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下面兩段,馬上決定看完本書

    1 起先给他制造麻烦的是那个女人,很快又是那个男人。2 一开始,他很清楚那女人是什么样的人:身材高挑,举止优雅,按传统标准看或许算不上美人,但面容姣好(乌黑的头发和眼睛,高高的颧骨,丰满的嘴唇),声音低沉,有着一种娴雅的吸引力。性感?那倒没有,谈不上,现在肯定诱惑不了谁。也许年轻时算吧,毕竟长成那样子,怎么可能没性感过?但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她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孤傲之气,比如走路时 —— 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 —— 连屁股都不会扭动,身形挺直地从地板上飘然而过,甚至可以用雍容大气来形容。这是他对她外在的总结。至于她的内在、她的灵魂,假以时日自己就显露出来了。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深信不疑:她是个好人,和善又亲切。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突发的一见钟情

      一位 50 岁的贵妇得知被一位年过 70 波兰钢琴演奏家深深爱上的故事。气质优雅且对男性风流韵事不屑一顾的她,对这段感情始终带着怀疑、嘲笑和否定的态度。她自诩理性,但是却嫌弃钢琴家演奏的肖邦曲过于平静和干枯,不够激情四射。她的阅历保护着她,但是却封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位在欧洲巡演的年迈波兰钢琴演奏家,在西班牙出演时遇到了自己的女神,把她比喻成能带给自己平静的 “Beatrice”(但丁的女神)。他大胆的追求,他是热烈的,但也是克制的。也许能让爱情永垂不朽的防腐剂就是无法兑现的可能,一部讨论爱欲到底是浪漫还是克制的小说,一部讨论肖邦的小说,一部讨论波兰人精神的小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的样子

        在一位阅尽人生的老者眼里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细致的心理描写缓缓的铺陈开来怀疑,纠结,不肯直视,紧张,痛苦,欲说还休两张床,承载了人间极致的情感诗和信,完成了走向心灵的旅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今天起知道了库切

          人在老年还读不读小说?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自己很少。冲着诺奖听听看,听出了感觉,听完感动不已。人都会老的。写书的人写着写的就会老了。看书的人看着看着也老了。人老了写出这么深沉动人的文字那就没有白老。或许这些文字可以代表求真求善求美的更高境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时空错位的爱情 腦補《路边野餐》

            原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故事可以如此简单!此情可待成追忆。一边读,一边想起《路边野餐》这部电影等把 old lady 的物品 送还至 old guy 住处时 那家伙已经去世了时空错位的爱情 在不爱他的年月 他的邮件 置若罔闻 满不在乎爱上他的年月 无效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倘若早前 仔细对待 也不至于令她如此懊悔 是无法重回的有生之年 让她行了注目礼 才得以重拾好奇?还是他笔下曼妙生花 才华凝聚成对她的关注与歌颂 她爱上了一面镜子?亦或是 往生的状态 终于令她放下了疑虑 他再也不能索取她任何东西了 无论是身体 还是精神上的 她觉得安全了 。安全的状态 才是人类丧失警惕和理性的基础~~在她不爱的年岁 与其说是主动隔绝他的魅力 不如说是她的警觉 与抗拒 都基于她的不安 不知道彼此在想什么 所以故事才可以如此变化 如此有趣同一个故事下 他和她的看见 与想象 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处浪漫主义渐行渐远的时代,我们常把自己孤立于他人的审视和检查中而不自知。直到,我们生而为人 —— 内心深处对表达、倾听、懂得,这些最纯粹、美好的需求被唤醒,才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心,走失了太久,隔了太远的距离。非常喜欢库切简约,清爽,有趣的笔调。他完全没有很多中老年男性作家,或多或少的油腻与 “爹味”。这部库切八十三岁写就的作品,是我理想中一个历经世事,充满智慧的男性绅士,所应有的思想境界与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冷峻理智的文笔利落展开故事,这个时代浪漫爱情跌下了神坛,现实中的爱还是有微微力量令人不禁想去证明爱,不由自主去思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垂死的浪漫

                  在世界文学的光谱上,J.M. 库切向来都站在极度节制的那一头。简洁、有力、准确、深刻、“冰冷的美感”,都是评论家喜欢用来形容他的词汇。库切特别指出,维托尔德在说这话的时候 “小心斟酌”,用了正确的时态。于是,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波兰人此刻正身处西班牙,而讲话的双方用的都不是母语 —— 他们在用英语交流,尽管说得那么小心翼翼、索然无味,但词语与词语之间仍然摩擦出互相冒犯的火花。在文学世界的伦理法则中,欲望的错位比到位更深刻,落空比落实更有效。从《窄门》到《廊桥遗梦》,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男人与女人越是饱受折磨,他们在想象中 “虚构” 的爱情就越是波澜壮阔,越是感人至深。某种程度上,让爱情永垂不朽的防腐剂似乎就是无法兑现的可能性,是一次又一次的 “求不得” 和 “爱别离”,是悬置欲望、延宕圆满,甚至,是天人永隔。库切不厌其烦地描述人与人之间的言不及义,丈夫与妻子间的冷淡与倦怠,以及情人之间的欲语还休。他写维托尔德和比阿特丽兹 “说着英语做爱,可这种语言的情欲地带又不对他俩开放”。此时此刻,文本外的读者,早就借由比阿特丽兹的视角,看出波兰男人身后的那座 “浪漫爱情的哲学理论大厦” 既孱弱又衰老,它不时拨动心弦,却又摇摇欲坠。比阿特丽兹之于维托尔德,正如务实之于虚幻,现代之于古典。她清醒而冷淡,娴熟地使用心理分析工具解构浪漫,她属于我们的时代,以为自己只要挥挥手,就能与历史作别。一部爱欲叙事的极简史,就在他们之间无声地流过。也许这才是《波兰人》最重要的命题 —— 所谓的 “语言主题” 也好,“文本回声室” 也好,唯有回归爱情故事的内核和本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波兰人》是 2003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新作。库切以一个 20 世纪 40 年代出生的波兰钢琴家和 60 年代出生的女人的爱情故事,拷问这个时代爱情小说的形态,以及爱情本身的形态。在这本小说中,爱情的障碍不在于禁忌、距离和阶层,而似乎更根本的在于,在这个对万事万物祛魅的年代,爱情也逐渐丧失魅力,它沦为了商品或是一整套科学话语。可库切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爱情的信念,正如小说结尾,比阿特丽兹那些追问爱情的信将一封接着一封写下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无解

                      爱!可以穿越过去和未来,也许还能穿越前世今生,如果有来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独自感受的爱

                        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波兰人》是诺奖得主 J.M. 库切在 82 岁高龄时写的最新力作,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爱情与欲望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库切的文字克制而富有美感,他以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剖析人性,将爱情中的甜蜜、挣扎与最终的消逝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爱情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精准捕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于我而言。小说的前半部。我喜欢他的那种描述方式。很特别清新。但小说要传达什么样的概念我不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爱情只能用来取悦自己的时候,你我也都成了商品

                              读完这本库切的《波兰人》,想起不久前恰好也读了马尔克斯的《我们八月见》,同样也是讲中年人出轨的小说。两位大文豪的小说都剑指爱情这一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本质愈发是在中年潮水退去之后,才显现出来。年轻时的爱大抵多少掺和了名利美貌成全,而时过中年的爱究竟是什么呢?还记得刘擎老师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便讲到,“我喜欢” 已经成为了世上大多数事件的原因,这是一种非物质的意识的原因。因此 “我喜欢”、“我爱” 等词实质上就是模糊的,想要探究其成因实质上是非常困难的。而本小说对于爱的模糊性描写就非常有特点。男女主不论从相遇甚至是交流都是模糊的。女主比阿特丽兹和男主波兰人身处不同的国籍、不同的领域,文中两人的多次交流其实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那层因不同文化、母语与见识而带来的隔阂。所以整篇小说从头至尾女主也在反复怀疑男主对她的爱。文中的波兰人追求比阿特丽兹的情节不乏可用荒谬来形容 —— 仅仅是一面之缘就爱她爱到死、不断给她写信邀请她旅行或是欣赏自己的音乐会。库切想要表达的或许是与爱相关的绝不仅是时间,而是这段时空里人类所经历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正因如此,爱不是被百分百定义的东西,所以古往今来的人们才能不厌其烦地经历着一段又一段的爱情,有的人相信爱,相信坚守;有的人怀疑爱,永恒持疑。但反观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精力在不断被社会压榨,我们的想象力在不断被现实磨灭,其实隐隐约约能感受到爱真的在消逝,因为一切都渐渐有了一个评判标准,而爱往往是没有标准、不被定义的。我们现在常常会问自己 “这有意义吗”,理性便顺势取代了感性。正如小说最后,波兰人死后给比阿特丽兹留下的许多日记式的情诗,波兰人真的爱她爱到了最后一刻。比阿特丽兹也会问 “这有意义吗”。答案当然是没有意义的,波兰人已经死了。可这便是最纯粹最浪漫的告白和爱,一种略带无望而有破碎感的爱。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浪漫垂死的时代。假如健康、金钱、爱情横梗在我们眼前需要做单选题,或许真的没有人会去选择爱情,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人是被囚禁在时空里的生物,惟爱与记忆能跨越时空,爱或许是对抗人类异化的良药,但也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珍稀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的太舒服又太意犹未尽了。一个成熟又冷静的女人,从来就没有爱上一个婚外情男人,一个莫名其妙就许下终生的男人(希望我可以这么评论),一场还没来的及刺激就自然死亡的恋爱,一些费劲力气依然无法真正理解的表达。爱情是什么?这样更加正常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成年人的爱情?表达又是什么?怎么能用不那么熟悉精准的语音表达自己的感情?内敛?太多想说的,可是又被克制的作家噎住,如鲠在喉,却又回味无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永恒主题的爱情故事,还可以怎样架构和描写?没有惊鸿一瞥式的偶遇,也没有飞蛾扑火般的豪赌 —— 这个故事里的女人,甚至在进入故事之前,就已经预估过风险成本,所以她主导着聊天的主题,见面的场地,互动的流程,乃至照顾着老人在床上的动作。库切用冰冷、克制而精致的语言描写了一段并没有缠绵悱恻,人生后半段可控范围内可以发生的一个暧昧插曲,也别有一番风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喜欢的一本小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快餐爱情

                                      垂垂老矣的男人随便找寻一个猎物,安慰自己度过生哦中最后的时光,消遣生活,这个世界上没有爱情,不用强行加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这个东西

                                        爱也许存在,但也许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唯美的东西附加到一个人身上,而后以为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如导读里黄昱宁所说,自我怀疑和难以泯灭的表达欲望相互冲撞,是生活在 21 世纪的所有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