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革命就是流血流泪
🌸1793 年,这一年是法国大革命高潮迭起的一年。这一年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被送上断头台;这一年马拉被刺杀;这一年保王派彻底完蛋;这一年断头台成为恐惧与死亡的代名词…… 雨果的《九三年》是他最后一部著作,主要讲述了共和党与保王党在旺代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可怕之处就是,对阵双方的统帅是亲戚。共和党的将领郭文是保王党的领袖朗特纳克侯爵的叔侄孙,共和党的监军西穆尔登神父是郭文的老师。如何处置这纠缠的关系就是本书的高潮。人生是在一个个两难选择中走向尽头。朗特纳克侯爵在关键时刻选择返回大火燃烧的堡垒中救出三个小孩,这一行为展现了人性中善良与光辉的一面;而郭文因朗特纳克的善行放走他,最终却被监军送上断头台,西穆尔登随后开枪自杀。这些情节体现了人性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复杂与矛盾。🌸雅克 - 路易・大卫 1789 年创作了一幅画《处决自己儿子的布鲁图斯》。这张画完全捕捉到了法国大革命初期的理想主义氛围。根据传说,卢修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是公元前 6 世纪末期的一位罗马政治家,被视为罗马共和国的奠基人之一。在推翻塔克文王朝后,布鲁图斯担任了首位罗马执政官。在布鲁图斯担任执政官期间。他的两个儿子因参与了一场企图恢复塔克文家族统治的阴谋而被捕。布鲁图斯无情地判处了自己儿子死刑。(雅克 - 路易・大卫是坚定的共和派,虽然路易十六资助他去国外学习,但是他在路易十六的判决书上签了名😓)雅克 - 路易・大卫、西穆尔登是一个个布鲁图斯的翻版!雨果说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人生不是 “二加二等于四” 这么简单。🌸内战的残酷性读《九三年》的时候,想到的是中国的革命历史。据统计,法国大革命在恐怖统治(1793-94 年)下有 2-4 万人被杀,这些数字包括许多大革命的前领导人。中国仅 1945 至 1949 的内战,保守的估计军民合计伤亡人数大约为 1100 万左右。【鏊子是烙锅盔烙葱花大饼烙饦饦馍的,这边烙焦了再把那边翻过来,鏊子底下烧着木炭火。】(《白鹿原》)这里的鏊子不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吗?血流成河也警醒不了那些战争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次战争,一篇寓言,一个理念——雨果《九三年》他们的时代永远是另一个,不再是我们的时代。—— 埃莱娜・费兰特《暗处的女儿》(一)《九三年》是一部理念构建的故事。用旺代的战争,表现了法国当年广阔的社会图景。这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种作者自己理念的传递。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就着艺术品与世界、艺术家、受众的关系的不同,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理论:一、模仿说,艺术品 / 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二、表现说,艺术品是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情感或对世界的看法、理念。三、实用说,则是认为艺术品是为受众服务的,达到某种特定目的,比如让受众愉悦或被教育。我们古代的文以载道,应该就是一种实用说。四、客观说,则是不考虑艺术品与世界、艺术家、受众的关系,只就着艺术品来评价艺术品,把艺术品作为一个自足的体系。比如为艺术而艺术。雨果的《九三年》,是对当年法国的模仿,却又是雨果对当日大革命的认识的一种体现。这本书,是一种理念的折射,是为了传递理念而存在的。书中的三个最核心的人物,既有其现实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理想型而存在。朗特纳克侯爵,是旧秩序、旧文化、旧制度的化身。他残暴,他也高贵;他傲慢,他也忠诚;他诡计百端,他也光明磊落…… 西穆尔登是革命的代言人,为了理念而活,理性就是一切,一切为了二加二等于四的共和国。坚持理念,可以割舍掉自己的心和情,即使为此窒息。为了正义,所以残忍;为了理想,所以冷酷。郭文呢,朗特纳克的血脉的后人,西穆尔登的精神的儿子。是从旧秩序中孽生、被新时代滋养的理想主义,身上流淌着贵族的血液,却有着平民的平等的精神;有着英雄主义的冷酷与残忍,却又怀着人道主义的慈悲与温暖。如果说朗特纳克和西穆尔登都已经因为文化而失去了人之根本,那么郭文就是人性、人道的代表。他是那个还尚存的人心。(二)《九三年》中的人物都是精心设计的。朗特纳克侯爵、西穆尔登教士、郭文司令官。这三个的关系,恰恰可以代表大革命时期传统、当下与未来的关系。两个都是郭文,恰是新生于旧。就比如法国大革命,虽看似一声惊雷,但是其实前面有着约瑟夫二世等皇室或贵族的铺垫。郭文最后放走了朗特纳克,或许可以理解为,彻底斩断过去那么也就没有了未来,未来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去变化。西穆尔登教士与郭文呢?西穆尔登教士把新思想带给了旧家族出生的郭文。外来的,才能打破既有的。然而到底,最后的最后,学生开始纠正老师,年轻的走在了年老者的前面,成了领路人。还有盖桑大尉,是理的代表,不用心来做生活和判断,而用外部的要求。拉杜曹长,那是心的代表,按理来说如何不重要,法律规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心的声音,按照良心来判断、来行事。(三)而更不能让人忽略的,大概是三个孩子和一个母亲。孩子与母亲,最柔弱最温情的,却被裹挟进最无情、最残酷的战争。清澈、纯洁、天真、无辜,被投进充满罪孽与邪恶的血与火的世界。三个孩子一出现,就是失去父亲随母亲在树林中流浪。保王党屠杀了红帽子联队所有人,枪杀了母亲(后来知道没死),却留下了三个孩子。被共和军围困时,用三个孩子作为人质,威胁退军。三个孩子毁掉了画着圣巴托罗缪的那本珍贵的书。当大火烧起来,从郭文到母亲都束手无策时,刚刚逃离获得自由的朗特纳克为了三个孩子,自愿走进了死地。破神问,“为什么那个母亲生的是三个小孩?” 为什么是三个孩子?而不是两个或者四个?这确实是个好问题。破神给的答案是:“有可能这三个孩子象征是法国大革命的三大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或许破神是对的。如果只是为了写一场战争,那么不一定要有这样的三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可能是象征自由平等博爱,可能是象征新生的希望,可能是象征人性的柔软,可能是象征柔弱胜刚强,可能象征法兰西的未来…… 可能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上周末看完的这本书,不得不说比《悲惨世界》精彩,因为我不喜欢马吕斯这个人物的塑造。但是《九三年》里,每个人都让我喜欢,大家虽然不同立场,但是都是为了祖国。还有就是对于女性的塑造,更有神性。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历史是属于男人的,女性基本是隐姓埋名,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就是生了男性的母亲。《悲惨世界》里的珂赛特就像是一个战利品,从冉阿让的手里转去了马吕斯的手里,沙威因为珂赛特,放过了冉阿让,但是忠于法律,他选择了死亡。但是九三年里的佛莱沙,虽然是个配角,她在书的最后一路行走,最后找到她的三个孩子时,就跟战神雅典娜一样。这一路她怎么过来的雨果没有多写,其实就和芳汀一样,不过在《悲惨世界》里已经详细描写了,在《九三年》中就不再赘述了。战争时期男人过的不好,女人就更不用说了。这本书是围绕着三个男人讲的故事,其实他们在什么立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的选择。历史一直是胜利者书写的,怎么写悉听尊便了。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西穆尔登,他作为执法者,没有被感情所束缚,送如亲儿子的郭文上绞刑架,他不是那种无情的人。他为了帮助郭文,单枪匹马的去找他还救了他一命。这本书有一种,大家其实都很清楚自己的命运也知道自己会面对什么,但是依然要清醒地去选择要做的事,我觉得这个点给我挺大震撼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