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翻译劝退,看得云里雾里。建议看《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人和世界的关系:我眼中的世界,只是我认为的样子。人的行为,也来自于自身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所以,不同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模式。真正影响我们心理和行为的,不是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你细品。你知道吗,有些小孩经常生一些小病,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想要生病的。因为他平时被忽视,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所以他的身体可以受他的潜意识控制而多生病来获取关爱。有些小孩语言能力迟缓不愿意说话,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他太多表达的机会,没有培养他的社会兴趣,在这个孩子的世界里他没有产生语言的需要,自然就不需要开口说话。世界观的塑造就是从小时候根据外界的反馈,自行摸索出自己的运动法则,形成自己的一个生活模式。只要他撒泼打滚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他就会一直撒泼打滚到大,直到社会抽他一个狠狠的大嘴巴,这时改得过来是万幸,改不过来就有可能发展为社会隐患了。身为父母能做的,是尽快使孩子成为合作伙伴,能开心的帮助别人,在力所不及时也能开心的寻求和接受别人的帮助。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五星的好书只打一星

      这是一本好书,但读起来特累。吴军老师都说这本书给他非常大的启发,推荐给大家。由于老师的推荐,我也看了这本书。感觉到语言不容易理解。只怪自己没办法读原著。书的内容应该是:你看见的一切,只是你认为的样子。人的言行是你的看法所决定的,是认识的不同产生了你的性格和生活方式。真正影响言行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看法,事实只是导致看法的导火索,炸药暴不暴,怎样暴,威力大不大,要看炸药本身。在人的言行方面,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法。那么人在看法上常出现什么问题呢?有心理问题的人不管事实如何,一是总想统治支配别人,别人必须听他的,二是总是依赖别人,别人必须什么都帮他,三是回避问题,遇到困难问题就绕道走,甚至会不愿意接触别人和社会。这些看法往往都是脱离事实的,都是错误的。要建立好的看法,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你的想法,要与事实相符,第二个你的想法必须要符合社会要求。要达到这两个条件,必须要从小时候抓起。不能娇惯孩子,也不能不关爱孩子。否则不是支配统治别人,就是依赖别人或者逃避现实。要让孩子学会思考,融入社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产生正确的想法,成为一个成熟合格的人。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体心理学

        人在不同的认知层面上,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你是人群中的一部分,你也在看着人群,通过一系列的联系,分享当下这一刻的心情,去感受幸福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点晦涩难懂

          二十世纪初的作品,跟当下的大环境差异较大,读起来较难理解。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社会兴趣倒是几个很好的心理分析视角,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童年的优越感,然后长大逐渐拥有自卑感,人的情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掌控和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阿德勒怎样和世界相处

              2020 年通过岸见一郎的勇气两部曲知道了阿德勒,他成为了我第一个了解并喜欢的心理学家。“我选择,我负责” 这一思想深深扎根在脑海里,对我帮助很大。人和人的差异就是对同一件事会用不同角度去看,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这些 “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和这个世界好好相处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 “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阿德勒的其余几本书写的精彩,感觉这本书只是一个统领性的概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合一

                    和世界友好相处,打成一片 2022-12-27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我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

                      著名的心理学泰斗,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前和弗洛依德齐名,创立了心理学派重要的分支 “个体心理学”。《这样和世界相处》收集了阿德勒一生的重要的思想,如 “生活风格”、“自卑情结”、“社会兴趣”。阿德勒重视人格的整体性,从整体去研究人的行为,与弗洛伊德学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心理分析方式。这本书将会带给你对待自卑,培养社会兴趣,融入社会的方法,为你揭示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它会成为你洞悉人性,找寻人生意义的重要生活指南。心理学大师阿德勒在本书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是可以被解决和超越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懂得建立 “社会兴趣”,为自己塑造健康的生活风格和对困境的认知,让自己适应社会,进而借助社会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和超越困境。人生,没有真正的完美,但有真正的圆满。你一直追寻的心灵良药,不是孤傲,而是给世界一个拥抱。阿德勒生前和弗洛伊德共事过一段时间,和弗洛伊德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后来他创造的理论和弗洛伊德有冲突,两人也就分道扬镳了,各自在自己的理论学派上发展。他创造的这一分支叫做个体心理学,就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它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这也是这一学派和弗洛伊德学派最大的区别,他更注重人格的整体性,不像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那样,他更擅长从整体去研究人的行为。这本书是阿德勒去世后出版的,是一本合集,里面收集了阿德勒一生重要的思想,包括怎么样对待自卑感,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等等,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从本书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康德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看得有点累

                        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太学术化。我看这个比看岸见一郎的要觉得困难些,不过还是很喜欢。有些内容譬如关于梦跟现有的科研发现不有些局限。但是个体心理学的主要理念还是感觉很对。很遗憾貌似没有得到应得的关注和推广。其实很多有名的书背后都有它的影子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作者社会兴趣的观点高度认同。尽早的培养出孩子的社会兴趣,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现在的基因遗传学和作者观点结合起来看  可能更说明问题。其中有很多也是属于教育学的范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需要反复阅读

                            这本书需要多次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和大多数心理学一样,书有点枯燥,但是有很多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估计我的知识阶层还比较低,读这种书,还是有点枯燥,但是是吴军老师介绍,所以相信是有值得读的内容,不过书中,说的一个人的性格跟小时候生长环境有极大关系,跟李玫瑾老师说的有同样的道理,那些犯罪的人,都是有一个不好的童年,导致他们今天这个结果,所以等有空再读第二遍,加深更多的了解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人的心里学读书

                                基本上是听完的,但是没有听明白。想起万老师说的新人读书是要读两遍的。这样的书我还是新人阶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的“生活风格”

                                  你的 “生活风格” 即你的日常,决定你的困境,也可以说是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答了人生目的

                                    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怀疑人生的目的,读了此书,原来缺乏社会群体主义是原因,下决心要培养自己社会群体主义,融入亲人,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中去,有了生活的目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样和世界相处》 读书笔记

                                      由于疫情,我已经在家隔离两个月了,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不断上演,不由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个世界是怎么了?” 在苦闷和无聊中,我无意翻到了一本书《这样和世界相处》。我就被书名吸引,翻开一看,第一章中的一句话打动了我。“真正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的,不是 “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 为什么是我们对事实的解释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为,而不是事实本身?人们对事实有些什么解释方式?和世界正确的相处方式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阅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创造了个体心理学,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社会心理学的鼻祖。个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注重人格的整体性,从整体去研究人的行为。这本书是阿德勒去世后出版的,是一本合集,里面收集了阿德勒一生重要的思想,包括怎么样对待自卑感,家庭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培养社会兴趣,怎么样融入社会,等等,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如果你总是害怕和陌生人说话,总是觉得和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总是缺乏安全感,根据阿德勒的说法,这很可能是在童年的时候留下的阴影。造成阴影的原因是父母的溺爱和忽视,这会造成孩子错误的处事风格。父母太过溺爱孩子,孩子饭来张口,以来伸手,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父母太过忽视孩子,孩子得不到必要的照顾和帮助,会让孩子对外部世界产生恐惧,只敢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阿德勒将错误的处事风格分为了三种:第一种叫做统治型,英语是 ruling type。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类人的特点是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霸道总裁、高级官员才会有统治型人格。统治型人格实际上可以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家里的孩子非要玩平板电脑,不给玩就撒泼耍赖,饭也不吃了,到爷爷奶奶那里告状,这就是统治型人格的表现。在学校里,统治型人格的孩子往往会想方设法证明我比你厉害,你要听我的。面对老师,他们很可能会不服管教,因为他们在骨子里希望对方妥协而不是自己妥协。当老师被他们折腾得懒得管教时,他们就赢了,因为他们做到了迫使对方妥协。这样一种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阿德勒认为是从小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如果父母总是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就会让孩子逐渐形成统治型人格,每一次父母的妥协都是不断给孩子正反馈,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而且应该支配别人。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不愿意听别人的,是有主见;想支配别人,是能当领导。真正的领导是通过合作和妥协来获得他人的主动支持。而统治型人格的人虽然总是有控制别人的冲动,但他们未必真的有能力控制别人,因此他们反而可能四处碰壁,然后怨天尤人。第二种人格叫做依赖型。这种人格的特点是缺乏主动性,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别人帮助自己拿主意,或者把一切安排好。比如今天常说的 “妈宝男”,就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的体现。依赖型人格的典型表现是不愿意接受挑战,得过且过,遇到问题容易恐惧焦虑。比如说,同学们一起春游,依赖型人格较强的人通常不愿意参与讨论去哪里玩,而是等着其他把主意拿好了,最好把火车票也订好了。如果要安排他们去做订票、订旅馆的事情,他们就会焦虑。阿德勒认为,依赖型人格的人通常是从小被家庭照顾得太周到,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吃饭张口,穿衣伸手;以至于长大成人离开家之后,仍然不自觉地继续依赖别人,而且觉得别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这些人常常让人感觉他们好像完全没有活力,得过且过。第三种人格是回避型,英文是 avoiding type。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种人格的表现倒不像依赖型那样依赖于别人,但这类人做事通常都是谨小慎微,害怕失败。最突出的表现是,这一类型的人如果觉得有什么事情自己做不到,干脆就不做了,选择回避。他们回避问题的一个原因是,害怕一旦失败,会丢了自己的面子,所以选择了回避,因为回避了问题就总可以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得到一个心理的安慰。比如几个同学聊天,一个同学给大家出了一道智力题,有的人说我对这个不感兴趣,但他其实是不希望最后做不出来丢了面子。选择不参与,就有借口可以说,我不是不会做,只是没做而已。阿德勒讲,依赖型人格的人是没有能量(no energy),而回避型的人是只有很低的能量(low energy)。那有没有正确面对世界的方式哪?有,阿德勒称之为社会利益型,英语里是 socially useful type。这些人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他们的风格是能够与别人合作,喜欢和人交往,热心肠,会为他人考虑。这种人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培养孩子形成社会利益型的处事风格哪?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帮助孩子思考,促使孩子行动。感受是一切的基础。现代父母给孩子灌输太多的知识和概念,但忽视让孩子的感受,甚至剥夺孩子的感受。春秋时节,气温变化比较大。中午时,我穿短袖出门,但看到有些小孩还是被包得严严实实的,一跑头上开始冒汗,旁边的爷爷奶奶还生怕孩子着凉。这种行为会破坏孩子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失去感知能力。所以,遇到事情要先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帮助孩子思考。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完全,有时可能会做出一些让大人看来很可笑的事情。但是,人就是在错误中汲取经验,获得成长的。如果父母一看到孩子做错了,就批评孩子,然后动手把事情做好,孩子就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动手的机会。看到孩子犯错,父母应该先问问孩子的感受和这么做的理由,然后告诉孩子为什么自己认为这么做是错和正确的方法是什么,让孩子通过交流,理解你的思考过程,学会正确的思考。随着孩子的长大,他可能会看到你思考的不足之处,证明你的方法是错误。这时候,千万不要为了面子而否定孩子;这时候,父母应该感到万分欣喜,孩子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能超越自己,这是父母最大的喜悦。最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修正错误。只有行动能带来改变,如果一切只停留在口头上,就毫无意义。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一做,成功了,孩子能获得 “我能行” 的感觉,以后就更愿意行动了;失败了,我们可以在讨论,让孩子看到思考中的问题是什么,改善思考能力。总结父母的溺爱和忽视都会养成孩子不正确的处事风格,统治型 - 支配别人;依赖型 - 依赖别人;回避型 - 回避问题。父母应该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帮助孩子思考,促使孩子行动,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利益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热心肠,善于合作,容易取得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傲慢

                                        对女性的评价,以及对婚姻的理解都让人特别摸不着头脑,字里行间带出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对女性角色的表达充满了贬低性,对同性恋者也缺少尊重和平等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对我来说超纲了

                                          我是受这本书的标题和阿德勒三个字吸引进来看的。也许是翻译的原因, 看的时候经常会觉得不知所云, 需要返过头去再看一遍,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理解能力的原因。这本书的标题看起来很通俗易懂又大众化, 但是其实这是一本专业的心理学的书,我相信很多名词或很多专业术语对我来说都比较陌生。给这本书打两颗心并不是说写得不好,而是可能在我现在这个阶段我理解不了。如果说到收获的话,可能让我在《个体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一点点了解。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