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记录普通人的历史,守护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作者和我同年,本书是他任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个课题项目,他这个 60 后带领一队 00 后学生,采访和记录上海十九棉纺厂宿舍区的兴衰史,采访对象是 16 位在这片社区生活的老住户,从 90 岁 到最年轻的 69 年出生的 “新上海人”,通过对他们经历的采访记录,保留城市的历史,我因为属于过来人(亲身经历)阅读只是怀旧,感叹中国变化太快,现在的年轻人(记录人)可能很难理解和感同身受,读此书的作用是应该珍惜现在还在世的祖父辈,听他们讲述的 “口述历史” 都是应该 “抢救” 的。补充几点此书背景:记录中的棉纺厂,在建国初期就是中国的 “大厂” 区,如同现在的中关村,当年工业化初期,工人阶级是先锋队的骨干,棉纺厂 + 钢铁厂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中国 1992 年才取消粮票,在 1987 年之前的城市工资数字从购买力来说要乘 100-300 ,因为当时学徒工起薪是 17.5 元,正式工和中专生 32-36 元,大学毕业生正式进入国家干部序列是 48 元,转正后 56 元,大学讲师和县团级起始是 64-68 元,所以书中有位工人 70 元工资肯定是高薪了。中国 1998 年才取消福利分房,本书一位讲述人 2000 年才从外地落户上海,当时是 3 万元购买一间 10 平米小房,上海的住房紧张是全国有名的,但就是那时上海房子的均价也是 2-3K,特别中心区的外销房(销售对象是海外人士)1-1.5K 美元,8K 人民币算天价了。受访者大部分都已经退休,虽然他们的人生从工人阶级 - 社会老大,到遭遇下岗大潮,可晚年落实拆迁,本身也是国营单位退休人员,医保和退休金都有保证,大家的心情都不错。从 上世纪 50 年代到现在 70 年,共和国走过了三生三世,如果以 20 年位区间会更有故事,本书线条太粗,可能也是源于中国的现实太丰富。2025 年 #127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6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