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1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不下的过去 伤痕累累的记忆 放空自己 才能拥抱未来

    🌱这一生有多少个悲伤的瞬间?我们要多勇敢,才敢念念不忘。那些意外失去的亲人,那些痛苦悲伤的伴侣,那些不断受到伤害的过往。🌱每一个无法走出的过去我们都需要向人倾诉,也需要知道:真正困扰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是真的无法走出来?还是根本就不愿意走出来。🌱喜欢这样一本书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一字一句都在我的心里。🌱作者是一个心理治疗师这本书有她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有她接触的那丰富多彩的人们。🌱他们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如此动人好喜欢最后在葬礼中,不断涌现的温馨回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真的可以拓展它的宽度。🌱善良、勇敢,让每一天都值得。

      8
      1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它,就像完成了一次心理咨询

      🌸 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师写的关于心理咨询时的一些场景,以及自己身为咨询者,坐在心理咨询室时的经历。没有很多枯燥的学术语,而是像小说一样,娓娓道来,扣人心弦。看得过程中,我不知道自己哭过几次,笑过几次。总觉得那些场景是那么地真实扎心,却又有一股暖流穿过全身,轻轻安抚着自己,告诉你,别怕,相信你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也会好起来的。🌸 原来,心理咨询师也有情绪奔溃的时候,也像一个普通人一样不敢直视自己的伤疤。‌以前总以为,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他们吸收了那么多的心理学知识,也目睹了那么多的人生百态,对很多事物应该都看得比较透彻无谓了吧。原来,遇到人生难题时,他们一样会纠结彷徨,一样会疼痛无助,一样需要找人聊聊,甚至是需要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也是人,也是一个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人。🌸 咨询是开始,这过程让我们得以梳理脉络,看到自己看不到,或者说不敢看的画面。有个专业人士在丧倾听,协助自己积攒勇气。想要治愈,就得直面自己的伤疤,会很疼,但我们必须面对。🌸 对于慢热的人来说,很难有心动的时候,但一旦心动,就很难放下,当离别来临,是撕心裂肺的开始。‌这时我们需要找个人诉说,把心中的憋闷一股脑倾倒出来,尽管很难。但一个人自处的时候,那种被负能量掩埋的感觉太糟糕了,感觉不到阳光的存在,对自己,对周遭,都充满了怀疑,甚至是敌视的态度。那一段日子,对于自己来说,是很难熬的时光,常常是一边干着活,一边泪流满面,也是在那时,开始疯狂摄入奶茶和甜品,整个人活成了行尸走肉的状态。倒是没想过去看心理咨询师,还是要感谢朋友,谢谢你,谢谢你那一段时间的陪伴,经常听我叨个不停,忍耐着我无来由的脾气和发泄。曾经以为过不去的坎,如今也慢慢走过来了。忘却是不可能的,所有的经历都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形成了今天的我,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样,至少当下觉得还可以。🌸 唤醒,勇气,向前,就是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当我们需要找个人聊一聊的时候,实在不想找现实中的朋友,那么,翻一翻它吧,会好受点的。‌ ‌

        5
        1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就是心理治疗师

        这本书描写的是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故事,通过故事的穿插,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背后不变的情绪和感受,即面对死亡、孤独,自由、不确定性、无意义的事情时或多或少都会无所适从。1⃣️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不仅仅是治疗师引导来访者走出困境,还能让心理治疗师走出自我的困境 —— 不管我们以何种身份存在,不管我们以生活方式进行,烦恼和痛苦总会不期而遇,这时,我们也许该找个人聊聊。2⃣️心理治疗师不能直接给出方案,因为他不知道来访者给予的信心是否真实,而且心理学也不能马上提供确定性的方法让人们逃避所遇到的痛苦,但他能提供的是一种让人放松、舒适的空间,以此言说真实的你,做回真实的自己,从而推动着人们去做一件事,再让这件事驱使你去做另一件事,用一个良性循环来替代一个恶性循环。3⃣️心理治疗师需要注意的是与来访者的「距离」。一方面要营造相互信任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直击要害让来访者不再继续受煎熬。既不能过分的寻求信心的完整性,因为这样容易刺痛他们敏感而又脆弱的内心,又不能表现的过于高冷和热情,而是要让来访者感知到,你注意到他了,大家彼此尊重,从而逐渐建立信任。4⃣️作为心理治疗师,需要在心里绷紧一根弦,那就是对于来访者内心的控制权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他们本人,如果不能让他们在面对现实,勇于改变的过程中看到幸福的希望,那么一切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作为心理治疗师,即使自身历经千辛万苦,也不能在来访者面前表露自己的优越性;即使内心深处千疮百孔,也不能在来访者面前释放自己的自卑感。治疗的关键在于治疗性的举动,而不在于治疗性的言语。所以,作为心理治疗师,既要求你对自己负责,又要求你袒露自己脆弱的一面。不能直接把来访者引导至问题的核心,而是推动他们自己走向目的地。因为人只有靠一己之力一点一点发现的真理,才是最有力的动力,才是人们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的现实。5⃣️心理治疗师给予来访者的只是建议,如果来访者能够从中收获洞察,那不过是治疗师给的一份安慰剂,但如果你在治疗之外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作出改变,那再多的洞察,甚至治疗本身,都将毫无价值。作为心理治疗师,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对于别人的遭遇予以理解,帮助他们厘清自己想做的事和后续切实可行的行动,但是不能替他们作出人生抉择。因为所有的改变,都要基于本人自愿和走心,而不是被动的听从别人的指挥。6⃣️作为心理治疗师,要能忍受来访者的责备,因为建议并不能直接转换为成效,如果来访者没有投入行动,那么就无从谈起改变。同时,心理治疗师也要能放弃功劳。如果来访者向你道谢,那你应该提醒他们,一切都是他们自己努力的成果,这样对他们才最有帮助。7⃣️心理治疗师是一展灯,照亮他人的时候也点燃了自己。帮助来访者帮助来访者从新定义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在不确定性中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互动中,心理治疗师的认知视野和情感意识也得到了升级。如果书中所说: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我们所经历的痛苦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只有自身忍耐和承受能力的不同,如果不能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释怀的事物,我们不防找个人聊聊。找个人聊聊,能够让我们正确的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以此来撕下伪装的面具,看清自己的真面目,如果我们不能直面现实中的 “坏”,那我们也不可能实现梦想中的 “好”。也许我们不曾倾听自己的内心,而是议论他人的是非;也许我们不曾思考自己的需要,而是随波逐流的躺平;也许我们不曾感受自己的情绪,而是屈从外界的期待;也许我们不曾想象自己的未来,而是无所事事的流浪。…… 因此,当我们都越来越与自己的内心边缘化,让自己又累又丧,找不到答案时,这时候,我们就该找个人聊聊,诉说自己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寻求外部力量和认知视角,让自己重新理解你与外界的关系,你与他人之间的情感需要,从而慢慢走出人生泥潭。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拯救我们的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爱恋的痛苦、离别的伤痛、死亡的阴影、终极的孤独……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时刻让你觉得身陷困境。那些过不去的坎、解不开的结,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想要改变,却往往有心无力。每个人坐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时,都是想要有所改变的,只是很多时候他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在内心深处,他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准备好要改变。对于这一点,洛莉说:“变化常常伴随着失去。正因如此,人们常常说着要去改变,却依然驻足原地。” 有时候,我们害怕深挖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不想与那个脆弱、无力、伤痕累累的自己正面相对;有时候,我们顾左右而言他,只是为了给治疗师留下一个好印象,好让治疗师喜欢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喜欢自己的人哪怕多一个也是好的)。所以,心理治疗师要陪伴来访者做的,是像剥洋葱一样,从表面上那个困扰我们的 “主诉问题” 一层层剥下去,敲开种种坚硬的防御机制,最终触达问题的核心 —— 我们的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与不安。在这个最核心的层面上,人类的感受都是相通的。而心理治疗的奇迹,就产生于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温暖而富于支持性的关系:“哭出来吧, 说出来吧,没事的;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能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被困住了 —— 被自己的思想、行为、婚姻、工作、恐惧,或是过往所囚禁,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事实。我们所讲述的 “我的人生故事”,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正如洛莉在她著名的 TED 演讲上所说:“我们都不可靠地叙述着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相信自己的人生是个 “陷入困境中动弹不得” 的故事,你就会成为自己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我们重新定义自己的故事,改变也会随之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就是找个树洞倾诉

            本书李松蔚老师作序推荐,中国心理咨询还不常见,传统家族亲属朋友圈因为城市化解体,公司单位的内卷也让打工人没有地方倾诉,幸运的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的社交平台,让人重新找到组织,有了依靠,本书是美国心理咨询师个人和客户间的 58 个案例笔记,美国现代人失去宗教信仰,心理咨询师成为现代的告解牧师,本书还是典型的非虚构写法,不评判,只是静静的旁观记录,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比如纪录片《波士顿市政厅》就是典范。今天(1.18)是南巡讲话 30 周年,当年的中国大部分人还在为温饱奋斗,汽车住房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20 年前北京的住房均价 5K,10 年前我来青岛时,没有地铁,到处在修路和拆迁,尘土飞扬,垃圾和污水遍地。细细回想,当年的问题不会比今天少,到今天抱怨的还在继续抱怨,默默奋斗的在埋头苦干,喜欢 “得到” 平台,也是正能量多些,总结过往的 30 年,叫喊的 “崩溃论” 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应该乐观和感恩。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放宽时间的尺度,相信历史周期律,什么时候都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保持历史耐心,坚持历史主动,顺应历史趋势。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拯救我们的有时候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而是直面的勇气。

              "你没办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我们常幻想,只要足够努力,找准方向,就可以幸福。我们绝不愿意去想象的是:即使自己把所有的该做的一切都做了,还有有可能抽到下下签。但如果最坏的情况真的发生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诚实地承担生命的无常,也诚实地接受自己哪怕有此觉悟,仍会有无法负担之重。     关于精神上的挣扎,人们总是羞于启齿。我从十几岁时开始受抑郁症困扰,在 20 岁初期达到最严重的地步。早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病,后来随着我进入医疗相关领域学习,清楚自己患有严重抑郁,但知道最近一年才开始真正就医。本书作者提到一个故事,一对夫妇在研讨会的同一天分别跟别人坦白自己在瞒着配偶服用抗抑郁药物。也就是说,他们在同一屋檐下藏着同一种药。如果是其它疾病,比如胃药,谁能想象一对夫妻互相瞒着对方各自服用胃药?所以我们究竟在怕什么?一提及抑郁和焦虑,对方的表情多半是 "现在马上,快跳过这个话题"。      谈论心理疾病并不是要你盯着某些黑暗的角落,只要一开灯就会出现一群蟑螂。萤火虫也喜欢黑暗的地方。黑暗的角落里也有美好的事物,但我们总得先看了才能发现。我们首先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痛苦和挣扎。诚实总是困难的,尤其是在自己特别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      拯救我们的有时候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而是直面的勇气。承认自己需要找个人聊聊或许就是第一步。而这本书可以提供我们一些直面痛苦的勇气。如果你也像我们一样挣扎徘徊,不妨读一下这本小书。

                7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的话)这本书要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改变?” 答案藏在 “与他人的相处中”。我在书中所描写的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份可以经历任何变故的、神圣的信任感去维系。为此,我首先获得了来访者们的书面许可,并且不遗余力地保护每个人的隐私,避免涉及任何可能透露身份的细节。在一些情况下,在几个来访者身上发生的故事和情节会被并用到一个人物身上。所有变动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仔细的斟酌,力求在保持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目标: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以,如果你在阅读时觉得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既是巧合,也不是巧合。格式引文:[美] 洛莉・戈特利布著,张含笑译.【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果麦文化.2021: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mlcxmPMGvoB1fH6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咨询师在给予咨询和自己接受咨询时的心理转变

                  作者是一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书里讲到其中一个来访者朱莉,发现自己的癌症症状时,正与自己的丈夫在海滩上亲热,原以为只是腺体在生理期的正常变化,直到复查时医生告知是癌症。朱莉在治疗期间,拒绝癌症病人心理治疗师,而成为作者的来访者。此时的作者也正经历两年热恋期刚刚分手、还没有从失恋痛苦中走出来的阶段,甚至穿着 “瑜伽不如躺着” 的睡衣给来访者做咨询。也正是这件睡衣让来访者开怀大笑,开始成功走出癌症阴影并战胜癌症康复。可是不久后,朱莉又被告知新患一种还没有有效治疗方式的癌症。这时作者面对的,就是朱莉的问题:“你会陪着我,直到我死去吗?” 从这个时候起,作者就要从治疗来访者转变为:帮助对方面对死亡。正如作者在开头 “作者的话” 里提到的:我们如何改变?答案藏在 “与他人的相处中”。我想,心理咨询师给到来访者的,是最真实的,当下所能给予的最佳陪伴与倾听。有时候,来访者只是需要一个安全的场域去倾诉,倾诉结束,心里的一个结就打开了。本书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在成为来访者时,面对咨询师的种种心理描述,从不一样的视觉去呈现心理咨询过程。如果对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与行业有好奇的伙伴,这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心理咨询师的书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治疗的书。作者用几个故事,真实的展现了心理治疗的方方面面。这个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的多样,故事的多样,也包括每一个不同的人的内心的多样。或许与通常理解的不同,并不是只有心理咨询师才是心理治疗师,事实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没有例外。我去考了心理咨询师,对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感兴趣,和人很深入的讨论各种心理现象,挖掘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但与自己对话,并不是从这些才开始的,与自己对话,从出生那天就开始了。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无时不刻的在进行自我治疗。安慰自己,安抚自己,开脱自己,给自己赋予活力,当然,有时候也给自己穿上铠甲,我们无视,我们逃避,我们害怕,我们恐惧,我们滑行。我们想治疗自己,但有时候太难,我们不会。究竟是选左边,还是右边,都不是我想要的,其实,或许我们可以都不选。我们想治疗自己,但有时候阻力太大,我们难以坚持。成长总是在克服阻力,但没有谁生来马上能跑马拉松。我们想治疗自己,但有时候那种恐惧太大,我们有面对世界的恐惧,面对未知的恐惧,也有面对内心黑暗的恐惧。我们见过各式各样厉害的人,我们羡慕他们的同时,我们知道我们也可以变成那样,我们其实就是那样。只不过那是一条漫长的路,你不能一开始,就用最后的标准要求自己。面对世界,我们不断学习知识技能,提升认知格局,这条路可能清晰可见,同时也遥不可及,天外有天,可能一层层向上有几百层。而同样,如果我们向内探寻自己的内心,或许会发现,往内也同样是一层层的有几百层。我们有不同的防御机制,那是保护自己的盾牌。就好像忽然看到有东西向自己飞来,有的人闭眼,有的人举手,有的人蹲下。如果这保护了我们,以后发生这种情况,就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在真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境,除了闭眼举手蹲下之外,我们还会睁开眼,放下手,站起来。在内心,我们往往忘了还有后半个动作,把保护变成常态,让姿势变得扭曲。防御机制也有进攻性的,比如控制别人,控制外界,当然,这同样是一种扭曲。心理治疗就是让自己回归本来的样子,让天是蓝的,花是香的,鸽子是白的,雨是凉的,夜是黑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虽然很难,但或许,没有人可以放弃。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做自己人生故事的编辑者~

                      这本书很多人推荐过,第一次接触是看了周国平老师的视频推荐,在开始读之前是看了陈海贤老师的书评,书中洛莉做的最有勇气的事,就是放下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诚实地讲述她自己的人生难题。为此我在网上找了和她相关的视频、网站学习了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观看她在 TED 上的精彩发言哦~TED 官网:https://www.ted.com/speakers/lori_gottliebB 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4931967?p=2(做你自己人生故事的编辑者)本书讲了四个来访者的故事 1)约翰是一个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2)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3)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4)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很受触动~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 —— 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也就像作者在演讲中说到:“谱写新的篇章需要勇敢的探索未知,是需要盯着空白页去书写一些东西,但没有什么比空白页更令人害怕了。我们要去了解的自己,是生疏的自己,是空白的自己。放下那个你一直熟悉的故事的版本,这样你才能去过你的生活,而不是你那个所谓的为自己限定的故事里的生活。而所有改变,你才是人生故事的编辑者。”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或者说,只要能够看到问题的存在,就已经改变了面对问题的态度:在书里,有人更积极地找人求助,有人更坚定地付出了代价;有人会调整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有人会及时行乐,把握当下能把握的每一分钟;有人会说出他对一件事的真实感受,即使它可能让别人不舒服;有人终于为曾经犯下的错误忏悔,不在乎是否获得原谅…… 这些过程很痛苦,同时也是改变的必经之路。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别人的故事里,疗愈自己

                          你有多久没和亲人、朋友认真聊过天了?你有多久没从手机、电脑里面探出头来,看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了?你有多久没有真正参加过那种不玩手机的聚会了?你有多久没有打开自己的心,让它出来透透气了?你有多久没有仔细感受阳光照耀脸颊时的温暖,清风吹拂发梢时的波动,音乐流淌在心间的轻盈,花草氤氲在鼻尖的芬芳,还有交流谈心时充满心灵的温柔?已经很久很久了。本书作者是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也就是精神科医生。治疗师和咨询师不同,他们具有行医资格,可以对 “病人” 进行诊断和治疗,但心理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性的操作。作为一名资深的治疗师,洛莉接待过非常多的来访者,每个来访者都有自己的困难、无助和虚弱,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也都有陷入某一段困难时光中走不出来的痛苦。而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最大的帮助,就是一个倾听者,一个帮助来访者打破防御、探求内心真实情感的倾听者。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向人们举起一面镜子,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并用其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读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在故事中获得共鸣,理解心理治疗治愈的力量,也能让我们得到一个启发: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它,但假如你愿意和人聊聊,去承认、面对痛苦,就是改变的开始。尽管本书写的是外国人的生活困境,但从人性及关系的角度来说,中外都是相通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心无困扰,也没有人能幸免于内心的痛苦纠结。我们都在挣扎,但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四位来访者以及自己的咨询故事,告诉读者,我们并不孤独,我们能够相连。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被城市、公司、格子间、单元楼而分隔,传统的家族关系也因此而解体。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让倾诉变得困难,人也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亲近的关系似乎变得虚幻不可及。幸运地是我们还有书籍,还有强大的互联网。网络在将线下交流席卷到线上的过程中,一方面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构建了一种新的连接渠道,有得有失。人们在网上构建了新的社群,志同道合者共处一 “室”,有了另一种依靠。而网络的便利性,也让阅读变得容易了。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离我们很近,看着他们的故事,看着他们对自我的探索、纠结,看着他们一步步打开心扉,直面自己,看着他们接纳、放下、解脱,最终与自己和解,我们也得到了启发和疗愈。正如罗素说的,从来没有人读书,人们是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去找个人聊聊吧。找个值得信赖的朋友,诉说、倾听、欢笑、叹气、流泪,直面自己。因为拯救我们的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心理治疗师的修炼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当她自己遇到感情问题后,如何一边接受别的心理治疗师的治疗,一边工作的。其实是很不错的一本书。作者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心理治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心理治疗是怎么进行的?最后是怎么结束的。五星推荐。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都会有答案,顺其自然

                              这本书真的让我感觉很沉闷。读完之后,自我感觉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来咨询下,到底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心理咨询师,或者说,什么人不需要心理咨询师也能过好这一生。这本书第一章节的时候,有点找不到感觉,越往后越感觉到: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易。特别是 “一个人要选择舍掉身体的哪一部分来保命的时候,这样的艰难抉择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会舍掉命。” 这或许只是现在的想法,到了那一刻,为了苟延残喘的生存,会舍掉不太重要的那部分,或者是暂时用不上的那部分。心理咨询师和他的咨询对象(或者称为 “患者”),同时到另一个咨询师那里去咨询的时候,如果恰好彭面额,相互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思考了?把秘密告诉别人是轻松的,帮人保守秘密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遇到那种想说又不能说的那种情形下,更是一种煎熬。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一切都会有答案,顺其自然。如果我能明确的知道自己会在那一刻死掉,在哪一刻的前一刻,我会做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手忙脚乱,或许是啥也没想。当然一切的假设只取决于,知道要死和死的间距有多大。不同的间距会产生不同的映射和结果。有时我们也会过分强调最后一刻的重要性,让它们盖过了在那之前会发生的一切。我们谈的不是那些扭转形象的临终对话 —— 那些大多是虚幻的空谈。人们祈求临终时平静、清醒,得到理解和治愈,但临终阶段往往是混合着药物、恐惧、困惑、虚弱的大杂烩。所以我们必须 “现在” 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我们还有能力变得更开放更豁达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如果我们拖延了太久,就会有许多事情一直悬而不决。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 “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能在每个来访者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慈悲 * 心理咨询师,大概是一份最心怀慈悲的工作吧。几乎每个触发了来访者寻求心理援助的问题,都不是他们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背后的那个问题。但人们不愿意说出,或者是根本没意识到那个背后的问题,都是在 “防御” 什么。咨询师不能只做指出问题的工作,还要找到那个可以替代 “防御” 的东西,以免来访者赤裸裸地直接暴露出来。让我觉得咨询师心怀慈悲的,就是这个步骤。这是绝大部分工作都不在意的一步吧。单刀直入,迅速解决,这才是被推崇的。* 言灵 * 人们面对外界的刺激或问题,有两种应对方式:反应和回应,反应是条件反射,回应是有意识的选择。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还有一些空间,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意志去选择回应的方式。于是我们所作出的回应,包含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聊聊,聊聊那些内心深处的不清晰

                                  “常识” 意义下的心理问题或许会是人内心的阴暗面或者人内心的郁结。而当你读了本书后会发现,其实所谓的 “心理问题” 可能只是你对心理的不认识。而所谓的问题想当然的认为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就是问题。      其实每个人经历面对的事情不同,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是大同小异的,每个人在他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同样会遇到各种不确定、选择的困难、面对未来的迷茫……,所以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问题。      而这些人生基本共同组成的 “问题”,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如何应对,而且更多的是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内心的更多不清晰。而学会找个人聊聊,很多时候会让你挖掘出更多自己的不知道,了解自己。   本书更是以心理咨询师的各种案例与真实内心与剖析,和你简单聊聊,让你走入自己的内心与理解他人的一些细微心理。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痛苦可以被言说

                                    如果有人问我 2021 年我最推荐一本书,那非《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莫属。这是我 2021 年看完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值得纪念一下。鉴于我个人经历,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疗愈之书,是我很长时间的安眠药: 1. "我们如何改变?与别人相处。" 2. 放下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诚实地讲述她自己的人生难题的洛莉,她的故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持续的抑郁也可以是一种逃避。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痛是无法被拒绝的,因为每个人都有感到痛的时候,但是痛苦是自己的选择。痛苦让人麻木,不用去思考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不需要面对任何事情不需要互动,这样就可以逃避生活中本该最该关注的问题。其实是用长时间痛苦或者长时间抑郁去逃避更大的问题。 3. 表面傲慢无比但实际上因为丧子之痛,怀疑自己,痛恨自己的约翰,他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和丧失不是终点。深爱的代价就是丧失之后,痛苦是生活的底色,每天的生活,脑中会突然闪过一段记忆,哪怕是一瞬间,也足以让人崩溃。让我释怀的是我学会寻找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 "把你的丧失融入生活中,与那个已经离手的人建立一种持续的联系,同时为自己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 4. 虽患不治之症,但勇敢地面对每一天的朱莉,故事很悲伤让我很有共鸣:真爱无敌!活着的每一天都深深地爱着和被深深地爱着。 5. 用一个错误将自己禁锢一辈子的瑞塔,她让我明白:当痛苦可以被言说,我们获得告慰,接纳自己的痛苦,我们会重拾直面痛苦的勇气,为改变做好准备,最后会转化成改变的行为。 6.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总之,我们通向内心和平的道路就是跟自己和解。故事被说出来,痛苦被承认被接纳,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可以变好一点。用我好朋友鼓励我的周深的歌曲《光亮》作为结尾来互勉:致每一个最渺小最微弱最柔软最无畏的我们,愿我们在低谷时可以看到光亮,努力前行,用希望和勇气直面风雨。人生风雨,总有一线生机,光亮我们自己。

                                      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坚强,无须假装,也无须刻意练习

                                      这是身为一名资深心理治疗师的作者,在人生中年进行的一场自我蜕变叙事。她在芜杂中为自己找了一名心理治疗师,温德尔。温德尔告诉她:生活的本质是变化,而人类的本性是抗拒变化。・一个人,能健康地从原生家庭 "分离",实现自己的 "个体化",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就像是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 自己创造的机会。・我们的眼睛,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远处会更清楚;但如果要阅读,或是要看清眼前的东西,就不得不将它们拿得远远的。阅读人生这本书时,情感上的 "远视" 会在不同的时段发生,我们会把自己拉远一点来看一看全局:尽管会抱怨眼前的事,但长远来看,如果要失去他们现在拥有的东西,那将是多么可怕。生活中存在许多未知,即使不知道未来会带来什么,我们依然要去面对它,处理好自己的担忧,把重点放在当下 —— 当下的困窘、迷惑或迟钝。越是愿意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年轻的时候,我们把生活看作是一种开端、一个过程和一些重要的人生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是在成长 "过程" 中,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每一个 "过程" 都是一次人生抉择,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过程更有意义。虽然时间白马过隙,我们根本无法将它们留住,但我们的身体状况会提醒我们:应该更明确地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哪儿 —— 当下。时间宽容地驯养着我们:要时刻记得,无论爱与被爱,总免不了要面对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如同我们时常忘记:我们不愿意当自己生命中的坏人。而当我们放下心防,展现出心中柔软的一面,那一刻充满了令人愉悦的惊喜。是否,当我们每次获得了更多的人生奖励,同时都会获得一种拧巴的满足感?人生如戏,每个人都很在意自己是如何表演自己的。是否此刻,我们正刻意练习着如何假装坚强,那么投入,以至于忘记了问问自己:如果我们继续发掘戏中主角的内心,那我们又将能在他身上发现什么惊喜呢?或许戏里戏外,其实我们是可以和某个人一起流泪的,泪水不会淹没我们,而是会把我们安全地送上岸。所以,关于现在、曾经,关于喜悦、愤恨,关于迷茫、虚弱,还有死亡、爱情,给自己找个人聊一聊吧,聊关于自己的事,聊囿于事中的我们。这不是寻求怜悯,而是努力生长。过往并不能定义一个人。所以我们必须 "现在" 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孤独并不能保护一个人。所以我们必须 "现在" 就成为更开放更豁达的人。须知未来,蕴藏着许多可能性,很多 "差一点就"。或许这些 "差一点就",伴随一些恐怖,但如果没有它们,人生将是灾难。人之初,性本善。面对自我,就是行善。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上吧!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受伤是亲密关系中的附属条款。坚强,是美好的。幸福就在有时。我们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谈的次数都要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如果是对待我们爱的人、在乎的人,比如我们的朋友和小孩,我们绝不会说出那样的话。我们要学习聆听内心的这些声音,学习更好地和自己沟通。"有时" 这个词的奇妙之处 —— 我们能用它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让自己安于中庸,坚持活下去,不至于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有时" 也帮助我们逃脱非黑即白的独断思维。有时我们都需要先经历怀疑、批评、质疑,然后才能真正放手、行动。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那么首先,有时,去找个人,聊聊。人生不是独舞,不会跳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求助,也可以冒险。人生并不需要处处完美。 不用刻意,改变往往是循序渐进地酝酿,又出乎意料地发生。一切都会有答案,顺其自然。放下上帝视角,找个人,面对面,就很好。摒弃自我限制的思维是一回事,让自己做事不那么束手束脚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得先放手去做,然后才能有所领悟。从语言到行动的转化,这个过程赋予了我们自由的力量。自由,也是一种爱。陈海贤老师说,爱,需要练习。我想爱自己,尤须如此吧。哦,对了,儿子昨晚不愿意让我辅导他的作业,原因是 "你总是喜欢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嗯,或许是我门俩的某种情绪不自觉地投射到对方身上了。今晚,我得找他聊聊。对,今晚。虽然,我们还有大把的时间。(二次阅读后编辑)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一。还蛮好读的一本书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是讲心理咨询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以为说就是长篇大论没休没止的对话体。但其实没有,像小说一样的一本书,还蛮好读的,没有很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二。还蛮真实的一本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度认为里面的情节是虚构的,以为是作者根据自身经历改编,好像书里的情节永远不会发生在真人身上。但其实我错了,这本书里的情节居然是作者经历的真人真事,太震撼,生活永远比小说精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接受心理治疗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去体验,体验两个人每周用一个小时建立起来的一些特别的东西。这种体验能让人借此找到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意义所在。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