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是郭建龙老师的 “中央帝国密码” 系列图书三本中的一本,另外两本的主题分别是 “财政” 和 “哲学”。在这一套从书中,郭老师用数年时间的一手调研,从不同的视角,完整重现了中国自秦至清的历史,并试图揭示历史发展背后的逻辑。郭老师自己走过黄巢的起义路线,到过古燕国的战场遗址,亲手捧起过战场上残留的战士碎骨和牙齿;仅仅这一份态度,就令我肃然起敬。也许这不是一套内容 100% 严谨的图书,也许其中会有少量瑕疵以及郭老师的个人观点,瑕不掩瑜,这套图书是有其独有价值的。🍀 帝国的地点中国自秦开始,起源于关中平原地区,平原四周都是山脉,出入关中的四座要塞成为咽喉,易守难攻。于是,得关中者得天下,从秦至汉,莫不如是。以秦为例的扩张,扎根关中后,先占四川,而后向中原扩张,领土呈拼图式的发展。至汉、元、清,每一个王朝都通过战争将一块一块版图并入中国,才形成了一个大中华。战争的目的是统一和扩张,而国家版图的扩张,不是蚕食而是拼图。我原以为的国家扩张的步步为营其实是错的,历史上真正的领土扩张,出于地利这一天然密码,是跃迁式的发展。🦋 断翅的蝴蝶说起军事谋略,无论怎样也不能忽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半人半神的夸张描写,让孔明的角色近乎完美。读三国,最伤感的一段是关羽大意失荆州;作者郭建龙老师在本书里告诉我们,这一事件过后,刘备失去的是结义兄弟,诸葛亮失去了北伐的胜机。郭老师认为,荆州作为当时的全国交通枢纽,是长江通往中原的高速公路,蜀国如果想要打败魏国,必须用荆州和汉中形成掎角之势,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失荆州让诸葛亮的计划泡汤,虽有不放弃的六出祁山,但断翅的蝴蝶无法飞翔。历史上可能少了一代刘姓的王朝,却留下了一部传世的《出师表》。😭 不对称战争公元 1860 年,也是咸丰十年,在北京之东,发生了一场血战。精通兵法的僧格林沁率领三万骑兵和二万余步兵,用完美的阵型为从海上来犯我领土的一万英法联军布下了天罗地网。但是,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在手持现代武器的对手面前,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始终无法落到敌人的身上,他们只是会移动的人形枪靶。经过这一战,大清的这一支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灭亡。武器的级别差异,让战术战法都成了乌有;对称的,才是战争,不对称的,只是屠杀。🌈 熟悉的路线公元 1258 年,宋朝;忽必烈的两路大军从北方出发,翻过岷山在川西大地驰骋,过大渡河、金沙江,进入云南。如果不是因为蒙古大汉蒙哥意外死于钓鱼城下,宋元的更迭可能要提前 20 年。时隔约 700 年,一群中国军人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几乎走了和忽必烈相同的路线,只是方向相反,这一次,这支正义的部队,度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以上几个片段只是全书的沧海一粟,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以山川河流地理为界,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延续了近 2000 年,直至终结于外族入侵的武器不对称战争。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未来的战争如果在海外发生,制空权与制海权依然是最重要因素。可战争一旦回到本土,或者到了占领土地与建立政权的阶段,决定性的,仍然是那千年不变的山川地理。” 对于喜好历史和军事的朋友们,本书值得一读。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能提升历史大局观的书,推荐两利器

      这本书看的时间比较长,并不是难懂,反而是因为写的文字极其流畅,非常吸引人,经常会让人看的时候拍案叫绝。


      这本书从蒙古当时进攻南宋作为引子,写蒙古进攻南宋,有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反而从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迂回到了云南,攻下了大理,再南北夹击南宋。看到这的时候,我整个人打了一个激灵。以前的历史书,强调的往往是南宋羸弱,蒙古大军铁蹄之处毫不费力。但是看到这种细节,如果不费力,用得着这么千里大迂回么?并且这里面的战术想象力,哪是我们用一句 “当时的蒙古人野蛮” 能代替的?那为什么文明的南宋将领,没有人会有这样的战术想象力呢?
      这本书把历史和地理和军事史做到了一个无缝的连接和跨界,从秦朝的称霸一直说到清军的入关,以前我们看历史书,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往往呈现的是某个将军多厉害,例如刘邦打败项羽,是因为会收买人心。但是这本书把地理演变的因素融入其中,非常有趣。
      看似是一本历史书,在我看来,非常能锻炼人的空间想象力,想象地理地貌,想象两军对垒时的情况,想象在那个节点上,主帅是怎么决策的。也能锻炼人的大局观,之前我们习惯从中原的视角去看历史问题,而这本书,还有之前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 50 讲,其实都是从一个大的历史观框架里去看问题,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看本书的时候,推荐两个利器,一个是 Google Earth,直接看带地形的 3D 地图,例如搜一下潼关,你顿时就能明白这个地方对当时的长安重要性了。这个如果不方便,可以用一张带地形的地图册代替。第二个是 “全历史” APP,里面有很多朝代时的疆域图,也很方便可以了解到更多背景信息。

        6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土地

        当我们说 “中国” 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或许人人的含义都不尽相同。这本书说的是这个叫做 “中国” 的国家是怎么从大陆深处的一小片土地上开始延展、铺陈、撕裂、重组最终融为一体的。对历史地理的爬梳非常深入,可惜的就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全书没有一张地图或者图示,这让本书的魅力大打折扣。推荐配着全历史 App 一起看,会有意思的多。或者可以自己勾一张线稿地图,然后根据书中的叙述来勾出古代中国军事行动的每个重要时刻。

          4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专题解读中国历史

          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值得一读。作者从财政经济,人文思想和地理环境三个方面梳理中国历史,探讨中国文明的演变过程。三部曲可读性强,让两千年历史一幕幕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名字是军事密码讲的是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影响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从萧何抢地图,到林彪背地图,军事将领对地理环境的重视是明显的。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从胡焕庸线可以看出,也影响了帝国的布局。不足之处,作者还是受到传统汉字史观的影响,把元,清的建立认为是外族入侵。没有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密码是融合并不断扩大的过程。每一次都是在外来文明的冲击下,不断重生和复兴。连绵不绝,到现在依然继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有历史大局观的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学的倾情力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把中国的山川地理都囊括进去,充分考虑了陆地山川阻隔给中国几千年来军事活动带来的影响,全面梳理了自秦到清朝的军事活动,读完后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大大加深。秦汉三国,魏晋南北,隋唐演义,五代十国,宋分南北,元扩疆土,明清集权。我想起了描述欧洲大陆最西端罗卡角的一句话: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全书以陆权时代结束,海洋时代开端为终点,读来感慨万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决胜千里与大河山川

                本文节选话题领读《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10 结语部分。
                十几天的领读,由于能力和视野所限,在这本书上只能去靠下苦功夫才能慢慢读懂起来,全书阅读时间接近 57 小时,笔记近 280 条,前后寻找地图和图片 1300 多张,勉强算是慢慢理出线索,也非常高兴的看到有很多小伙伴因为这次刷书领读爱上了这本书,纵焚膏继晷,早生华发,能以书会友,叙谈古今,虽远不能称得上太史公所云之 “稽其成败兴坏纪”,然徜徉舆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而后能因寄所托,放浪于知识城邦,快然自足,喜洋洋者矣!


                怎么概括本书宏旨,我还是要回复到 Day0 那天所说,引用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先生代表作《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饿地中海世界》中的一段话:
                “第一部分论述一种几乎静止的历史 —— 人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这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反复和不断重新开始的周期性历史…… 在这种静止的历史之上,显现出一种有别于它的、节奏缓慢的历史。人们或许乐意称之为社会史,亦即群体和集团史。…… 这种深海暗流怎样掀动了地中海的生活这是我的本书第二部分需要加以思考的…… 最后是第三部分,即传统历史的部分,换言之,它不是人类规模的历史,而是个人规模的历史。……. 这是表面的骚动,是潮汐在其强有力的运动中激起的波涛,是一种短促迅速和动荡的历史。…… 这是所有历史中最动人心弦、最富有人情味儿、也是最危险的历史。…… 它们…… 对历史的深层知识蜻蜓点水。……”
                如果你一直以来跟随我们领读一起刷了郭老师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重读上面的这段文字,一定会有你自己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的最后,郭老师指出:
                “为了写作本书,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国内游走,访问历史上的战略要地。我认为,只有通过亲自观察,才能了解一个地方为什么会成为战场,它的地理逻辑在哪里。”
                所以我更希望的是,我跟诸位读者一样,能够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升腾起一个愿景,那是一个用大脑和双脚去丈量的远方!
                读书,是一件太过稀松平常的事,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随生活流淌。生活者即读者,读者即生活者。感谢诸位的支持和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央帝国的崩溃往往伴随着战争。在群雄逐鹿中原的进程中,军事的底层逻辑开始发挥作用。进入战略层面的决定性因素是地利和人和。地利指的是了解全国的山川关隘,以便选择攻守之地。可以说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古代,那千年不变的山川地理至关重要,可谓决战的胜负手。所谓人和是指一套有效的组织制度,以最大化地激发出战斗力。以秦统一战争来看,秦据肴函之固,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之后,进可攻退可守,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这是占据了地利之便。商鞅变法建立了耕战制度,使得秦军战力爆发且持久,这是人和之功。后来者刘邦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是重复了类似的逻辑。随着东部平原、长江流域等地的经济发展,地图不断展开之后,战略要地增多,战略也变得复杂。但是军事底层逻辑依然建立在山川地理之上。就我而言,阅读体验是非常好的,有熟悉有意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许多没有用的小知识。比如说,在上中学时,我就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历史课本上画的行军路线弯弯绕绕的,干嘛不走直线呢?一边读《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的时候,一边对照着卫星地图,对中国的地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直观的认识,然后就懂了。说白了很简单,因为山就在那,翻不过去呀。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缺知识么?缺的是看待知识的眼光

                    这本书的颗粒度密度非常之大,对于历史的解读的框架也是非常的足。我时常考虑同样是历史同样是框架内皇帝们对问题的解读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区别?郭师说的是战争,其背后对地理解读的才是本身的精髓,战略地位,先有的不太容易变的才能把能变的规划好,才能有重新洗牌重来的机会。位置错了错的就不只是一套行政系统,是开局定输赢的事情。开了天眼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梳理了三千年军事战争的好书

                      长这么大也算看了不少战争的书,但要不就是讲具体哪一次战斗、战役的,要不就是从一个王朝的兴衰来讲群雄叱咤,里面更多体现着一位天才将领的运筹帷幄,或者是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只有郭建龙先生这部书,并不厚实,但从华夏神州山川地理的角度串起了煌煌三千年金戈铁马的往事。真的是看东西既需要粒度,很多时候更需要高度,感觉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种以上帝视角俯瞰神州大地的清爽感,以前在有些战役描述中出现的疑惑现在也基本消除了,因为从根本上理解了这么多王朝更替、对阵杀伐中存在着的那些基本规律。阅读本书,确实最好搭配比较细致的、甚至是能跟具体年代相吻合的中国历史地图,有时候想,要是有心人们做个有声书,而且能用最新的 GIS 配以多媒体展示,那就更完美了,阅读体验一定是超爽超爽的。阅读一段一段过往的战例之时,也想跟作者一样,亲临一番那千百年之后的战场,感受,体验,有时候就是很奇妙,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向往和平,拒绝争斗,但是仿佛基因和血液中又有着激昂与冲动,往日的金戈铁马有以一种说不出的诱惑在激励着人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隔一段时间,总会有野心家冒出来,希望通过战争来满足他的私欲。战争和税,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两种事物。和平时期,决定人类社会演化的最根本力量是经济和财政;到了混乱时期,决定演化的则是战争。如果要想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课题。我们谴责战争的残酷,却必须了解战争不会远去,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以免受人宰割。本书追寻了从秦统一到清末这两千年的战争逻辑,以中国地理要素为中心,逐渐展开,叙述了各个朝代的大战略。在秦朝统一时,中国的地理还局限在关中地区、洛阳盆地、华北、淮河、两湖地区、四川这几个单元。到了清代,已经扩张到了新疆、西藏、云南、蒙古,随着地图的打开,以及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的军事战略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但变化中又有着持久的要素,因为中国的地理是不变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有地图,5星减半⭐

                          本书的大视野和坚持实地考察的态度,自然是需要极高的评价,也有几个隐忧好奇:①是否存在以果推因的推理问题,毕竟历史无法真正复盘重演;②地理无疑是战争,特别是古代以劫掠,镇压,唯利是图为核心的残酷战争获胜与否的重要因素,但他会是决定性因素吗?③古代战争中受难最为深重的普通老百姓在本书中隐形了,是为最大遗憾;④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区别,希望郭老师继续以大视野理念深度发掘,现在的观点明显不过瘾,也有很大的可争议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中国历史的好书

                            历史就是发动战争的血泪史,每个朝代领导者的野心,用将士的生命换来广大疆土,但随着治理成本增加,中央王权衰弱,又会遇到战争而丢到地方,直到灭亡。无论有什麽高大尚的理由,主动发动战争的人就是历史的罪人,百姓只想过好日子,领导却偏要在史册留名不惜叫他人牺牲奉献,这是非常恶心的爱国主义,爱国是一件事,爱党跟爱领袖那可是另一回事,天大地大父母最大,命没了,领土再大,与你何干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形散而神不散,扎实细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体描述了各个朝代战争的细节,最重要的就是战略,对个人而言,也很重要,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场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清晰,易懂。军事失败是果,财政崩溃是因,而政治又决定了财政是否健康,三位一体。财政又关乎经济,金融,民生...... 可以顺着脉络走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获得战争胜利的也许并不是道德更高尚的那一方

                                    郭建龙老师真的是一个大宝藏啊。我突然理解了罗胖当年说的那句话,每一本书,每一个作者,就好比是一个前哨、一个探马,帮你去探索那些你自己无法涉足的领域。他们辛辛苦苦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积累的学问、见识,浓缩成一本本书,你只需要轻轻地阅读一遍,顺便思考一下,这些学问、见识就可以进入你的闹钟了。我没有翻阅古籍的能力,也没有亲临古战场的经济基础,但是没关系,我只要认认真真阅读郭建龙老师的这本书就可以了。不单单是在地里趋势上可以了解地形对战役的影响,更可以跟随着他的文笔,他的叙述,瞬间穿越回到中华文明的任意古战场,去了解获胜的一方为啥会获胜,而失败的一方又为何会失败。下面说两个增加我认知的例子。我们在谈楚汉争霸时,总喜欢用项羽单纯,刘邦龌龊无底线的想法去看待那段历史。但那大多是楚汉演绎的角度诠释的。在郭建龙老师的另一本书里《帝国的财政密码》里也没有提这一段战争中钱粮的作用,起始阶段就是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所以,这一本《帝国的战争密码》上来就着重解释了这一阶段决定战争的两个因素。首先就是项羽的思想,还停留在周朝分封的框架下。他是像打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所以这本身就是观念的倒退。其次,分封时,因为对自己的武力值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战无不胜,所以只挑选粮仓多的地,想要过富足的生活。可是,他选择的那个地方,根本无险可守,完全就是四战之地。而分给刘邦的地方,好像是边缘山区,却是高海拔地段。易守难攻,且恰恰是当年秦始皇扫六合的出发地。在唐朝建国以前,中国的战争都是从西往东打的,地势顺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形成南北对战的方式,长江以南的地方还没有成为鱼米之乡,主要的粮食产区还是怀北平原这一块,所以帝国之间,政权之间都是东西向的战争。而进入到两宋时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往南打的局面了。无论是辽、今、蒙、元,还是后来的明军北伐、清军入关都是南北向的对战了。而另一个颠覆认知的就是对诸葛亮得隆中对的解读。以前读历史的时候,特别不理解,论地盘,曹魏的地盘是蜀汉好东吴两国加一起的地盘,怎么就是打不下来呢?而且,那时候特别讨厌孙权,要不是他派遣吕蒙和陆逊打败了关羽,夺回了荆州,破坏了两国的联盟,司马懿最终也未必就能统一全国,怎么那么弱智呢?其实这都是受演义的影响,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无论是蜀汉还是东吴,荆州这个地方都是必得之地。蜀汉想要北进伐魏,如果不从荆州走,就得从其他几条小路绕行,无论是出兵,还是供给都非常困难,这个从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艰难就能看到。而东吴想要不被蜀汉与曹魏挤到两广与福建这些地方,同样要占据荆州才可以。否则他想偏安一隅也是做不到的。我们总听一句划江而治,好像长江本身有多少天险可以守护似的,实际上,从南北朝时的战局就可以看出来,长江以南几乎无限可守,真正想要南北对峙,其实是需要在长江和秦岭淮河中间的地方设立防卫才能实现的。否则几千里长的长江,总能找到渡河的地方。看看国民党守军当时号称长江防线固若金汤,可也就是一天的功夫,百万雄师就过大江了。郭建龙先生的这套书,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认知了中国历史上的兴亡与战争。打仗不是单兵对战,你手底下就算有五虎上将也没有用,如果领兵者不是个帅才,不懂得朝局、经济、地势、用兵,单兵战力再强没有任何卵用的。第三本《帝国的哲学密码》我还没有读,不知道具体讲了些什么。但是就前两本来说,已经足矣改变我对传统历史的认知了。我个人觉得,从收货上讲,这两本书比全套的《哈佛中国史》含金量还高呢。推荐大家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在下一版中能看到地图还有郭老师旅行古战场拍摄得照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各朝历史轮廓交替演变的指引之地理篇

                                        作者采用个很好的视角来概括各朝历史交替的演变过程,让读者可以结合以往学习的各朝代的文献如政治结构,经济兴衰,军事组织外加个地理环境的运用,能更好更清晰理解各朝代的演化过程。追寻现中国版图的轮廓成形,提供了法理上依据及过程。可以很好回答 “现中国从那里来” 的问题。是本通俗易懂的历史教本,对地理或历史爱好者来说,是份十分值得阅读的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历史小说的注解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是郭建龙 “中央帝国密码三部曲” 的最后一本,带你从地理格局、军事秩序的角度重新认识古代中国。这本书适合结合《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一起读,小说里那些绕的人晕头转向的古代山川地理和城池位置能在这本书里面找到精准的回答。地理不是影响战争的决定要素,但它是讨论战争问题的基础,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正是 “地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都城,有一个明显的变迁路线。它以宋代为分水岭,宋代以前,从西向东横向扩张,宋代以后是纵向扩张。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有两个特征:注重对陆地地形的把握、注重战略而轻视武器。近代西方的到来,从海上发起进攻,并利用坚船利炮快速取胜,颠覆了古代中国的军事传统。本书对于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军事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比如为什么长期统一全国的只能是北方?为什说项羽必然失败?为什么隋朝修建大运河、唐朝设置节度使在当时是正确选择?为什么在古代中国的军事战争中,” 地利” 比 “天时” 和 “人和” 更重要?影响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三项核心要素是什么?古代中国军事活动 “两个维度的扩张” 是什么?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军事战略到清朝必然无法进一步发展?本书紧扣 "地理" 这个最核心的军事密码,并从 "战略要地、经济资源、文化差异" 三项影响古代中国军事战略的核心要素,进行更清晰地论述。回头来看,地理不见得是战争的决定要素,却是讨论战争逻辑的基础。拿着地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战略是怎么铺展开的。秦汉时期的战略家在统一战争中很少考虑南方,因为当时的南方太微不足道了。到三国时期,长江就成了战略重点之一,人们开始向南探索。唐代之后,对于东部的地理探索已经完成,东部的财富远超西部。关中地区虽然还很重要,却再也不是战略地理中心了。近代西方人到来之前,中国的战争战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陆地地形的把握,只要掌握了中国的山川地理,就可以依据地理条件来进行防御或者进攻;第二注重战略,不注重武器。千百年来,中国战争武器的进步比较有限,很难有一方在武器方面突然占据绝对优势。但西方人的到来,打碎了这两个战略。他们从海上发起进攻,并利用坚船利炮快速取胜,对于中国而言都是颠覆性的,海权时代到来了。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