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视野看人类文明史

    从博物馆看历史,作者写书角度很巧妙,从大英博物馆英国人全世界掠夺来的 25 件展品出发,回到这些文物的出生地,希腊,埃及,印度,伊朗,加拿大,英国(凯尔特人),柬埔寨,越南,伊拉克,土耳其,韩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十三个国家(澳大利亚因为英国人当年认为太原始,没有掠夺文物)。从大英博物馆全世界的文物,也彰显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作者是日本人,写这本书是教育本国读者要有 “世界” 的眼光。到各处旅行,最应该去的是当地博物馆,中国现在文化建设兴起,一线城市的博物馆都值得参观。看博物馆可以让我们旁观历史,感叹沧海桑田的同时,降低自身的物欲,在时间面前,个人财富显得无聊和渺小,看到眼里就是自己的,世事在轮回。日本学者的写法从细微处出发,每个国家的历史和文物浩瀚,从几件文物引起读者对整个所在国历史的好奇,对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踏实多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幸福?何为文明?

      《古代狂想曲 — 从大英博物馆出发的 13 段旅程》这本书的作者池泽夏树是一位很传奇的人物,在日本被誉为 “理科系” 的村上春树,曾获芥川奖,后来又任芥川奖的评委多年,日本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都得了个遍。作为一个异域的现代人,他从大英博物馆中选出中意的藏品,前往文物的故乡,去探访创造它们的土地,思考究竟什么是幸福,什么是 “文明”。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而不是长度。现代社会使长寿成为可能,但其内在却空洞无物。人们单纯地相信,只要能击退不幸之源就能获得幸福,而缺乏追求幸福的积极性。人们被眼前的诱饵驱使着去工作,被满足感和饥饿感交替引诱着去购物。仅此而已。看似在增长,实则是缩小再生产。这是一个没有人创造美的时代。
      自打人类开始在作品上署名,艺术就变得无聊了。现代美术作品都注重彰显作者的个性。人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何许人也。可你是何许人,一百年后谁也不会在意。重要的是留下好作品。重要的是创作出即使不署名也能凭作品自身的力量千古流芳的作品。因此,作者只喜欢古代的作品 —— 那时的人类胸怀璞玉活得洒脱粗放。古代的艺术品,穿越千百年历史,依然美丽动人。创作出这样作品的家伙想必十分得意吧 —— 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因为得到国王的褒赏,或是声名远扬等世俗的理由,而是因为创造出美的东西、创造出让自己满意的东西本身就是幸福。
      与 5000 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相比,与远在 250 代之前的祖先相比,人类精神的基本形态并没有什么不同。自称 “古代妄想狂” 的本书作者从大英博物馆中选出 28 件藏品,为了亲身审视 “何为文明”,探访了希腊、埃及、印度、伊朗、加拿大、英国、柬埔寨、越南、伊拉克、土耳其、韩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然后又回到了英国。本书记录了这一段段充满知识及智慧的有趣旅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从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物中选取 13 件镇馆之宝,透过叙述该作品的创作缘由以及所代表的美学,让读者了解到每个被珍藏文物的艺术之作的价值。作者更实地去探访该作品的创作起源地,如希腊、埃及、印度、加拿大、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爱尔兰等。透过作者的实地探访,细细地描绘出当地的景物,有些或许人事已非,但却仍能藉由景物的描述,让人了解每个作品所联系的浪漫情调、文化渊源,以及该作品所代表的历史意义。也藉此将过往的历史与现今生活串连起来。一般人去英国旅游,都会造访大英博物馆,才不枉此行。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虽然无法像作者那样深入的细细品味每个作品的精髓之处,甚至还特地飞到每个作品的创作起源地去寻根。但透过此书让我们日后去到大英博物馆不再走马看花,甚或在观赏作品时也能试着感受原创作者在创作时可能有的心境。透过此书让心灵也来趟不同的文化之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初始阶段先有狩猎,后来出现农业,然后诞生了工业,形成了城市生活。我们认为这就是人类的进步。但果真如此吗?“文明在世界各地都体现为大型建筑物。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吴哥窟,都是对切割、搬运、堆砌巨大石块这一原理的实践。”“澳大利亚则没有这样的建筑。原住民没有创建一种文明。然而,正如岩画中可见,他们在精神层面的丰饶并不逊色于文明的产物。游牧生活并不允许他们依赖于物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缘书➕不说其他地方了,大英博物馆必须种草

            源于罗老师 2020 刷书大法时说到推荐一本给孩子的书,他说了这本。因为读再多的书,还是要走出去切实看世界,真正去感受的,去体会的,才是我们的人生但实际读后没有期望值那么大,可能是没有出过国,现在也没法开启这样旅程的共鸣感。但一定会去的,不说那么多地方,大英博物馆至少要拔草吧。以及,明天就是 520 了,希望早点遇见人生中那个 “对的人”,然后一起好好生活,牵手走遍很多地方,看美景,吃美食,记录生活,拥抱彼此。来自仍怀揣理想主义的大龄女青年的美好愿景。会实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站在愚者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文明为何物

              你愿意逛博物馆吗?在博物馆中漫步时,你有吸收知识的愉悦吗?每当看到博物馆里的馆藏物品时,你有去一次发现它的挖掘地游历一次的冲动吗?如果是大英博物馆这个级别的博物馆呢?如果这些藏品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呢?你会为了一探究竟,而走遍世界的五大洲吗?如果这些挖掘地遍布希腊、埃及、印度、伊朗、加拿大、英格兰、柬埔寨、越南、伊拉克、土耳其、朝鲜、墨西哥、澳大利亚,你还会去进行漫无目的的游历和考证吗?我猜想,即使我们有心也力有不及。那如果有一个人可以帮你去一探究竟呢?费用他来出,路上的颠沛流离由他来承受;所见所闻,甚至是如何雇佣交通工具进入这些挖掘地,并找到当地的专业学者来满足你的好奇心,而你只需要画上两三个小时,把他的笔记和照片阅读一遍。你愿意吗?这本书《古代狂想曲:始于大英博物馆的 13 段旅程》就是这样一本游记编纂的书籍。和地理风貌介绍类的旅游书籍不同,作者池泽夏树和我们一样仅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他比较疯狂,愿意为自己的好奇心买单,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一件他心仪的展品,他就会一冲动去展品的挖掘地进行考证。期间他会将他的内心感受和所见所闻全程记录分享出来,包括进入这个国家后,需要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历经怎样的周转,如何进入景区,能看到些什么等等。对于我们这些不能说走就走的社畜,我们既无法去大英博物馆看展,也无法去挖掘地考证,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静下心来,阅读他的文字,脑补他描述的那些场景和画面,让心去旅行。书籍本身好读易懂,而且,整个过程就像是你进入到了作者的身体里,用他的眼睛重新来看这个世界,用他的脑子重新思索我们人类这几千年的文明进程。如果你信我,那么这是本月我推荐所有人阅读的第二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男人认为,城市是一种表演。除了满足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外,城市中心要有能让来访者感到震撼的壮丽景观。比如巴黎的协和广场,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前的广场。至于雅典,当数宪法广场。这种多是在建筑密集的闹市区突然出现的开阔空间。至于东京,相应的区域是从日比谷到大手町一带的皇宫旁的区域,但那一带给人的印象比较分散,缺乏视觉的中心。千鸟渊一侧虽然美丽,但比较散漫。关键还是因为皇宫像个巨大黑洞。在这一点上,有点像柏林的蒂尔加滕公园的大片空白区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疫情下的走马观花

                  在这个出国比上太空难的时期,通过各个国家的展品和作者的笔触游览那一个个国家。有的去过,共鸣多些,比如澳洲的乌鲁鲁,看着作者的文字我都还能想到自己绕着岩石绕圈的画面和德国的那个姑娘。这,跑题了。怎么说呢,终归,是几趟不错的旅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本书,心情有点沉重。虽然说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和文物知识。但我总觉得作者有些再为英国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家们或者说就是强盗们的脸上涂脂抹粉。大英博物馆里的浩如烟海数不清的文物当中,有多少是真正的英国自己本土的文物?绝大部分都是从海外殖民地国家掠夺、偷窃来的。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几百年了,应该物归原主了。大英博物馆里,我们中国的那些价值连城的国宝们,何时才能踏上返回祖国的归途?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