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初读此书,晦涩难懂
这是我第一次拜读《传习录》,由最初的津津有味,到中间的雾里看花,到最后是越发的晦涩难懂。作为一个地道的书迷,还是坚持读完了。此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晦涩难懂,似乎也明白明阳师徒之间在说些什么,但却又一知半解,无法表述,更别说 “习得” 了。 读完此书,我只记住了三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最佳的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最原本的声音。【“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知行合一”】人的认知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朱子一生勤苦,有惠于后学,一言一字,都应当持守,而唯独表彰、尊崇这些文字,是因为这些是朱子的确定之见。如今的学者不探求朱子的定见,却追随朱子所悔悟的学说,这是遵从错误,难道能说是擅长朱子之学吗?我愚笨,从事于朱子之学三十多年,不仅不专精笃志,而且也没有达到安于所学、造诣精深的境界,还以为是由于自己知道得还不够详细,看得还不够广博。戊寅年(1518 年)夏天,我拿着所著的若干卷文字来拜见先生。听闻先生的学说,好比正午的太阳,一看就明白;好比种五谷的沃土,一种就生长。无须向外探求,真切简单,恍然大悟。回去后对照以前的学问却有不大相符,又难免困惑怀疑。等读到先生辑录的这些文字,才真正释然,全身心地投入先生的学问,借了房子来听先生讲学,三个月后便好像有所明白。这才知道以前所学的,是朱子中年还未确定的学说,所以我学了三十年也没有收获;如今上天保佑,才能够让我学到朱子的确定之论,所以三个月就有所明白。如果不是先生,我的一生就算完了!因此我斗胆告诫诸位同道,不要像我这样那么晚才悔悟。如果想要在语言之外直接探求本原,真打算验证学问的必然无疑,这就必须靠自身努力,先生编辑这些文字就是为学者指点迷津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读《传习录》今天看了下王阳明的《传习录》,这应该是我最近读过的书里面最晦涩的一本,看到网上有人说看这本书对催眠有特效,大部分人可能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把它读完,不是内容太长,主要是大部分内容需要多看几遍才好消化。我依然还是限定自己一天之内,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看,能消化多少就消化多少,其实下班回家还得带孩子。看到有网友说,看书不能求快,一味地求快很容易流于片面,其实更浪费时间。不过我本来也只是想测试下快速阅读法,所以不会考虑那么多。另外,我现在已经非常适应这种阅读速度了,一方面我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看尽可能多的书,另一方面,平均每五本快读阅读过的书里面,会有一本是我想精读的,所以其实不矛盾。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是中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 “立德”、“立言”、“立功” 之人。梁启超曾经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前面两个是孔子和王阳明,最后半个是曾国藩。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从《明朝那些事儿》里了解的王阳明。这两本书里面,我看到的是一个人的两面,《传习录》里面讲的更多是王阳明认知层面的东西,《明朝那些事儿》里则是生活、实践中的王阳明,这两个王阳明组合起来似乎才是一个 “知行合一” 的完整的王阳明。《传习录》的名称取自《论语・学而》篇,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弟子整理的王阳明和弟子的问答和讲话,第二部分是王阳明的书信集,第三部分也是问答或者讲话,不过没经过他审核。这本书是王阳明的心学经典,涵盖了王阳明的思想,诠释了心学三大内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本书也讲了很多和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也有很多因材施教的思想,“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圣人的心忧不得人人都做圣人,只是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他起来。”“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 王阳明曾说,我平生讲学,只是 “致良知” 这三个字。但在说这句话前,他的讲学理论已经涵盖了心即理、知行合一、静坐、事上磨练、存天理去人欲等内容。孟子说人皆有良知良能,王阳明总结为一个:良知。孟子所说的良知和良能,一方面是道德感、一方面是判断力。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只是知行合一的一个实现的途径,如何知行合一,那就是致良知。“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领悟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绝非朝夕之功,但愿今天是一个好的开始,确实今天第一次看这本书就喜欢上了,这是一本适合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一下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