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想推荐给所有女生的书

    这本书真的真的太好了,想推荐给所有女生,以及或许有想了解女生的男生。书都是一篇一篇的小短文,读起来不累。作者说,这本书的主题就是 “我从小到大的一些感受”。内容很零散,没办法串联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真的就是写一个女生从小到大的一些感受而已。写女生的自我厌弃、写月经、写跟家人父母、写爱情、写工作也写生活。不知道是不是 “锚定效应”,我竟然跟作者有差不多一样的人生。是一个女生,有一个弟弟,妈妈非常努力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自己又好像 “太争气”。所以,几乎每一篇都有共鸣。感觉有一个人,把我的经历和脑子里清楚却说不出来的话都写出来了,甚至怀疑是在看自己的日记。读的时候常常拍大腿感慨这里的描写又妙又真实,也掉过几次眼泪。总而言之,是我心里第一好的书。希望能有更多人喜欢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引人入胜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晓乐老师的专访

        社会观察家 - 吴晓乐 晓乐老师一开唛就一直说自己 "紧张"。甚至想象如果这场讲座能有 4、5 个人就还蛮开心的。作家也有这么不自信的时候。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允许自己 "不自信"。当我们对自己有很多允许的时候,我们的心也会打开,状态也会变更好。问题 1: 为什么你不开社交媒体,不用 Facebook、微博?吴晓乐说我很享受的是大家找不到我的那个过程。听完整个对话,晓乐爸爸也有一段时间躲起来,居然有和爸爸相似的过程。这和我们主流的做法,希望 "被看到" 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当时的念头是,居然有这样一个 "生物",永远躲着大家,居然也能活得那么好,拥有很多很多爱。第二个允许,允许自己 "不被看到" 如果我们真的不想。晓乐老师讲到写作的时候,把自己关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自己的世界里。但是一个人太久了会有我在哪里啊?这个感觉。所以也会出来连唛。创作的时候,心是打开的。敞开心胸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吸收到一些负面的情绪。比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的争议很大。人性的本能就是想要主导一件事情的诠释。晓乐老师的选择就是躲起来,不解释。"其实我觉得自己也有人际交往的障碍,我就是蛮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没有太多" 被看到 "的需要。" 问题 2: 你喜欢运动吗?晓乐老师反问:我在书里给大家的感觉是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吗?突然就是感觉老师很可爱,她很在乎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觉。透过我的书,你看到的我是什么样子?然后老师讲了台湾小孩被体育折磨,在烈日下跑操场,提起运动会很痛苦。晓乐老师坦言自己喜欢长跑,因为配件很简单,旧衣服、旧鞋子就可以,很容易开始。跑步、游泳,可以很慢地进行。缓速的时候,很多东西会浮出来。跑步的时候,也许脑子里会冒出一个想法,我和这个人相处真的愉快吗?还是有一点点勉强?不需要马上回答。搁着,10 分钟、20 分钟。自己和自己对话,我们把选择权交回给自己,可以回答或者不回答。奔跑的时候,大脑也可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其实我也是蛮享受一个人的感觉。每天早上散步的时候是我想法最多的时候,自己和自己对话。有时候一个想法下来了,我就拿个袋子,收一下。(其实是记录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收纳想法的爽感呢?" 问题 3: 怎么成为一个作家?先说真实的答案:好意外,老师居然说启发她最多的是言情小说,那是她接触哈利波特之前,内心最驰骋的地方。爱情小说是最难写的,因为故事已经订好了就是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谈恋爱。能改变的只是故事系统的设定,比如和吸血鬼谈恋爱、时光穿越谈恋爱、和外星人谈恋爱等等。晓乐老师的爸爸妈妈在她小的时候都非常忙,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小孩。平时只要扫一下,没有干特别出格的事情就可以,这反而可以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真实的想法。这里我要给自己第三个允许,允许自己不过多的管孩子,扫一眼就够了。吴晓乐老师说小说的初恋是席娟。去邻居男孩家第一次看到席娟的时候才 8、9 岁。邻居男孩找来她妈妈的书给她看。男孩的妈妈知道就非常紧张,当天晚上逼那个男生来找晓乐。但是那个时候她刚看到一半,硬撑着不还。那本书的名字叫《抢来的新娘》。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又借了非常多本言情小说。看言情小说的好处是,大人不用逼你。她也通过看言情小说,多认了很多字。人与人之间的最亲密的感情天然就是有一种内驱力。我们不让孩子看言情小说,怕的是什么呢?我们不是也都曾经偷偷看过吗?请我们在这里许下自己的第四个允许,允许孩子看言情小说。"我也看了蛮多言情小说,曾经很内疚自己花那么多时间去看没有用的书。听到老师说的话坦然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言情小说也塑造了我的一部分,坦然接受这个部分的我吧。很多人说我文笔很好,也许就是受益于言情小说。" 官方的答案就是张曼娟老师。高中的暑假学校列清单让大家去读书,学姐推荐她去看张曼娟。于是她就借了《海水正蓝》,也是一部爱情小说。问题 4 晓乐妈妈给予她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晓乐妈妈是一个不太会去评断别人的人。每次她跟妈妈说些什么,妈妈总问她:为什么呢?别人家长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评价:你想太多了,你为什么会这样?总是想矫正孩子的观点,但是晓乐妈妈给她的礼物就是,总是问她:为什么呢?"读完这段我的感受是,我们每一个妈妈,是不是都能少一些责怪,多问一些:为什么呢?最简单的话,也可以成就一个人。" 问题 5:如何培养自己的洞察力?老师教了一个作家看世界的方法:打开相簿,照片显示了你看社会的那一部分。那些东西是你真的想看的,对你有吸引力的。有的朋友拍猫、有的拍狗。"我的相簿一部分是上课的截屏、一部分是大自然、一部分是孩子。那么多上课的截屏也是惊到我了。" 利用自己对自己厌倦的时候,比如我拍照到 10 次怎么还是这样子,我的手法怎么还没变?OK 那我换一个角度,这个就是成长的开始。罗老师说过:让自己比别人先厌倦。厌倦的情绪会带来转折和成长,也是我们培养洞察力的关键时刻。问题 6: 面对华人社会重男轻女,女性如何受到较小的影响?我们华人世界有一句话叫:"终于媳妇熬成婆",在漫长的岁月里,媳妇什么都不能做,只有等待,等待时间老去,等待自己成为婆婆有了媳妇,才可以去填补自己心理的空洞。晓乐老师小时候就有蛮强的意识:在自己身上能改变就够了。媳妇熬成婆,是自己的卷子自己想不写了,留给后来人来写。晓乐老师提醒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卷子交给别人来写。当然,我们也不要给别人出题目(设立挑战),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挑战。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考卷(挑战),自己写自己的考卷是最好的。这里是我们的第五个允许: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题目(挑战)和答案(解决方案)。不要总想事事给他们安排到位。问题 7: 爸爸妈妈对你的作品有什么感觉?爸爸妈妈会偷看晓乐老师的作品,默默把它看完。爸爸说你写的很好,很传神。这也是爸爸表达的极限了,他是一个被男性的壳过多束缚的人。妈妈就是很纠结,总想要改变书里的情节。因为妈妈觉得你写的不是事实。爸爸妈妈可以从作品里面看到晓乐老师的样子,也可以更加连接。问题 8: 书里写的爸爸的壳是什么?男生的情绪会受到社会的压抑。小女孩可以尽情的哭,小男孩哭我们会担忧,会告诉他不要再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社会对男性的想象,有一个壳,像功成名就,用更多的金钱和资本保护他的家庭。爸爸生意失败以后躲到一个世界里,拒绝跟外界沟通。因为他很难跟太太说,我失败了。也很难跟女儿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问题 9: 鼓励男生看女性文学吗?当然啊,因为他们是你的妈妈、太太、姐姐妹妹、女儿,就是你身边一半的人都是女性。有读者不喜欢晓乐的文字,有了女儿之后,却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觉得她写的很好了。问题 10: 可以生气吗?该气就去气,这件事是被允许的。情绪就像一条河流,人会被自己的情绪吞没,载浮载沉。偶尔吐一口气,就像游泳一样,自由呼吸。但生气的时候,最好有一个自己的小窝。不然气完还得回房间,和父母一墙之隔,还是太过尴尬。第六个允许:允许自己和孩子生气,反正年轻,该气就气吧!问题 11: 如何更好的打开自己,释放自己的女性能量?乍看拥有自己的身体,其实不是完全拥有她。有些人摸不到自己的脚底,只能摸到小腿。我们做瑜伽,每一次都伸展一点点。很多女生要面面具到,我要顾及谁谁谁。。。谁都要顾的话,唯独顾不到自己。第七个允许:允许自己不要那么面面具到,多顾一下自己。问题 12: 会不会感觉自己会孤独终老?晓乐老师说:未来社会孤独终老不是贬义词。晓乐老师的外婆晚年的选择就是自己一个人住。外婆 75 岁的时候觉得太累了,不想再照顾家里的人了,于是扛住家里人的坚决反对,毅然决然决定自己一个人搬出去住。搬出去以后晓乐老师才心酸的发现:她原来是一个喜欢看古装爱情剧的人。她原来喜欢皇帝、格格,可是和家人一起住的时候,她连电视台的选择都不能自主。一个人的时候,反而更加释放 "为人" 的天性。一个人终老,未必孤独。晓乐老师的采访整个过程 1 个半小时,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会因为晓乐老师对自己的允许对自己和家人多一些允许。多给一些允许,可以对抗社会强加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壳。突破 "壳",我们才能自由的生长。以下我总结了 7 个允许。第一个允许,允许自己 "不自信";第二个允许,允许自己 "不被看到";第三个允许,允许自己的小孩在 8-9 岁的时候看言情小说;第四个允许,允许自己不管太多孩子的事情,余光扫一眼就好。管孩子的时候,我们家长都要问自己两句话,我们真的更懂吗?我们真的比孩子还更懂自己吗?第五个允许: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题目(挑战)和答案(解决方案)。不要总想事事给他们安排到位。第六个允许:允许自己和孩子生气,反正年轻,该气就气吧。第七个允许:允许自己不要那么面面具到,多顾一下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妈妈在成为妈妈前是什么样子?

          作者的文字真是厉害,看完是沉重是释然是惋惜是还好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 现在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看到身边的妈妈们纷纷改了自己的微信名,** 妈,头像还是孩子的,也许是想跟着孩子再走一遍人生吧… 那为什么女人会想借由孩子来重走一遍自己的人生?而男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永远说自己内心住着一个男孩?也许因为女孩子一路走来真的太难了…“小时候考得好明明会被大人摸头的,长大后却反而成了被怪罪的理由 —— 你不该那样突出。” 感谢作者写下了这些文字。“过往的漫长岁月,身为女子的偶尔烦心与苦闷,被认定为小家子气的讨论,大家不必放在心上。我们该重新检讨这种谬想了。” 一起努力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无意中读到吴晓乐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于是在电子书中翻出她的《上流儿童》、《我偏偏不喜欢》。喜欢她的观察,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对 “母亲” 这个身份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的成长

              人的性别无从选择,父母也无法选择,但是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要珍惜读书成长的机会,因为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做自己喜爱的人,感谢这位优秀的女作家,述说了女性的环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识的存在是用以认识自己而非否认来历如果不能善待理解身边的人知道再多道理学习再多知识有什么用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借我一些敢于表达的勇气

                  男女平等,作为一个口号,喊了很多很多年了。但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呢?不是一样的对待就叫做平等,也不是过度强调平权这个话题。反而应该是在很多场景里,顾及到两性之间的差异吧。尊重这个词常常在说,但还是有很多思维固化之下的指指点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的人生感悟,从小到大的生活体验。人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那样,为什么女性一旦有了妻子,母亲,姐姐这些身份之后就要失去自我,为什么女性要月经羞耻,为什么女性要为男性的失败自责。人一定先是自己,不管是多种身份,都要给自己留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好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好好爱自己。值得推荐给所有女孩子,你们值得爱也值得被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无法预测前路,但可以练习步伐,什么时候都不要因为某人而弄丢自己,做好自己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必读 list 真是太会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这本书我在播客里逐章读了一遍,逢人就安利,很喜欢,我对女性作家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好像只有女性与女性之间才会特别理解对方,当然这个偏见被《绝叫》给纠正了《革命之路》深入刻画阖门之后的婚姻。为了百年好合,人如何训练自己麻木,然后,更胜于蓝地,对自己的麻木麻木。电影最割心的一幕,并不是爱波与法兰克互相以尖刻的言语攻击对方,而是在经受一连串的辜负与冷漠后,爱波仍有那颗心,笑着给法兰克做早餐。这是婚姻的日常,非常不日常,此即惊悚之处。没有感觉,我常暗自模拟,这到底是多深邃的感觉。我们太习惯憧憬 “我们” 了,好像人跟人放在一起,如同把幼猫、雏鹦团在一块,浮想的画面多是一片美德。实则不然,世事多为福祸相倚,没有白吃的午餐。“我们” 让 “我” 得到了归属感,如绳缚,要你安全,也要你手脚不好使。有时,“我们” 成就了 “我”;有时,“我们” 也即将辜负 “我”。婚姻,是无数个 “我们” 的排列组合习题。夫跟夫的家族的我们,妻跟妻的家族的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我们。世人只见到联袂出席之花好月圆,却无暇思及,也许有人在出发前偷偷吞了一小颗抗焦虑的药丸,才有办法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压抑住干呕与夺门而出的欲望,尽责微笑;只看见节庆时的大合照,却不曾精心想过,一方有缺,才能成全一方团圆。人有悲欢离合,婚姻是人力资源的重新分配。恋人们宣布要结婚时,“恭喜你们修成正果”,世人如此祝贺,结婚必然是好的,而不结婚必然是坏的。我们不过问两个人结婚时是否经受了怎样的深度思考,却严厉地拷问着不结婚的人们,为什么不?为什么眼光这般高?为什么要那么爱自己?为什么不死命嵌进世俗的框架?因为怕真的没了命啊。这种摘下正果的压力,让人变得口是心非。非得多年后一纸离婚证书,才能让他们坦承:早在交往的某一年,有些情绪已消逝了。不想结婚的人们,应值得一次鼓励,他们对自己诚实,诚实地说,目前并无把握负担谁的逆境、贫穷、疾病与哀愁。在天灾满布的现世中,他们调节着人祸的比例。而分离的恋人们,也该享有一次修成正果的掌声。他们也修成了正果。这颗正果,拥有自己的形状与香气。这种经验,不少人都有过:告别一段恋情的数年后,又想起那晚难堪的道别、牵手时的心不在焉、接吻时的貌合神离及床上的虚伪,心底涌现出一股近似浩劫重生的幸运感。当一对恋人,说好了要分开,停止伤害,停止勒索,停止眷恋对彼此的眷恋。收回曾经慷慨交让的特权,把调好的时差又撕开,决定过起不同的季节。何尝不是,正果之一种。正确的结果从来不只结在新娘的那束捧花上,正果也喜欢落在,察觉自己没办法再爱的恋人的门前。那种正果熟成时,少了目击证人,种种的发生是静哑的,没有夹道拉响彩炮的亲众,没有华服,没有酒汁从堆栈的香槟杯如地毯铺泻而下。甚至,发生时你并不知晓已经发生,难过的人,只解得出这是 “我” 的悲剧,非得晚到数年之后,方后知后觉,这原来是 “我们” 的大喜。好险在我的生命中,曾经让错的人错过。负负得正,正果有时需经沉淀,任时光发酵,尝的时候有些酸浊,却对身体很好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本来就是以打动人为主的第一人称,还非要用一些炫技的写法,用词太刻意,遮遮掩掩,每一行字都透出一种没办法真诚面对自己感情的气息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眼眶湿了又湿

                              清醒,温柔,克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像一颗冬天的柿子

                                被某一个读者安利来看的。或许是台湾作家都有自带一层文字中的水雾感,有点湿漉漉的温情,有点绵丝丝的细腻,有点薄荷般的清甜。中间描写家人的片段令我动容,倒不是写母亲的,而是写父亲的那段。我也曾多么深切地希望回到在父亲的副驾驶座上欢笑兜风的时光啊,可以命运将意气风发的父亲捶打成一个蜗居于家惟惟怯懦的颓然中年男人。还好,他在厨房中依旧创造出一片美味天地。谢谢爸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到了更久之后,才彻底地厘清,母亲送给我一样很大的礼物:若某天你受情势所逼,而没有足够勇敢,你依旧值得一份谅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偏偏不喜欢

                                    作者从小到大,一个慢慢强大和自省的过程,文笔细腻,太适合女性阅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后的这几页太感动

                                      我也是一个母亲,也曾怨对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和解是在我 30 多岁,为人母之后才开始的。另外作为一个女生的经验,尤其为人母以后的经验,也想与人分享,因为深感其中的不适与不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阅读

                                        上个月 18 号读完了这本书,一直没有写书评,好书是值得回味的,确实,我读完之后,在和女性朋友的交谈间还是能想起书中的片段。虽然我读过的书不多,但是不影响我承认这是本好书,它让我有所收获和反省,一些女性都有的难以启齿的隐晦情感,作者都描写的很好,我感受到了我的动容,女性主义者要走的道路还很长,但是我觉得我看到了希望。最后,感谢 b 站小唯的推荐让我看到这本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