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在日本的印度人给日本人讲印度
作者桑杰夫・辛哈(Sanjeev Saini)1973 年出生于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贫困家庭,1996 年赴日研究人工智能,后获应用金融硕士学位,长期从事金融领域 AI 技术开发。他在日本工作近三十年,深度观察日印文化差异,并通过自身经历(如从印度理工学院到日本职场)解析印度人的奋斗历程。印度和中国的共同点:悠久的历史文化,人口众多,勤劳,有数学天赋,建国后的发展路径也是先计划经济,建立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完成 “两弹一星” 之后,改革开放,中国 “第一桶金” 依靠的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成为世界工厂,在 2010 年 GDP 超过日本。印度改革开放始于 1991 年(比中国晚 10 年),“第一桶金” 依靠的是承接西方服务业外包,到现在 GDP 已经接近日本和德国,不久的将来肯定会超过日德,位居世界第三。作者小时候的贫困和开始到日本(96 年)的辛苦奋斗,和比他早 10 年走出国门的中国人的经历是一样的。印度人和中国人最大的区别应该是语言能力,华人从小被灌输的是 “纳于言而敏于行”,而身处多语言环境的印度人,天然的传统就是辩经,高种族的轻视体力劳动的传统,每个人从小磨练的就是口才,另外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区别中国的集体主义,作者到日本后不断跳槽,应该让日本同事目瞪口呆,作者从小生活在印度北部讲拉贾斯坦语(近似印地语),后来上的是受英语教育的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的清华),去日本工作又能很好的掌握日语。印度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庞大的人口基数,英殖民地的出身,让印度人成为西方(盎撒)世界人的才库,确实让印度裔在西方世界各地各大公司出人头地,让印度裔成为在西方世界和华人竞争的最强对手。可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复杂的种族宗教矛盾,也让印度作为一个国家,崛起的路还很长,作者也表现出印度人纯熟的圈层概念,建立日本印度理工学院同学会,帮助印度对日德招商引资,但是看日本高铁在印度的遭遇,印度这个国家需要一场革命才能完成社会现代化,对比中印两国,劳动参与率中国高于印度一倍,主要是妇女劳动参与率(70:26),现代化首先是建立在人的平等上,能海纳百川,吸引天下人才和资本,只有能够跨民族跨种族的文明才是灯塔。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混乱”中长出的生存智慧作者辛哈以印度裔日本人的双重身份,从个人经历切入,将印度社会看似矛盾的图景 —— 贫民窟与科技巨头、牛车与豪车、种姓制度与全球化精英 —— 编织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最终指向一个问题:为何印度能向世界输送如此多的顶尖人才?作者的叙述从印度社会的 “混乱” 开始。在他的笔下,印度的多样性不仅是上百种语言和文化的共存,更是一种生存策略的养成。停电、断水、基础设施落后是常态,但印度人从小被迫学会 “随机应变”:在缺乏稳定电力供应的教室里背乘法口诀,用有限的资源解决复杂问题。这种环境催生出一种独特的竞争力 —— 适应力。书中提到,印度理工科学生擅长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甚至能 “用牛车的零件修好电脑”,这种能力在跨国企业的复杂项目中成为优势。英语的普及被作者视为另一把钥匙。他尖锐地指出,印度人苦练英语并非出于文化优越感,而是 “贫穷驱动的全球化”。一个贫民窟孩子若能用英语写代码,就可能通过外包公司进入硅谷的视线。这种实用主义语言策略,让印度成为全球信息产业链上无法替代的 “英语大脑”。关于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IIT),作者除了吹捧一下所谓的 “亚洲 MIT” 的赞誉之外,同时也揭开其残酷的另一面:每年 30 万考生争夺 1.5 万个席位,落榜者中不乏最终成为美国名校教授的天才。这种高压筛选机制塑造了特殊的 “考试精英” 群体 —— 他们既精通专业,又深谙竞争规则。书中提到,许多 IIT 毕业生赴美后迅速融入跨国企业层级体系,正是因为早已在印度完成了 “全球化预演”。但作者也批判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代价。那些未能挤进顶尖学府的学生,往往陷入 “次优选择” 的困境,折射出印度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批判性视角让本书超越了一般性的 “印度崛起论”。只可惜作者对于我国的高考不太了解,但凡知道清北的录取率,这 IIT 也就真不算残酷了。最有趣的观察来自对印度社会结构的解构。作者认为,传统种姓制度正在被新的 “技术种姓” 取代 ——IT 工程师、金融从业者、跨国企业管理者构成的新精英阶层,通过英语能力和全球化视野重建社会等级。孟买的金融精英与硅谷的印度 CEO 共享着相似的思维模式,这种 “文化种姓” 的跨国延伸,形成了 3000 万海外印度人的隐形网络。但作者也警惕这种变革的局限性。当 IT 产业赋予部分人自豪感时,仍有超过 1/10 的印度人用不上电。故印度的人才全球化既是突破也是妥协:个体通过逃离本土困境获得成功,而国家则借助这些 “外逃精英” 维持国际影响力。作为在日本生活三十年的观察者,作者的跨文化视角尤为珍贵。他比较日企的 “事前沟通” 与印企的 “即兴发挥”,指出日本严谨的流程管理与印度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互补。这种分析超越简单的优劣判断,揭示全球化真正的竞争力在于 “差异的协同”。书中提到铃木汽车在印度的成功,正是将日本质量管理与印度市场洞察结合的典范。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提供了一个理解全球化的非西方视角。当我们在讨论人才竞争时,印度给出的答案既不是硅谷式的自由创新,也不是东亚的集体奋斗,而是一种在匮乏中磨砺出的 “混乱智慧”—— 用多样性对抗不确定性,用实用主义消解理想主义,用个体突围带动整体演进。正如书中那个精妙的比喻:“印度人擅长在牛车和卫星之间架设桥梁,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要按照你的国家惯例认知别的国家,不要轻视你并不了解的民族。昨天之所以从国际局势聊到了大秦的统一,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基于印度的现状,聊到了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的现实意义。同样是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龙象之间为啥差异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两千年来长久的统一状态,民众形成了大一统的文化基因,而这就是源自始皇帝当年的制度。然而,印度却没有我们这般好运气,至今他们还没有做到书同文的状态。因为受吴军老师硅谷来信的影响,我一直是吧印度当做一个三亿人口左右的现代整体看待的。聊天时有同学问我,为啥这么认为?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认知里,除非国家分裂,否则怎么可以直接忽视掉十亿人呢?他们不会成为这个国家的财富和支撑吗?这里面有一个执政者影响力的问题,也就是你的 “皇权能不能下县”,可以试着类比一下晚清。我们拥有 “四万万人口的大国”,即阻挡不了八个国家不到万人的杂牌部队的入侵,也打不赢和弹丸小国的甲午海战。为啥,因为皇帝并不能有效且高效的应用国力。而现在的印度也大致如此。我们两千多年前就实行了郡县制,而且是金字塔层级的,而现代制度下,省、市、县、乡、村的层级关系,使我们可以做到令行禁止、集中力量办大事。然而,印度虽然也有十几亿人口,却远没有我们这样的管理效率。为了帮助理解,你可以把印度理解成一个被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欧盟。他有二十八个邦,每个邦都基本上是自辖的,作为印度通用语言的印地语,全国使用率不足 50%,英语是印度第二大的使用语言,多集中在中产以上的阶级使用。而官方承认的国内通用语言多达二十种,使用人数在万人以上的语言有上百个。一个国家内部沟通语言都是障碍,他效率能高到哪去?可这个差异,也许还不是印度落后的最大原因。拿我们国家类比一下。你能想象十四亿的中国人,有十亿人秉承着晚清时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习惯吗?比如这十亿人必须使用文言文,穿长衫马褂,不学现代数理化,没有科学素养,遇事还习惯占卜算卦,男的三妻四妾,女的必须三从四德。。。然后另外四亿人是现代人,彼此混居在一起,你能想象出来吗?这就是印度现状。我们都听过印度所谓的种姓制度。在我们现代的认知里,大明时期的户籍制度怎么可能还可以沿用至今呢?我是打铁的现在还要打铁吗?我是当兵的到现在还当兵?怎么可能。可印度的种姓制度就是这样的制度,在现代印度,最少还有七成以上的印度人认同这个从公元前就开始的制度了,而且明确的认为这是自己的 “文化”,而对女性的歧视甚至超过种姓的认知。有一段时间,我们频繁看到印度女性当街被强奸的新闻,你以为是被欺负的都是穷人吗?那你的认知就错了。底层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你看到的新闻更接近于高衙内对禁军教头妻子的羞辱,她的有一定社会地位,被欺凌了,所谓的法律才会受理,否则一个底层女孩,怎么会有人看的见呢?很多人看到这些可能会不信,很多印度裔不是活跃在世界舞台吗?微软新 CEO 不就是印度人吗?如果真像你说的那么差,怎么可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嗯,想想民国时我们国家出国的大师和材子们,国家落后,影响顶层培养出优秀,甚至顶尖的后代吗?并不影响。唯一的差异是民族的认同感。有着大一统文化基因的我们,永远强调我们是唐人,是汉人,是华人,所以在哪都有唐人街。而印度的精英却没有这样的认同感,他们去哪国就把自己当成哪国人。对于一个没有民族凝聚力的国家,对西方是没有威胁的,所以国际上给予印度裔的机会是远高于华人的。说回到文章初期那个三亿人概念国家的定义。这就是执政者真的能影响到,且有现代社会认知的人口数量。你可以用现代的国际规则和他们交流,也可以用现代的市场逻辑和他们交易,仅此而已。但随着执政者能力的提升,再加上教育的普及,传统观念者进化成现代人类也许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那另外十亿人的演化,就会让印度充满不确定的进击速度。作为龙象之争的双方,彼此了解,才会形成准确的预判。然而在国内某些平台不负责任的舆论引导下,我们的国民不单展现出了明显的种族歧视的嘴脸,而且完全不把这个同样体量的巨大政治体放在眼中。我们总说西方欧美诸国总用过时的认知观察着现代中国,认为中国依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低端国家,可我们在诟病别人的同时,不应该也审视一下我们自己吗?在同样日新月异进行着变化和改进的印度面前,我们能否持心中正,与时俱进的改变着认知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希望别人误会我们,我们是否也能做到不轻视他人呢?最起码做到不被网络带节奏,而是自己读读书呢。今天这本书虽然写的是日本作家,但其本人是出生在印度本土的纯印度裔作家,只是在印度工作生活久了,入了日本籍。所以我前面提到的印度现状并非道听途说,而是他们自己人对本国的总结。认知不会偏颇,数据也一定精准,值得大家信赖与阅读。强烈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30年印度将是最大的市场作者作为一个在日本发展了二十多年的印度人,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推己及人,总结了印度人为什么可以成为欧美市场强手的人才。1. 熟练的英语是印度人在欧美企业发展的强有力优势,作者介绍因为印度穷,所以不会将欧美的课本和书籍翻译成印度语,迫使印度人从小就不得不接受英语熏陶,从而,不断精进;即使是一般人会英语也能有好的工作机会。2. 印度人的个人主义、爱辩论、善于沟通、善于独立思考、贫穷导致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印度人区别与在其他亚洲文化成长起来的人。作者一路走来,物理专业转换到金融机构、瑞穗证券等多个岗位,还联系 IIT 等各种活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另一个视角看快速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老美和印度的各种骚操作让人瞠目结舌。老美的所谓人权自由和政客的卖力表演,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人家医疗系统完善,科学先进。可从自己片面看到的新闻来讲,觉得莫迪被部分自媒体真是超级奇葩,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和医疗系统的相对不足,感觉真的都有亡国灭种的趋势。 回到本书,能让人更准确更可靠的了解印度。我们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发展风驰电掣,印度的速度在世界大的经济体中也不小。快速发展中成长的人们和相对平稳发展种的人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大有区别。我们和印度作为近些年的时代列车的受益者确实也有很多相似。“新印度人” 其实和我们真的太像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生活,和儿时的艰苦生长条件相比,经历了从苦到甜的成长和升华。灵活的印度人和死板的日本人,快速发展的企业看不上愿意慢慢成长的日本企业家理念,究竟是发展阶段的不同?还是本来就是并行价值观在历史长河中你追我赶的齐途并进? 拿印度作为参照物,我们的发展有值得炫耀和自豪的,热血之外,我们还要冷思考。很多发展并不是完全靠自我努力,很多是因为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 不要好大喜功,认真谨慎敬畏的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早开始慢慢积累出对印度的兴趣,毕竟作为一个最具备多样性的国家,从人文到习俗、从语言到制度完全和中国不同,在朦朦胧胧的少量信息中,总有一股神秘感。然而,印度也具备全球第二大人口,未来人口数量也将会超过中国,同时他们拥有的平均人口年龄是最年轻的,在开始普及教育、全民学习国际语言英语的情况下,哪怕暂时落后,但是一群人总要要寻找出路的,而这个出路也就是通过开放把自己融入全球经济链条中,他们已经开始,迟早印度也会站上强国之列,因为人口数量是最重要的发展基础。由此书,我想到我们中国的教育中,国际语言的教育还是不建议能随便放松,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语言不是互相矛盾冲刺的项目,都要学习,学习国语是不忘自身,学习外语是对接国际,只有了解世界、加强交流和深入经济合作,我们才能不断强化我们的力量,才能让我们的民众有实力走入强国的行列,同时抛开疫情因素,改革开放依旧是发展的不二法宝,增加自身的多样性需要引入更多的外来元素,让它们和我们的传统交融碰撞,相信我们将会更大的强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文不切题,但是本好书这是一本印度裔日本人写的关于印度人方方面的书,里面描述了印度人的生活,性格,社会,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特点,没有复杂的概念和词汇,读下来很轻松,像是很快的在印度旅游了一趟。至于题目《印度竞争力》,我本着找到印度裔人能在很多地方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打开这本书,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些解释,但是还是不够深入。但是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印度的人而言,这本书应该是绝佳的入门书籍。从这本书大概可以总结出印度裔外国人的几个优势:1. 英语;2. 擅长表达(这一点和东亚文化相反);3. 从小生活在多样化的环境里面➕个人主义=在异国他乡不倾向于和同胞抱团,而是试图融入所在的群体(这和华人有很大区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