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地 势之所聚也
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中,宋教授以历史地理学家之卓识洞见,论述历代将领之得失,探究战争胜负背后的成因,同时还探索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这部书资料翔实,论证严密,通过 20 余幅手绘地图,和 40 余万字精辟阐释,向我们介绍了汉中、寿春、襄阳等十多处影响历史进程的战略要地,并以动态的眼光、详尽的考证透视从先秦至宋元,千余年间这些兵家必争之地的沿袭与演变。战荥阳,楚汉战争中刘邦怎样获得先手?论述地理枢纽如何决定战争走向;失汉中,姜维的战略失误导致蜀汉灭亡?揭山川形势何以影响国之兴衰;守襄阳,南宋王朝的存亡系于一城一地?论兵家必争之地具备何种特征。光是这几句,就能让历史爱好者心潮澎湃,不得不读啊!!无论是军事爱好者还是历史爱好者,这本绝版多年、曾一度在二手书市场被炒至千元的再版好书,能在得到电子书上看到,真是太好了。我也趁着这次再版的机会,赶紧入手 2 本纸质书收藏。另外在书中,有宋教授提供的电子邮箱,可以索取书中未能放置的相关地图喔。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部战争史就是国家经济.科技发展史过去中国国内国家林立战争不断,像春秋战国,隋,唐,宋等朝代 & 国家,对于战略枢纽通常设置在几个基本经济区的交界地带。历史经验表明,上述地点是只宜于建立军事枢纽而不适合建立都城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首都设在基本经济区的边缘地带,在战乱时期就不得不充当军事枢纽。把国家的政治中枢推到作战前线,无异于与人争斗时不用手足,而以头相搏,自然是十分危险的。首都设在某个基本经济区的中心,距离边缘地带较远,还有战略枢纽的保护,可以收到较好的防御效果。上周围经济发达、物产丰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决统治集团的物资需要,又离所在基本经济区的边缘地带较远,外有山岭江河为险阻,敌军来袭时可以用作缓冲之地,避免受到直接的军事威胁。比起洛阳和开封,长安、邺城与金陵作为都城在战争防御上的地理条件要优越得多。齐、秦两国 “近交远攻” 的战略先后失败,表明依靠与邻邦结盟修好来假道通行的做法是难以实现或不能持久的。争夺中原霸业,还是像晋、楚进据南阳那样,直接占领通道门户,才能出入自由、攻守自若,不会受制于人。春秋的历史主要是弧形中间地带诸强领土由点到面的扩张史。齐、晋、秦、楚兴起后,彼此保持着均势,相互间的边界变动也不大,它们的疆域扩展基本是靠 “内取诸夏” 和 “外攘夷狄” 来实现的,即兼并中原弱小诸侯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土地。降服中原各邦是诸强的首选作战任务,它们制定的种种战略也受到上述地理形势的制约影响,多数内容围绕着 “尽力去占领、控制中原地带,将对手驱除或阻隔于中原之外” 的目的。“弭兵之会” 以后,随着各个大国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吴、越的崛起,诸强对中原核心区域 —— 郑、宋等地的争夺暂时停止,交战的热点地段向东转移到了吴楚、吴齐之间的淮河、泗水流域,这一趋势延续到战国前期。西方的秦国日益强盛,频频越过黄河、殽函和武关向东方进攻,六国被迫多次结盟抗秦,出现了东西两大武装集团对抗的形势,旧的政治地理格局被彻底打破。而这些战争其实用人,冷兵器来硬碰硬,一个城一个城的夺取。到了元,明,清的时代,长安,洛阳,开封,襄阳、江陵因为偏离主要交通干线,对战争的影响明显减弱,统一国家的巩固,内地的叛乱减少,不再有公开、持续的分裂割据,政治领域的这一变化也削弱了豫西、淮南、荆襄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的进步,在这个历史阶段里,除了元末、明末因统治腐朽、农民起义爆发后天下大乱,出现过短暂的群雄割据之外,没有重演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样的长期政治分裂;像吴楚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那种大闹中原的地方叛乱也基本绝迹。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冲突加剧,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打过长江、统一中国的情况,在此之前是见不到的。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边境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都有所发展,汉族中原王朝(明朝)建国后在军事上首先是注重边备,防止胡骑南下,故将军队主力、粮草器械配置在北方防线,不再像秦汉、隋唐那样,为了防止内地发生叛乱,而在中原腹地屯驻重兵,这也反映出朝廷认为外患的危害要重于内乱。中央与地方矛盾的缓和,内地割据、叛乱战争的减少,以及边境冲突的加剧,也使豫西、淮南、荆襄等枢纽地区的战略地位、作用下降了。其原因主要是宋朝以来封建专制集权政体不断加强,最高统治集团逐步把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司法大权收归中央,各地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辅之以 “重文抑武” 的政策,有效地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使皇权日益巩固。同时,上述变化也造成了国家积贫积弱,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处处被动的局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这其实是一本论文集,内容扎实但不太好读。中国古代内地战争中最具影响力和重要性的八个地理枢纽,分别是豫西、淮南、荆襄、河北、河东、关中、巴蜀和江南。外围区域的地理枢纽,比如东北、西域、南海也对中国古代战争产生过重大作用或影响。书中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和地图研究上述地理枢纽,将中国古代战争的研究从传统的战役、战术、武器等方面拓展到了地理空间和地缘政治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个更广阔和深刻的视野,集历史、军事和地理于一体,不仅提供了一个全新而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古代战争和政治变迁,也为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完《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这本书,我深感震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古代战场,亲眼见证了地理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论证,向我们展示了从夏商到南宋末年,各个王朝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宋杰先生以历史地理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将复杂的战争地理问题抽丝剥茧,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地理枢纽在中国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书中提到的多处战略要地,如汉中、寿春、襄阳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交战双方争夺的热点,正是因为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汉中连接川陕,是南北战争的重要枢纽;寿春位于淮河中游,是南北对峙的关键地带;襄阳则扼守长江天险,是南宋抵御外敌的最后防线。这些战略要地的得失,往往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军事家对地理因素的重视。无论是孙武的 “衢地” 理论,还是克劳塞维茨的 “国土的锁钥”,都强调了地理位置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宋杰先生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枢纽地区的分布和变化问题,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研讨各个时期兵家要地的转移情况,剖析其中的社会背景与原因。这让我意识到,地理枢纽的形成和变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还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地理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更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学科。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因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更加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与繁荣。总之,《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更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小时候学过的那些“知识”,长大后很有必要再学一遍。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不像父辈那一代人般一直受意识形态教育成长起来的,看东西总是左右分明。但毕竟成长期的前十几年,用的也还是阶级斗争为主的教材。而且幼时的我们也不会辩证的看问题,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哪怕是读一篇童话故事,看一部动画电影,也都是执拗于好人坏蛋、忠良奸佞的评判。并且同时还受着中华文化两千年来积累的影响,更多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都是依凭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现在看来,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是过于简单和偏颇的。这些年来无论是对明朝这个所谓中国最 “黑暗” 朝代的翻红,还是对封建时代最巅峰的清朝的 “颠覆”,又或者对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太平天国、陈独秀、胡适等昔日 “十恶不赦” 的 “坏人” 的重新评价,都一次又一次的在刷新着我们童年的那些认知。而最近读的这一系列书籍,如《这才是战争》《透过地理看历史》《帝国的军事密码》,以及今天读的这本大部头《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都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古代战争取得胜利究竟靠的是什么?是为将者的宅心仁厚吗?是讨伐者的正义之师吗?是指导战争的主义更为先进吗?最起码在这些书里并不是。拿我们最熟悉的那个 “纸上谈兵” 的故事来说,那个赵括真的那么不堪吗?如果赵括没去,老将廉颇还能守多久?白起是轻松拿下了吗?赵括真的没有获胜的机会吗?当时两军对峙了三年,农业文明下的国家,根本就消耗不起临近崩溃了。否则又怎会临阵换将呢?另外假如赵括打赢了呢,历史有当如何记录?也许老蒋廉颇就该成为笑柄了吧,也许白起不会再被称为战神了吧。而赵括则会被称为少年将军吧。。。。最起码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不会出现了。历史上几乎没有一场战争是在打之前就能确定胜负的,那些仁义之师、正义必将胜利的说法都是打胜者编著的,尤其是我们国家信奉儒家、讲究孝道,那么战胜者自然是道德楷模,战败者则是荒淫无度。商纣、隋炀帝不全是荒淫无度之君吗?而唐太宗、永乐帝不都名垂青史了吗?可被他们干掉的太子李建成、建文帝呢?就不会是一代明君吗?随着阅历的增加,认知变得复杂成熟,小时候学习过的那些 “知识” 长大后,最好再重新学习一遍吧。也许以前你接触的那些都是错的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