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故事是世界的解药
这本写给孩子的论语书📚,几乎都是用故事来阐述的,猜想作者读书应该很多,古今中外,引经据典,通俗易懂用大白话把论语里的精华提炼出来。如果我小时候看到这本书,应该就不会抵触那些经典了,错过了很多。当然,大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上是有出现过的,当时也有要求我们必须背诵,仅此而已,论语的价值没有被凸显。重新看到那些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学礼,无以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不知而不愠。友直,友谅,友多闻。仁者爱人。…… 当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当有人用完全诋毁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时,或者全然推崇儒家思想,都要保持谨慎。首先要亲自去读论语,去了解孔子到底想传达什么,后人的解读多少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写给孩子的论语课》【格式引文】张玮,馒头说团队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reUkgTP3EiTHBnX 所谓教育,就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向下一代,使文明绵延不绝,并得以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具体地说,我的《论语》教学能够影响学生,而他们在受益之余,又开始以所学惠及下一代,这是我身为教师最乐见其成的事。若干年前张玮的同班同学、已是复旦大学古文献专业教授的郭永秉曾撰文向学生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我们这代人,除了初高中背过几篇古文之外,古文的底子几乎没有什么童子功,我是到了大学才在导师傅杰教授的指定下用这本书给自己古汉语开蒙的。当时没有《论语》精读课,但读得相当认真。我还清楚地记得自己曾边读边做全书人名索引;除了《论语・乡党》的前几段,全书当时基本是成诵的。《论语》的内容及其思想,可以说早已化入中国各类人群的骨髓,熟读《论语》全书,应当是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条件之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年人的《论语》入门书年纪渐长,某日突然觉得,想说点什么表达心思时,总是找不着特别趁手的字词,常常只能用一句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匆匆带过。在日常工作中表达精准的语言,如战略、模式、系统、掌握之类,用来表达若微或希的情愫,无论怎样搭配调整,都似不伦不类的一个大疤。碧空中的那一抹蓝,清风拂面的那一种惬意…… 它们在心头涌动,但无法酣畅地喷薄而出,憋屈得难受。那一天似乎悟了,开始看诗词看古文,既而窃窃一笑,我们是中国人,有那样绵延厚重的来处,只管回手去取好了。特别推荐张玮老师的这本书!有时我拍案而起 —— 原来这个成语是出自这里啊!有时我凝望沉思 —— 这个问题我会怎样的回答呢?当有一位好老师引着你时,学习古文一点儿也不难!或者说,是令人沉醉其中,不觉东方既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为什么要读解读《论语》的书?注意,标题里写的主语是 “我” 而非 “我们”,这是我犹豫了很久的一个点。往常一般来说,我一定会写 “我们”,因为在我看来,即使你不信儒家的学说,但作为一个中国人,面对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呢?然而,这个充满道德绑架的说法,我属实有些张不开嘴。为啥呢?因为就传统文化这块,我近乎于一无所知,有啥可以指责别人的呢?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出生在改开之后,但是上学时用的课本,其编纂的逻辑还是阶级斗争史纲的那一套。而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社会风气,“破四旧”“批孔” 的遗毒都还在潜意识里盛行。直到近 2000 年时,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原始积累的原罪不断冲击着这帮人的内心,一些寻求心灵慰藉和一些在古圣先贤的著作里寻求致胜安身之道的需求出现,诸子百家才有复活。而在一些 “国学大师” 的舆论宣传下,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当年私塾的内容,开始席卷重来。有使劲夸的,就有玩命骂的,一些指责这些传统书籍愚忠愚孝,内存糟粕的声音有开始甚嚣尘上。然而,无论夸也好,骂也罢,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不是先读过这些书,读懂了,再来讨论。而不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呢?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如果自己都没读过,有何脸面指责和要求旁人呢?先自己下点功夫,读读我们的文化经典吧。那么,接下来就是标题里另一个关键词了:解读《论语》的书。既然觉得应该读,为何不读原著呢?而是去吃别人嚼剩下的东西呢?因为读不懂啊。虽然上学是也都学习过文言文,可就算你每句话都认识,就一定能理解明白书中的原有意思吗?“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 (1)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论语里的内容,上下文我都摘录进来了,试问有几人凭自己的古文知识就能读懂?那么与其自己在那瞎胡乱猜,不如找一个信得过、讲的好的主的解读书来学习。那么关键词又来了,信得过、讲得好,这要如何判断呢?自然是你读过他写的别的东西,能够读得懂,听得清,这就够了。其实,对于解读《论语》这件事,似乎我应该首选于丹老师,这可是昔日百家讲坛请来聊《论语》的名师啊。然而一方面是【得到】里确实没有于丹老师的书和课程,另一方面,昔日于丹老师大火后,引来了一拨嫉妒者的网曝,他们不在乎于丹老师激起了多少人学习《论语》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觉得于丹老师讲的东西太像心灵鸡汤,或者凭啥一个传媒学院的老师有资格讲《论语》这样的经典。虽然我并不认同他们对于丹老师的攻击,但却影响了我在学习这本书由谁来讲解的判断。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更青睐于华杉老师的讲解。华杉老师在【得到】推出的几门课,我几乎全都入手了。在学习《孙子兵法》和《儒家学说》这两门课程中收获颇丰。所以,当我想系统的学习一下《论语》时,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找《华杉讲透论语》这本书来读。如果说,读谁的书就会被谁的观点所左右,那我宁可在华杉老师这里上当。其实,我知道,在正统的学术圈里,华杉老师的这些讲法,算是野狐禅,和正统的文学讲义差距可能有些远,可那又如何呢?与其听一些没有实战能力,只知道咬文嚼字的来讲解《论语》,我更希望学习华杉老师这种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去践行的实干家的讲法。就算我被他 “骗” 了,带偏了,不正宗,那我也乐意,跟一个我尊敬、崇拜的人学,然后努力接近他的水准也算是人间一桩幸事。只可惜,不知道因为什么缘故,【得到】提供的电子书不支持朗读功能。没办法,只好曲线救国。一方面是在【微信读书】里听读华杉老师的这本书。另一方面就是先读一本相对来说更为浅显一点的解读版本,就是今天这本馒头大师写的《写给孩子的论语课》。馒头君的这本书可以算是真正的少儿读物了。无论是对原著语句的解读,还是写书时的修辞方式,完全就是读给孩子听得。甚至都不是初中生的水准,全程读下来,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上下五千年》《365 夜》和《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全程都有 “被教育” 的既视感。然而,即使百般不适,我还是坚持读完了。我希望对于《论语》全书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好知道这本书里究竟都包含哪些内容。这样也利于后续学习他人的讲义时,不至于连一个整体的框架都没有。而且,馒头君也是诚不欺我啊。如果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算得上是旁征博引了。如果我家娃认字再稍微多些,这本书我一定会首推给他阅读。因为就以往群聊的经验来看,群里有些书友的知识面,还真不一定比这本少儿读物宽广呢。当然。只读这本是完全不够的。所以,今天完成了自己给自己定的 KPI(每天读完一本书)任务后,我迫不及地的迁移到了【微信读书】那边,开始畅读华杉老师的《华杉讲透论语》,如果诸位不像我似的,被【得到】牵绊的太深,无法割舍的话,那么我强烈建议您去【微信读书】阅读华杉老师的这本解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