟)。‌5. 【韬光寺‌】‌特色‌:东坡登北高峰必访之地,寺内观海楼可远眺钱塘江,他曾在此写下 "楼观沧海日" 名句。‌交通‌:灵隐寺后山步行登山 30 分钟(石阶较陡)。‌6. 【虎跑梦泉】(终点品茗)‌‌特色‌:"龙井茶,虎跑水" 并称西湖双绝,东坡品茗处;济公塔院在此,延续禅意主题。‌体验‌:用虎跑水泡龙井,还原宋代茶韵。‌交通‌:从韬光寺返灵隐乘公交至 "虎跑" 站(约 40 分钟)。‌行程亮点‌‌佛印深度关联‌:净慈寺(驻锡地)、大麦岭(同游题刻)为核心节点,穿插东坡禅友故事。‌交通优化‌:南山路、灵隐路景点用公交衔接(西湖景区公交专线覆盖全线路);登山段(韬光寺)建议轻装,返程乘观光车下山。‌文化体验‌:梵天寺灵隐展佛教艺术,净慈寺虎跑重禅茶互动。‌注意事项‌:夏季需防暑,净慈寺、灵隐寺需门票(公园卡可减免);虎跑泉可自带水杯接泉,水质清冽甘甜 14。行程强度中等,建议 7:30 出发以避人流。此路线融东坡宦迹、佛印轶事、湖山禅韵于一体,一日尽览 "老市长" 的杭州精神地图 🌿2️⃣条:"杭州东坡风景一日游" 的路线,深入了解苏东坡在杭州的遗迹和贡献,感受他的卓越才华和勤政爱民;同时,也能欣赏到西湖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上午:【苏堤春晓‌】,是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期间,疏浚西湖的同时修建了苏堤,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苏堤见证了苏东坡的勤政爱民和卓越才华。‌特色‌: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以春日里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湖波如镜的景色著称。漫步苏堤,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景,感受春天的气息。‌历史背景‌: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南宋理宗年间,"苏堤春晓" 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中午:推荐在苏堤附近的餐馆品尝杭州特色美食,如西湖醋鱼(点鲈鱼,不要草鱼不要草鱼)、龙井虾仁等。午餐后,可以在苏堤上或附近的公园稍作休息,继续感受西湖的美景。‌下午:【三潭印月‌】,是苏东坡在疏浚西湖时,在湖里设立的三座石塔作为水域界限的标志。这些石塔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西湖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三潭印月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以其独特的地理布局、历史底蕴和美学价值闻名于世。游客可以乘船前往小瀛洲岛,欣赏到 "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的经典园林格局,以及三座明代石塔形成的 "33 个月亮" 的奇幻效果。‌历史背景‌:三潭印月的核心是三座石塔,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为标定水域界限、防止淤塞,在湖中设立界塔,其中包含岛南的三座石塔。明代这些石塔被改建成具有观赏性的景观塔,至清代康熙年间重修为瓶形塔,奠定了今日三潭印月的形态基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罢意公子的《人生得遇苏东坡》,东坡居士这份笑对风雨的豁达,仿佛跨越千年,依然在书页间鲜活跳动。这本书无疑是了解苏东坡的入门之作,它没有晦涩的考据和艰深的咬文嚼字,读来轻松惬意,堪称工作之余抚慰心灵、滋养精神的 “轻食”。作者以亲切可感的方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可爱、真实、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阅读时,心绪会随着他的际遇时而欢喜雀跃,时而感动唏嘘,时而又陷入沉思。苏东坡的人生已成历史的 “完成时”,而我们的人生正处在热烈的 “进行时”。他所经历的那些苦难、挫折、迷茫,在当今时代依然以不同的面貌上演着。然而,正是通过他的诗词、他的经历、他面对生活的那份从容与坚韧,我们得以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行力量。他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有在生活的泥泞中开出一朵花的勇气与智慧。 这份穿越时空的乐观与生命力,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人们深爱苏东坡的灵魂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治愈

                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在外界,在那些分分合合的关系里乞求安定感,却常常忘记了,真正永远陪伴我们,并且不管在什么状态下,都会永远爱我们的,其实根本不是 “他们”,而是我们自己这颗心。所以,心,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金句缔造者

                  没想到自己可以看完这本书,虽然是囫囵吞枣。没想到苏轼的命运如此坎坷;没想到他是美食家;没想到,有这么多的金句,源自苏轼。天涯何处无芳草。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夫聊发少年狂。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困难中仍旧找到欢喜

                    🌿 人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喜欢读读苏东坡的作品,特别是那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不论此生多少次被贬官到不同的地方,条件有多么艰难,他总能够把生活活出快乐来。🌿 他一生所遇到的人和事也在这一本书中得到的体现。我们现在有时也有痛苦和迷茫,那就与苏东坡来一个隔空对话吧。🌿 他的精神特别像最近流行的那首歌他们朝我扔石头,我拿石头砌小楼,他们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这首歌的意境多么像苏东坡一样随遇而安。🌿 无论人生在任何时刻,只要遇到的困难,都可以和苏东坡隔空对话,就像是一位好友,让我们再次找到苦难中的美和值得。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意公子在《人生得遇苏东坡》一书中,正是对这句詩,作了精彩的诠释。读此书时,你会感觉东坡先生就像一位与你同行的挚友,在不同年龄、不同境遇中始终相伴左右。他将自己浮沉跌宕的人生旅途中所获感悟 —— 得意与失落、惶然与躁动、自省与宽慰、沉淀与超脱 —— 都毫无保留地与你分享。书中还记述了陪伴他走过这段旅程的亲人、朋友、同僚,乃至政敌... 道尽人间离合悲欢的苦乐、进退失据的仓惶、茕然孑立时的通透、生死之际的了悟... 他的文字流淌着温暖宽厚的人情味,是抚慰心灵的良药,是解我衷肠的知己,更是明澈如镜的人生观照。他时而是顽童,时而是侠客;时而是大学士,时而是实干的政治家;但更多时候,他是被时代压抑的诗人与艺术家,如飘蓬般辗转于穷山恶水之间,连扎根这般卑微愿望都难以实现。即便在如此逼仄的处境中,他仍能以人间烟火苦中作乐。当读到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时,那种被世界遗弃在荒原中的孤寂,纵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落泪。但正是这般际遇,淬炼出坚韧强勁的东坡居士,让我们得以欣賞領略他穷尽一生创造的,波澜壮阔的文学海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得遇苏东坡

                        我没有东坡的文采,却渴望子瞻的超然。羡慕他温暖的原生土壤,更仰望他星斗般的挚友群峰。这一路读得心潮翻涌,提笔时总被无形之力拽回 ——“你描不出心底的惊雷”,于是任思绪在静默中窖藏发酵。直到某页书卷轰然洞开:“当你卸下与世界的战斗甲胄,才惊觉 —— 你即是世界,世界即是你。与世界和解的刹那,便是与自己灵魂的世纪拥抱。原来人生至高的智慧,终是放过自己。” 寥寥数语如闪电劈开迷雾,我扣屏长叹:此当为全书高潮!却不知真正的惊雷还在云层之后 —— 原来名人传记皆是巨型药柜。旷世奇才静卧于檀木抽屉,其生平与作品化作百味药材。我们开匣取药,配伍煎熬,只为炮制那剂独属自己的精神汤药。看他们性格如何淬火,如何穿越荣耀的熔岩与低谷的冰河;看他们在人生岔路烙下的抉择印记 —— 原来千年风沙吹过,同样的路口依然矗立在我们脚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玄机骤然明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曾紧握执念到骨节发白,谈何领悟放下的轻盈?那真正的 “看山仍是山”,原是从血泪沙场归来的老将,对烽火一笑的从容。我突然彻悟:我哪是执念太深?分明是行至半途,却贪看归途的虹桥。东坡的传奇,不在 “人生赢家” 的开局 —— 史上此类剧本何其多!而在他将流放地踏成桃花源的征程,在乌台诗案后仍能捧出 “人间有味是清欢” 的赤子心,更在那幅以劫火为墨、以伤痕为纸的生命长卷:所有途经的风景,一半是天赐,一半是他亲手绘制的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以后给我的启发:人生至暗时刻恰是灵魂觉醒的契机。被贬黄州时,他放下功名执念,在江风明月中参透 “物我两忘” 的境界;流放惠州,他发明火烤羊脊骨,于困顿中咂摸出 “人间有味是清欢”。他用诗酒美食对抗命运暴击,将仕途失意酿成传世文章 —— 真正的高贵,是在泥泞里仰望星空,把满身伤痕活成生命勋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得遇苏东坡

                            苏东坡的故事,流传至今,无论是其文采,还是各种风趣幽默段子,甚至其在美食方面的传说,都在吸引现代人,感觉没有千年的时间差异。读完全书,发现苏东坡确实是一个宝藏青年,甚至在各种磨难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在大起大落情况下,甚至九死一生情况下,都能保持好奇心,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研究美食、游山玩水,虽贫而不改其心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得遇苏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用一生演绎了什么叫做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被贬黄州时,他发明了东坡肉。流放惠州时,他 "日啖荔枝三百颗"。到了儋州那样的蛮荒之地,他还能兴致勃勃地研究生蚝的吃法。记得《定风波》里那个经典场景,那突如其来的暴雨中,同行者狼狈逃窜,唯有东坡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吟啸。他说 "莫听穿林打叶声",不是真的听不见,而是选择不让外界的风雨搅乱内心的秩序。人生的风雨晴晦都是常态,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行走其间。我特别喜欢他说的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过乌台诗案的生死劫,体验过从天子近臣到戴罪之身的巨大落差。所有外在际遇终将过去,留下的只有我们对待际遇的态度。就像庄子说的 "听之以心",真正的平静不是外界给的,而是内心修的。这种觉悟,让他在最困顿时仍能写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豪迈。我们焦虑,往往是欲望跑在了能力前面。想要大房子、豪车、奢侈品,想要孩子上名校、自己当高管... 欲望的雪球越滚越大,心自然难以安定。东坡在《超然台记》里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他能在简陋的草庐里找到诗意,在粗茶淡饭中品出至味。疫情三年,很多人经历了事业低谷、健康危机。我也不例外,曾为失去的工作机会郁郁寡欢。直到重读东坡,看他如何在瘴气弥漫的岭南写下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才恍然大悟,困厄本身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它的态度决定了它是压垮骆驼的稻草,还是灵魂成长的养分。更难得的是,东坡的豁达从不冷漠。他修苏堤、治瘟疫、救弃婴,在能力范围内温暖着每个相遇的生命。像他在徐州抗洪时说的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种既超脱又担当的精神,构成了完整的生命境界。有人为逃避现实而佛系,有人为追名逐利而焦虑,却少有人能像东坡那样,入世又出世,认真又洒脱。看完这本书后,阳台上那株茉莉,此刻正散发着清甜的香气。突然觉得,拥有让心灵安顿的能力,或许比拥有令人艳羡的外在更重要。感谢人生得遇苏东坡,像一面穿越千年的铜镜,照见我们内心的慌乱,也指明安顿的路径。不必等待风波平息,要学会在风波中安住此心。此心安处,才是真正的吾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想去看看陶渊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缘起缘灭,此消彼长。一切都在流动中,但一切又是恒定的。我认为这句话不是一句简单的安慰,而是一句带着禅意的开解。带着这样的心境,即便在离别之时,也会有重逢之盼。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尤其是仁宗朝,出了多少名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辙、苏洵、曾巩…… 唐宋八大家里就有六个在仁宗朝,更不用说人们非常熟悉的包青天、杨家将等人。北宋理学五子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也都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此外,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中有 “三大” 也在仁宗朝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赞美苏东坡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今天读完了意公子的《人生得遇苏东坡》。我想,大概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会出现自己的苏东坡时刻。你会经历高潮,也将迎来低谷。而在书中,我数了数 "放下" 这个词,总共出现了 11 次。或许,你只有经历了宦海沉浮,才能真正懂得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像苏东坡,到了 50 岁,经历了多次贬谪,后来奉旨进京成为太子老师。这已是相当高的职场成就,但他的心态已完全不同。年少轻狂不再,心境变得更加豁达,厌倦了政治上的派系党争,内心以陶渊明为榜样。寻求 —— 此心安处是吾乡。回顾苏东坡的一生,我突然想到塞内加的一句话:“何必为局部的生活哭泣,君不见整个的人生都催人泪下。” 用在此处特别恰当。同时,又如毛姆所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欣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哪怕苏东坡被贬谪到瘴疫横行的岭南之地,他依然能写出"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政治上,我们失去了一个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但在文学上,我们迎来了一座中华文化的高峰。可能大多数人喜欢苏东坡,是因为他不管在何时何地,依然能够找到生活乐趣的那种从容和旷达。就如同和菜头老师所说,幸福就像微小的尘埃,纷纷扬扬,因为人们目光过于深邃的缘故,以至于对这些细小的幸福视而不见。那么,我们能否认真去发掘自己身边的幸福呢?期待与大家的交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苏东坡,即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其作品和生平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评价。毛泽东的评价:苏东坡是宋代的大文豪,长于词赋,有许多独创,"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宛转绸缪之度"。他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绝唱,表达了人生旷达之慨。苏东坡的政治生涯坎坷,常寄诗清风明月,扁舟壶酒以消情。王灼的评价:苏东坡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他的词曲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陆游的评价: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胡寅的评价: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也。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刘熙载的评价: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王国维的评价: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这些评价展示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