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集《生活的囚徒》中译本的封面,画中央挂钩上的黄色雨衣,挂在黑色外套上的望远镜,从敞开的大门望出去的石径斜坡,高处一根已被吹斜的桅杆;画面左侧,从怀斯室内画必有的窗户望出去,海水在躁动,天空在变幻,仔细看去,只有窗棂上的两只海星小摆件兀自无言而调皮地窥视、见证着大自然的无常与人类的哀乐。在《生活的囚徒》首篇,也是令人印象至深的《三位一体》中,看似背运的年轻夫妇,被暗地调包的旅行,被雇佣的亲情,愤怒的错愕,回避的屈服,轻蔑的嗤笑,残忍的玩弄…… 书页背后一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人物的咽喉。这对男女的余生也许一直就要假装沐浴在威尼斯煦暖的阳光里,尽管内心已是瑞士的凛冬。贪婪即失去,作家在如实描绘一个荒诞的调包记时,给予读者一阵阵毛骨悚然的回味。这本初版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书由十二个小故事组成,在细读十二个故事之后,一个延续的主题渐渐浮现出来,那就是生活的困境。故事的主角多是如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每个人都自愿或不自知地陷入命运和欲望结成的网,退一步意味着失去,进一步又伴随着代价。每个生命都在取舍间进退维谷。《特雷莫尔的蜜月》揭露了一对新婚夫妇心照不宣的 “共谋” 关系,《丈夫的归来》讲述了一个身在几十英里外却永远无法归来的丈夫,《凯瑟琳的地》记录了一桩生存与年华的交易……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囚徒。在这些故事里,我们多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与故事写作的八十年代相比,如今的时代已经日新月异,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人生似乎有了无限可能,但我们营造的困境似乎也更加复杂难解。困兽犹斗,或许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也是特雷弗笔下的静水流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间的悲喜每天都在上演读《三位一体》感悟生活的微妙平衡与焦虑排解生活的剧场上演着我们的角色,也上演着我们自己。阅读爱尔兰作家特雷弗的短篇小说《三位一体》,治愈了我的焦虑。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却因机缘巧合读到了这篇小说。尽管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所处境况差异巨大,但我依然感受到人类的悲喜总有交集之处。《三位一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对中年夫妇,自结婚后便一直创业、打工,却始终一事无成。后来,他们来到一家老人开的店里打工。这家店一楼是商铺,二楼是住所,他们在此长久安顿下来,并称呼老人为 “叔叔”。他们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叔叔的起居。叔叔对他们不好不坏,还时常因年老体衰而莫名失落,对他们说些刻薄的话。但对这对夫妇而言,这里是他们多年漂泊生活中最适宜的安身之所。同时,由于照顾老人多年,大家都心照不宣:他们给老人养老送终,老人则将店铺和房产留给他们。他们想着,等老人百年之后,就能过上舒心安稳的日子。因此,尽管他们常因老人的刻薄言语而困扰、抑郁,但为了未来,也只能默默承受。日子就这样平静地流逝着,然而一件事打破了这份平静 —— 老人安排这对中年人去旅行。他自己已无力出行,那他是良心发现、发了慈悲心吗?生活中真的会有这样的惊喜吗? 不会有惊喜,有的或许只是惊吓,更多时候是无奈。他们满心欢喜地参加旅行,却发现这并非如当初所了解的那样,是一场愉悦放松的旅程。他们被安排进了一个全是老人的旅行团,而且旅行目的地对他们而言乏味至极。起初,他们以为是旅行社出了差错,不断申诉希望解决问题。然而,旅行团里的一位老人看穿了背后的缘由 —— 是那位叔叔安排他们参加这个旅行团,目的是让他们依旧无法摆脱自己。更让他们感到刺激与隐忧的是,旅行团里有些老人虽年事已高,却食欲良好、身体健康。这让他们觉得,理想中的美好生活离自己愈发遥远。他们还得佯装享受这场所谓的美好旅程,给老人寄明信片,编造并通报旅游信息。这是一个难以道明却又能让人能会心一笑的故事,宛如一个带着苦涩的玩笑,一场大家心照不宣的剧目。尽管心有不甘,众人还是得一同演下去,因为事情的本质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微妙的平衡呢?我们常常牢骚满腹,却又像拉磨的驴一样,在生活的轨道上步履不停。因为我们时常都在扮演着自己心不甘、情不愿的角色。 但事情的真相是,这其实就是真实的我们。若能不自我欺骗,勇敢认清真相,我们便能少些自寻的烦恼、焦虑和抑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困兽犹斗的我们都是生活的囚徒因为听了《生活的囚徒》的解读,所以对威廉・特雷弗的小说产生了十足的兴趣,于是用两天时间刷完了他的短篇小说集《生活的囚徒》。这本小说集中共有十二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书写的是小人物的困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每一个普通人,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或多或少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比如在《凯瑟琳的地》中女孩凯瑟琳为了家庭的责任,她在父亲的要求下来到雇主家工作,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忍受女雇主的挑剔和男雇主的性骚扰,只为了能为家里能买地,为了改善生活,她为了生活下去不得不接受尊严的被践踏,体现了家庭责任对她个人的束缚和牺牲。又比如《与奥利弗的一杯咖啡》中,一个自私的父亲(女儿一出生,他便与妻子协议离婚了)在意大利巧遇多年未见的女儿,误以为女儿是专程来看他的,自我安慰着女儿对他的关心,而实际上女儿对他毫无感情,甚至在母亲死后两年都没有想到要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错位和人性的可悲。再如《德利马赫伦疑案》中一对痛失爱女的夫妇,为了报社许诺的三千英镑,面对报社记者的纠缠允许他们侵入自己的生活,将女儿的惨剧公之于众,且默认他们将女儿塑造为一名杀人凶手。一家人甚至是整个教区都在真相与伤痛之间挣扎。他们的生活被这场悲剧和外界的干扰彻底打乱,其中,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充满了痛苦和无奈。最让人回味悠长的小说当属《三位一体》,一对经济拮据的夫妇(他们长在孤儿院)为了继承一位富有的老人的遗产,选择寄人篱下,忍受着老人的尖酸刻薄和百般刁难,在金钱的诱惑下,他们逐渐失去了自由和尊严,被安排了一场错位的旅行,旅行途中不仅感受不到快乐,反而一直在担心老人的嘲讽,小说甚至暗示这次旅行其实本身就是老人的一次恶作剧行为。在《三位一体》小说末尾,作者一针见血地揭示三人关系实质 “在黑暗中,他们也没说:他们对他遗产的贪恋恰如他对他们顺从的贪恋,正是这种贪恋造就了日益牢固的三位一体。”“他的钱,以及钱所代表的自由,是他们生活中的星辰,正如他的残忍是他余生最后的快乐。” 读来可谓振聋发聩。最具戏剧张力的小说是《第三者》,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去会见妻子的情人,嘴上说着庆幸有人愿意接收自己无法忍受的妻子,却在见面过程中鬼使神差地破坏了妻子的这段关系,告诉对方妻子根本无法生育,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纠结。在《第三者》中,作者对丈夫心理进行了深刻剖析 “他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为什么无法让莱德尔曼把她带走。” 从这句话可以我们读出了丈夫矛盾又复杂的心理,他一方面声称庆幸有人愿意接收自己无法忍受的妻子,但另一方面又鬼使神差地破坏了妻子的这段关系,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与纠结,也揭示出他对妻子既想摆脱又难以割舍,或者还有其他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据说威廉・特雷弗很喜欢侦探小说,与侦探小说中全是命案不同,作者关注的逻辑推理是人性,是人的选择。普通人生活中的人生选择是如何促成的?这是作者最关心的问题。而他给出的答案包括 “欲望,对金钱的欲望”,“责任,对家庭的责任感与羁绊”,“情感,对过往情愫的留恋”,“观念与原则” 及 “现实考量”。即使在 AI 盛行的当代,对人性的探索依旧是文学的母题之一,威廉・特雷弗以 88 岁的年龄辞世,还出版了长篇小说《费丽西娅的旅行》演绎人性纠葛、《露西・高特的故事》交织命运与历史、《爱情与夏天》讲述禁忌之恋,短篇小说集《山区光棍》展现山区生活、《雨后》描绘生活与人性、《格来利斯的遗产》聚焦小人物悲戚人生 ,他被誉为爱尔兰的 “契科夫”,他以高超的小说叙述技巧,让我们领略了 “世间每一座冰山下都是一团火焰,每一个温柔的眼神中都能射出一发子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威廉・特雷弗热衷书写普通人的故事,他曾说,“英雄人物不属于短篇小说”,因此在这本《生活的囚徒》中,他几乎写的都是那些被生活逼到角落的小人物。他用侦探一般的眼光和笔法,打量这些人物的生活,揭露他们生活的秘密,也揭露他们秘密底下汹涌的欲望和情感。在威廉・特雷弗的小说中,生活显然是残酷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儿没有太多希望,就是如此,这就是真相”。但他的人物总是会挣扎着用谎言也好、执念也好,以一种近乎决绝的心态,在这个世界活下去。小说的毛骨悚然,其实不在于这些人物是多么的自私和残忍,而在于他们的情感和欲望其实是有其正当性的,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有过的欲望和情感,他们自愿加入这一段扭曲关系,并且共同维护起这段扭曲关系,让它变得越来越牢不可破,以至于最后将自己彻底困在里面,成为这本书书名所说的:生活的囚徒。一边是命运和生活的无常和无意义,一边是想方设法构建起来的安稳、价值与意义,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在这两者之间游走。特雷弗的绝望在于他几乎笃定命运是无常和无意义的,他的没那么绝望则在于他不想就此放弃那些安稳、价值与意义,而且你看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不管是道恩娜和基思,还是博兰,还是薇拉与西德尼,他们对后者的信念似乎要强于前者,尽管有些时候他们的这种信念其实来源于自我欺骗、执念,甚至某种自我扭曲,但总归他们没有完全堕入无常和无意义,他们还有一份生活。他们或许是生活的囚徒,但他们没有向生活投降。当然,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会认同特雷弗小说中那些充满阴暗面和道德缺陷的人物,也不会认同特雷弗这样一种堪称残酷的人生观。但小说的价值可能就在于此,它始终在提醒我们,人性之深邃,它绝非非黑即白的简单分野,而是包裹着无数幽微褶皱的混沌之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