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解锁读三国的新姿势
易老师语言生动有趣,引用《三国志》等史料,还原了真实的三国人物,能发掘很多细节,把人物刻画得更加丰满、立体,形象不那么脸谱化。原来看三国还有这样的姿势,真的会发现一个新世界。易老师擅长嬉笑怒骂,字里行间充满市井气,像是在饭桌上面对面交谈,才会让读者置身其中。并且有史料佐证的结论,又不失严谨。其实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包含自身人生理想和政治理念在里面,眼光有所局限,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曹操独具魅力,知人善任,领导艺术堪称教科书,手下谋士和猛将如云。早期也有匡扶汉室的理想,但乱世当中只能做奸雄。曹操本身是率真风趣、洒脱随和的人,也有真性情,并非那么冷漠,也会哭,也会害怕。曹操也是打不死的乐观主义者,华容道上还在发笑,多可爱。至于刘备,展现一副仁义的外表,行为很符合贤明君主的形象,可是用尽了计谋,毕竟乱世里谁都过得不容易,不聪明没法活。但是罗贯中过度包装,不禁让人怀疑真实的刘备是何许人也?到底有什么心理活动是没有写出来的?虽然鼎立在三足里,也有真本事,但刘备也是人,没法免俗,没有那么光鲜亮丽。不仅是尊刘抑曹,还有对诸葛亮的描写,三顾茅庐是真实的吗?其实包含罗贯中对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但诸葛亮确实值得尊敬,是鞠躬尽瘁的道德模范,精神支柱,民族团结的政策值得今天借鉴。关羽虽傲,也是忠义的典范,值得敬佩的好汉。孙策选了孙权,不仅自己有眼光,孙权也有谋略,这是罗贯中没有重点突出的。当时的条件真的没法一统天下,孙吴政权只能选择守成,是最经济的选择了。孙权领导赤壁之战也算是改变了历史走向,是被小说低估的狠人物。《易中天中华史》也延续了这种语言风格,既不失严谨的逻辑,讲真实的历史,又引人入胜。易老师在普及历史方面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把历史变得平易近人。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品三国》断断续续花了大概 14 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脱胎于易中天老师的电视评书节目,我认为品三国的 “品” 写的非常的好,因为这个节目或者说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三国的历史,还讲每一个历史的关键人物,当时的抉择以及我们后续感到疑惑的决策背后的机理。当然由于历史已成过去,很多事实我们无法看清。所以作者的一部分探究也属于个人猜测,尽管这种个人猜测是基于前人的研究下产生的,但我以为阅读历史其实弄清真相只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用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理解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和每个人物心中的忧虑是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也就是为什么这里面用的是 “品” 三国,品的就是人,品的就是人物的决策,品的就是人物在决策所面料的历史条件。总之,推荐,十分推荐!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易中天品三国#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67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0)易中天《品三国》大家好!今天阅读易中天老师的第一本作品《品三国》,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品三国》是易中天对三国时期历史的讲述和评论。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本书是在央视 "百家讲坛" 节目基础上改写而成,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和评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一大批人物,其资料丰富、语言生动、逻辑严谨。最大程度上 “还原” 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比较了历史与流传至今的文化形象的区别,并分析了这段历史和相关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精彩内容:①大江东去所谓 “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 190 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 280 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称为 “三国”,在名目上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因为曹丕称帝,是在公元 220 年;刘备称帝,是在公元 221 年;孙权称帝,是在公元 229 年。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才算是正儿八经地建立起来了。按理说,三国史,应该从这时开始,到三家归晋止,那才是名正言顺的 “三国”。因为曹、刘、孙这三大势力或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 “名”,不看 “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 “严谨”,只能叫 “钻牛角尖”。乱世。展开来说,就是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或者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因此,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所谓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民间修史则难免见仁见智,或者偏听偏信。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见解也莫衷一是。比如诸葛亮的出山,就有 “三顾茅庐” 和 “登门自荐” 两种说法;而赤壁那场大火,也有黄盖诈降纵火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②真假曹操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论定的人物。对他的说法评论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其民间形象则更是不堪。那么,作为一个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呢?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曹操遭人骂,自然有他的原因。什么原因呢?也很多。但说得最多的,是 “奸”。比方说,篡汉,在古人看来就是奸。狡诈,在古人看来也是奸。不过,最让一般民众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案子,看看是不是事实。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 “大气”。“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 “奸雄”,即 “奸诈的英雄”。枭雄是 “强横而有野心”,则奸贼就是 “奸猾而有贼心”,奸雄就是 “奸猾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诈而又豪雄也。那么,曹操是这样的人物吗?是。当时最有名的人物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曾经给曹操一句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句话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二、治理天下,就是能臣;扰乱天下,就是奸雄。那么,曹操是选择做能臣呢,还是选择做奸雄呢?年轻的曹操可能还不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做能臣要有条件。第一要看时世。如果是兵荒马乱烽烟四起,大约便只能像诸葛亮《出师表》里面说的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第二要看政局。如果是 “城头变幻大王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也以装疯卖傻为宜。因为一不小心 “站错队”,便有性命之虞。所以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③青梅煮酒放走刘备,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因为曹操已经一眼看出刘备是当时真正的英雄。曹操甚至说了这样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句话是载入史册的。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我的看法,第一,刘备是英雄。第二,曹操说了那句话。先说第一点:刘备是英雄。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诸葛亮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杰出政治家。他的出山,使命运的天平开始向刘备倾斜。同样让人想不到的是,就在同一年,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郭嘉因病不治身亡。这对曹操是沉重的打击,对于刘备,却意味着他确实时来运转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三国感悟电视剧,电子书都看了一遍才会有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孙权,刘备,曹操都有共同的经历,那就是起家时候都不是当时的士族,贵族,他们无疑是在东汉末年新秩序的建立者,旧秩序的改革者。都说曹操是枭雄,奸雄但是在那个以士族统治阶级年代,曹操知人善用,不看出身,唯才善举,让寒门庶族有出头之地就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自古以来战争到最后都是拼的家底,蜀国实力最弱也和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都说蜀道难于上青天,好几次北伐基本没有大的战果,是因为汉中通往关中道路艰险粮草和辎重跟不上,所以司马懿就是打持久战。吴国是因为占据长江天险,易守难攻西晋时才被灭完。魏国被士族为首代表司马家夺权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的规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一部易中天品三国之前通过很多途径听说过易中天品三国,而一直没有看,只是从网上看一些片段,这次终于抓住机会,慢慢品读。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三国这段历史的理解,因为之前看过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对曹操孙权不是没有好感,而是感觉不是主角根本不在乎,可当客观的真正的了解了那段历史,才能摸得清,原来曹操是这样的曹操,孙权是这样的孙权,刘备诸葛亮也不是被大家所说的那样,凡事必须要品,品完再分析,虽然不能真正的完全对的理解当时三国,但所有的事情都有前因后果,起码自己品分析可以锻炼推理,事情到最后越合理越能成长自己。乱世,是政治,是权利,是战争,最深的还是人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十年,读书人长大了时隔十年左右,又重温了一遍易老的《品三国》,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只是读书人已经长大了。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的研究方法:把人物形象分为文学形象,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把讨论的范围限定在某一具体形象上,那就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今第二遍再看,觉得易老的观点还是值得去讨论的,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曹操?如何看待刘备?如何看待孙权?如何看待诸葛亮?…… 无论如何,那都是一个沧海横流、英雄辈出,冲锋陷阵、马革裹尸的时代,同时也是民不聊生的时代。那是贵族阶级在向士族阶级交棒的一刹那;是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让 “平民王政” 成为可能的延续;也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陈寿名其三国则三国存,故若无承祚在世录其事,焉有后世品三国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