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编故事新编

    我在文学上的启蒙或者说是风格影响,源自鲁迅。而真正让我喜欢上鲁迅的,不是《呐喊》、《彷徨》,不是散文,是在看不懂《狂人日记》后,读了这一部《故事新编》。的确是新编。《治水》一篇,给我的冲击不小,传统神化传说中的形象,被瞬间冲塌。倒不是刻板,毕竟以三十多年前的教育传播观念,很多东西不会太出格,所以耳边接受的都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东西,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而不堵…… 很好总结很好概括的关键词。所以,当鲁迅笔下的大禹现于笔端的时候,违和感很强。这可是与我们黄帝、伏羲比肩的圣贤帝王,怎么可能如此不修边幅?这种感觉还没强烈到根深蒂固,就被另一篇《铸剑》所吸引,之前所有篇目带来的不适,反而都变得极为精妙了。眉间尺的故事,是我在鲁迅诸多作品中更为喜欢的。鲁迅的文章大多讽刺性极强,嬉笑怒骂,但有时候会给人以尖刻之感。眉间尺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推进,够细致够精彩,而语言相对温和得多,讽刺却也做得丝毫不落。《故事新编》于我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创意思路的开阔。我小时候极其怕老师,写东西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出格,但从此之后,脑袋开了点儿窍,思路也多了一些。后来读了海诚的《新西游记》,也是借着熟知的题材刻意改变甚至扭曲人物性格,这种对比讽刺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为强烈。算是《故事新编》可以在构思上有所借鉴的另一部作品。喜欢写作的,可以多读读,或许对自己的脑洞有所启发。不过这种借助人们熟知的典故素材创立新意,需要对原素材有足够的理解,避免出现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或逻辑错误。也算是一种共勉吧,新编故事新编,永远在追求更加新的路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鲁迅的书最好看有详细注释的,能随时查古汉语字典的电子版

      如果不是鲁迅的东西太好,我给译林的这个版本真的打不到 3 星。虽然只有百年相隔,但是我们的语言习惯已经和鲁迅那个时代的大有不同。因此我们会觉得读他的书读不懂,这里的原因有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等原因,但也有代沟的问题。我认为的代沟有以下几个方面:1. 文言文。这应该是最主要的,高中打下的文言文基础还远远没有让我们达到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程度,而鲁迅又时常引用文言文,特别是在《故事新编》中。我觉得比较好的方法是看配有古代汉语词典的电子版,真的很方便。2. 语言习惯。这个真的要靠注释,北方,江浙方言理解起来一头雾水。3. 时代背景。这一点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第一点,鲁迅写这篇文章时民国发生了什么,当时有哪些 “哽”,这都是理解鲁迅作品思想的关键,特别是在理解他讽刺,荒诞的写法时,有些时候真的是看了注释才恍然大悟。综上所述,我只能给这本书打 3 星,看电子版可以查字典这真的 nice,但是不能自己选用字典呀,加之这个版本的鲁迅的著作好像都没有注释!这不是等于看 “天书” 吗?我强烈推荐人民文学的出版社的鲁迅全集,加古汉语字典电子版一起看鲁迅的作品。有一说一,比这个版本好…… 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竟然读出来赛博朋克的感觉

        鲁迅先生讲故事的能力真的太强了,写的这些现在看来都很吸引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同样的故事情节,鲁迅的改编给细节赋予了新的深意,看着是历史、过去和远古神话,以及乌鸦炸酱面的 “油滑”,实际上则是当下和自己,以及人们的哈哈哈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先生写的故事新编太有意思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鲁迅先生作故事新编,自然是借古讽今。但我对于古代人物被如此消解,略有不平。然而对于我的启示,却是无有不可写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篇《补天》—— 原先题作《不周山》—— 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 “女娲炼石补天” 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罗特说,来解释创造 —— 人和文学的 —— 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 —— 现在忘记了名字 —— 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转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