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
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想要了解传播学的朋友;
- 从事传媒行业的朋友。
邹教授在这本书中,力图让我们看到传播和舆论的本质规律。从日常的人际关系,到互联网上的热搜事件,再到一国的大选。到底什么在吸引我们看过去?什么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和认同?这是邹教授在这本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
你可能会问,我们需要去读一本关于传播的书吗?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传播和舆论,都是和我们普通人离得有点远,电视台、报纸、记者、公关公司、政治家才和他们有关系。我们每天上班下班,打交道的就是同事同学亲人朋友,与传播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传播到处都在。套用一句台词,有人的地方,就有传播。
交朋友时,谈恋爱时,给领导汇报时,和客户谈生意时,只要我们在努力获得他人的争取和支持,其实都是在传播,也都脱不开传播的规律。
有大传播,有小传播,有大舆论,有小舆论,但是他们往往都遵循同样的原理。
《弱传播》的开篇讲了一个段子,我觉得特别好玩,邹教授给我们看《圣经》的第一段,创世纪里,上帝的第一个动作,是「说」。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我们可以说上帝很懂传播,或者宗教很懂传播。
那么传播到底遵循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读完这本《弱传播》之后,最大的感觉是,传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大不相同,甚至是处处相反的。
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弱者。
现实的世界,多多少少有点功利。郭德纲说,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强者身边总是围绕更多的人。
而到了舆论的世界,强者就成了弱者。
现实世界中的多数,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少数。
有一个段子,美国白宫的发言人在记者发布会上说,昨天,在伊拉克有一千人伤亡,还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
结果所有记者都问,那个骑自行车的叫什么名字?
现实世界中的小事,往往是舆论世界中的大事。
很多互联网上被大家关注的事件,往往都从一个很小的点引爆,《弱传播》里,邹教授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一地鸡毛最容易上天。」
回看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让人无奈甚至是愤怒的事件。
让人愤怒的五星级酒店,让人愤怒的国外时装品牌,让人愤怒的马拉松,让人愤怒的某位科学家,让人愤怒的某些艺人。最让人愤怒的是,他们统统不知道怎么样好好道歉。
那些「传统」的公关策略:无可奉告、浑水摸鱼、抵挡推诿、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些策略在新的时代,都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越来越透支的民众的信任。
他们真的都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什么有人会盲目追热点,有人却总能保持冷静?面对嘈杂的世界,如何做一个头脑清醒的明白人?
你肯定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在各种热点消息层出不穷的时候,总有人很容易就被卷入其中,转发、评论、站队、在网上和人吵架等等;但也有一些人,能表现得非常冷静,很少受到这些庞杂信息的干扰。即使参与评论,也总能保持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你想过没有,同样面对海量的信息,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就被卷入信息漩涡,有些人却能不受影响呢?
关键就是,有的人更懂信息传播的规律,能不被表象迷惑,保持清醒。
1. 为什么新闻中被骂的通常是强势一方?
答案:弱者优势。你注意过吗,在现实世界中的 “强者”,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在新闻中都容易变成被攻击的对象。这是因为,弱者总能激发人的同情心,也更容易让人带入他的角色。比如新闻中报道商家与顾客、年轻人与老年人发生冲突,我们天然就会站在较弱的顾客和老年人一方。
2. 为什么明知是 “标题党” 还有很多人点击?
答案:情感强势。当我们看到信息时,情绪会优于理智在大脑中启动。你肯定看过标题里有 “震惊”“立马删,速看” 之类词的文章。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这是 “标题党”,但还会点击,就是因为它刺激了我们的情绪。其实不仅是标题,很多消息都是在利用情感控制读者,所有带有强烈情感倾向的语句,你都要小心。
3. 为什么分量越轻的内容越受欢迎?
答案:轻者为重。你可能发现了,很多对现实生活意义重大的事情,比如重大时事,国计民生,往往不会形成持续的热度。但是明星绯闻,却长期霸占热搜。似乎越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家越喜欢关注、转发、讨论。这都是因为分量越轻的内容,人接收起来更没负担,所以也就更受欢迎。
4. 为什么 “逆主流” 的事情传播得更广?
答案:“小逆” 为王。很多时候,越主流的观点人们讨论的热情就越低,反倒是一些叛逆的事情,关注度更高。这是因为主流内容大多已经是共识,没有讨论的必要。相反,一些出格但不过分的事,更讨人喜欢。比如,摇滚乐手在演唱会上砸吉他,就会被粉丝认为是很酷的事,但如果违背了底线,比如吸毒,人们的态度就会变成愤怒和谴责。
5. 为什么给一个事件起名很重要?
答案:命名关键。一件事情发生了,谁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住对它的命名权,谁就能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件事的影响力。举个例子,你一定听说过 “青岛大虾事件”。当时宰客的餐馆叫善德,假设这件事被命名为 “善德大虾事件”,那人们只会针对这家餐馆。而用城市命名,就会让人觉得这件事的行为主体,是整个青岛市,所以这件事才会对青岛的旅游形象造成大的伤害。
6. 为什么有些消息能一直霸占头条?
答案:陀螺效应。敏感事件就像陀螺,当事人每次具体的回应,都是一根抽向它的鞭子。不管当事人说什么,都是给媒体提供了新线索,媒体就能把之前说过的话,当作事件背景再次报道,让这件事的波及面越来越广。比如,王宝强离婚事件,就是因为双方总是不停互掐,才会长时间占据头条。
7. 为什么宣传一个人比一群人的效果好?
答案:群像无力。我们常说 “人多力量大”,但在宣传过程中,塑造群体形象效果往往不理想,只有对焦到个体时,宣传才更打动人心。这是因为群像不容易记忆和传播,而个体命运和形象,能让人很容易产生共情。比如,“希望工程” 最著名的一张照片就是一名正在上课的大眼睛小姑娘,非常有感染力,远比拍一群孩子更能戳中大众的内心。
8. 你看,想要避免陷入信息漩涡,做个明白人其实并不难。关键就是一点:分辨出哪些是你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别人通过传播手段,强加给你的情绪。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传播、公关、舆论,必读书有一些书值得四个字 “配享太庙”,这本书就是这样的经典书。尤其是现在传播如此方便却竞争如此激烈,内容营销成为了必选项的时代。这本 2018 年写的书,从公关必读,变成了营销必读了。读完之后,我自己的三个收获:1. 之前一直没想到一个通用的事件作为初始品牌的营销方法,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找到了。就是 100 天挑战。2. 破除了我一个困惑,收获一个基础模型。干货就是不易传播啊,那怎么办呢?常看到的,总觉得别人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其实呢,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干货有时候塞到故事里也没用,干货要和符合传播原理的轻规则相结合。一条内容,应包含两个重要要素。一是连接点,二是情绪包。连接点获得关注度。情绪包获得互动。书中说的表情包,如果你没看书,还是近似的理解为情绪包比较好。这是一个基础模型,连接点获得关注度,情绪包获得传播。3. 受作者启发,不要因为乌合之众就认为大众肤浅。什么互联网人均初中水平之类的言论,会使人傲慢。我的启发就是去除了这个傲慢,这很不容易。是不是傲慢只有自己知道。舆论世界就只是表面的世界,看到的不能代表真实世界。真实世界永远都是复杂深邃的,值得一直探索理解。也永远有乐趣。收获之后的一个总结,这也是读这本书的目的。一个新品牌如何快速传播。以前知道是要讲故事,只有故事才能传播,甚至要制造故事。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个更清晰的思路。就是前面说的 100 天挑战。作为一个新品牌,可以和代理商一起挑战,可以和客户一起挑战。具体挑战什么?只要能表达品牌价值观就行。举个例子,100 天减肥计划,每天朋友圈回报进度。就是个人品牌的一个非常好的立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讲很多具体的事,甚至不相关的事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认同。想想你有什么可挑战的事,想想你的产品可以成为用户 100 天挑战的某个道具。所有的挑战都是现实现在正发生的好故事。预期编造故事,不如和用户一起创造故事。或者和粉丝一起创造故事。发挥一下,玩法会特别多。我迫不及待的要去试试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题外与题内的话我在微信读书里看完本书,却跑到得到 app 做点评,什么原因使然?因为微信读书没有和印象笔记做数据同步,很不方便;另外,微信读书的书籍,也没有与豆瓣评分做绑定,据我推测,腾讯是否有志于搞一套自己的阅读评价系统?也许是在布这个局。以上都是题外的话。关于本书,我的观感,前半部较好,后半部稀松了。具体地说,前半部以理论为主,案例为理论服务,接近于学术文章;后半部是理论为案例服务,离学术较远,显得八卦了。似乎作者的理论知识不够,于是用案例来凑字数,目的大概是想将内容物抻得丰满一点,反而显得臃肿。如果我是编辑,会让作者删掉一半的内容,本书就要精彩得多!当然,以上评价,并非否认作者关于传播学以及舆论传播理论的学术研究,而且作者还结合了中国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而且,颇有可读性,远超一般网文的水平。最后一句话,也许褒贬的痕迹太重,就那样吧!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更深入的思考,以及更富理论性与建设性的探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弱传播小感1. 舆论世界的运行规则:一是弱者反强,现实世界的弱者在舆论世界中反是强者,舆论世界中的强弱级差越明显越容易引发舆论事件;二是情者有理,舆论世界只讲感情、不讲道理,越能激发情绪的越能够振振有词;三是轻者为重,越是鸡毛蒜皮的事情越能引发关注;四是次者为主,在主流底线内,又与主流有所区别的东西越容易受到关注。2. 舆论事件的应对法则:一是争夺命名权,频率、范围、特性等是影响命名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放大积极效果则利用频率、范围、特性越大的词汇命名,要减少负面影响则利用频率、范围、特性越小的词汇命名;二是斩断传播链,第一时间反应而不是回应,不再情绪化纠缠、补充式助推,尽快把自己摘出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舆论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弱传播是打开这个世界规律的钥匙。这把钥匙,作者写的极有体系,值得啃完什么是舆论?- 舆论世界是一个弱世界,它是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弱者声音最大,强者屈居其下 - 舆论世界的细胞是关注 - 舆论的定义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共识 - 舆论涉及多数人,主体是一个群体 - 舆论是一支巨大的力量 - 舆论是公开的表达,是相当数量的人们对公开报道的事件,形成的一组观察、意见 - 舆论不一定要有一致的结论,正面、反面、多数、少数,是各种意见的集合 - 舆论的本体(最基本构成要素、最小的细胞)是关注,关注开始,舆论才产生,始于关注,终于关注 - 舆论是中性的,偶尔正面,偶尔负面 - 舆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永远是片面的、局部的、有选择性的,所以舆论是由表象构建的世界 - 舆论虽然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却可以真实的影响现实世界 - 舆论的性别:女 - 定义: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怎么判断舆论的力量?- 测量舆论的力量,核心是关注度指标。这个指标覆盖了人们对一个事件、对象,全部的态度,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多数还是少数(阅读量、点赞数、转发量)- 只要曝光就足以形成一股力量 - 舆论具备表面性,越是一地鸡毛、越是肤浅、越是轻松的东西,越容易获得关注 - 注意力是影响力的前提,两者都是舆论的力量 - 舆论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打击敌人,而是争取朋友。舆论的力量,在于最大化的孤立敌人,而不是打垮敌人 - 叛逆(次主流舆论)。次主流(小叛逆)最易获得支持。唐僧沙僧是主流舆论、孙悟空是次主流舆论、八戒是弱主流舆论为什么你会关注到它?或是说,它是通过什么路径让你关注到的?- 首先就是命名。舆论事件的命名,直接关联相关人员、单位、省市。命名涉及关注的范围、关注的关联、关注的重点,是必争之地 - 虽然大体上是无序和各自独立的,但是我们关注的是相互链接形成的大大小小的舆论场 - 管理好表面舆论。头发、服装、包、表等一切暴露在外的,尤其是表情 - 以娱乐为武器。- 以情绪为武器。“情绪的表达” 简化后就是 “表情”,表情包代表:曝光度、代表性、亲和力、影响力 - 以敌人为武器。没有敌人就创造敌人,把竞争对手直指为妖魔力量的同谋 - 以共同点为武器。- 以弱者为武器。《猫和老鼠》、《喜洋洋和灰太狼》,力量反转 - 舆论的复制能力,表现在它的站队效应。舆论是看立场、认身份、表态度的,舆论的认同影响关注,认同刺激更多关注,所以越有争议的东西,传播力越大舆论的世界,有什么规律?- 弱者优势,情感强势,轻者为重,次者为主 - 争夺关注,弱肉强食 - 都在表达一种正确,即使在承认错误,也在表达承认错误这种表达是正确的 - 从 “各以为是” 发展到 “众以为是” 之后,舆论就成为普遍民意的代表,形成压倒一切的力量 - 争取舆论的认同,关注的聚集不是往塔尖,而是往塔底,朝着弱者的方向前进(弱者优势)- 争夺表面,面积取胜(量大于质)- 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争夺认同时,弱者占优势 - 现实中的强者要在舆论中获得优势必须与弱者相连接,强者才有存在的价值与道义的力量 - 重视大堂。大堂是服务与管理的结合部,结合部最容易出问题(往往容易是最差的人在大堂)- 以喜爱度、情感度上考量,群体化极为劣势,个体化极为优势(人海战术不可取,增强对个体的塑造)- 不是为了打击敌人,而是为了争取朋友 - 区隔理论:舆论关注的不是一个队伍,而是队伍中出列的人(段子:昨天我们枪杀了 3000 个伊拉克人,和 1 个骑单车的人,所有记者关心的都是,那个骑单车的人是谁)- 盖楼理论:集中资源、收缩战线,先打造出可以出列的楼,而不是直接盖一座山舆论的四大理论总结(定律)- 舆论的弱定律:舆论世界是强弱倒置的传播世界,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 - 舆论的情感律:舆论世界是情胜于理的传播世界,舆论是不讲道理的 - 舆论的轻规则:舆论世界是避重就轻的传播世界,轻的东西最好传播 - 舆论的次理论:舆论世界是主次颠倒的传播世界,主旋律最不易传播负面舆论如何处理?- 未必第一时间回应(极大比例的负面舆论都会石沉大海)- 对负面舆论的回应必须一锤定音,马上止血,否则不要回应(只会放大负面舆论,新的事实或后续,会让新闻的陀螺停不下来)如何打有利于自己的舆论战?- 议题选择: - 关键是议题与什么关联。正向的议题放入更大的系统,负面的议题放入更小的系统 - 跳出 “客厅” 选择新战场 - 抢舆论的制高点,舆论之间有海拔的高低 - 时间选择:话题性议题>事件性议题 - 空间选择:主场>客场。关键是认同。选择被认同的可能性>敌人被认同的可能性的战场 - 舆论引导:靠的不是谁声音大或者权力大,而是能不能提供有利于己方的、更有吸引力的链接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信息时代的必读书籍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热搜热榜抢夺注意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舆论的规律,也是在警醒我们如何对待现在纷杂的信息世界。“弱传播” 顾名思义就是利用 “弱” 来传播,小到朋友交际,大到政治选举,无一不体现了 “弱者为王” 的传播理念,只要你向大众展示自己的弱,就能得到同情和支持,这就是为什么舆论总是为 “弱者” 发声,只要替弱者说话,只要讲得有道理,就会获得流量,就会获得影响力,反正最终看起来是在替群众发声就对了。不讲逻辑,只谈感情。爆火的舆论从来都是不谈理性和逻辑的,只要配上一首动情的 BGM,加上冲击性和感染性强的画面,不管是什么都能上热搜。互联网大部分人不会思考,今天为这个摇旗呐喊,明天就给别人吮痈舐痔。互联网世界没有真理,今天为了卖课可以说,学习很重要,一定要考上 985,明天为了点赞涨粉可以说,学历不重要,赚钱和学历没关系。😰网民们脆弱,就给他们以安慰网民们缺乏认同,就给他们以尊重网民们好吃懒做,就高歌远离焦虑非常感谢邹老师的这本书,建议喜欢在网上冲浪的人都读一读,了解舆论传播的规律能让我们更清醒。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舆论世界,“弱”者为先《弱传播》讲了这样一个道理,舆论世界弱者为先。现实中存在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现实世界强者为先,舆论世界弱者为先。 那么强者如何才能在舆论世界中成为 “强者” 呢。答案是强者应该与弱者链接,只有与弱者链接了,强者处于舆论世界才能变强。所以一些伟光正的宣传是很难传播的,反而一些有着小缺点的英雄,反而会传播的很广。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这样有着小缺点的英雄。李云龙的英雄形象并没有因为他的小缺点而受到影响,反而更贴近人心。再引申一下,一些枯燥晦涩理论,如何传播呢。枯燥理论是 “强”,有趣的故事是 “弱”,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传播得更远。所以讲道理不妨将其融入一个个的故事中。再引申,吃的药💊也是这个道理。药很苦,但外面有一次糖衣,就容易吃下去。再引申,教员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还说 “不要给我授大元帅军衔,这样我到人民群众中去就很别扭。” 教员也其实在告诫我们,作为强者只有一直走到人民群众这个弱中去,才能有一直向上的力量。他说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个是很对的。其实,归根结底,没有弱哪来的强呢,有弱才有强。 弱者如何在舆论世界成为强者呢。一个是 “卖弱”,承认自己的弱。自己虽然弱,但是并不失去希望;虽然弱,很有骨气;虽然弱,但很干净;虽然弱,但很有品德;虽然弱,但很有才。二是可将对错之争变为是非之争。有些事情是很难分清楚对错的。诉诸感情的话,却能传播很远,迅速得出结果。对于有些事,我们诉诸于亲情、爱情、友情的话,更会有冲击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