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性》

    这本《第二性》是女性主义 “第二次浪潮” 的开山之作。波伏瓦探讨了一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问题:“女人是什么?” 经过一番探讨,她提出了一个很不一样、也很有煽动性的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女性并不是天生低于男性,而是因为后天的塑造,才变成了低于男性的、第二等的性别。本书核心内容:一、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二、波伏瓦如何批判 “女性气质的神话”;三、波伏瓦如何结合女性的生活经验,讲述女性被男性塑造的过程;四、《第二性》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第二性》是法国哲学家和文学家波伏瓦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不过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她进入了性别研究的领域。第二,《第二性》要回答 “女性是什么”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却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波伏瓦认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第三,波伏瓦挑战了很多父权制意识形态强加给女性的 “神话”,比如女性的从属地位来自生物特征,女性崇拜男性是心理发展的规律,婚姻是女性唯一的救赎,成为母亲才能让女性获得幸福,等等。第四,女性想要打破这种被压迫的局面,就要把法律和政治层面的抽象权利,和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自由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第二性》为之后的女性主义运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女性主义运动历史上当之无愧的 “第一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二性的独立理念

      在当时的社会,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我不愿拥有这样的婚姻生活。
      在我看来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不是一项弥补。婚姻是神圣的结合,任何从中取得的快乐应加以限制,必须伴以认真和严肃。
      孩子不是爱情的替代品,他们不能代替破碎生活的目的,他们不是用来填补生活空虚的物质,他们是一种责任,一种沉重的职责;他们是自由之爱的最高的花饰。他们既不是父母的玩物,也不是父母生活需要的满足和不能实现的雄心的代用品。梦想通过孩子达到充实、温暖、自己不善于创造的价值,这是更加令人失望的骗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的波伏娃从女性的不同阶段去剖析 从女性可能面临的处境去阐述 女性为何被称为第二性 所谓女性主义 不是所谓的二元对立 是需要共同努力改变局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的勇气

          整本书都在阐述一个结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形成的。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女性一生都在承受作为以男人为主体形成的世界的客体般的压迫、规训。女性觉醒之后以一个人的主体性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哪怕是最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存在,就是勇敢的。女权是一种人的权利,男女平等很难实现,但起码可以努力推开压在女性脖子上的臭脚和链子枷锁。长路漫漫,被社会形成的女性,需要觉醒,需要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关乎你我,关乎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