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能不能作为镜子?——我读《大明王朝1566》
看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之前我先看了它的同名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中国电视剧的巅峰之作。看这部电视剧的原因则是当年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后,有个老领导说可以找找这部电视剧看看,让立体地感觉那段历史。这部电视剧,2007 年的时候是在芒果台被当作开年大戏,高调播出。本来是寄予厚望的,没料反响扑街。收视率不足 0.5%,仅为当时芒果台平均收视率的四分之一。差一点就刷新了台内年度收视新低,资本方赔得血本无归。播出十几天后就下架,改播韩剧。观众反馈也不佳。不少人都批评不好看、没逻辑、没吸引力。期望而去,失望而归。直到 2017 年,优酷网重新播出。口碑翻身,好评连连。豆瓣分数高达 9.7,至今稳坐国产剧头把交椅。我也是那一年在优酷看的。最近是从书单狗看到还有这本书的存在,作者就是电视剧的编剧刘和平。跟电视剧感觉一样的是,书中的人物典型化的个体,从皇帝、王爷、宦官、官宦、庶民无不有着鲜明的个性。不光是主角,就连配角海母、芸娘他们,也是令人过目难忘。由于电视剧已经让我脑里有了脸孔,所以我就对比着把书里的细节加进去,越看越觉得那些角色还可以更丰富,由于电视剧的拍摄手法可能有所限制。而另一个经验比电视剧体感还好的是,对于文字印象更深刻了。原来电视剧他们一句话讲过,你听了,你可能就跟着剧情走了。看书的时候,你会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在大脑消化一下,有时候就有更触动的感觉。而在这本书、在这部电视剧和《万历十五年》,我能够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讲 “公” 和 “私”。我们先从结局说起,海瑞被三法司会审后交由嘉靖定罪,嘉靖照常大笔一挥,写下了 “好雨” 和 “明月” 两个字让下面的人去猜。张居正、徐阶等人根据海上生明月、好雨知时节等诗句猜出嘉靖一要宣李时珍,二要赦免海瑞。题出的高明,拆解也精彩,他们都是当时最聪明的人,只是这聪明却又用错了地方。他们全部人都顾着个人的利益,成立自己的帮派。而国家大局、百姓安危似乎都不同重要。一心为公的恐怕全书只有一个海瑞,他是大明的良心。他本来也是党争中裕王安插的一枚棋子,却能时时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惜一次次抗击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他可以无视改农为桑的政策千方百计阻止兼并土地,这时的他还有裕王党作背后的支撑,而到最后他上书骂嘉靖的时候,却已经孤立无援了。当年的战友为了要保住自己的利益也要跟他划清界限,纷纷谴责他为什么不按套路出牌。然而值得感叹的是,这样的人假如不是当初依附到党争的一方是无法站到权力中心的。虽然故事的结局貌似光明,海瑞即将引领一阵改革狂潮。但从后来历史可知改革是失败的。那什么是 “公”?什么是 “私” 呢?黄仁宇先生和刘和平先生都认为 —— 公与私是人的一体两面。大明朝上下表面强调人人为公,实则人人为私,当时最聪明人汇聚到一起,也不过是为自己的为私找到最聪明的为公的幌子,并没有人真的为公负责。而独独海瑞一心为公,却忽略私也是人的本性,彻底压制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在历史再往后翻,就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忙着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类似打哑谜等方面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在努力抢夺那点所剩不多的农耕文明的小蛋糕的时候,西方的商业文明逐渐崛起了。他们从不强调公与私,公私之间也没有那么大的矛盾,人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国家反而也同时昂扬向上。人人尊重虚无缥缈阳奉阴违的仁义道德,还是人人尊重私人利益,不管人们如何选择,商业文明还是席卷全球,不由得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这是历史吗?这是历史。这是现实吗?这也是现实。历史押着韵来,我们可以熟视无睹,保持原状;也可以以史为镜,扬长避短。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1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就喜欢倪大红那张奸诈的面瘫脸这本书我是先看的电视剧 (二刷),然后才看的小说。剧集改编极其忠实,剧情、台词几乎一模一样。电视画面、人物腔调因为已经印在脑中了,再回来看小说,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作者不愧是王牌编剧,台词极其顺畅,几乎感觉不到有什么拗口的地方。小说中人物塑造鲜活,大到嘉靖、海瑞,小至芸娘、田友禄,忠如胡忠宪,伪似赵贞吉,一个个都有血有肉,如在眼前。真的要挑点毛病出来出的话,我想只能是找严世蕃来顶包了 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我总觉得小说中对严世蕃似塑造得过了,太毛躁了些,与史书上身为严嵩集团的智囊,无论是定位还是形象,应该有很大的落差吧。回头有时间,再去三刷电视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长必读经典第一遍:看了个寂寞,古代宫廷故事第二遍:自己在里面活不过一集。还是把电视剧看完了。第三遍:无意中在 b 站上看到这部剧的解说,瞬间豁然开朗,很多看不懂的人际关系、事件之间如何关联运作、如何不被套路、怎么在浑水里面不被淹死等内容在生活和工作完全有映射。人类社会的科技一直在进步,但是人与人如何相处、社会的运作规律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第四:读了一些西方管理学、战略相关的书,怎么带团队、怎么做管理、怎么构建商业模式、怎么做战略规划。西方思维像西医,对症下药,什么病就对什么药。然后回过头来看这本书,就是西药吃完喝中药,中药的理解和吸收比西药容易些。看了这本书,能将很多西方的管理和商业思维很快消化掉,中西结合,能力提升了很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明王朝1566,不仅仅是历史1、嘉靖:政不由己出,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去争。做对了,便认可;做错了,责任永远是下面的。万稳万当,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2、吕芳:做官要三思,三思就是 “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 “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 “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 “思变”!3、杨金水:真正的贵人换了衣服是不愿意让人家一眼看出的。仔细看才知道一天换了四次衣服,这才是贵人。4、沈一石: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5、海瑞 & 谭纶:像谭大人刚才所言,历来参劾严党者都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就算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孟子云‘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这样的道理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敢向皇上进言?谭大人适才说我偏激,这就是我的偏激。6、齐大柱 & 胡宗宪:齐大柱抬起了头:“当初要不是部堂大人放了我们,后来要不是海知县救了我们,我们已经死了几回了。能为朝廷出点力,当然是应该的。” 胡宗宪:“听到了吗?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7、胡宗宪 & 高翰文:胡宗宪望着他慢慢摇了摇头,接着说道:“对朝廷对百姓的话我自然要说。但现在我只想对你说几句话。逆耳刺心,你都不会在意吧?” 高翰文:“请部堂赐教。” 胡宗宪:“第一,你不应该出来当官。你的才情只宜诗文风雅,你的为人却一生也当不好官。第二,既然中了科举就应该在翰林院储才撰书,不应该妄论国策。圣人的书,都是给人看的,拿来办事,百无一用。”8、严嵩 & 徐阶:《诗经》云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按理说,人生在世,难报之恩就是父母之恩。可有几个做儿子的作如是想?十个儿子有九个都想着父母对他好是应该的,于是恩养也就成了当然。少湖,你我都是儿孙满堂的人,你应该也有感受,父子之亲只有父对子亲,几曾见子对父亲?9、胡宗宪 & 赵贞吉:胡宗宪:“那浙江呢?就让它乱下去?” 赵贞吉有些急了:“事情已经洞若观火。浙江不死人,这件事便完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逝者如斯,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你和我都挡不住。”10、裕王 & 嘉靖:启奏父皇,我大明朝哪些是真正的贤臣?请父皇教诲。嘉靖:“没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看清楚了,贤时便用,不贤便黜。二零二二年 13/52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照应下的管理启示读完《大明王朝 1566》,深感其不仅是一部历史佳作,更蕴含着深刻的管理智慧。书中围绕嘉靖末年的朝堂纷争,展现了权力博弈、人性挣扎与王朝兴衰,这些故事对现代企业管理极具借鉴意义。嘉靖帝通过平衡严党与清流势力维持统治,但过度制衡导致内耗严重。在企业管理中,适度竞争能激发团队活力,但管理者若刻意制造对立,放任部门为私利争斗,就会分散资源、降低效率。正确做法是明确共同目标,引导良性竞争,让各部门成为互补的协作体。严嵩父子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最终身败名裂,警示企业管理者权力需受到监督与约束。若管理层权力失控,任人唯亲、以权谋私,企业的公平环境将被破坏,员工积极性受挫。建立透明的监督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权力健康运行。海瑞坚守原则,即便身处腐败环境也不随波逐流。企业需要这样坚守价值观的员工,管理者应塑造积极的企业文化,树立榜样,让员工在面对利益诱惑时,依然坚守职业道德和企业底线。“改稻为桑” 政策因脱离实际、执行扭曲而失败。这提醒企业在制定战略和政策时,要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关注基层反馈,确保方案切实可行。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督,防止政策走样。《大明王朝 1566》以史为鉴,让我们看到权力、人性与制度对组织的重要影响。企业管理者需从中汲取教训,合理平衡权力、培育人才、完善制度,才能带领企业稳健发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超好看!我嫌电视剧太费时间,所以这一周多断断续续把这本书读完啦!好希望想看的电视剧电影都有原著🥹🥹🥹这本书让我对很多人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是海瑞,第二是胡汝贞,第三是王用汲,第四是嘉靖,第五是高拱。七八年前读过万历十五年,那时候对这些人并没有一个细致的感受,最多是嘉靖 万历都不是啥好皇帝,海瑞只是皇上的吉祥物等等。我不知道真实的历史是否和书中描写的一样,仅根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无论海瑞是不是皇权的吉祥物,他对于治下的百姓来讲,就是保护神。而在一个乌烟瘴气的权力机构下,只有遇到这样的官,老百姓才有活路。古往今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懂得这一点不难,但真的为了政治清明而去做的官有几个?王用汲是让我很惊艳很佩服的人。读这本书前我完全没有印象有这么一个人,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只会让人们记住最璀璨的那个,还有很多像王用汲这样的金子流到了沙子下面,但正是他们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清明。君臣父子,当家事国事混为一谈时,慢慢浑浊也是必然的。纵观各个稳定的朝代,七八十年大概是鼎盛,一百年多一点大概是中兴,再往后日渐腐朽。民不聊生后又有新的朝代,周而复始。屠龙者不会想到几代之后皆成恶龙,所谓中兴不过是王朝的短暂的改变,然后便如落日余晖。制度的越发繁杂,官僚机构的庞大和冗余,当权者不知民生,都是王朝中后期无法逆转王朝衰落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当权者要了解民生。说了一堆有的没的,权当一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了 29 个小时,有些意犹未尽,很少看电视剧小说,这本确实和明朝那些事儿一样越读越有劲的感觉,白天看晚上加点看😄,本书在讲述着大明王朝媳妇和公婆儿子们的故事。 不知道怎么评价公婆即皇帝这个角色,标准能力:对人性和每个人的能力了解神准和有效运用,善于利用盘上的每个旗子,进退自如和平衡,说到江山事业他却十几年不上朝,修宫殿,财政东墙补西墙,临了临了也做了 2 件好事。他有阴暗的一面有温情的一面,可能是身在帝王家很多也是耳濡目染,迫不得已? 回到职场或者我们现在的时代本身,想想何尝不是如此,内耗严重,总是左右既要又要呢。 本书分 3 类媳妇,少数派直官海瑞,太子爷一派未来储君,严阁老贪官一派。本书三分之二在讲推倒严党,无非是倭寇已经清理完了,他也背不了更多的锅了。古人都说天时地利人和,处置一个人的时候也是,需要有故事理由和时机。 本书后部分主要讲海瑞给皇帝直言关监狱后的种种处境变化。古往今来,都讲究名利,皇帝更加注重名声,为了种种还是暂时放了海瑞… 朝代更迭,很多都是自然演变,可以铭记历史,但是用过了几百年的心思去评价好坏确实没有必要,毕竟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和是个完美的人。我想这就是读历史书的好处,既能和历史书的人物经历了一遍,又能结合现在自己的生活获得新的思考。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