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算不如天算

    好书,典型的西方非虚构文学叙事,大量的细节烘托出历史重要时刻的背景,三巨头用 8 天时间决定世界的未来,但吊诡的是,自认为高明的三巨头都在历史巨浪中失算,罗斯福的想不到:两个月后自己死了,原子弹威力巨大让日本脆跪(原本不必讨好苏联),未来美国在自己精心组织的联合国是动用否决权最多的常任理事国;丘吉尔的想不到:四个月以后自己落选了,战后的两极对抗英国不是主角,法国不愿意当美英的枪手;斯大林的想不到:为了多几个联合国的席位助长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独立倾向最后埋葬了苏联,东欧一直不服管最后拖垮苏联,斯大林自己的历史地位比苏联更早崩塌。几个时代最顶尖的政治家,其实连半年以后的世界都预料不到。另外本书也很好的刻画了领袖们为各自本国利益进行的算计,英美骨子里看不起那个从东正教神学院辍学的格鲁吉亚酒鬼鞋匠的儿子,可又不得不打交道。大国地位是靠实力打出来的。意识形态都是为了粉饰利益权谋的文宣,本质是地缘政治和大国的勾心斗角。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伟人的多面性

      在学校时,从来没有对历史问题提出过疑问,好像能印刷出来的内容都是合理的,其实看似合理的叙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背后有很多交易,弱国只能是别人家交易的筹码,从苏联为什么会出兵东北就可知一二。电子书读完后,特意买了一本纸质书留存,提醒自己伟人的多面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雅尔塔的八天

        根据多年之后三方解密的会议记录和当事人日记,真实还原了 1945 年 2 月 4 日至 2 月 10 日这八天在雅尔塔发生的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各种谈判和私下交易。客观地说,在当时的局势下,三巨头通过利益交换,基本达成了各自的主要目标。联合国的成立及席位分配、德国的分割及赔偿、苏联出兵远东、英苏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划分、法国的大国地位、波兰的边界及政府组成等问题都达成了共识或者是初步的意向。至于后续事态的发展是否完全符合雅尔塔会议上的预期需要另当别论。雅尔塔会议及会后的发展显示,当没有共同价值把盟友绑在一起时,敌友之间的分歧迟早会爆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二战后全球秩序

          我们站在当代往回看,一战后巴黎和会 27 个国家 1000 多号人历时 5 个多月,协商出来的全球秩序,最终作为诱因带来了更血腥残酷的二战。对德国的大额索赔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和复仇情绪,20 年后世界大战似乎不可避免卷土重来。那二战时的雅尔塔会议呢?似乎只是三个最强战胜国再一次重建全球秩序的闭门会议。我们现在往回看似乎成效一般,会议 3 年后美俄冷战开启,持续了 44 年,期间差点擦枪走火引发第三次世界核大战。这本书重现了整个会议进程和三方博弈的过程,通过三巨头和三国外长还有其他关键人物的解密文件或者日记或者官方记载,还原了一个三方对二战后规划以及己方利益智斗的精彩过程。可能最难得的是,三种意识形态相差甚远的国家,元帅、总统、首相三个在国内统治手段不同的强人,至少在会议结束时达成了微妙的共识和成果。我们不判断会议后的世界走向是否如会议所展望的那样,资本主义和共和主义矛盾是否可 / 不可调和。至少会议本身,构建了一个三方都满意的世界秩序:联合国的建立;欧洲地缘政治的规划;亚洲远东对日战争的策略;以及中东问题(虽然中东可能是最大的败笔)。在那个战火还没结束、欧洲满目疮痍、全球人民开始民族觉醒的年代,三个超越时代眼界的强人,愿意为了和平去追求共识的精神,大概是雅尔塔会议最卓越的意义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清楚的了解了那段历史。伟人也是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不同认知的人,无法真正互相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绝对的民主政治,所有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