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四个维度
【人物故事】四位卡拉马佐夫兄弟,都是从 "被心灵的饥渴折磨不止" 开始,"缓缓行在幽暗的荒原",但却最终走向了不同的觉醒的道路。故事结尾,那个甚至不曾觉醒的私生子自杀,其他三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迷途和觉醒。"六翼的天使" 对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耳目比从前聪慧。相比周围那些 "罪恶的舌头","空谈和狡狯" 的人,他们对自我的心灵探索和与他人的关系反省是更加充分且仍然没有止境的。耳目口舌心的重生是路途艰辛且充满痛苦的,灵魂与 “自我作斗争”,必然经历难以承受的极致煎熬。但只有完成这些彻底的更新和蜕变,上帝的意志才能附在其上,人才能见识真理,作为向人传讲上帝真道的人,用 "真理把人心烧亮"。特别是在阿辽沙身上,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正在试图 “创造一个可以作为新一代人正面榜样的基督教道德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信条是:个人与道德之进步可以导致社会进步(实际上可以达到理想社会)。在小说完结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我对基督的信仰并不是如同一个孩子那样,我对神的赞美穿越了最为严酷的怀疑的考验。这何曾不是他对个体蜕变的终极想象?【意识形态】另外,我们需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意识形态小说家,“能够想象将思想变成行动,直至最后的结果。” 于是在读人物故事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留心时代的声音,具体指的是角色们身处的、受其影响的意识形态、政治或社会理论。我们可以观察这些人的行为和个性背后,受何种具体思想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比如父亲背后的虚无主义。【作品背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时(19 世纪 70 年代末),激进派否定西方的 “进步” 观念是社会演化的唯一途径。激进派 “接受了植根于东正教信仰中的俄国农民生活的道德 — 社会价值,但仍然拒绝接受作为那些价值来源的信仰本身,而是继续坚持他们的无神论。” 激进派的思维,在伊万身上集中显现。他的质问在于:被认为博爱的上帝如何可能创造了一个存在恶的世界?” 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他诠释了他认为的激进派当时的思想:否定的不是上帝,而是上帝造物的意义。当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激进派的支持者,他同时充分呈现以佐西马神父的布道为代表的一种理想,即以基督的名义实现普世和解。【作品的复杂性】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当人物内心充分展示时,我们会惊诧于从内容到形式的复杂性。他们绝非仅仅是某种社会类型,而是与超越时代的,更广阔的文化历史力量和道德灵魂的冲突相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对《卡拉马佐夫兄弟》进行诠释和辩护时就曾指出,“伊万・费尧多罗维奇很深刻,他不同于任何一个当代的无神论者,那些当代的无神论者们在其对神的背离中表露出的无非是微不足道的狭隘和能力低下罢了。”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灵的检讨和审视卡拉马佐夫兄弟带给人的震撼,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可以说,人生都可以分为读卡拉马佐夫之前和读卡拉马佐夫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的洞察,透彻而犀利,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丝丝入扣,通过对话清晰的表达出人物的逻辑,情感和性格,不管是宗教大法官还是德米特里的庭审,无不充斥着思辨和矛盾,也充斥着作者对于几个关键问题的追问,“上帝真的存在吗”,“俄罗斯精神需要在时代的车轮下勇往直前吗”,虽然作者在开篇就表明故事的主人公是阿辽沙,但是对于德米特里和伊万的刻画笔墨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他们三个都是本书的主角。德米特里是冲动,矛盾,放纵;伊万是理性,孤僻,公平;阿辽沙是善良,敏锐,博爱。但是三兄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纯真和纯粹的心灵。虽然德米特里和伊万的这种特质被隐匿于其他特征之下,但在关键时候,阿辽沙总能以他的爱唤醒两个哥哥,他是让整个故事完整的一根线,把人性的不同面串联起来。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过程是对于自我心灵的检讨和审视,发人深思。只要爱不幻灭,人生就是有希望的,这也是阿辽沙在结尾处,为我们全人类埋下的种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2024.1.17我觉得自己还是没能够读透这本书,关键的原因很可能在于陀爷在这本书里面塑造出来的人物几乎都是和 “精神病态” 有关系的。我实在是不能够完全共情这些故事里面的人物角色。除了这本书以外,我就只看过陀爷的《罪与罚》,但是上本《罪与罚》我的确很喜欢,而且我很为故事里面的男主人公的各种心理描写痴迷。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更多都是关于精神病态的描写,大段大段厚重的对话,读起来还真觉得有点喘不过来气。这本书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后半部分,对于米尔弑父的法律论述,这真的勾连起来了 “到底什么是法律事实”,我觉得陀爷对于这个问题做出了很好的答复。这本书是没有完结的状态,主要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作的过程中去世了,也不知道后面是怎么处理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开头是我的写作之中最难的部分,因为总想把切入点放的很好,却导致了长久的纠结,可能也是为了想要写好《卡拉马佐夫兄弟》的读后感,所以导致在最后这几章时看的很慢,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那种不停读下去的欲望(虽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不想看论文哈哈哈)。这是我印象里第一次认真的读完一本体量如此之大的长篇小说,小时候的我不爱读书,甚至读书的念头都没有进入过我的脑子。但是,当现在真正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时候,才发现,无论是教科书、专业书、以及小说名著,都能让我多多少少从中有感。这本书不是什么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多的是详细的笔触,描写生活在小镇里面的每一个相关的人物。在打开这本书之前,对于长篇小说的想象可能是情节非常丰富,故事所描述的时间跨度很大,所以才需要那么大体量的文字来描写。但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是没有的,它将每个人刻画的那么细腻,从不同人的角度来描述故事的发展,同时又融入了几个与主线故事非常和谐的支线故事…… 在阅读了长达 1626 分钟之后,最深刻的感受是 “原来文字是可以让人流泪的。” 除了对于卡拉马佐夫兄弟和与之关系密切的人物之外,小说里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角色就是 “孩子”,在这部俄国小说里面,孩子们是圣洁美好的存在,不希望他们受到污染,希望他们保持自己的天性。就像阿辽沙在文章结尾说:“孩子们,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不要惧怕生活!在你做了一点好事、正直的事的时候,生活是多么美好啊!” 是啊,这些孩子们的现在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但是这些孩子们长大以后就是那些成年人了。如果他 / 她们在成年后的某一刻能想起自己孩童时的单纯美好,哪怕能有哪一个决定能由孩童时的自己来做出,他 / 她们都将感到幸福。除了对于人物、情节的描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在里面有人们在法律、心理、宗教等很多方面的不同看法,用大量的辩论、对话表现出来。在那个时代下,人们的思想开始摆动,可以皈依宗教,可以投入革命,甚至可以自立一套世界观信仰自己。作为心理学人,其中有一个情节最使我警醒和感动,阿辽沙简单而坚定,真诚、看清人心、真正的爱着一切人。在他分析伊留莎的父亲一定会收下那笔钱的时候,丽萨问道:“我们现在这么尽情地剖解他的心灵,有点居高临下似的…… 我们现在又这么肯定他一定会接受这笔钱,唔?“阿辽沙却说:“我到这里来的时候,自己已经想过这层。您想一想,这怎么会有轻视的意思呢,既然我们自己也是和他一样,大家全是和他一样。因为我们确实是一样的,并不更好些。就算好些,要是处在他的地位,也一定会一样的…… 我不知道您怎样,丽萨,我自己心里认为我在许多方面说来有着一个渺小的灵魂。而他的灵魂可并不渺小,相反地,却是十分优美的…… 不,丽萨,这里面没有一点对他轻视的意思!“这段对话对于作为心理学人的我来讲是极为警醒的。我们的学科研究的是人,我们分析解剖的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这门科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使我们在演绎推理归纳人的规律的时候,是极容易将人轻视、将人视为目标的。这虽然是现代心理科学在极力避免的,但是又有多少学者能真正做到呢。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是可能就像阿辽沙和孩子们在纪念伊留莎的石头旁做出的约定一样:” 即使以后我们忙于办重要的大事,有了显赫的地位,或者陷入了某种巨大的不幸,你们也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我们曾经在这里感到多么美好,我们大家同心协力,由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这种情感在我们爱那个可怜的小孩的时候,或许会使我们也能变成一个比目前实际的我们更好一些的人。” “无论我们怎样坏,只要一想到我们怎样殡葬伊留莎,在他一生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怎样爱他,我们怎样一块儿亲密地在这块石头旁边谈话,那么就是我们中间最残酷、最好嘲笑的人 —— 假使我们将来会成为这样的人的话,也总不敢在内心里对于他在此刻曾经是那么善良这一点暗自加以嘲笑!不但如此,也许正是这一个回忆,会阻止他做出最大的坏事,使他沉思一下,说道:‘是的,当时我是善良的,勇敢的,诚实的。’即使他要嘲笑自己,这也不要紧,人是时常取笑善良和美好的东西的,这只是因为轻浮浅薄,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诸位,他刚一嘲笑,心里就立刻会说:‘不,我这样嘲笑是很坏的,因为这是不能嘲笑的呀!’” 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这本书的概括 / 简介写的真的不好,甚至都怀疑写简介的人有没有真正读过这本书。因为简介里就对很多需要人们去思考的事情下了定论、同时将文章的聚焦点也固定了下来,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一样聚焦点和感受。还有一个小小的感受就是,感觉书里描述的俄国人的精神状态都十分的起伏,情绪波动也很大,这可能是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一点震撼,不过阿辽沙的真诚、坚定、幸福的感觉,真的让人很安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