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能可贵的阅读自由

    这本书,单是书名就开启了我的思考模式。读书这件事,好像从古至今都被赋予了很多价值和意义,而 “为了… 而读书” 更是司空见惯,所以这本《不为什么而读书》才看起来如此特别。我细思了自己读书的原因,抛开学习 / 工作用到的教科书 / 工具书不谈,我读书就是因为想读书,我翻开一本书就是因为它吸引了我,这是我与书本身的互动。我很庆幸,自己始终保有 “阅读自由”,即使在学生时代,我也没有被 “必读书目” 裹挟,仍然读了想读的书。至于读书的收获,那是互动后的产物而非动机。​对于这本书,我选择了自己关心的议题和熟悉的人物来读,比如:“作家该站在哪一边?”、“不为什么而读书”、汪曾祺、刀尔登、咪蒙… … 他对 “作家写作立场” 的看法尤其让我眼前一亮。我们一般会认为,作家应该为 “人民群众” 写作,也就是站在群众这一边,但其实这种选边站的做法非常危险。作家最应该保持独立性(并不是中立性),作品的素材虽然取自生活,但在创作时应该跳出立场的束缚,自由地写作。作为读者,我们应该拥有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和思考的独立性。​本书​​作者对社会、文学、人物的讨论很有深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为什么而读书,好理由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48 本(20)#《不为什么而读书》️那些年读书作文,被人讥为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困惑多于确信,问题多于答案。这样的精神状态,如果称之为惶惑,至少持续到 2010 年底 —— 彼时非常喜欢用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思想的本质不是不惑,而是不安。此后,不敢说不再惶惑,而是找到了对抗惶惑的手段。️初心或初志,并非人人皆有。有人一生都在追寻初心,有人一生都在丧失初心,当然还有一些人,一生都在守护初心。楚休红乃是最后一种。他一出场,便被赋予一颗仁心。直到结尾,这颗仁心依然完好如初,甚至愈发坚忍。️我即将三十五岁,人生已过其半。有人问我对未来乐观还是悲观,有生之年能否看到理想照进现实。我所能提供的不是结论或方向,而是态度。我的态度正如哈维尔之言:“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么做会产生结果,而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这么做是对的”,足可媲美 “但求我自丹心一片”。️人无法选择自己生存的时代,这的确是一种痛苦;然而人生的一大意义,正在于冲决时代的网罗,打败时代,甚至超越时代。我不喜欢抱怨时代。相比从时代身上找病根,我更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出路。正如尼采所言:“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以及朱学东所言:“在最坏的时代,做最好的自己。”️人与时代的斗争,往往以失败而告终。只是失败并不必然通往悲剧,这取决于个体是否努力去迎击、克服其所置身的时代。尽管沈从文至死不愿与世界和解,木心临终为 “文革” 的幽灵所纠缠,然而在他们身上,还是可以窥见对时代之阴暗、荒寒、暴戾、残酷的消解与批判。️河合隼雄说,成年人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曾经是孩子,却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诚哉斯言。我心中最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的自我教育,还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更是孩子与父母的互相教育。所以,亲爱的孩子,对你的教育,于我而言,就是 “用一生学习做父亲”️自我教育之外,则是自由教育。我对自由教育的理解,首先是平等,其次才是自由。所谓平等,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并无高下之分,而能平等相待,如 “多年父子成兄弟” 一语,父子有高下,兄弟则对等。父母不是视孩子为被动的客体,而视之为与自己一样的自由的主体,基于此,父母教育孩子,最忌说教,因为一旦说教,则不免居高临下,沾染了 “正义的火气”。️曾国藩的天命观,大抵还是处在儒家的范畴,与程朱的距离近,与黄老的距离远。黄老之学属于道家,清静无为,适合治世,曾国藩所处的乱世,必须有所为,所以他信仰天命,却不放弃人力。就此来看,曾国藩的第三变,并非彻底投身于黄老,而是一手儒家,一手道家,刚柔并济,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人把势分作四种:造势、借势、顺势、逆势。最不明智的选项自然是最后一种,难度最大的则是第一种。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殊不知还有一种英雄,可造时势。曾国藩组建湘军,与之作战,看似逆势,实则于将倾的残局之上,别开生面,可称之为造势。️为什么而读书,不免焦灼,当 “什么” 不能实现,更不免痛苦。这么一来,读书何以为乐事?也许,只有当我们不为什么而读书,才能使那两句话发出悦耳的回响,一是张新颖先生的书名 ——“读书这么好的事”;二是绍兴新青年书店的口号 ——“阅读必叫人得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若有情天亦老…… 明知情深而不受,却还是一往情深。现实生活里,没有太多的荡气回肠江湖气,也难见相爱相杀的感情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给了我寡淡如水的人生,添加了酸甜苦辣咸,常常跟随剧情悲喜共享。从少不更事到四十不惑,时间给了我想要的答案,以及还在苦苦寻觅的,也都蕴藏在了时间里。你为什么而读书?为了对抗内心的虚无,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为了窥见更多的生命…… 就像这本书的名字:《不为什么而读书?》。也许,喜欢就是喜欢,爱了就是爱了,没有原因,更不需要理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金庸作品的部分尤其好看

          作者也是一个法律人出生,同时他写金庸作品的部分尤其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总结&收获

            1、 为什么而读书,不免焦灼,当 “什么” 不能实现,更不免痛苦。这么一来,读书何以为乐事?也许,只有当我们不为什么而读书,才能使那两句话发出悦耳的回响,一是张新颖先生的书名:“读书这么好的事”;二是绍兴新青年书店的口号:“阅读必叫人得自由”。2、读书是能让你在浮躁的社会中更庆幸,不困囿于现实,认清 “我是谁” 的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3、为读书而读书 —— 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可望而不可即。我只是希望,我们读书,能少一些功利,少一些精神束缚,少一些求知欲以外的欲望。4、只有当我们不为什么而读书,读书才可能成为 “这么好的事”。5、真正的阅读,与哪一天是世界读书日无关。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为读书日而读书,而是不为读书日而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立场有问题,可做反面教材看一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