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老子的心事》:读透人生本质,找回真正自己
2500 年前,一位老者骑着青牛,伴着紫气,迎着夕阳,一路向西。行至函谷关,被总兵尹喜所拦,要求道:“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老者言道德之意,写下洋洋洒洒五千余言,骑牛而去,不知所终。从此,这个世界就有了一本叫做《道德经》的奇书,也有了一段关于老子的传说。《道德经》短短五千余言,用雪漠老师的话讲:多一言嫌多,少一语不足。如此精练之语,却蕴含着宇宙至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而言,如果只读《道德经》很难掌握其中真义,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从解读入手,找到门径,再不断深化自己对书中意味的认识。就如这套来自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雪漠的《老子的心事 —— 雪煮 < 道德经 >》,他从 “修道” 的角度对《道德经》来一次细致地解读,掰开、揉碎,细细研磨,真正地 “煮” 一遍《道德经》!读一遍书,也跟着作者修一次道,从而看到人生,看到自己。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怀念它的美好都说最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感受不到,比如空气、自由、亲情…… 可一旦这些东西成为了稀缺品,那就显示出了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这三年,因为口罩的原因,让我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能大口呼吸空气,在人群中肆意狂欢的体验是多么地可贵!所以,如果我们都觉得某样东西很好、很可贵的话,很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东西。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为善,斯不善已。” 我完全赞同作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已经很普遍了;而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恶已经很普遍了。也是因为这三年的体会,我们才知道和三五朋友面对面喝茶论道也是一种幸福,曾经在聚会上各自低头玩手机,是一种多么奢侈的浪费呀!某种事物价值的体现,往往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它的相对面。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安定,大家都能体会到和平的美好。这种体验是一种向往,一种求而不得的向往。而承平日久的时代,却往往有人会被欲望所支配,从而又会产生新的恶。所以说,善恶、美丑,二者是在相互转换的。陈奕迅在他的《红玫瑰》中有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想得到,而容易到手的却往往不会放在心上,这就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原罪,早在几千年前的老子,却已然看透。无为,可不是懒惰的借口 “无为” 可以说是道家的最主要的标准之一,不过似乎很多人都误解了所谓 “无为” 的含义。他们觉得无为,不过就是无欲无求,无所事事,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何必去争抢,顺其自然,其途必顺。确实,为名为利,争得头破血流,这正是人们心中的那份执著在作祟。但如果不争不抢也不做,那就不是无为,而是凡夫懒汉了。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贤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雪漠老师认为,圣人所谓的无为,是 “无执著的无为,虽然没有执著,但还是要做;虽然一直在做,但心里不生执著。” 这一切的前提,在于行动!做事,在乎的是过程,而非结果,有执著就会在乎结果。其实,上文所谓 “凡夫懒汉”,或许也正是对应着笔者这个年纪的心态:人到中年,事业却未有成就,难免会有这样的躺平心态,给自己找一个 “无为” 的借口,消极面对。同样西汉初年的 “无为而治” 也不是懒政,恰恰就是无执著的为。为国民指出一个方向,从此遵循规律,顺势而治。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但到了汉武帝,无执著的为就变成了有执著的为,借着前几代帝王无为而治积攒的国力扩大了疆域,却也把国家和民众拖入了泥潭。而到了明朝嘉靖朝,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将无为引入了另一个极端,二十四年不上朝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看来这位道君皇帝还是没有把老子的《道德经》吃透啊!所以说,大到治国,小至修身,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替我们的懒惰买单,更别用所谓的 “无为” 为自己的懒惰寻找遮羞布。真正的无为是不执著而精进地活着、积极地活着,不无为是行为上的积极,无为是心态上的不执著,这才是老子想让我们掌握的 “无为而无不为” 的精髓。做一个 “和光同尘” 的扫地僧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八回中,在慕容博和萧远山二人打得不可开交之际,少林寺的一名扫地僧倏然而出,不仅以一人之力对战萧远山、萧峰、慕容博、鸠摩智等武林高手,还轻松收服萧远山、慕容博两人,之后将他们的内伤治愈,以佛法化解两人恩怨,二人经点化后大彻大悟,冰释前嫌,并拜其为师,皈依佛门,回归正道。相信在此之前,谁都不会注意到少林寺角落的一个默默无闻的扫地老僧会在如此紧要时刻力挽狂澜,“扫地僧” 一词也成为了一个文化语码,成为高手的代名词。《道德经》中提到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也就是说道家中微妙大统一的法门就是挫磨掉锐气、锋芒和棱角,解脱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至大也是至微。雪漠说,和光同尘就是遇到光明融入光明,遇到尘土混入尘土,因为随波逐流是被动的,是消极的;和光同尘是积极的选择,他就算和光同尘了,也不会丢掉心的宁静和自主。扫地僧的高明不仅仅在于武艺之高强,更在于他能融入尘世,和光同尘,尽显宗师的风范,再观同为僧人的鸠摩智,到处刷存在感,但这恰恰是落了下乘。生活中,如果某人都被评价为 “精明”,“有心机”,其实此人并不能算真聪明,因为大家都知道了他的精明,就会提防着他,反倒是看上去很老实、没有心机的人,反而能做出惊人之举。其实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妥协和博弈,这就是和光同尘的精髓所在,尤其是如今充满了协作的社会,你的优秀并不是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因此必须放慢脚步甚至融入他人的速度,让走得慢的人跟上你的脚步,这样,这个团队才能走得更远。所以说,真正优秀的人应该是浮得起来,沉得下去,拿得出手,藏得也够深。写在最后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着欲望的世界,我们常常会混淆读书的目的,不是喝酒聊天时的谈资,也不是一年读几百本书的炫耀,而是要读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把这些智慧用到生命里,让它解决我们的人生难题。雪漠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读一遍《道德经》,配上作者的解读,能让我们的心变得豁达些、广阔些。在这个充满着喧嚣和繁忙的世界里,找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被世俗所左右,让自己属于自己、忠于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