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5.0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子夜微光

    悲惨世界,什么是悲惨世界?幸福的人生大多相似,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和 “悲惨”。在这种暗无天日的 “悲惨世界”/ 叔本华所指的第三种悲剧里,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所有生活在这腐朽、肮脏、丑态毕出的世界里都难逃悲惨的命运,且不说躬行圣道的让和坚守信条而殉难沙 V,以及放弃了自己尊严的可怜芳汀,或是柯赛特,或是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共和青年,就说说其他人,贪得无厌的旅店夫妇,你以为他们也淘到甚么好处了么,他们也是在这悲惨世界的天空下,被浅陋、恶毒的人性所支配,不断的作出伤害别人的恶行,因为这万恶的社会教会了一部分人 “损人才能利己,才能生活” 却把自己活脱脱过成了阴沟里的鼠辈,愚蠢而又不自知自己实际上很悲惨,永远享受不到甚至意识不到人性之善带来的救赎之光和上帝赐予的永恒幸福。在西方世界里,还有什么比得不到上帝的救赎更悲伤、更悲惨?没有人是不悲惨的,即使是随着黑暗翩翩起舞的那些权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亦难逃锁链窠臼。大主教救赎了让,而让通过义举和爱,既拯救别人,也拯救自己,他以他这一辈子的光阴去受各种各样的难,在诘责自己堕落的悔恨中重生,他也因着这上帝的垂爱而救赎,他所受的,实际上也是代他人受了难,珂赛特和马里尤斯最终修成果,便是由着芳汀和让受的难而成就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斥责善良廉价,会怒驳鸡汤无用,他人之举皆为 “圣母”,可善从来就不是强迫的,对别人要求指指点点才是真正的伪善乡愿。冉阿让和芳汀在受到这世上无端的恶毒之后,一个是枉坐冤狱,另一个是惨遭抛弃,却没有因为自己冤枉受罪转而去祸害别人,伤害别人,而大部分从好人转变成恶人的人却不是如此的,他们将别人倒在自己身上的垃圾转而去寻找下一个无辜的人,去倾斜这些令人绝望的污泥,发泄自己的悲惨与不满。而悲惨世界却想告诉我们:无论在多么漆黑的夜晚,无论是多么令人战栗不已的深渊,或是最邪恶恶魔的窃窃私语,在泥潭里,总有一些人能不断站起来,总有一些人忍着剧痛寻找光明,因为他们背负着他人的爱与荣光,背负着他人的生存,期待着未来,带着希望,希望他所爱的人能幸福的期许,他们在这污秽不堪、看起来毫无希望,好似是已经烂到家的世界里,建立起了文明,斩断了自己和别人的枷锁,使得每个人,人类,都能去爱别人,而不是诅咒。这恐怕就是在 “悲惨世界” 里,每一个对文明有向往,和渴望的人所应该去传承的,所去汲取的,为他人所受的难,为他人所属得罪,而自燃的人性光辉,而这光辉正是点亮了悲惨世界里的一盏盏火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的主观感觉是比起《巴黎圣母院》更喜欢这一本,当然两本都写得很好,可我总觉得前者的故事经不起推敲。这一本写起来依然天马行空,有时候真的很好奇扯得这么远最后怎么能回到主线,结果雨果确实处理得很好。90 万字读起来也没有想像的那么费劲。感觉起来冉阿让有点像卡西莫多和基督山伯爵的复合体 — 当然这种感觉不大准确,可以做一个粗略的参照。雨果的思想虽然没有能超越时代,对资产阶级的各种描写和批判也算得上非常先锋且深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撼心扉的一本书,悲惨并不一定完全归因于外部,一部分也源自于无奈和无知!不以标签定义人,也不执着于自己的想法,放下执念,才会让自己有更多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才让人有了希望

          忍不住想推荐的五颗星巨作 ------《悲惨世界》,值得每个年龄段的我们读一读​​被电影深深震撼到了,又买书来读,果然还是文字更有力量,更细膩,更深刻刻化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看着他亲手把相依为命的女儿交给另一个男人后,回到家抱着女儿小时候的衣服痛哭流涕时,嚎啕大哭时,埋头亲吻时,我的情绪也积压到了最高点,眼泪夺眶而出,㧕不住的大哭起来。​​当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这一个人的时候,当一个人全身心的感情倾注到这一个人身上的时候,这一个人就是他的全世界,就是他的信仰,就是他的天使。天使离开,他的世界就崩塌了,他没有了光,没有了精神支柱,也就没有了生活的意义。​​爱才让人有了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部比《巴黎圣母院》更深刻的作品

            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维克多・雨果是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词条的作家,一个是维克多・雨果,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为人类苦难的 “百科全书”——《悲惨世界》!如果说在《巴黎圣母院》中,维克多・雨果只是想要写好一个故事,那《悲惨世界》中,雨果则是要扮演成一个 “造物主”。那里不仅仅有人物和故事,更有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个世界不是对现实的照抄,也不是对历史的还原,它比现实更鲜活,比历史更深刻。读完这套书,我或许还无法厘清那个时代发生了几次革命,建立了几个共和国,但却让我再次感受到善的力量,正义的限度,自由的可贵,道德良知的价值。故事从 1814 年的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开始,这里的天主教主教叫米里埃,他从来不摆主教的架子,对所有教众一视同仁,再加上布道生动有趣,深得教众喜爱和尊敬。在他拜访贫穷山区时,连当地的土匪都主动给他送去仪式要用的东西。某天,主教的世界里突然闯进一个叫让・瓦让 —— 为了给姐姐家的孩子偷一个面包,而被人当场抓住,却被判了十九年的刑满释放的人。米里埃接待了这个悲惨的人,但在吃完一顿晚餐后,让・瓦让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制餐具,从窗口逃了出去。第二天,警察抓到了瓦让,面对警察的调查,米里埃主教声称这银餐具是他赠予客人的,最后还把自己的银烛台送给了瓦让。也就是这一举动,不仅仅使让・瓦让免去了牢狱之苦,还让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米里埃的善良就如一颗种子一样,深植到了瓦让的内心深处。其实小说的目的并不是描述一个如地狱般悲惨的世界,雨果最终的目的,是要描写一种人性能够自由发展,良知不会受到压抑的社会状态,而这也是雨果心目中不再悲惨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几段故事我觉得可以认真看看,冉阿让救助珂赛特,在酒馆与德纳第夫妇对决的精彩细节,看得我又是解气又是解恨,看到珂赛特体重重重的水桶,我感到失态的炎凉,可怜的孩子都没有水桶重,还要在黑黑的夜里,抵御黑暗的可怕,对于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孩子,是一种极其大的考验,我多么希望有人能够伸出一只手帮着她提回家,就在我没了希望,感到凄凉时,一只粗壮的手给了她希望,让她有了脊梁,自从芳汀离开珂赛特之后,就从未在有过爱的温暖,但此刻他给了她让她有了更多的希望。还有爱情都是那么的美好,马吕斯见到珂赛特的第一次面,只是陌生,但是不知怎么了,脚不听使唤,还要每次打扮得花枝招展,去到珂赛特所在的公园,来回走动,那种一见钟情,心中有无数的蚂蚁撕咬的感觉,雨果讲的让我如痴如醉,我是真的感到无比的幸福,让我发觉悲惨的世界不悲惨,也有美好的充满快乐幸福的一面,大家都有见到自己喜欢的姑娘,那种心怦然心动,无以言表,想表达又怕拒绝,想追上去,嘿!姑娘能够认识一下,但有支支吾吾,诶呀!这就是美好爱情的开端,雨果写的让我神魂颠倒,也让我回忆起我初恋的感觉。还有冉阿让被德纳第一伙抓住,马吕斯在隔壁一道孔中焦躁的想帮助那位白先生,就是冉阿让,担同时又知道自己寻寻觅觅要找的人 —— 救命恩人 德纳第,这两个人他都想帮,但苦于自己纠结的内心苦苦挣扎,但那一面又在加速的前景着剧情,冉阿让与多数人的眼神气氛斗智斗勇描写的让我紧张生气。还有安灼拉革命带着一帮伙伴,激情澎湃的演讲,马吕斯的解围,爱潘妮的解救,冉阿让舍命救马吕斯,走过深不见底的下水道,要比肖申克的救赎那个下水道还长,还脏,还臭,主要冉阿让还要背着马吕斯,这种种的描写让我开了眼界。祝你们读书愉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悲惨世界》的简版连环画,今天终于读完了,《悲惨世界》是雨果在流亡期间写的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珍品。雨果在 19 世纪 40 年代就开始酝酿这部小说,1861 年 6 月小说全部完成,次年正式出版。全书共分为五部,翻译成中文以后有超过 90 万字的篇幅,可谓鸿篇巨制。本书通过冉阿让等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冉阿让被米里埃尔主教感化后一系列令人感动的事迹,深刻揭露和批判了 19 世纪法国封建专制社会的腐朽本质及其罪恶现象,对穷苦人民在封建重压下所遭受的剥削欺诈和残酷迫害表示了悲悯和同情。全书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 1793 年法国大革命至 1832 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小说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饱含了雨果对于人类苦难命运的关心和对末来坚定不移的信念,融入了作家本人对历史、政治、宗教、战争、道德、哲学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在雨果创造的小说世界中,他描写了为自由奉献一生的革命党,赞美了善良宽容,像圣人一样的米里埃尔主教,刻画了阴险狡诈又贪婪的德纳第夫妇。他对继承主教遗志的冉阿让加以赞许,对一丝不苟的执法者沙威报以敬畏,对受苦难的芳汀和柯赛特投以同情,对不断成长的马吕斯寄予期望。小说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受情感上的震动,进行理智上的思考。从这一点看,雨果无愧于大师的称号。尽管小说的基调是抒情的,人物刻画与情节设置也有些戏剧化,但在描写滑铁卢战役、巴黎街道、下水道等方面,雨果有着历史学家般的精细。有评论家说,雨果用巴尔扎克的方式写了《悲惨世界》,就是称赞他对细节的刻画,对现实的描写都十分精确、可信。这充分证明,伟大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风格,但又不会被某一种风格所局限。在小说的主线剧情以外,雨果不断地插入自己的议论,对历史场景的描写,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作为一个成熟的小说家,他当然知道这么做会破坏作品结构,招来批评者的批判。可是,他不惜逾越作为作者的权限,无非是想借小说提醒读者,无论是激进的革命还是温和的改革,最终目的都应该是解放人性、引人向善,而不是压抑良知、教人作恶。这不仅对当时动荡政局中的法国民众有着警醒意义,对于身处当代的我们,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