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一盒阿甘的巧克力,下一颗总是独特的
《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跟《被讨厌的勇气》有一点像,只是「我」去拜访的不是哲学家,是心理医生。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也有些类似,讲的是治疗中的故事。只不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心理医生的角度,来看待心理治疗这件事,当前这本书是作为一个咨询者的角度去看这件事。「我」去拜访了心理医生,每次医生都讲一个小故事,就像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叫「故事」的糖,给到「我」,「我」把这些故事记录了下来。❣️【心理咨询是个催化剂】“这种疗法无法‘治愈’任何人,因为它只能帮助那些能自愈的人。这是一种不试图激发任何反应的疗法。相反,它只扮演催化剂的角色。这种催化剂或许能加快某项进程。但无论接不接受治疗,该事件迟早会发生” 书里提到一个简单的分类,把心理治疗模式分成三种:关注过去、关注未来、关注当下。关注过去。佛洛依德的 “因果论”,过去的经历决定了现在关注未来。阿德勒的 “目的论”,过去没有意义,一切意义都是赋予,不同赋予决定将来。关注当下。本书的矮胖子 - 豪尔赫,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注于找出当前正在经历的困扰,以及他为何会陷入当下的境地。一个故事、一则寓言,甚至一个笑话,只是希望看的人能从中得到一点清晰的思路。别人的答案只是参考答案,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真的。❣️【再试一次】“大象被栓在小小的木桩上,从未想过逃跑”,习得性无助,不仅大象身上有,我们也会有。被关系的折磨,让人认为两个人相处就是这样;工作的不适应,有可能仅仅是匹配度不够高;情绪低落引起的自我否定,让人忘记这是一场无限游戏。“想要知道自己行不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尝试一次,倾尽全力地尝试一次。倾尽全力!”❣️【勇气】“如果不愿承担风险,那你还是认命,一辈子用脚走路好了。” 去面对一些事情,挖掘所谓的真相,是需要勇气的。不仅仅是行动的勇气,更加是面对的勇气。我们想知道「我是谁?」,并一直在寻找的途中。但却一直听从外界的声音寻找答案,就像满世界找宝藏的老头,结果宝藏就在自己家的炉子底下。故事里有太多太多,原本我想结构化,发现一是做不到,二是没有必要。它们相互独立,又各自散发着自己的观点。我把它们列举了一些出来,如有需要,请到书中寻找!“如果你能不求回报地‘给予’,或没有负担地‘接纳’,那便有了选择权:无论接纳,还是给予,永远别觉得自己有了什么义务。更重要的是,没人会不偿还欠你的东西,因为没人欠你什么。”--- 付出的时候,想着回报,是一场交易。有时,我乐观得可笑,不知不觉间就开始冒险;有时,我又悲观得不可思议,折磨、伤害那些我爱的人。—— 记住 —— 所有当下,都将成为过去。别在被打败前,就接受失败。或者,你也可以说 “别在游戏开始前,就觉得自己输了”‘不努力’是一种挑战、一种实践,也是一种纪律。而且,需要经历一定的训练才能做到。当我们执着于拥有某样东西,甚至成为它的奴隶后,到底是谁拥有谁呢?别走到我前面去,因为我不一定能跟上你。也别落到我身后,因为我可能会把你弄丢。别走在我下方,因为我可能踩到你。也别走在我头顶,因为我或许会觉得你太沉。请与我并肩同行吧,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人们似乎总会犯这样一个错误:坚信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唯一能看到真相的位置。聋子总认为,随着音乐起舞的人,都疯了。--- 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必然大部分时候,事与愿违。如果所见皆合意,就该心存质疑。--- 不完美才是常态,完美是真相的一个侧面。我们认为:只有得到缺失的那样东西,我们才能获得快乐。而我们总是缺了某样东西。这个念头循环往复,于是,谁都无法享受生活……--- 我们追逐于未拥有的,却很少看到手里握住的。认命是一回事,接受是另一回事。--- 认命就不再做出改变,自暴自弃。接受是对当前的不顺持平常心,依旧努力改变未来。上班,去咖啡店闲聊,每天过那被我称为 “生活” 的无聊日子。但我知道,真正的生活,并非如此。人尽兴而活之时,不过一些短暂的瞬间。这种时刻汇集起来,才是真正的生活。--- 精彩是瞬间激起的浪花,风平浪静才是常态。一天,第欧根尼端了碗扁豆,坐在一户人家门口吃。在雅典,炖扁豆是最便宜的食物。换句话说,吃炖扁豆意味着你已经穷得不能再穷。君主的一位大臣从旁经过,对他说:“噢,第欧根尼!你若能学着多顺从、奉承陛下一些,就不用吃那么多扁豆了。” 第欧根尼停下来,抬起头,直勾勾地盯着这位典型的富人,回道:“兄弟,你真可怜。你若能学着吃点儿扁豆,就不必被迫如此顺从、奉承陛下了。--- 要么顺从别人,要么顺从自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之前陈海贤还是李松蔚推荐了就加入书架排队了,后来就忘了。因着先读了黑塞的《德米安》所以特意跑去查了一下德米安这个名字的含义。它原本就是一个象征自我内心成长的名字,它既有神性的光辉,也有魔性的阴暗面,但它们是一体的。这本《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就是通过一个个或改编或引用的喻言小故事,来阐述一个个深刻却显而易见得不被人所重视的人生哲理。心理治疗不过是一件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在正确的地点挖出隐藏的宝藏。而治疗师就像故事里的侍卫,会用他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你该去哪儿寻觅,并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咛:去外面找是无济于事的。寓言故事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文体,它要简单到让孩子都能明白,但又常常好像没那么简单明确直白,似乎有许多留白之处让孩子有点似懂非懂,还需要慢慢琢磨。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我小时候读完了就悟出一个道理 —— 古人可真傻吖⁼̴̤̆ ꇴ ⁼̴̤̆直到,前阵子我突然悟出其中好像留有余味,同时这些故事在儿时的我心里已经种下一颗种子,在经历过某些事的某个时刻或经历或某个事件后反省回味,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故事在写这篇书评前,距离我上一本读完的书,已经过去一个半月了,与其说这是书评,不如说是我重新开始读书的信号。 实话实说,这本书让我共鸣的地方不多,我也并不是很喜欢豪尔赫这样的治疗方式,我更喜欢的人本主义流派,愿意倾听你的治疗师。 这段时间我也经历了不少,不管是情绪上的,还是生活体验上的。我想好好在这个世界上待着,我想找我的好朋友去玩,希望我身边的好朋友都快快乐乐的。 抑郁也许是一次契机,它想告诉我,该换一种方式去生活,去对抗这不着调的世界了,能活着,开开心心最重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专注当下的心理治疗手段完形疗法上周海贤老师解读这本书,只是一小部分,书中还有很多精彩故事,强烈推荐去阅读。我匆忙阅读完,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如其标题所示,是一本心理类故事书籍。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讲故事比直接说道理或说教更能影响他人。故事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能够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所表达的主题,放下心理防御和成见,专注于故事本身的启示。这本书对欺骗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包含了许多深刻且有趣的故事和见解。陈海贤老师解答了大约 60% 的内容,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欺骗的有趣故事和论述。例如,社会主流宣传不欺骗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中却常常无意间教孩子说谎。还提出了一个开脑洞的假设,假如一个社会不恐惧撒谎,不批判撒谎,撒谎也是个人自由选择,不撒谎不是必须的,那样的世界将会更真诚,美好。作者为何选择完形疗作为心理治疗手段?什么是完形疗法?值得去读下作者以高瞻远瞩的视角俯瞰心理学大厦并回答了为何选择完形疗法。心理治疗手段极其复杂和丰富,指出目前拥有 250 多种疗法,这些疗法与 250 多种哲学立场相关。可以分为三大类:专注于过去、专注于未来和专注于当下。完形疗法是专注于当下。精神分析疗法是作为专注于过去心理疗法的代表,其优势在于对个人内心过程的理解深度超过其他疗法,但其缺点在于治疗过程过长,可能令患者精疲力尽且经济成本高。此外,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尚待确定,无法保证通过回顾过去就能获得自我意识就能改变生活方式,克服存在的心理问题。行为疗法则是专注于未来的心理疗法代表。该流派认为病人的问题主要在于实现自身目标的行动与应采取的行动不同,导致长期无法实现目标而造成痛苦。行为疗法的重点不在于分析问题的成因或深刻理解病人的痛苦,而是通过指导行为改变来克服恐惧,实现病人的目标,帮助病人成功。行为疗法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外界的支持和指导,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针对具体问题,具有高效和时间短的优势。然而,其明显的缺点是肤浅,病人不需要了解真正的自我,也不需要挖掘自身资源,只是治标不治本,对治疗师的依赖性严重,无法提供足够的手段让病人进行自我对话和交流,停留在表面,未能解决核心问题。作者推崇的完形疗法是专注于过去心理治疗代表。完形疗法的第一原则是专注于当下,强调没有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疗法的核心宗旨是弄清楚当下发生的一切,通过揭示真实的自我来促进个人成长。完形疗法建立在两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上,强调在关系中呈现和照见那个彼此达成一致去关注的那个人真实的自我。它不试图激发任何反应,而是扮演催化剂的角色,加快进程。无论是否接受治疗,该事件迟早会发生。心理治疗的边界与疗法的结合本书作者通过对各个流派的主要分析与看法,带给我新的洞见。以前,我可能觉得心理治疗非常神奇,甚至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只要找到合适的心理治疗师,就能迅速解决心理问题。然而,我没有考虑到心理治疗的边界性及其功效的局限性。我从未怀疑过心理治疗的效果,总认为它一定能治愈病人。这本书让我解除这种偏见,更全面地看待心理治疗。有时候,某段时间心理好像有问题,心理治疗也不是一定要必须的。我比较喜欢的是行为疗法和本书作者的完形治疗疗法。想起了松蔚老师的《5% 的改变》,在我看来,松蔚老师应该是结合了行为疗法与完形疗法,通过设计一周一个月一点点行为改变方案,这是建立在完形理念,让人明白没有 “必须要做的事”,通过一点点行为的改变践行,病人就会在践行中理解曾经带给自身痛苦的 “必须要做的事”,真的不是必须耶。喜欢行为与完形疗法,还在于李笑来老师给我的认知升级。活在未来,把握当下。完形疗法,可以让人养成主动去思考的能力,会让主动思考变成刚需。会去一直打量思考自己头脑里存在多少必须要做的事,这些事真的必须要做嘛?这会让自身去专注于宝贵的注意力的使用情况。放下那些必须要做的事,就会更能找到对于未来真正重要的事。恭喜我们又相逢且读完一本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就像心理学领域的《小故事大道理》。心理学有不同流派,虽然思想体系、关注焦点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专注于过去,专注于未来,专注于当下。1. 精神分析:追根究底派 —— 原因论 “在我看来,很多分析师相信:只要找出导致病征的原因(即病人发现了自己为何做某事,或意识到了‘下意识’的行为),病人的整体机能就将恢复正常运转。精神分析学的根本优势在于:对一个人内心过程的理解,其深度超越其他任何疗法。至少,我对此坚信不疑。病人借助弗洛伊德的疗法达到的自我意识深度,其他任何疗法都比不上。“但是,缺点至少有两方面。一方面,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相当长,既令人精疲力尽,也不太经济。2. 行为主义 - 专注未来未来治疗方法的侧重点不是分析问题的成因,也不是去深刻理解病人的痛苦,而是设法让病人抵达想去之处,或让其通过克服恐惧、得到想要之物,从而过上更有成效、更积极的生活。基于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提出:我们只能通过实践来了解自身行为。对病人来说,没有外界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他们往往不敢做此尝试。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专业人士提供此类帮助。专业人士不仅要指出哪些行为是最合适的,还要明确建议病人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并全程陪伴病人康复。该疗法的支持者们关注的基本问题并非‘为什么’,而是‘怎么做’。也就是说,关注如何让病人实现其目标。优点:快而有效。缺点:肤浅,从始至终,病人既不需要了解自我,也不用发掘自身资源。因此,治疗只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要实现这点,病人需要完全依赖治疗师,它没能提供足够的手段,让病人与自己进行必不可少的对话交流。3. 专注当下该流派既不调查痛苦的源头,也不推荐避免痛苦的方法。相反,它提倡的疗法专注于找出病人正在经历的困扰,以及他为何会陷入当下的境地。该疗法既能让病人对自我意识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也能让其具备利用自身资源的能力。三个故事解释:一个人大便失禁(也就是说,他总把屎拉在裤子里)。于是,他去看医生。检查完后,医生却找不到任何会导致这种情况的生理原因,于是建议他去找心理治疗师。第一位心理治疗师遵循传统精神分析方法,故事结局是:五年后,患者遇到一个老朋友。“喂!你治疗得怎么样啦?”“非常棒!” 那人愉快地回答。“这么说,你再也不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了?”“噢,我还是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但现在,我知道自己为何会这样了!” 第二位心理治疗师是行为主义者:五年后,患者遇到一个老朋友。“喂!你治疗得怎么样啦?”“很好!” 那人愉快地回答。“这么说,你再也不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了?”“噢,我还是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但现在,我穿橡胶内裤啦!” 第三位是个完形学派治疗师:五年后,患者遇到一个老朋友。“喂!你治疗得怎么样啦?”“棒极了!” 那人愉快地回答。“这么说,你再也不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了?”“噢,我还是会把屎拉到裤子上。但现在,我已经不在乎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轻松愉快的阅读大概是因为翻译得非常流畅且符合当下的阅读环境吧。虽然看推荐写了里面有很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阅读起来无压力啊!非常好看的一本故事合集。第一次知道完形学派(怪自己心理学知识太少)。推荐序说是五十个独立的小故事,可以跳着阅读,确实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立性,大部分故事跳着阅读是没问题的。但是,这几年故事的安排是有一条脉络的。先是探讨了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和心理医生的关系。我认为只有在明确了这一层关系后面的故事才有深度。接着又从女友、好友、父母三个维度说了被咨询者的日常。我认为这三个维度也属于一个人常规的三种亲密关系。前面的都是外部,然后向内探讨了自我。我认为最后这一部分对自我的探讨是本书的一个升华。同样是对话形式,这本书阅读体验更好,就不说和谁做对比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