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强大祖国的悲哀

    前几年的书,现在看,让读者感叹倒霉事都让这家人摊上了。马里乌波尔这个小城市,现在成为新闻的焦点,悲剧在继续,但因何发生?多年的西方煽情挑动民族矛盾。这里属于乌东地区,全部用俄语,信奉东正教,历史上从来就属于俄罗斯,92 年才独立。本书作者二战后出生于西德,本书构想探寻父母的艰辛苦难,以此建构乌克兰民族的悲凉,41 年纳粹占领马里乌波尔,屠杀掉全城三分之二的居民,44 年父母被迫去西德劳工,随之是纳粹亡国,这个家庭没有回返祖国考虑的是家庭出身,他们在德国的难民营受到歧视和压迫,母亲自杀。母亲一直坚持在家说俄语,可作者已经被教育苏联是邪恶的寒冷西伯利亚帝国,到 92 年乌克兰独立,特别是 14 年克里米亚之后,被亚速营抢夺回来的家乡,说俄语的再受新一轮的迫害。我读后只感到对当权者的愤恨,明明可以成为芬兰,确变成了阿富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陌生的熟悉~《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不知道为什么我要打印出这张跟我好不相干的一个陌生人家的家族图谱?我更不知道是什么驱使我边读书,边在家族图谱每个人的旁边做笔记,直到家族图谱中的人一个个开始清晰了轮廓,理清了经历,丰满了情感,我才突然明白:他们不是陌生人!他们不是来自遥远马里乌波尔的陌生人!战争、饥饿、运动、伤痛、死亡…… 生命里的种种艰难困苦和挣扎洗礼,我们祖辈和父辈同样经历过。我们从祖辈们被苦痛和悲伤麻痹和隐藏的眼神中,从祖辈们闪烁其词和选择遗忘的无奈里,我们曾与作者拥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疑惑。我们共创了天堂般美好的蓝色地球,我们也造作了地狱般充满杀戮和毁灭的轮回世界。我们是选择共创美好?还是造作丑恶?读完这本书,或许我们会有启发,会有反思,会有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会获得一次重生:让逝去的每一位重新被我们看见,重新被我们记忆,重新被我们深爱,被我们当作照亮前路的点点星灯,护佑和加持我们走正途施善行……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作者娜塔莎・沃丁出生于与劳工营,幼年生活在流亡营。妈妈出生于 1920,家族曾经生活在乌克兰东边的亚述海边上,妈妈的爷爷和奶奶都是贵族。欧洲史是成书之后外界赋予的。写书记录完善家族图谱是她的生活方式,内在积淤了太多黑暗残酷,当时经历的看到的听到的。这本书是她找寻母亲家族的经历和故事,另一本《黑暗中的人》是关于她父亲和母亲投河后她和父亲的生活。关于集中营都知道奥斯维辛,这本书上说的是强制劳工。欧洲历史中类似经历区域或人群还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白俄罗斯、卢森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保加利亚。想起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顺手整理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电影清单,可以作为这本书的扩展资料。《美丽人生》🎬 1997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2006 🎬2008《辛德勒的名单》📚1982 🎬1993 《钢琴家》📚 🎬 2002《苏菲的抉择》🎬 1982 《安妮日记》📚1947 🎬1959 《伯纳德行动》📚 🎬2007《善意的谎言》🎬 1975 1999 《穿梭集中营》🎬199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情》🎬 1997《刺杀盖世太保》🎬2017《裸露在狼群》📚 🎬 1963 2015《缄默的迷宫》🎬 2014《苏醒的亚当》📚1969 🎬 2008 《纳粹少女的春天》🎬 2000《大橡树》🎬1997《希特勒的男孩》🎬 2004 《灰色地带》🎬2001 《死亡终点站》🎬 2006《集中营的呐喊》🎬 2003《好人》🎬2008《八月的雾》🎬 2016《命运无常》📚 🎬 2005《母亲的勇气》🎬 1995《屠杀令》🎬1973《瓦里安的战争》🎬2001 《柏林女人》🎬2008《红樱桃》🎬 1995《集中营大逃脱》📚1987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唯一的期望,就是离战争远一点,再远一点。

          马里乌波尔、敖德萨、哈尔科夫、基辅,这都是最近热点新闻的地名,都在这本书里不期而遇,更加巧合的是,今天是母亲节,遇到了一本讲述母亲的书。可以不夸张地说,二十世纪是人类最悲情的世纪。这一百年里,亿万人民享受到了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物质文明,同时,亿万人民也遭受到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劫难。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局势依然剑拔弩张,一些天真的人以为这是善恶之争,可是纵观几千年的历史,人类真的学会分清善恶了吗?我们唯一的期望,就是离战争远一点,再远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看到我看到的……

            “东方劳工”、纳粹集中营、饥饿、流亡,该是多么巨大的痛苦,让 “母亲” 失去生的欲望。一点点拼凑,该是多么心碎地找寻母亲从生到死的线路图。被作者的想象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震撼到,也被那个时代震撼到。我以为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全部。当然,文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文字表述,让人想一读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凝视我们的怯懦,凝视我们的期许,迟到的正义瑟瑟地举起拳头,迟到的正义变了模样。那至暗的岁月,时间怎能抚平至深的伤痕,唯有爱能慰籍吧。“伤口就是阳光照进你内心的地方”,“宽容就是原谅自己”,我还能说什么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俄乌战争的大背景下读这本书,更深切的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有多深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谁在制造人间悲剧(2022年写书评第30本)

                  这本书是我一年前看完的,它让我看到了很多我之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看到了这个世界另一端生命的悲剧,一种陌生,又是一种熟悉。书中很多描述完全震撼到我的内心,而且那种震撼一段时间,一直都没有减退,甚至曾一度让我开始怀疑人生。马里乌波尔,这个曾经在我的认知中根本不存在的地名,上个世纪的二战,这里充满着人间悲剧,战争杀戮、种族歧视、党派斗争,一个普通的个人的命运,因为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无情地被蹂躏、被践踏。书中有一段描述让我很难忘却:没人知道,开凿白海 — 波罗的海运河的工程中死了多少人,估计从 5 万到 25 万不等。许多犯人直接死在劳作过程中,他们陷入烂泥爬不出来,至今仍埋在河床里。这真的是人间悲剧。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今天的俄乌战争又起,马里乌波尔已经是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的悲剧又开始重演,是谁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如此悲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偶遇的邂逅最美好,我居然能读到这样的好书,开心。

                    如果让我自己选,可能终其一生,也不会读到这本书。幸亏【得到】举办的 “得到居然还有这本书” 活动,我才邂逅到这样一本书。我是挨边在读这个清单里的作品,这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排在首页的第六位,特别靠前。我就算是三分钟热血的读,也能划了到这本的。早早摆上日程,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奇特。作者想写自己的母亲,可是她却并不了解她母亲早年间的经历,因为那是苏联推翻沙皇俄国,并历经二战的那段时间。外祖父家的家族状况,成员结构她根本就一无所知。只是有一两个模糊的名字,几张泛黄的照片,她就开始了这段寻踪之旅。受过约瑟芬铁伊推理小说洗礼的我,已经不再单纯的只对谋杀案感兴趣了,想这种寻根究底的探秘案我也非常的感兴趣,而这本《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的第一部分就是完美的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借助互联网和一些 “好事之人” 一点点寻根溯源,一点点抽丝剥茧,还原这个家族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是如何存活下来,并繁衍出新一代的。这里除了探秘过程本身充满了吸引力外,还给我这样的小白,展示了一下我从未关注过的一段历史,用一个家族,几个不同信仰的家人是如何分别读过那段人生的。整个过程其实蛮凄惨的,但却更为真实的展示了那段历史。如果简单的拿中国的一种情况来给大家介绍这本书的话,更像是一位生活在台湾的作家,追寻她母亲的一生的故事。最后她得到的结果是,她的外祖父,可能是满清八旗,甚至是前三旗的一位王爷,生了三个孩子。外祖父虽然是旗人,但是是左派阵营的文人,大笔杆子。可以和胡适、鲁迅等相提并论。大女儿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不满国民政府推翻了满清王朝,而投身到日本人麾下,做着间谍类的工作,但更像是日本机构的办事人员。儿子是一位音乐家,是站在我党一边的。还是共产党员。但以他的出身,入党肯定很难。主要是结识了像彭德怀老总这样的高层,才顺利入党了。可在 58 年庐山会议过后,就被一起打倒了。但因为音乐水平太高,别的高层领导也想听,所以他并没有被迫害致死而已。而小女儿,也就是作者的母亲,随着当年国民党残部逃离大陆了。她不是什么高层,因为父亲、大姐、大哥的各种经历和信仰,她一直都不受国民党的信任,在台湾的历次运动中她都是被迫害的一方。但是最终她挺过了蒋氏父子两代人的统治,在女儿长大成人后,自杀了。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只不过苏联和德国那时的各个方面跟我国的国情还是不尽相同的,这里仅是类比一下,供大家理解而已。这里我推荐大家都读读这本书,不单是书籍的结构奇特,情节跌宕起伏,感人至深。更主要的是,他会让我们关注到一类从未关注过的人,就是那些即被布尔什维克主义者排挤、推翻、迫害,又被德军奴役,丧失家园,颠沛流离的斯拉夫人、乌克兰人。这也能帮助你对现在俄乌之间战争的由来有所了解。他们和二战时的犹太人相比,只是没有被大屠杀而已,但是高强度的劳动,毫无安全感的随意被强奸,战后被各方排挤,家庭财务根本无法保留等惨状,是我从来不曾了解过得。犹太人战后得到了补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到现在位置又成为了各个利益集团的幕后,而那些被迫害的乌克兰人、斯拉夫人呢?他们还是在过着困窘的生活,无论是前苏联时期的迫害,还是俄罗斯时期的压榨,他们一直在生存的边缘徘徊。很少有人关注他们当年遭受的迫害,遑论现在的窘迫了。他们是一群被刻意被遗忘的人。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是为她母亲那一代人正名发声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来自黑暗的 20 世纪初的东欧,未曾见识过家族的荣耀,却目睹了家国的衰败,最终流离失所客死他乡。叹这世界局势风起云涌,铁腕强权翻云覆雨,普通人只能身如浮萍随波逐流。悲这命运曲折离奇世事难料,终只是覆巢之下无完卵,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故事不长,足足够有一生。弹指百年,忧心悲剧重演。斯希一丘之貉,帝泽不遑多让。家国虽为大道,你我才是底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评

                        很震撼。家族史关联民族史和国家史,克制的笔调下仍可触碰到痛不欲生的绝望感,生如蒌蚁的无力感,那不仅是家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无法回避的记忆。难以置信,一个家族的几代人经历了贵族身份,苏俄革命,清洗,西伯利亚流放,二战,逃亡,移民,内战,德国劳动营,自杀,弑母。地狱生活不间断的折磨,欲哭无泪,无法述说。东方劳工,无声无息的群体,于黑暗中悲戚的度过一生。耻辱掩埋了历史。时隔八十年,拾起这段记忆,苦涩也好,控诉也好,在德国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更能感同身受,事实就像针,一遍遍刺痛了我们。不敢想,近一百年,全世界还有多少类似的屈辱史,多少饱受欺凌折磨的群体,多少因故悄然消失的家族。生如芥草,野蛮抹杀了平等,战争泯灭了人性。中国,也充盈了无数受害者,他们静静的呆在博物馆里,等待后人惊愕哭泣的眼神。我们需要知道更多,沉默的历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也是一种解脱

                          马里乌波尔版《活着》,悲惨的人生,哪怕是平铺直叙也足够有力量。作者通过寻亲线索揭开一个个伤疤,咀嚼母亲曾经的痛苦经历。“我想,她该有多高兴,再也感觉不到生活给她带来的苦痛,这些苦痛折磨了她那么久。” 一度泪奔。在地球的角落的故事告诉我,生命无法和历史的车轮抗争,哪怕是丢掉尊严,放弃理想。日子太苦,人就麻木了,也就更加不会相信有耶稣了。 愿那个世界不再有痛苦和病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

                            触目惊心的悲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珍惜当下

                              作者母亲及家人的悲惨人生,是国家命运还是个人命运?那个时代的某些国家的强权政治是可怕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是不幸的。当日常的开灯,锁门都成了奢侈,当人的生存权生民权都没有了保障,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庆幸,我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庆幸,我们有祖国的庇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把我带到了二战那个悲惨的年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世间和平永驻

                                  家族史蕴含着历史的细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读后感

                                    本书讲述了二战背景下乌克兰大量平民被征当劳工的生命被德国统治者压榨至干的一段悲惨命运 斯拉夫人被德国人视为低等人和犹太人一样的命运 如果不是写成书这段不为人知历史将被永远埋没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发人深省的纪实小说

                                      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倒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深奥晦涩,而纯粹是它的内容,读起来让我深深触动,觉得难过,但是也被这些内容吸引,以至于不得不读一段时间放下来,恢复一下,再继续读。作者描述的内容很多似曾相识,因为有些情况、有些词汇,曾经发生在近几十年的中国。感慨于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如此让人绝望,也感叹有莉迪亚这样在绝望的环境中倔强的坚持抓住每一个机会去改变命运的人,也为自己和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斗争的国家感到幸运。可是为什么个体在政治洪流中如此微小?这是必然的吗?像美国这样标志性的民主社会也会发生同样的事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东方劳工使纳粹进退两难。为了确保德国军工业的持续稳定,东方劳工是绝对必要的劳力,但是使用这些劳力又违背了国家社会主义的种族思想,因为引入劳力会影响德意志帝国人民的纯正血统。德国男性被严格禁止和斯拉夫女性发生关系,尽管如此,强奸在营中仍旧司空见惯。母亲是怎么做到保全自己的呢?尤其是她比那些从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村里拽来的粗野丫头美貌很多。不过,可能视觉上的差异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所有女人都只是一具躯体,一个单独的、随时可供使用的性器官而已。被抓到现行的德国男人,只会受到轻微的处罚或者不受责罚,而被强奸的妇女则被判死刑或者送往集中营。被证实和斯拉夫男性有染的德国女人,将被开除德国国籍,剃光头并以有伤风化被游街示众。胆敢亲近德国女人的斯拉夫男人则被当众绞首,尸体一连数天挂在绞刑架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人物大历史_读《她来自马里乌布尔》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马里乌布尔曾是新闻热点,故当我在得到看到《她来自马里乌布尔》,自然要进去看看。作者是社会边缘人,讲述了她寻亲的故事。它既有寻亲的悬念,更有家族树上每个果实,被历史风暴涤荡的曲折故事!历史还可以、还应该这样读,每个小人物都可以反映大历史啊!       作者是怎样成为边缘人的呢?母亲是大资本家的女儿,这是罪责一,二是她母亲二战期间被法西斯强虏到德国作劳工,在她的祖国看来,为敌国做事就是叛徒。希特勒是让斯拉夫人成为工具,为其生产武器,并累死这些人,以便给雅利安人 “腾地方”!       作者的母亲就是 “应该打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 的对象。     剧透一下,作者的姨妈大学毕业后没工作几年,26 岁就被打成反革命流放西伯利亚了。家人都以为这位亲人抵挡不过西伯利亚的残酷,可能早就去世了,没成想姨妈寿命很长!81 岁时要求平反,平反倒是很快下来了,而对 55 年的补偿就是 500 个面包的价钱!老太太厉害,平反后又活了 10 年,活到 91 岁去世。但姨妈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出生、生长在西伯利亚,就非常不幸啦! 作者的祖上有意大利穷苦船员靠打拼,运输煤炭和乌克兰的粮食成为名声显赫的资本家定居马里乌波尔;有德国贵族,家族枝繁叶茂!家族成员也有的背叛自己的阶级跟着布尔什维克闹革命,被沙皇流放;有的成为法官;作者的舅舅是红旗歌舞团男低音歌唱家、战地歌唱家,但最终不受待见,到老年只能作公园看门人度日...... 但经过历史的巨大风暴后,家族成员散落各地,特别是第三代第四代成员,他们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沉默着,他们一辈子生活在被人歧视、蹂躏和恐惧中。当作者联系到他们时,他们像大多数苏维埃人一样,只谈社会的悲剧,绝口不提个人的遭遇,但当这些孤单的人遇到了自己的血脉。遇到了能够平视自己的亲人,虽然话不多还是平添了一份羁盼和牵挂,驱走了我读这本书时的阵阵凉意,感到了温暖啊!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