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记录普通人的历史,守护城市最真实的呼吸

    作者和我同年,本书是他任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一个课题项目,他这个 60 后带领一队 00 后学生,采访和记录上海十九棉纺厂宿舍区的兴衰史,采访对象是 16 位在这片社区生活的老住户,从 90 岁 到最年轻的 69 年出生的 “新上海人”,通过对他们经历的采访记录,保留城市的历史,我因为属于过来人(亲身经历)阅读只是怀旧,感叹中国变化太快,现在的年轻人(记录人)可能很难理解和感同身受,读此书的作用是应该珍惜现在还在世的祖父辈,听他们讲述的 “口述历史” 都是应该 “抢救” 的。补充几点此书背景:记录中的棉纺厂,在建国初期就是中国的 “大厂” 区,如同现在的中关村,当年工业化初期,工人阶级是先锋队的骨干,棉纺厂 + 钢铁厂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大厂。中国 1992 年才取消粮票,在 1987 年之前的城市工资数字从购买力来说要乘 100-300 ,因为当时学徒工起薪是 17.5 元,正式工和中专生 32-36 元,大学毕业生正式进入国家干部序列是 48 元,转正后 56 元,大学讲师和县团级起始是 64-68 元,所以书中有位工人 70 元工资肯定是高薪了。中国 1998 年才取消福利分房,本书一位讲述人 2000 年才从外地落户上海,当时是 3 万元购买一间 10 平米小房,上海的住房紧张是全国有名的,但就是那时上海房子的均价也是 2-3K,特别中心区的外销房(销售对象是海外人士)1-1.5K 美元,8K 人民币算天价了。受访者大部分都已经退休,虽然他们的人生从工人阶级 - 社会老大,到遭遇下岗大潮,可晚年落实拆迁,本身也是国营单位退休人员,医保和退休金都有保证,大家的心情都不错。从 上世纪 50 年代到现在 70 年,共和国走过了三生三世,如果以 20 年位区间会更有故事,本书线条太粗,可能也是源于中国的现实太丰富。2025 年 #127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岁月和历史的沉淀

      虽然那段历史我们无法经历,但是从老一辈的嘴里我们都或多或少能够了解,曾经的上海,走过来的每一步脚印都值得说说。其中杨浦这条一有着 150 多年历史的马路最有发言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海军宿舍房屋宽大,有前后阳台,弄堂也宽敞。里面有一个洗手间,家家都有抽水马桶的。这个抽水马桶,不是坐式的,是蹲式的。它占地方,我们又不习惯用这个东西,所以通通都敲掉了。敲掉了以后省出的地方大,好搁床铺。老 4 弄的房子都是日式砖木结构,我们刚进去的时候前楼有一小间的床上还铺着榻榻米,但是我们不习惯的,所以全部改造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曾经生活在附近的人,看到田野调查里生动细致的描写,让人感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洪流终将一切湮灭,普通人的生活因记录而重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城市的变迁

            一代人的记忆,一个城市的发展史。用口述方式更能体现和还原历史,普通人的记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段历史就是一段鲜活的青春,岁月的记忆始终刻骨铭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十九棉厂的变迁

                这是一篇田野调查访谈录,关于一个有百多年历史的老棉纺厂,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代表之一棉纺织产业,这间工厂是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张力奋老师带领指导学生对即将拆迁的片区居民和棉厂老职工进行访谈,记录他们的回忆,从亲历者的角度对十九棉厂进行 “建档”。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凉路 2767 弄的田野调查,对于曾在这里生活与工作的人,有极大的意义。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上海人,有极大的意义。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有极大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田野调查,口述历史

                    田野,不见得是绿油油的,但是,一定很鲜活。历史,有很多的沉重,但是,更多的普普通通的人与事。记录下这么一段历史,汇成一本书。很有意义,尤其是对得起我们正处在的历史中,也方便后来人知道理解。作为上海人,70 年代出生的,更加喜欢阅读那一段历史。有新闻专业的新手与专家的组合,这样的历史更加引人入胜。这样的调查,这样的书,越多越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