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李鸿章是近争议人物,其一生波澜壮阔。梁先生的传记值得一读。
《李鸿章传》前年已经读过。对于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众人有褒有贬。梁启超先生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对其平生所做所为进行叙述,并给出中肯的评价,我以为是很难得的。今天又重拾起来,写下这段话,是因为我看到另外一篇关于李鸿章父母的故事,令我震惊,不吐不快。原来,李鸿章的爷爷是个破落的读书人,科考不中,穷困度日。但其夫妇勤劳善良,除生一男孩李文安外,还又在路边拾了一个被遗弃的天花女孩。而这一男一女,一个是因为读书后有点木讷,一个是因天花破相奇丑,经父母为命,成为兄妹夫妻。夫妻和睦相处,生下八个儿女。李鸿章是老二。传奇的是,父亲李文安后来又发奋学习,考中举人,成为一名政府官员。且李鸿章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成为近代中国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呜呼,李鸿章褒贬暂时不论。单就其父母之传奇,也足以值得我们后辈人学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敬其才、惜其识、悲其遇🍀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评说,想站在道德说教的高度上去苛责,那是容易的。逞一时口舌之快,贬损的却不是他人,而是自己。恶言出口,实属容易,反观自己最是难得。🍀梁启超书写,作为同时代的人,撰写虽有主观之言,但也相对完整的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我们以他的三句话作为线索介绍。1⃣️ 吾敬李鸿章之才李鸿章从一介书生到建立军功,再到后来主持洋务、处理外交,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军事、经济现代化的开创者,也成为当时国际社会认可的不可或缺的 “中国代言人”。2⃣️ 吾惜李鸿章之识在清朝皇室的眼中,李鸿章是一个能臣,或者说就是一个棋子、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和满汉有别的特殊历史环境,都使得李鸿章很难变成一个具有实际权力的 “权臣”。3⃣️ 吾悲李鸿章之遇当时的种种决策或许已经是这个老头能做出来的最大的努力了。梁启超直言,李鸿章仅仅是 “时势所造的英雄”,因为缺乏见识和魄力,无法成为能够创造时势、能够造就新时代的英雄。🍀读完,对李鸿章既惋惜又敬佩,他已做了自己能做的;无能为力的,就留给历史评说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躬身入局、不推脱、不气馁是我认识的李鸿章最近在看《走向共和》这部演清末民初的历史剧,对王冰老师演的李鸿章很有印象,那种老臣谋国、愈事不慌、行事决断,以及忠心付出的李鸿章,给活生生的演出来了,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练习在生活中可以遇事而不慌,得以冷静思考研判情势。不过历史剧终究还是片面的,除了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或者马关条约遭受骂名之外,我还更想知道李鸿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正好,你我都知道的梁启超,写了这本《李鸿章传》,梁启超是大才子自是不必说,文笔以半文言半白话写成,在当时自有其特色。那这本书是怎么写李鸿章的呢?除了有提及李鸿章的「侧面」并加以评述之外,也把李鸿章的「正面」写的特别中肯精彩。===我心目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作为一个晚清重臣,如果是死在甲午战争之前,那么以他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功迹可以说是一个中兴名臣的典范,但就在他生命最后的六七年,晚清被迫打开国门,而中国的思潮还赶不上世界时局的变化,还是以旧思维处理新世界的问题,当然李鸿章也是一样的,在外交、军事、革新上,做了关键性的错误决策,导致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又被迫签定《辛丑条约》,替中国背负了千古骂名。但说到底,这还不是李鸿章的全部的错,虽然李鸿章贵为全权大臣,有责任在,但还是那句话:「个人的力量赶不上大环境的变化。」当时晚清政府整个腐朽了,就算出一两个名将名臣,也只能拖延一时,挽留不了整个局势。虽说李鸿章的思维难以应付新时代的变化了,但相比于当时的文武百官,李鸿章的境界和见识还是比他们高多了,至少李鸿章还知道要学习西方的技术,与西方势力斡旋的经验也颇多,而且还尽量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的国土和政体。在晚清当时的守旧环境,以及列强侵略下,可以保全中国,还可以带领中国往前走,已经是实属不易了,我们知道人无完人,但就李鸿章的人生,我觉得可以打 90 分的成绩了。那么我心目中的李鸿章是什么样的人呢?就如同开头所说的「老臣谋国、愈事不慌、行事决断、忠心付出」依据梁启超在书中所说,李鸿章办理公事,案头上从来没有堆积的公文,客厅里从来没有未会见的客人,这是因为他的办事形式是仿照曾国藩的。李鸿章的饮食起居都有准确、固定的时刻,很有西方人的风格。在重视纪律、严于律己方面,中国人很少有能赶得上他的。不论冬夏寒暑,他五点钟就起床,他有一幅宋朝拓印的《兰亭序》,每天都要临摹一百字,临本从来不给人看,这是一种养心自律的方法。曾国藩每天在军中都要下一局围棋,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李鸿章的办事态度很认真,每遇到一个问题,一定要再三询问,毫无疏忽,从来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一定会履行诺言,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李鸿章从来不逃避责任,这一点是别人比不上的。而他之所以担任清政府要职几十年,到死一直身负重任、身负中外厚望也和这有绝大的关系。有人说,他认为自己什么责任也没有,因此无论多么重大的责任,他都承担过来不推卸,然而这件事也正体现了他的长处。他能够以逸待劳,凭藉机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从容地解决各种艰难、纠纷,找遍全世界,都少见能与他相比的。我想,李鸿章的諡号「文忠」的道理也正在于此。===两个不同世界的人:李鸿章和孙中山===此外,我觉得在《走向共和》有一个场景很适合说明作为改革家的李鸿章,和作为革命派的孙中山,为何如此不同?在这部历史剧中,有一幕是老年的李鸿章在和早年还留着清朝辫子的国父孙中山,进行一次茶余饭后的谈话。孙中山很激昂的和李鸿章说明西方会强盛的道理,就是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之后他提到清朝专制体制下的腐败,以及详细的说明清朝官员与其他制度的缺陷,不是只有船坚炮利而已,而是要在教育、国体和制度上做彻底的改革,所以孙中山呼吁李鸿章和他一起革命,把满清推翻掉。之后李鸿章当然认为孙中山的话很危险,怕他掉了脑袋,所以把他请走了。虽然这是历史剧,也不知道李鸿章是否真正领纳孙中山所说,但透过李鸿章和孙中山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李鸿章和孙中山之间的「隔阂」,但这种隔阂不光只有世代间的差异,其中体现的更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不过,既然人类文明是在进步的,那么有世代间差异也才是正常的。作为历史后人的我们,因为我们开的是上帝视角,所以会疑惑为什么当时李鸿章不进行彻头彻尾的革新,尤其是教育以及思想维新的部分。但如果我们去分析李鸿章和国父孙中山两个人的人生,就会知道,李鸿章是标准的士大夫,而孙中山是标准的留洋生。士大夫所遵守的原则就是「忠」字,所以对于想推翻满清这件事,是根本不能碰的底线,加上当时满清时局也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推翻的地步。而留洋学生回国后,马上都会觉得满清和日本或其他西方世界的显著差异,因此孙中山则会将国家的进步放在首位,对于满清政府也没有太多的情感因素。我觉得一句话讲得很好,就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每个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也正是这些思维方式,是可以更好的去解决那时代的问题,所以「凡是存在的,都有意义。」但社会是会进步的,而人随着年龄增长思维就不易再改变了,所以年轻人有调整思维的优势,世界终究还是年轻一代要推动进步,而前辈则是贵在经验教授、传承给年轻人,给年轻一辈的参考,把位置让给后辈去发展。===结论===最后,梁启超这本《李鸿章传》通过对李鸿章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与评价,展现了一个复杂且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也可以看同时代的精英是如何看待这充满争议的人物:「李鸿章」。我想以梁启超在书中开篇写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天底下只有平庸的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个伪君子,而谤满天下的人也未必就不是伟人,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才有资格看我这本《李鸿章传》。」我觉得这句话不光是对本书,也是对李鸿章人生的完美注脚。成功者未必磊落,恶名者可能被诽。是非对错,历史评说,时间够长方有尺度,二百年以内的事,其实最难以评说。李鸿章躬身入局,以当时的能力,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推脱,不气馁,尽一切能力把事情做好,这就是我所认识的李鸿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同时代人对李鸿章的中肯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中兴名臣之一,前半生顺风顺水,从灭太平天国起家,位极人臣,可谓呼风唤雨,一时无两。但后期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清政府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陷入更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他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加之个人贪腐、决策失误等问题,招致很多批评。不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并不是他主观意志能够所改变的,在当时换任何一个人都未必比李鸿章做的更好。就像同时代的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虽然与李鸿章身处对立面,但对李鸿章的评价却不失公允,非常让人敬佩。值得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字字珠玑,遍地金句特别值得一读的书,能了解李鸿章这个人,也能学习梁启超式辩证法。
李鸿章不是一般人,用常人的眼光解读历史名人通常没啥价值。但这本书最大的价值点在于作者梁启超也不是一般人。
“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 用梁启超自己的话讲,就是这个道理。
梁启超还在这本书里说了很多网红大金句,比如: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抑中国数千年历史,流血之历史也,其人才,杀人之人才也。
个人有道德,而国家无道德。
殊不知今日世界之竞争,不在国家而在国民,殊不知泰西诸国所以能化畛域、除故习、布新宪,致富强者,其机恒发自下而非发自上……
---------
这本书随便抽出一段都跟《过秦论》的水平差不多。
站在这样的认知水平上,评价李鸿章就很多角度。
充分肯定李鸿章的才干:
“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
“而要之现令五十岁以上之人,三四品以上之官,无一可以望李之肩背者,则吾所能断言也。”
洞见李鸿章的局限性:
“史家之论霍光,惜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这,亦坐此四字而已。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止政治之本原…… 要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
“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权限。”
跟李鸿章个人相关,还顺便讲到了太平天国覆亡、权臣论、中国专制政治、太平天国、洋务时代、甲午海战等分支,依旧句句精彩,提纲挈领。
总之,论述之完备要亲自看完本书才更懂得,有条件者建议朗读并背诵全文。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悲情英雄的一生1. 李鸿章忍耐能力极强,签订这么多丧权辱国条约,看到条约内容,随便一条都能祖坟炸裂,何况是中华万千祖坟炸裂。但就这些条约、一条更甚一条,能够守住本心,不躺平甚至沦为汉奸,何其难也。没有内心信仰和追求,不可能做到。但究竟是什么,书中没有做出解读。2. 治理黄河的提案之超前,只能说李鸿章学识远超时人。3. 中日甲伍战争失败,实在是内忧外患太多,满足少数利益集团统治与大多数人不可调和,叠加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巨大差距,导致清朝已风雨飘摇、离心离德,实在是中国一大灾难,实在想不出有何破解之法。如果按照朝代更替论,必然是推翻前朝后统一,再休养生息。而当时中国没有这个条件,要补得课太多了,只能沦为列强食物。4. 个人认为,对于百年历史的反思还不够,落后就会挨打固然正确,但如果万众一心、团结也可救中国,奈何清政府末期为了皇室利益背叛国家、新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导致多少家庭家破人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