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识能使人善良?

    人的知识化有多可靠,我们究竟能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未必。我们或许太迷恋切崇拜知识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有两重:一是将知识视为工具,用工具谋求生存与发展,这是可能的。二是将知识视为塑造健全人格的指引,追求知识即是追求知识的本来目的,不是手段。这是最纯净的目的,但未必能把人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在阅读中再一次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作用。理想国译丛的《奥斯维辛》,较全面的讲清了这间人间炼狱的由来始末。与教育相比,与知识相比,与道德教化相比,环境看上去更能决定人的性格与行动。人说欧洲经过种种文化启蒙,各种思想革命的洗礼,人的现代化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但是我们看德国纳粹与普通民众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展现出了种种极端的【非人】举动。他们不把自己当人;发展出了最原始的兽欲,暴力凌辱犹太人,手法上如同对待最弱小的动物。他们不把犹太人当人;用系列【非人】的态度对待之。阅读《奥斯维辛》,几乎会对种种文化启蒙、教育手法、道德教化对人的作用萌生出至极的悲观。这些平常深受现代化侵染的【人】,怎么会在战争状态下迅速沦为【非人】?视人为人何其难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经磨难,迎来胜利的曙光,却要忍受各种的羞辱,他们的心该多痛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特定制度和文化下集体的恶

        1. 灭犹的决定并不是希特勒一个人做出的,这是特定制度和文化下集体的恶,集权制度下,下级经常超出上级的指示给再下一级更严苛的要求,导致执行过程中最高级的命令严重走形。2. 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不会因为学历、技术而固定,环境可以改变所有人,人的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反战主义

          野蛮大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发展历程 1. 初期建设与功能转变 - 1940 年 4 月 30 日,鲁道夫・霍斯被任命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当时集中营尚在建设,由破败营房改建,旨在关押犯人,最初为 “隔离” 营。 - 1940 年 5 月,希姆莱撰写备忘录,规划对波兰人和犹太人的处置,反映出奥斯维辛在纳粹种族重组中的作用,其地理位置决定其发展方向。 - 1940 年 6 月,首批囚犯为 30 名从萨克森豪森转来的德国刑事犯,后波兰人成为主要囚犯来源,早期死亡率高,囚犯参与营地建设,同时存在偷盗现象。 2. 职能拓展与规模扩大 - 1941 年 3 月,希姆莱视察,可能提及建造战俘营(比克瑙),后于 9 月确定建造,旨在关押苏联战俘,实际成为屠杀场所,苏联战俘在此遭受残酷对待,死亡率极高。 - 1941 年春,纳粹开始用齐克隆 B 在 11 号楼进行毒气试验,后地点改至焚尸场,屠杀方式不断改进,奥斯维辛逐渐形成独特的屠杀体系。 - 1941 年夏秋,纳粹在东部战线屠杀政策变化,奥斯维辛参与其中,对苏联战俘、波兰知识分子、“没有利用价值” 的犹太人等进行屠杀,筛选制度逐渐确立。 - 1942 年初,纳粹启动大规模杀戮,奥斯维辛在其中作用逐渐增大,开始接收来自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如斯洛伐克、法国等,其魔掌甚至伸及英国海峡群岛。 3. 成为屠杀主力与最终结局 - 1942 年,贝尔赛克、索比堡和特雷布林卡等灭绝营建成,承担大量屠杀任务,奥斯维辛在 1942 年的大屠杀中作用相对次要,但从 1943 年起成为主角。 - 1943 年,比克瑙首座焚尸场投入使用,奥斯维辛成为纳粹 “最终解决” 的核心场所,具备大规模屠杀和劳动剥削功能,有众多子营地,囚犯在恶劣条件下劳作,纳粹从中获利。 - 1945 年 1 月 27 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苏联红军解放,但其造成的巨大伤痛和罪恶永远铭刻在历史中。 纳粹决策过程与 “最终解决” 方案的形成 1. 早期政策与背景 - 20 世纪 30 年代初,纳粹党在德国崛起,希特勒等纳粹领导人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思想,将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归咎于犹太人,为日后的迫害埋下伏笔。 - 纳粹上台后,逐步实施一系列反犹政策,从限制犹太人权利、剥夺财产到驱逐和隔离,如 1935 年的《纽伦堡法案》,使犹太人在德国社会地位急剧下降。 2. 战争推动与决策演变 -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后,纳粹对波兰犹太人实施更严厉政策,建立隔离区,试图将他们集中管理,为后续行动做准备。 - 1941 年 6 月对苏战争爆发,纳粹对苏联犹太人的政策愈发激进,特别行动队在东部战线进行大规模屠杀,同时,纳粹开始考虑将德国犹太人驱逐到东部。 - 1941 年 9 月,希特勒决定驱逐帝国犹太人,希姆莱安排将部分犹太人送往波兰隔离区,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3. “最终解决” 方案的确立 -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后,希特勒明确表示要对犹太人进行 “灭绝”,纳粹领导层不再掩饰其意图,“最终解决” 方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 1942 年 1 月 20 日的万湖会议,讨论了 “最终解决” 的具体执行方案,确定了对欧洲犹太人的屠杀计划,尽管奥斯维辛在此次会议中未直接受影响,但随后其屠杀规模不断扩大。  集中营内不同群体的经历与遭遇 1. 囚犯的苦难与挣扎 - 波兰囚犯:如罗曼・特罗扬诺维斯基、威廉・布拉塞等,遭受繁重劳动、饥饿、疾病和残酷惩罚,生活在极度恐惧中,面临随时可能被杀的命运,为生存不断寻找机会,如特罗扬诺维斯基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调到相对安全的工作岗位。 - 犹太囚犯 - 来自德国、法国、斯洛伐克等国的犹太人被运往奥斯维辛,途中经历恶劣条件,到达后遭受筛选,多数被直接送进毒气室,少数留下做苦役,如安妮特・穆勒和米歇尔・穆勒一家在法国被围捕、驱逐,途中与父母分离,在集中营历经苦难,最终只有少数幸存。 - 犹太囚犯在集中营内面临各种折磨,包括身体和精神上的,被迫从事高强度劳动,生活条件极差,如西尔维娅・韦塞勒等女犯遭受侮辱、侵害,还要参与医学实验等非人道活动。 2. 党卫队的行为与角色 - 普通士兵:像奥斯卡・格伦宁,最初受政治宣传影响,认为犹太人是敌人,参与集中营工作,虽对一些暴行有过怀疑,但因多种因素选择继续留在奥斯维辛,在经济部门工作时参与了党卫队的腐败行为,偷拿现金在黑市囤货。 - 军官阶层:生活相对惬意,部分人雇佣特殊犯人(如耶和华见证人)为仆人,如鲁道夫・霍斯雇佣他们照顾家人,霍斯本人在集中营内权力较大,但也面临腐败调查,最终被调离。 - 医生群体:如弗里茨・克莱因、约瑟夫・门格勒等,参与屠杀的各个环节,包括筛选、医学实验等,违背医学伦理,将犯人当作实验对象,进行绝育实验、双胞胎研究等残忍实验,门格勒的行为尤其令人发指,其性格分裂,对犯人时而和善时而残忍。 集中营中的特殊现象与事件 1. 腐败现象 - 党卫队成员普遍参与腐败,从普通士兵到军官,偷盗集中营财物成风,如奥斯卡・格伦宁从经手的现金中偷取钱财,党卫队看守在 “加拿大” 等区域偷拿贵重物品,这种腐败现象泛滥,与希姆莱宣称的廉洁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 希姆莱在 “波兹南演说” 中强调屠杀的 “正义性”,试图区分屠杀与获取私利的界限,维护党卫队形象,但实际情况是腐败行为无法遏制。 2. 特殊关系与事件 - 约瑟夫・门格勒在集中营进行惨无人道的医学实验,尤其关注双胞胎研究,其行为体现了纳粹对所谓 “科学研究” 的扭曲追求,给犯人带来巨大痛苦,他的实验范围和程度没有限制,充分展现出纳粹集中营的黑暗与残忍。 - 海伦娜・斯特洛诺娃与弗朗茨・温施之间发生了一段离奇的爱情故事,在集中营这样的极端环境下,他们的感情跨越了种族和身份的巨大鸿沟,温施多次保护海伦娜及其姐姐,尽管他们面临诸多危险和困难,最终他们的故事揭示了集中营中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 1943 年秋,党卫队法官康拉德・摩根到奥斯维辛调查腐败行为,他的调查导致部分党卫队士兵被追究,11 号楼负责人马克西米利安・格拉布纳被问责,霍斯虽未被起诉但被调离,此次调查对集中营运作产生一定影响,也反映出党卫队内部的政治斗争。 - 索比堡灭绝营在 1943 年 9 月爆发了由苏联战俘亚历山大・佩切尔斯基领导的抵抗运动,此前托伊・布拉特等犹太人在索比堡参与了屠杀过程的协助工作,在经历诸多心理挣扎后,最终成功越狱,此次越狱行动促使希姆莱下令屠杀其他集中营的犹太人,但也展现了犹太人反抗精神的觉醒。 - 丹麦人在 1943 年成功拯救了大部分本国犹太人,这一行动背后有多种因素,包括丹麦社会对犹太人的接受度、德国驻丹麦代表维尔纳・贝斯特模棱两可的态度、丹麦人自身的团结和勇敢以及一些外在有利因素,如地理位置和战争局势等,丹麦人的行为与其他被德国占领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性的光辉。-1944 年春天,奥斯维辛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犯人,他们是匈牙利犹太人。匈牙利在战争前期一直与纳粹德国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在 1944 年 3 月,德国入侵匈牙利,随后开始了对匈牙利犹太人的大规模驱逐行动。这使得奥斯维辛的人口急剧增加,屠杀规模也随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这之前,奥斯维辛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对高效的屠杀流程。比克瑙的焚尸场每天都在忙碌地运转,四个焚尸场加起来每天可以处理大量的尸体。然而,匈牙利犹太人的到来还是给集中营的运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纳粹进一步优化了筛选和屠杀的程序,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更多的犹太人。 匈牙利行动:纳粹暴行的集中体现 1. 背景与前奏 匈牙利犹太人原本在自己的国家相对安全地生活着,但德国的入侵打破了这种平静。匈牙利政府在德国的压力下,开始配合纳粹的驱逐行动。纳粹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要处理匈牙利犹太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认为犹太人是必须被消灭的敌人;另一方面,随着战争局势对纳粹越来越不利,他们希望加快 “最终解决” 的进程,以免夜长梦多。 2. 运输与抵达 大批匈牙利犹太人被塞进火车,运往奥斯维辛。这些火车的条件极其恶劣,许多人在途中就因为饥饿、疾病和脱水而死亡。当火车抵达奥斯维辛时,等待他们的是残酷的筛选。党卫队医生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哪些人将被送去劳动,哪些人将被直接送进毒气室。 3. 屠杀过程与规模 在匈牙利行动中,奥斯维辛的屠杀效率达到了极致。比克瑙的焚尸场日夜不停地工作,火焰几乎从未熄灭。据估计,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约有 43 万匈牙利犹太人在奥斯维辛丧生,这一数字占到了该集中营总死亡人数的近一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到达后的几个小时内就被杀害,几乎没有机会进行反抗。 4. 纳粹的手段与策略 纳粹采用了各种手段来欺骗和安抚匈牙利犹太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死亡。他们在火车站和营区内张贴虚假的宣传海报,声称这里是一个重新安置的中心,犹太人将在这里得到工作和住所。在筛选过程中,党卫队士兵用温和的语气和虚假的承诺,让犹太人相信他们只是在进行简单的体检。而一旦进入毒气室,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囚犯的反抗与生存努力 1. 秘密活动与组织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但集中营内的一些囚犯并没有放弃反抗。他们秘密地组织起来,试图寻找机会破坏纳粹的屠杀计划。例如,一些囚犯设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传递集中营内的信息,希望能够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还有一些人在营区内进行小规模的破坏活动,如破坏设备、偷运物资等,试图削弱纳粹的屠杀能力。 2. 个体的挣扎与求生 每个囚犯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一些人通过贿赂党卫队看守,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工作岗位,从而增加了自己活下去的机会。比如,在 “加拿大” 工作的囚犯,尽管他们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发现并受到惩罚,但为了生存,他们还是冒险偷取食物和贵重物品。还有一些囚犯凭借自己的技能或运气,在集中营的恶劣环境中艰难求生。例如,本雅明・雅各布斯作为牙医,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纳粹军官服务,从而获得了一些特殊待遇,尽管他不得不从事从死人嘴里撬金牙这样残忍的工作,但这也使他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集中营的末日与解放 1. 纳粹的垂死挣扎 随着战争局势对纳粹越来越不利,奥斯维辛集中营内的纳粹分子也感受到了末日的临近。他们开始销毁证据,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文件被烧毁,一些设施被拆除,但大规模的屠杀仍在继续,因为纳粹高层仍然固执地坚持他们的种族主义理念,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犹太人。 2. 解放的曙光与到来 1945 年 1 月,苏联红军逐渐逼近奥斯维辛。纳粹开始匆忙撤离集中营,他们带走了一些重要的文件和财物,同时强迫一些囚犯进行死亡行军,许多囚犯在行军途中死于饥饿、寒冷和纳粹的枪下。1 月 27 日,苏联红军终于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红军战士进入集中营时,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堆积如山的尸体、骨瘦如柴的幸存者、充满罪恶的毒气室和焚尸场。这是纳粹暴行的铁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3. 解放后的余波 奥斯维辛的解放并不意味着苦难的立即结束。幸存者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创伤,许多人在战后很长时间都无法恢复正常的生活。国际社会开始对纳粹的罪行进行清算,纽伦堡审判等一系列审判相继举行,纳粹战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然而,纳粹的罪行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却永远无法抹去,奥斯维辛成为了一个警示,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防止类似的暴行再次发生。 历史的反思与教训 1. 人性的黑暗与脆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纳粹分子在种族主义和极端意识形态的驱使下,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们不仅残忍地屠杀了数百万无辜的犹太人,还对其他群体进行了迫害。同时,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在极端环境下,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成为了暴行的参与者或旁观者。例如,一些党卫队士兵原本可能是普通的德国人,但在纳粹的宣传和体制下,他们逐渐丧失了人性,参与到了屠杀行动中。 2. 社会环境与意识形态的影响 纳粹的崛起和暴行并非偶然,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德国在一战后的困境、经济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为纳粹的上台提供了土壤。纳粹通过宣传极端的民族主义、反犹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成功地控制了德国民众的思想,使他们对纳粹的暴行视而不见甚至积极参与。这警示我们,要警惕极端思想的传播,保持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人类原罪引发的惨剧。

              感叹于本书以不同立场下的讨论,其并没有遵循成王败寇的思想一味置身道德高地抨击恶行累累的纳粹主义。而是着重以不同的视角探讨人类的原罪,正如书中所阐述的论据:人类在极端的情境下会无下限的改变。这是一场人类原罪引发的惨剧,值得每一代人反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环境塑恶魔

                正好读这本书的时候新冠阳性,在家经历了发烧、头痛头晕、咳嗽、刀片嗓、全身痛、嗅觉味觉衰退、吃不下饭浑身无力的所有症状。代入到奥斯维辛的环境里去,假装自己是一个快要活不下去的人,依然发现一种是有希望的肉体痛苦,而奥斯维辛的那种,是已经感受不到肉体痛苦没有希望的精神折磨,为了活着而活着。而这样都还是奥斯维辛最幸运的人了,因为 70% 的犹太人,拉到奥斯维辛,就直接送进了毒气室。是谁制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治理官霍斯、党卫军头目希姆莱,还是希特勒?都是但又不完全是。是他们的意志强迫杀戮产生,但维持百万人在奥斯维辛丧命的,是纳粹极权体制的环境,是每一个在奥斯维辛的德国人都屏蔽良心和人性不抗命的决定,是反犹主义根深植入,是国家利益绑架,是不开化的社会中对人种优劣的标准。这些是环境,环境最后塑造了无数个恶魔。本书也谈及了每一个把犹太人驱逐出境送到奥斯维辛的各欧洲国家的普通人民,他们占了犹太人的房子,没收了犹太人的财产,从邻居朋友变成敌人只需要一道指令。所以如何塑造更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人性的善,抑制人性的恶,用法治达成规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从内心深处需要这个世界有公道存在,需要无辜的人最终得到补偿,有罪的人最终受到惩罚。但奥斯维辛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这样的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人类的耻辱!极端的丑恶!!!对本书列出的近代大屠杀没有提及 “南京大屠杀” 深感遗憾。人性,一言难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坠落没有底线”

                      人性的黑暗与复杂,人的生存 “环境” 能够如何对人性发生长期的难以发觉的塑造和改变的作用 “人类的坠落没有底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了解奥斯维辛,就是了解人类在邪恶之路上可以走多远,以及在被 “意义” 淹没的生活里,那些无意义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处境(situation)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是一本读完什么话都不想说的书,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可能对于人性,还远远不够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不管是奥斯维辛还是南京大屠杀,大多数刽子手都逃过了罪行的审判。而那些少数获罪者,并不认为自己是因为实施了反人类的暴行而死,而是输掉了战争,作为失败者和替罪者而死。- 整个欧洲的仇视与冷漠将犹太人推入深渊,纳粹德国的工业化流水线屠杀加速了这一过程。- 人的品德并不全部由受教育程度所决定,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人都可能变成渴血的野兽,因为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 现代社会对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的反思仍然远远不够,应当永远警惕民族主义和纳粹主义抬头。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