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司徒雷登回忆录
西方传教士的开拓和献身精神值得学习,司徒雷登的一生经历反映出美国基督教文化的矛盾和撕裂,他可以说是非常热爱中国的白皮华人,出生在中国杭州,11 岁才回美国受教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渡过,从他母亲开始就在中国募捐办学,他的首任燕京大学校长(教务长)任上,主要工作就是往返于中美四处募捐,乞讨化缘,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东亚汉文化圈重视教育,也理所当然的认为教育公办是国家理应的付出,可西方高等教育是教会精英集团的私学,办学理念完全不同(燕大在 52 年并入北大)。书中记述他一次劝捐见督军孙传芳,「孙问:“你们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中国做教育?”,我回答说:“文明是不分国界的,她不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只有通过各国文明的交流、融合,才能增进相互的了解。我们的目的就是学习中国的古文化,并促进新文化的建立。”,“感谢你对中国的好意,但你来找我是为了什么?”,“我来向你筹集捐款。” 显然,孙将军当时并没有捐款的意愿,他站了起来,说:“我们以后再谈吧。” 不过,在我临走前,他还是捐了一百美元,之后又捐了两万美元。孙将军的一个儿子后来就在《燕大》读书,学习很刻苦。」本书还记述了他在抗战时期被日军软禁的困难时期,战后美国人想居中调停,成立联合政府,完全不怀疑他的美好初心,可美利坚帝国本性必然带来悲剧的结果,「别了,司徒雷登」,老人回美后罹患中风,在病榻上辗转 13 年,2008 年终于骨灰安葬于出生地杭州,魂归故里。从司徒雷登的经历,可以看出任何以国籍和种族区别都是无聊和幼稚的,美国和日本都有对华友好的人士,同时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复杂性也认识不足,国内有些专家还为中国的 “一边倒” 痛心疾首,可看现在杰弗里 - 萨克斯教授的幡然悔悟,全世界百年来的任何战争都有美利坚的身影,「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是做美国的盟友是致命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4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 John Leighton Stuart),1876 年出生于中国杭州,父母均为美国美南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扮演了复杂而多面的角色,其核心贡献集中在教育、文化及外交领域:1. 创办燕京大学,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创建背景:1919 年,司徒雷登受命合并北京汇文大学与协和大学,创立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他通过 15 次赴美募捐,筹得超百万美元资金,购得清代亲王园林淑春园作为新校址,打造了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校园。・学术建设:他提出校训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并引入哈佛燕京学社(1928 年成立),促进中美学术合作。燕大培养了 42 名两院院士、11 名工程院院士,以及大批新闻、外交等领域的精英。・师资与理念:他高薪聘请顾颉刚、钱穆、陈寅恪等学者,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同时倡导学术自由,支持学生参与抗日救亡运动。2. 抗战期间的民族气节・反对日本侵略: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因拒绝与日军合作被关押三年零八个月。他在狱中坚持为燕大学生争取转学机会,并拒绝透露抗日组织信息。・支持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燕大师生上街游行抗议日本侵略,展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3. 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语言与本土化:司徒雷登能说流利杭州方言,自称 “更像中国人”,并推动燕京大学本土化,如将英文校名音译为 “Yenching” 而非直译。・学术合作:他促成了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推动中美学者互访与联合研究,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4. 晚年对中美关系的反思与推动・调停国共冲突:1946 年任美国驻华大使期间,他试图调停国共矛盾,但因美国对华政策失败而受挫。1949 年解放军攻占南京时,他拒绝随国民政府南撤,一度寻求与中共接触。・历史评价的转变:尽管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将其视为 “美帝国主义象征”,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重新评价其教育贡献,2008 年其骨灰安葬杭州,被视为中美关系缓和的象征。司徒雷登的传教士背景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偏见,任驻华大使期间支持国民党政权,这些行为成为其历史争议的焦点。然而,他在教育、文化融合及战时立场上的贡献,仍被广泛认可为连接中美历史的重要纽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