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后的花絮,也很精彩

    当一份远大前程从天而降,命运即将扭转为金碧辉煌的华美,谁人不会心动呢?匹普有幸得到这样的馈赠,从下等人一跃进入上等人的生活圈,心性和生活态度的改变是必然的,他的内心被财富和优越感慢慢侵蚀,他开始漠视善良的乔和毕蒂,并凭借着上等人的自信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阶级观念深入人心,下等贫民的畏惧和卑微,上等人的高傲和挑剔,处于中间层次的人的阿谀奉承的姿态,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小说中。随着匹普内心的变质和人生态度的扭转,残酷的真相也开始浮出水面。当匹普得知自己是由逃犯马格韦契资助成为上等人时,他内心的感激和骄傲彻底被击碎了,他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什么好运气或是远大前程,自始至终只是马格韦契报复社会报复上流社会的工具,他陷入了深沉的矛盾和痛苦中。一方面,匹普接受马格韦契的资助后,已经挥霍了大量钱财,习惯了上等人的生活,再也无法回到当初简单快乐的生活了,作为一个已与过去脱节的人,他必须帮助马格韦契脱离危险才能继续现世生活。另一方面,马格韦契是重要的逃犯,匹普窝藏他遣送他如若被抓获,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匹普将失去一切,前程将彻底幻灭。匹普选择了某种意义上的报答和回馈,帮助马格韦契逃离。实际上,无论他如何选择,内心的期待早已无处安放。他深知未来只能是支离破碎的,继续接受一个逃犯的资助,或是重回下等人都会让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彻底毁灭。但是他又别无选择,只能凭借留存的私心和良知,选择了两者中较为妥当的道路。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859 年《双城记》出版,1860 年狄更斯忙于创作后来汇编成《非旅行推销商札记》一书的连载文章,就在他为此忙碌之际,他采纳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应该根据他年轻时的成就,自由地围绕幽默的构思来创作。这构思是为了我一直在写,或者说正在写的一个短篇。我希望今天就把它完成…… 这样一个美妙、新颖而怪诞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开始计划最好还是不要取消短篇,而是留着这个构思写一本新书。等刊登后,你就可以自行判断了。当这个想法在我面前铺陈开来,我仿佛可以看到整部连载故事以一种最奇特、最滑稽的方式围绕着它展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艾丝黛拉的感情不是说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恨就是恨。不是这样的。这句话有一种内在的沧桑,超出了一般小说的人物心理。不是说人生就只能爱,只能不爱。哪会有这么狭窄?人生还有更广大的领域,还有更宽广的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翻译无言以对。。。。。后劲有点大,感觉远大前程和狄更斯其它作品的风格都不太一样,狄更斯放弃第一版结局和第二版圆满结局,让皮普没有和艾斯特拉破镜重圆,悲剧性变得更有力量,祝愿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远大前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