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留德十年》。“在那种极其困难的环境中,人生乐趣仍然是有的。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 季羡林人到了老年,往往喜爱回忆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能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 “往日的可爱的时光”,实有会于我心。往日的时光,回忆起来,确实感到美妙可爱。“当时只道是寻常”,然而一经回忆,却往往觉得美妙无比,回味无穷。我现在就经常陷入往事的回忆中。逝去的生命不能复归,也用不着复归。但是,回忆这样的生命,意识到自己是这样活过来的,阳关大道、独木小桥,都走过来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一直到今天,自己还能活在世上,还能回忆往事,这难道还不能算是莫大的幸福吗?当时山东中学界抢夺饭碗的搏斗是异常激烈的。常常是一换校长,一大批教员也就被撤换。一个校长身边都有一个行政班子,教务长、总务长、训育主任、会计等等,一应俱全,好像是一个内阁。在外围还有一个教员队伍。这些人都是与校长共进退的。这时山东中学教育界有两大派系:北大派与师大派,两者钩心斗角,争夺地盘。宋校长是北大派的头领,与当时的教育厅长何思源是菏泽六中和北京大学的同学,私交颇深。有人说,如果宋校长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与何在国外也是同学,则他的地位会更上一层楼,不止是校长,而是教育厅的科长了。柏林是我这一次万里长途旅行的目的地,是我的留学热的最后归宿,是我旧生命的结束,是我新生命的开始。在我眼中,柏林是一个无比美妙的地方。经过长途劳顿,跋山涉水,我终于来到了。我心里的感觉是异常复杂的,既有兴奋,又有好奇;既有兴会淋漓,又有忐忑不安。从当时不算太发达的中国,一下子来到这里,置身于高耸的楼房之中,漫步于宽敞的长街之上,自己宛如大海中的一滴水。有时候近在眼前,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到。有时候又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有时候熠熠闪光,有时候又晦暗不明。这使得我时而兴会淋漓,时而又垂头丧气。一个平凡人的心情,就是如此。“挨饿” 这个词儿,人们说起来,比较轻松。但这些人都是没有真正挨过饿的。我是真正经过饥饿炼狱的人,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我非常佩服东西方的宗教家们,他们对人情世事真是了解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在他们的地狱里,饥饿是被列为最折磨人的项目之一。中国也是有地狱的,但却是舶来品,其来源是印度。谈到印度的地狱学,那真是博大精深,蔑以加矣。“死鬼” 在梵文中叫 Preta,意思是 “逝去的人”。到了中国译经和尚的笔下,就译成了 “饿鬼”,可见 “饥饿” 在他们心目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今天我真的亲身来到了瑞士。初入境时,我只能坐在火车上,凭窗观赏。我又一次大为吃惊,吃惊的是,我亲眼看到的瑞士自然风光,其美妙、其神奇、其变幻莫测、其引人遐思,远远超过了我以前看到的照片或者图画。远山如黛,山巅积雪如银,倒映湖中,又氤氲成一团紫气,再衬托上湖畔的浓碧,形成了一种神奇的仙境。我学了半辈子语言,说了半辈子话,读了半辈子中西名著,然而,到了今天,我学的语言,我说的话,我读的名著,哪一个也帮不了我。我要用嘴描绘眼前的美景,我说不出;我要用笔写出眼前的美景,我写不出。最后,万不得已,我只能乞灵于《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徒唤 “奈何” 了。特别是在离西贡市中心不太远的堤岸,居民几乎全是华人。在这里的大街上和市场上,来往行走的人是中国人,商店的主人是中国人,挂在外面的招牌写的是中国字,买东西的主顾当然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在这里开办了许多小型的工厂,其中碾米厂占大多数。还有一些别的工厂,比如砖瓦厂之类。吃的东西自然是中国风味。有极大的酒楼,也有摆在集市上的小摊,一律广东菜肴。广东腊肉、腊肠等等,挂满了架子。名贵的烤乳猪更是到处都有。从前有人说:食在广州。我看,改为 “食在西贡”,也符合实际情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二战时期的德国生活

      语言平实无华,娓娓道来。并时不时穿插各种典故或诗文,看似顺手拈来,实见作者学问之深厚。至今也看过、听过一些二战的历史,但本书从一个留学生、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反映了二战时期的一些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人对二战时期的德国、德国人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一般的十年

        和一个在德国留学的朋友聊起来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写到了二战期间,十年在德国的经历,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一个年轻的学子,身在世界大战的暴风中心,又目睹中西方在文化和科技发展上的巨大差异,应该会有很深刻和独特的感触。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期待的内容。虽然文字上有一些流水账,但是我看到了我期待的。看到了真实的德国人,其实和当今的德国人一样,平实质朴。也看到了战争对于平常人生活的绝大威慑。他出国和回国的漫长经历,在今天看来也有独特的味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留德十年

          疫情期间 20220917—0919 居公司隔离,同事胡乐民推荐 1 德国印象砍树 街道 === 秩序饮食简单二战全过程少惊慌 2. 作者梵文纪实日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部视角及个体视角

            这位民国时期的语言学大师为我们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的内部视角,难能可贵。我偏爱这种身及此地,心同此理的书,它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我们的偏见,不对一个历史事件,一个民族一概而论。我们提起二战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历史阶段,而对于生活在当时的普通人而言,可能战争打响的那一天与平常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同。在新冠疫情笼罩的这一年,生活中其实仍然有许多值得享受让人珍视的时间和事件。我们常常会说德国人怎么样,实际上把具体的人和民族特质文化遗产分隔开来,更容易与当事人链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终于在 1935 年 8 月 1 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 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留德十年

                季老先生的文字平直、朴素,一如老先生的为人。一口气读完,了解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及世界不为人知的真实境况,尤其是二战期间德国普通老百姓日常。跟着老先生身临其境十年生活,随着局势的变化沉浮,为他承受的苦难而担心、取得的成绩而喜悦。时光飘零,老先生和他的异国教授们、往日记忆已随风飘逝,正如先生感慨的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一样,唯有文字得以留存,见证着曾经的岁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身处战争之中,身心煎熬数十载,如今虽无战争,却又身处疫情的裹挟之中,如今的青年学子少了如季先生一般的志向,愿世界和平及充满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描写的细腻真情实感

                    一部描写海外所见所感的小说 语言朴实 但是却读起来感同身受,10 年 对于一个的一生是多么重要的时光 我也在思考我在中国的十年 很可能后面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会在外国度过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留学日记

                      怀念季老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