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黄仁宇先生(1918-2000),典型的湖南人性格,生逢乱世,36 年考入南开大学后,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投笔从戎进入成都的中央军校,毕业后加入蒋嫡系王牌军新一军任第十四师排长后来代理连长,1942 年参加了驻印远征军,抗战后 46 年随新一军进驻东北,幸运的被选派赴美留学,躲过一劫。本书可读之处在于,作者回忆关于和廖沫沙,范长江,田汉的交往相处的片段,驻印度和抗战胜利后和日本战俘的相处,到东北和苏军的交涉,这些片段都挺珍贵。不足之处在于,本书完成于 1983 年(作者 86 年首次回国探亲),作者一直对他 62 岁(1980 年)被纽约州立大学辞退耿耿于怀,因为已经在此执教 10 年,认为应获得 “终身” 教职,这一辞退,也让他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孩子也还小),全书大量篇幅谈了各种委屈和学术圈的关系纠葛,可以看出他的不满和对美国文化还是没有充分适应。也就在他被辞退后,《万历十五年》出现转机,在中国被出版,接下来他也算翻身了,但回忆录没有涉及,老实讲,他的大历史观的写法就是中国传统历史的写法,可在西方讲究细节,扎实考究,往往写的只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历史研究,和中国的粗旷 + 演义很大不同。以《万历十五年》到中国史学界是新奇和惊异,在西方还是太粗糙,缺乏考据,结论有些粗暴。他在 49 年作为国军代表派驻日本,担任曾是蒋副官朱世明的副官,朱在日本曾被策反,后被察觉解职,黄仁宇也就上了黑名单,只有退役(1950),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书得到博士学位(1964),46 岁才读完书,结婚生子,在美国的经历也够坎坷,当然比留在大陆的(他是二厅情报处)强太多了。他身为国军精英,当然不甘心也不断检讨国民党为何失败,并设法为蒋开脱。书中还有他和费正清,李约瑟的交往和工作的描述,都挺有意思,可惜此文稿原文是英文的,他去世后再翻译出版,如果生前能如《万历十五年》自己翻译中文版,会更精彩。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内容开眼界

      这是一本延伸阅读的书,一如《万历十五年》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看问题的角度。只是这电子书里面多有漏字,错字,读的时候给人感觉很粗糙,有一点遗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大历史观思想者的现实人生经历与思考

        先生在二十世纪独特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别具一格的历史观察视角,为我们从小在药水中浸泡的头脑打开了一扇窗。费正清、李约瑟、田汉、廖沫沙、余英时等等一长串曾经如雷贯耳的名字,从先生口中娓娓道来,让那些被神化、妖魔化层层遮盖的个体和历史场景得以显露出本来的颜色和样貌。先生已于世纪之交作古,未能亲眼目睹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崛起以及中西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一轮冲突和博弈,但他所提出史法、史观与史识却早已成为中国新一代历史学者的通用学术工具和范式。即使抛开具体观点不论,先生也无疑是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最重要启蒙者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够看懂此书需要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并且要保有开放的胸怀,放下意识形态对于思想的束缚。如果能够在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先遇到此书,我想一定会有助于理解先生那本名著的真谛。什么叫大历史观,通过阅读此书后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相比较西方治史通常采用的阶段式切片式,作者采用的是纵向观察的角度,由此发现中西方历史的独特性,否定了中国历史是失败了的西方史这种观念,找到了中国的根本问题,也回答了李约瑟之问。文化导向的社会企图转型成现代国家,才能在数字上进行管理。现代中国也持续这个过程,蒋介石虚构上层结构,毛泽东创造下层结构,目前需要填补其间的体系联系。多么精准多么清澈,使无数近代名人的奋斗有了定位,找到价值。也为中国的发展指明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看这个回忆录还以为《万历十五年》是在象牙塔里完成的,真实情况按作者这本书说的却是一直生活在困窘中:写的好几本书尽管被权威人士和知名出版社看好,出版仍困难重重,包括《万历十五年》,有的后来只能放弃出版;62 岁高龄竟丢了大学教职靠社会福利过活;虽然有一些显赫的朋友,但因坚持独树一帜的学术观点,受到很多同行侧目。写自传的人很多当然都是要一吐心中郁积,黄老先生说 “在不顾颜面地轮番揭露自己的羞辱与骄傲,以及和志业相关的挫折与乐趣后”,还是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从历史中可以吸取足够多的经验教训:某些地方要发展仍需 “信用的扩大、不带人治色彩的管理及服务措施的整合”,某些地方因天时地利取得了先机,但不可天真地认为自己那一套民主理念可以照搬到任何地方。这本回忆录完成于 1983 年,中文译本是别人完成的,而且译者很有点港台腔,这有些美中不足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历史

              有部分没看懂,以后有时间在看吧!一直不知道李约瑟难题如何解答,看了黄老的书才明白,现代科学技术无法首先在中国出现是因为组织架构!中国帝制时代一直是一个上层官僚体系与底层农民阶层,缺少一个有效的中间组织。所以遇到重大事件上层无法准确有效动员所有阶层应对!抗日战争蒋介石完成了对上层的疏理,毛泽东完成了对下层的组织动员,当二者合一时,中国就离现代国家不远了!公社运动等于圈地,看到这句话吓了一跳。二者我都没有经历无法评论!西班牙人带着钢铁枪炮病菌征服甚至灭亡了美洲大陆!八国联军带着钢铁枪炮病菌打败了中国,但是并没有征服中国,因为中国也有钢铁枪炮病菌,中国败在了组织架构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客观

                算是黄先生的一部自传,难得的是可读性挺强,作者十分客观公正看待国共两党,也从他的描述让我间接了解了部分那段历史!感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黄河青山

                  这是一本值得买来纸书收藏的著作,没事翻出来读几页都是一种享受。作者的大历史观真的可以帮助读者在历史学习中更有效地掌握史学知识。作为回忆录,本书还纪录了作者对所生活年代的评判,特别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华裔,让我们了解了其他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内含主旨,散而不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黄仁宇目光如炬

                      观点至今仍然发人深省,而且颇具破题之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