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看完下面兩段,馬上決定看完本書
1 起先给他制造麻烦的是那个女人,很快又是那个男人。2 一开始,他很清楚那女人是什么样的人:身材高挑,举止优雅,按传统标准看或许算不上美人,但面容姣好(乌黑的头发和眼睛,高高的颧骨,丰满的嘴唇),声音低沉,有着一种娴雅的吸引力。性感?那倒没有,谈不上,现在肯定诱惑不了谁。也许年轻时算吧,毕竟长成那样子,怎么可能没性感过?但如今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她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孤傲之气,比如走路时 —— 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 —— 连屁股都不会扭动,身形挺直地从地板上飘然而过,甚至可以用雍容大气来形容。这是他对她外在的总结。至于她的内在、她的灵魂,假以时日自己就显露出来了。不过,有一点他倒是深信不疑:她是个好人,和善又亲切。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突发的一见钟情一位 50 岁的贵妇得知被一位年过 70 波兰钢琴演奏家深深爱上的故事。气质优雅且对男性风流韵事不屑一顾的她,对这段感情始终带着怀疑、嘲笑和否定的态度。她自诩理性,但是却嫌弃钢琴家演奏的肖邦曲过于平静和干枯,不够激情四射。她的阅历保护着她,但是却封不住内心的真实感受。一位在欧洲巡演的年迈波兰钢琴演奏家,在西班牙出演时遇到了自己的女神,把她比喻成能带给自己平静的 “Beatrice”(但丁的女神)。他大胆的追求,他是热烈的,但也是克制的。也许能让爱情永垂不朽的防腐剂就是无法兑现的可能,一部讨论爱欲到底是浪漫还是克制的小说,一部讨论肖邦的小说,一部讨论波兰人精神的小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时空错位的爱情 腦補《路边野餐》原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故事可以如此简单!此情可待成追忆。一边读,一边想起《路边野餐》这部电影等把 old lady 的物品 送还至 old guy 住处时 那家伙已经去世了时空错位的爱情 在不爱他的年月 他的邮件 置若罔闻 满不在乎爱上他的年月 无效信写了一封又一封倘若早前 仔细对待 也不至于令她如此懊悔 是无法重回的有生之年 让她行了注目礼 才得以重拾好奇?还是他笔下曼妙生花 才华凝聚成对她的关注与歌颂 她爱上了一面镜子?亦或是 往生的状态 终于令她放下了疑虑 他再也不能索取她任何东西了 无论是身体 还是精神上的 她觉得安全了 。安全的状态 才是人类丧失警惕和理性的基础~~在她不爱的年岁 与其说是主动隔绝他的魅力 不如说是她的警觉 与抗拒 都基于她的不安 不知道彼此在想什么 所以故事才可以如此变化 如此有趣同一个故事下 他和她的看见 与想象 完全是不同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垂死的浪漫在世界文学的光谱上,J.M. 库切向来都站在极度节制的那一头。简洁、有力、准确、深刻、“冰冷的美感”,都是评论家喜欢用来形容他的词汇。库切特别指出,维托尔德在说这话的时候 “小心斟酌”,用了正确的时态。于是,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波兰人此刻正身处西班牙,而讲话的双方用的都不是母语 —— 他们在用英语交流,尽管说得那么小心翼翼、索然无味,但词语与词语之间仍然摩擦出互相冒犯的火花。在文学世界的伦理法则中,欲望的错位比到位更深刻,落空比落实更有效。从《窄门》到《廊桥遗梦》,到《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再到《霍乱时期的爱情》,男人与女人越是饱受折磨,他们在想象中 “虚构” 的爱情就越是波澜壮阔,越是感人至深。某种程度上,让爱情永垂不朽的防腐剂似乎就是无法兑现的可能性,是一次又一次的 “求不得” 和 “爱别离”,是悬置欲望、延宕圆满,甚至,是天人永隔。库切不厌其烦地描述人与人之间的言不及义,丈夫与妻子间的冷淡与倦怠,以及情人之间的欲语还休。他写维托尔德和比阿特丽兹 “说着英语做爱,可这种语言的情欲地带又不对他俩开放”。此时此刻,文本外的读者,早就借由比阿特丽兹的视角,看出波兰男人身后的那座 “浪漫爱情的哲学理论大厦” 既孱弱又衰老,它不时拨动心弦,却又摇摇欲坠。比阿特丽兹之于维托尔德,正如务实之于虚幻,现代之于古典。她清醒而冷淡,娴熟地使用心理分析工具解构浪漫,她属于我们的时代,以为自己只要挥挥手,就能与历史作别。一部爱欲叙事的极简史,就在他们之间无声地流过。也许这才是《波兰人》最重要的命题 —— 所谓的 “语言主题” 也好,“文本回声室” 也好,唯有回归爱情故事的内核和本质,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爱情只能用来取悦自己的时候,你我也都成了商品读完这本库切的《波兰人》,想起不久前恰好也读了马尔克斯的《我们八月见》,同样也是讲中年人出轨的小说。两位大文豪的小说都剑指爱情这一核心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本质愈发是在中年潮水退去之后,才显现出来。年轻时的爱大抵多少掺和了名利美貌成全,而时过中年的爱究竟是什么呢?还记得刘擎老师在西方现代思想史中便讲到,“我喜欢” 已经成为了世上大多数事件的原因,这是一种非物质的意识的原因。因此 “我喜欢”、“我爱” 等词实质上就是模糊的,想要探究其成因实质上是非常困难的。而本小说对于爱的模糊性描写就非常有特点。男女主不论从相遇甚至是交流都是模糊的。女主比阿特丽兹和男主波兰人身处不同的国籍、不同的领域,文中两人的多次交流其实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他们之间的那层因不同文化、母语与见识而带来的隔阂。所以整篇小说从头至尾女主也在反复怀疑男主对她的爱。文中的波兰人追求比阿特丽兹的情节不乏可用荒谬来形容 —— 仅仅是一面之缘就爱她爱到死、不断给她写信邀请她旅行或是欣赏自己的音乐会。库切想要表达的或许是与爱相关的绝不仅是时间,而是这段时空里人类所经历的生命历程和人生体验。正因如此,爱不是被百分百定义的东西,所以古往今来的人们才能不厌其烦地经历着一段又一段的爱情,有的人相信爱,相信坚守;有的人怀疑爱,永恒持疑。但反观现在的社会,我们的精力在不断被社会压榨,我们的想象力在不断被现实磨灭,其实隐隐约约能感受到爱真的在消逝,因为一切都渐渐有了一个评判标准,而爱往往是没有标准、不被定义的。我们现在常常会问自己 “这有意义吗”,理性便顺势取代了感性。正如小说最后,波兰人死后给比阿特丽兹留下的许多日记式的情诗,波兰人真的爱她爱到了最后一刻。比阿特丽兹也会问 “这有意义吗”。答案当然是没有意义的,波兰人已经死了。可这便是最纯粹最浪漫的告白和爱,一种略带无望而有破碎感的爱。我们现在正身处一个浪漫垂死的时代。假如健康、金钱、爱情横梗在我们眼前需要做单选题,或许真的没有人会去选择爱情,这就是我们身处的时代。人是被囚禁在时空里的生物,惟爱与记忆能跨越时空,爱或许是对抗人类异化的良药,但也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珍稀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