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如果你意在医疗领域开展AI方面创业,这绝对是必看的书
此书是不可多得,如此有洞察的书籍。原以为美国的医疗会比中国要好,但是没想到美国医疗的问题和中国一样。比如看病时间短,医生总是面对电脑,病历信息不通畅,过渡检查,甚至误诊。此书详细阐述了美国医疗领域 AI 的发展情况,也详细阐述了哪些细分领域做的不错,还重点阐述 AI 是如何做到。甚至关于健康的营养学领域进行介绍。如果你是医疗行业方法从业者,甚至考虑使用 AI 来做一些事情,那本书绝对是典藏读物。可以让你很短时间能有全面的把握,帮助你找到正确的发展之路。具体原因为深度了解医疗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深度了解医生看病的特点,患者的实际需求 AI 不可能取代医生的诊断,AI 要辅助医生,解放医生,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关注患者本身介绍美国在 AI 在医疗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详细介绍到底是如何训练 AI 的。这一部分也很重要提出设想,AI 在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发展。如果你在医疗行业创业,尤其是考虑 AI 方向,这本书可以帮你最全面的看清问题,选择好方向。已经阅读两遍,计划过段时间再阅读一遍。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医疗的3D医疗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探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至今,我们对生命的了解连 1% 都不到,而医疗行业,是生命呵护与生命探索最好的道场。埃里克・托普的 “医疗” 系列书籍,让我们把脉医疗行业的趋势,领略未来医疗的 “3D”,即数字化(Digitizing)、民主化(Democratizing)及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这是一位资深医生十几年来在医疗与新技术跨界中的实践之路,也是他的思考笔记。近年来,产业互联网逐渐兴起,但我们至今依然无法精确描述医疗领域的产业互联网,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医疗是一个面向人的生命的领域,必然涉及伦理、公益、人文、社会等诸多层面的问题,当然还包括商业和经济。可以说,埃里克・托普让我们认识到,虽然医疗跨界在不断进化,但我们应该保持医疗的初心:存在、共情、信任、关怀、人性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读《深度医疗》今天看了下埃里克・托普的《深度医疗》,埃里克・托普是美国最受尊敬的心脏病学家之一,也是闻名全美的,智能医疗发展领航人。2012 年,他被《现代医疗》评为 “医疗界最有影响力的百位人物” 之首。本书是埃里克・托普的第三本关于医疗的书,前面两本分别是《颠覆医疗》《未来医疗》,作为 “医疗三部曲” 的《深度医疗》,其书名中的 “Deep” 取自人工智能领域的 “DeepLearning”(深度学习)。其实我最开始看这本书的感觉和前天看《精准医疗:未来医疗新趋势》的感觉很像,确实深度医疗和精准医疗,都是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化临床医疗决策,减少误诊以及过度医疗操作等。不过精准医疗和托普所指的深度医疗还是有很多不同,精准医疗是在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原有的个体化医疗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深度医疗更多强调的是人工智能算法和医疗的大数据,领略未来医疗的 “3D”,即数字化(Digitizing)、民主化(Democratizing)及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书中讲了两个案例,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案例,一个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出院回家,但到第八天,他的母亲带他回到了儿童医院急诊室。婴儿出现持续续痉挛,之后被诊断为癫痫持续发作。但他没有任何感染的迹象,CT 正常,脑电图也只有癫痫持续发作的信号。医生开了多种强效药物,但未见好转,反而更严重了,痊愈希望渺茫。随后,这个婴儿被送到某基因研究所,进行快速基因组测序。该序列包含 125 千兆字节的数据,结果显示,他有近 500 万个基因组与常见基因组位置不同。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在 20 秒的时间里,科学家就解读出这个婴儿所有的电子健康记录,并总结出 88 条显性特征。这一数字比医生人工总结出的条目多了接近 20 倍。计算机筛选出大约 500 万种遗传变异体,并找到了大约 70 万种罕见变异体,其中包含 962 种已知的致病变异体。结合婴儿的显性特征数据,该系统发现了最有可能的罪魁祸首,它隐藏在被称为 ALDH7A1 的基因中。这种变异非常罕见,其发病率低于 0.01%,它会导致代谢异常,从而引起癫痫发作。不过,这种疾病可以通过膳食补充维生素 B6 和精氨酸,同时抑制赖氨酸的生成来进行治疗。随着婴儿饮食习惯的改变,他的癫痫发作很快结束了,并在 36 小时后出院了!另一个案例,患者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患上了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肺部疾病。他的病情严重,如果继续恶化,就要考虑做肺移植手术了。而在此基础上,他最近又开始出现一种新的症状 —— 早发性疲劳,这使得他无法步行超过一个街区。他曾向肺科医生求助,肺功能检查显示没有病变。托普回顾了这位患者的病史,推测他或许患有心脏病。几年前,他在走路时小腿开始疼痛,之后便因左腿髂动脉阻塞做了支架植入。基于这些早期病情,托普开始担忧他是否出现了冠状动脉胆固醇积聚,但他并没有患心脏病的其他风险因素。托普为他做了 CT 扫描,用染色技术绘制了他的动脉图。结果显示,他的右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了 80%,但另外两条动脉都没有严重问题,这一结果与早发性疲劳的病症并不匹配。虽然右冠状动脉堵塞影响了心脏供血,但根据托普 30 多年的行医经验,他还从未见过哪位只堵塞右冠状动脉的患者像他这般体格虚弱。托普向这位患者和他的妻子说明了情况,并告知他们,他实在无法解释这些症状之间的联系。他的早发性疲劳症状与动脉堵塞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只是他的肺部情况太严重,很容易让人联想可能还是与血管堵塞有关。另外,他的肺病也增加了治疗风险。托普把决定权留给了患者。他思索了几天后,决定做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不得不说,之后的手术效果惊人,术后他明显开始变得精力充沛。因为支架是通过他的手腕动脉植入的,所以术后没过多久他就回家了。几个月后,他的运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托普希望通过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机器可以比人类更快、更好地完成一些工作,但机器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错综复杂的个体,机器永远无法完全解读。医患之间的共情是医疗的本质,再先进的技术都不可能替代它。虽然医疗跨界在不断进化,但我们应该保持医疗的初心:存在、共情、信任、关怀、人性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