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问:关于 “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有罪的”“世界是危险的” 这样的意念,怎么破?答:当你越来越能够意识到你具有以上意念的时候,你就已经在 “破” 它们了,你就不再把它们视为千真万确的了。如果你不觉知它们,它们就在暗处悄悄对你发挥作用,你也就没有办法防范它们。如果你能够觉知到它们的话,它们对你的影响也能迅速地被你觉知到。在觉知它们的那个当下,它们就已经被 “破” 了。所以,“觉知” 是一切问题的答案。这里的 “觉知” 并不是理智上的 “觉知”。理智上的 “觉知” 不伴随情绪的转化,所以没有力量。当然,情绪的转化需要很多个循环,需要很长的历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电影流经自己、疗愈自己

      诺兰说,有时候,我们没必要把电影当成一个填字游戏,仔细到像马上要参加考试,其实我们不用想太多,也不用思考太多,任由电影流经自己就好了,往往那些可以任由电影流经自己的人,会收获最多。      人类早期生活在洞穴里,在洞穴里生火,所以洞穴、黑暗和火光构成了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境。对于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原始人类而言,光就象征着天亮、希望和奇迹,而黑暗则象征着无望。从心理学角度看,黑暗这一意象还往往象征着潜意识。在诺兰导演的蝙蝠侠三部曲,主角就是一个从黑暗不断走向光明的过程,也是将自己潜意识变化为意识的过程,更是一次次不断的战胜自己走向强大。主角的一身夜行黑衣就是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最好证明。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位音乐老师,在 “池塘底教养院” 给一帮问题少年做学监时,和学生们组建了合唱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个人价值,还使问题少年变成上进少年。       其实在美国乃至整个欧洲,音乐治疗被大量使用在类似 “池塘底教养院” 的学校中,主要用于改善问题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以及青少年的行为矫治、人格重塑等方面。进行了音乐治疗、人本主义的情绪疗法,但是经过音乐治疗,孩子们的精神面貌的确能够发生巨大的变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人的潜意识会阻抗来自意识层面的教化,但如果电影是讲故事的形式,人的潜意识便容易接受故事的熏陶,影响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适合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读者。通过对经典电影人物的分析,逐渐地展开心理方面的问题,使人对电影和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理解。书里提供的方法也可以被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咨询的视角

            本书让我感受到很多电影中蕴含心理的表达和描述,那是贴近人类最根本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性、恐惧、攻击、爱等等,这都是导演们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每个小章节是几位心理咨询师对于电影中关于人类心理的剖析和思考,我并不认为一定说的都对,但是在更深层次和不同角度上理解电影中的一些情节,确实是非常有趣且独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也很有趣的一本书。对待自己和他人,要学着培育慈悲之心。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生命的探索展开,需要稳定 安全 滋养的情感环境。自己越是能给到自己这样的情感土壤,也就越能连接和滋养更多其他关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