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8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次去上海在雨中路过了武康大楼,从一个游客的视角来看以为已经是一个文物景点。看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个楼里面还有着私人住宅,而且邻里关系维持着上个世纪的和谐和互助。所以这本口述历史的意义就是超越了网红拍照本身,让你对这种所谓历史建筑活化和保育有了更多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意思的记录

      这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尝试,是基于老百姓的视角还原一段生活,重建一个话题。我是城市规划师,同济城市规划专业毕业,也在法国获得同专业的硕士博士,恰好又住在武康大楼附近,可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本书的立意在国外很常见,在国内确属创新,读来感觉程式化的感觉很明显,很多内容作者自我和读者感觉不一致,作者刻意强调过程的严谨,目的的纯粹,以至于很多内容是标准脸谱,有些乏味。个人意见是这类内容不妨让叙事者畅所欲言,要强调故事性和矛盾性,要像小说般的推理。难道这里就没有邻里矛盾,难道这里在动乱时期就没有破坏,如今这样的人流就没有干扰居民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去和政府投诉的?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我生活在周边都有耳闻,书中却只字未提,也许留给读者去脑补吧。不过瑕不掩瑜,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记录,多一些这样的付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情怀

        如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不如昔

          布尔乔亚们常常会抱有今不如昔的幻想。作者查了当年大楼的男同胞非清华即南开或交通。帝国财富的汇集地。浪漫不是留给普通人的。布尔乔亚不成很容易下滑至波西米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